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elen6699
1771 1

[宏观经济学政策] 技术性加息折射宏观调控艰巨性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本科生

2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725 个
通用积分
0.0001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1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985 点
帖子
112
精华
0
在线时间
1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3
最后登录
2011-2-2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技术性"加息折射宏观调控艰巨性

孙立坚


    央行终于在2007年的岁末,以富有“技术性”的第六次加息,向市场展示出未来宏观调控的艰巨性。因为此次加息依然是在通胀压力不断提高、银行“负利率”问题不断恶化的背景下所作的“价格调整”,但是,不同于前几次的是,各种利率指标并没有相应地同步向上调整。比如,将五年以上(包括公积金)的贷款利率搁置不动,而只是明显地向上调整五年以内的定期存款利率,更耐人寻味的是活期存款利率不升反降,虽然幅度有限。

    央行这一招究竟想向市场传递怎样的信息?这样做可能会带来怎样的效果?央行这一次技术性操作的内在意义何在?

    物价上涨对老百姓购买力的负面冲击引起了央行的高度担忧。近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特别国债,提高房地产首付要求等,都是央行在前五次加息(价格调整)对物价水平控制效果不够明显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新的调控方法。尽管通过最近的数量调整,资产泡沫得到了明显的控制,但是,物价水平的上涨惯性依然十分明显。

    然而,加息虽然能解决负利率问题,但它可能会更加恶化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次央行加息的“技术性”就反映在这个方面。因为中国的金融环境在不断地走向国际化,全球的资金通过合法的贸易、投资渠道都会流进中国市场,尤其是美国次贷风暴的发生导致美国利率不断下调,中国方面的利率上升都会增加资金流入的意欲。目前,资本市场调整的过程中,大量的游资都会以活期的方式栖息在银行体系内部,等待新的投机和套利机会。而银行又很难利用这类资金进行安全性的生产投资,从而分享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收益。于是这类活期存款就会大大增加银行的付息成本。所以,央行的活期降息就是关注到这一动向,一方面通过减息增加游资的机会成本,从而降低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而另一方面,诱导资金向较为长期的存款方式过渡(公积金存款利率的非对称调整也是为了降低资金的流动性),减少当前流动性过剩可能对市场会产生的价格上推的压力。1年期存款利率的涨幅较为明显,更能看出央行收缩流动性的战略意图。但是,这种“技术性”操作是否奏效,就显得十分微妙。因为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环境中,央行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可能发生大的逆转,这样即使资金结构发生转变,也不一定能保证银行从中获益。总之,这次技术性的操作透露了央行宏观调控的艰巨性。

    加息在流动性过剩和经济过热的情况下会麻痹负债人成本效应,甚至也会产生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诱使负债人进行更大风险的投资。

    一旦这种投资失败,不仅造成负债人生活状态陷入困境,而且也会产生极大的社会成本。尤其是当这样的人群变得越来越多时,加息负担一旦出现“拐点”,就可能会产生社会动荡,逼得政府不得不为加息付出更大的成本。比如,注资或减息,美国次级债风波就是最好的案例。所以,此次加息范围不涉及五年以上的贷款利率(