楼主: 蓝田日暖29
2692 5

生活中的“成本” [推广有奖]

学术权威

2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4
论坛币
-399930 个
通用积分
36.8250
学术水平
265 点
热心指数
304 点
信用等级
171 点
经验
64926 点
帖子
2812
精华
5
在线时间
18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6-19
最后登录
2014-8-1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薛兆丰

三联《书城》2000年10月

成本,就是最大的代价。更准确地说,你获得某件商品的成本,就是你为了得到这件商品所必须放弃的最高价值。本文就从这个平平无奇的定义开始,介绍生活中三个常见应用。

 

一、分工和交易

人类即使无所事事,也有一定的收入,那是天赋的——阳光、泉水、树荫、野兽、矿山、鱼鲜、黄金。但我们今天享受的远远不止这些。那么,我们身边的资源和财富是如何增长的呢?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发达呢?有人解释:因为他们曾经掠夺。

但这没有说服力。掠夺的本身,只能解释他们当时的富裕,并不能解释后来的增长。财富不增长,掠夺者就最多停留在过去的生活水准上,更何况坐吃会山空。事实上,穷的未必更穷,富的未必更富。要是贫富的结局用初始的状态就可以解释,还要经济学理论来干什么?换言之,只有经济学理论,才能解释人类的收入和财富是如何增长的。

人类增加收入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靠组建团队,团队产出要比各成员单干的产出总和更大,这是上期专栏所介绍的内容;另一个增加收入的来源,就是分工与交易。经济学上坚如磐石的“相对优势原理”解释了这一来源。

假设社会上只有鲁班和盖茨两个人,他们需要两种商品:家具和软件。那么,他们各自生产这两种商品的成本是不一样的。鲁班写程序的成本,就是那些放弃了的家具;同样,盖茨做木工的成本,就是那些放弃了的软件。他们必须权衡两种选择的成本。如果他们从事对自己来说成本最低生产活动,然后与对方交换产品,就能节省成本,从而增加双方的收入。这就是“相对优势原理”。

让我们对这个原理做进一步的解释。首先:没有不变的、客观的、一般化的“成本”。生产成本总是相对每个个人而言的!盖茨和鲁班的绝对能力的高低无关紧要。即使盖茨是个全才,编软件和做木工都比鲁班强,那也没关系,这个原理照样适用。盖茨做木工的成本(放弃了的盖茨所编写的软件),照样比鲁班做木工的成本(放弃了的鲁班所编写的软件)高很多!

同样地,一个国家哪怕再发达,也有很多不适合她自己做的产业;而一个国家哪怕样样都比别国落后,她也还是有许多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可以选择。这是因为,生产成本是相对自身而言的。

其次,投资回报率已经考虑在内了。鲁班的确可以从Basic学到C++,最终成为编程高手;而盖茨也的确可以从刨木板、弹墨线做起。但比较总收益和总成本,这样的投资还是不合算的。否则,那就是正常的投资行为。

同理,在贫困山区开设小学英语课程是不明智的。让那里的孩子学英语,不仅没有收益,还是累赘,是奢侈,是浪费,跟以营养不良为代价来换取梵高的油画没有差别。不要用个别脱颖而出的罕见例子来反驳,我们应该惦记千万“陪读生”付出的代价和结局。如果预期无法离开山区,他们就应该积累更多生存和生产的实际经验,而不是英语单词。

第三,分工交易有副作用吗?有的,那就是当第三个竞争者进入原来的“二人市场”后,新形势下成本较高的厂商不得不转营,并蒙受损失。

第三个竞争者进入,会分占了原来成本较高的厂商的收入,使原来成本较高的厂商蒙受一定的损失。但是,第三个竞争者的进入,会使社会的总财富进一步增长,其增长的幅度一定超过原来成本较高的厂商所蒙受的损失。对此,社会可以运用税收等政策,用第三个竞争者的部分收入补贴受损害的厂商。应该强调,无论这个厂商是否得到补贴,只要市场开放,社会的总财富已经得到了提高,个别厂商受到的损害,不应该成为阻碍开放的理由。

在讨论中国进入WTO的问题上,国内不少舆论,站在个别的生产成本较高的生产者的立场,没有看到开放是整个社会的利益的提高,而只觉得开放市场是对个别生产者的损害,所以“开放市场”,在他们的笔下,竟然成了“让步”。

不,如果阳光普照,那么全社会的得益,会远远超过蜡烛商人的损失!开放市场,分工交易,是人类增加收入的两条道路之一。愈开放,愈进步。

二、利润会迅速转化为成本

竞争会把利润转化为更高的成本!今天的利润,明天就会变为成本。

您在旧货摊上花1块钱买了一个茶壶,如果这个茶壶第二天证实是康熙皇帝用过的,它的价格便涨到了1万元。你获得了9999元的利润。利润就是意料之外的收入。但从第二天起,你每天沏茶的成本,就不是按照这个茶壶的买入价格来折算了,而是应该按照这个茶壶的现价来折算。换句话说,你现在用这个茶壶沏茶的成本,比过去提高了1万倍!如果要获得更多的“利润”,你恐怕就不应该用它来沏茶给自己喝了。

一个企业如果引进了新设备,使利润增长了一倍,那么这台设备就是利润的来源。但是,如果你下次打算在市场里继续按照原来的价格购买这种可以带来利润的设备,那么你会失望而归,因为竞争无所不在,别人为了仿效你,已经抬高了这种设备的价格,使得昨日的利润,变成了今日的成本。

如果别人购买了那台机器,却无法实现你能实现的利润,那么应该提高价值的就不是那台设备,而是你,是你的特别的才能。是你更加值钱了,而不是机器。这时候,使用你,就是成本更高的活动。当人们争夺你的时候,你的薪水就会提高。竞争无处不在,其结果是利润迅速转化为成本,使得一切资源的回报率趋于相等。

 

三、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聪明的投资者,在做决策时,会分辨“初期成本”和“沉没成本”的区别。你花10元的“初期成本”购买了面值10元的邮票,这一举动的成本是多少?是零。因为你可以把邮票按照原来的价格卖出去,你的举动并没有令你失去什么。但是,你花10元买了一个汉堡包并咬了一口,你这一举动的成本是多少?是10元。因为吃过的汉堡无法转卖出去。

“沉没成本”是那些后来的举动所无法挽回的成本。无论你继续吃完这个汉堡,还是丢掉,那10元都是你没有办法收回的。所以,你用10元的“初期成本”购买这个汉堡包时,其“沉没成本”是10元。

投资和入行的“门槛”,不是“初期成本”,而是“沉没成本”,因为它一旦投入就无法挽回。学习古汉语的沉没成本,比学习英语的沉没成本大,因为英语的知识比较容易转化为其他欧洲语言的知识,但古汉语比英语更难迁移。

电话公司铺设的电缆,几乎不能用来做别的事情,所以它的沉没成本很大。在决策前,必须考虑铺设电缆的成本,看看未来的收入是否足够抵偿。但是,电缆一旦完成铺设,它就成为沉没成本——它不再是成本,不再影响以后的行动决策了。只要收入能够抵偿维持经营的成本,即使无法收回沉没成本,企业也应该继续运作下去。

对于一个已经存在的电话公司来说,它可以用非常低的价格阻吓新竞争者的进入,因为既有的电话公司已经完成了投资,所以无须考虑已经沉没的成本,只要收入足以抵偿运营成本就可以了;而新竞争者由于还没有动手投资,所以必定要求收回全部的成本,否则就不会投资。所以,如果政府为了刻意营造“竞争”的局面,便扶持新竞争者进入,那可能是一种浪费。

我小时候学习拼音的成本已经沉没。我现在用拼音输入,效率虽低,却无须重新学习。五笔打字虽然效率高,但必须投入两个星期的时间来掌握。我花不起这么长的时间。所以到现在为止,我还是用效率较低的拼音输入法,我感觉这更经济合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聪明的投资者 经济学理论 投资回报率 Basic 分工与交易 生活 生活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收起 理由
zhuosn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5   查看全部评分

我的微博 http://weibo.com/u/1266448693
沙发
terry 发表于 2005-4-29 21:1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很好的文章,顶一下。

使用道具

藤椅
透明白 发表于 2005-4-30 00:0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有一个疑问,问完就睡觉!呵呵

关于“利润会迅速转化为成本”。您的那个水壶的里子没有说服力。因为那并不是“利润”。

您说“但从第二天起,你每天沏茶的成本,就不是按照这个茶壶的买入价格来折算了,而是应该按照这个茶壶的现价来折算”,我想说的是,那个水壶的拥有人可以说“我的水壶值10000元,所以我的成本是10000元”,而当他晚上作在床上数钱玩的时候,他衡量自己的收益的时候一定是用1元作为成本的。他的那部分额外收益应该是来源于在古玩市场上对于不确定性的补偿,这种补偿的直接来源是买他沏的茶的人,应该是属于投资收益的。

也许我理解“成本”是有问题的!请赐教

使用道具

板凳
透明白 发表于 2005-4-30 18:1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或者这么说,利润可以在下一个环节里转化成成本。对吗?

使用道具

报纸
zouwu 发表于 2005-5-1 06:4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地板
studymen 发表于 2005-5-1 21:1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顶一个!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3 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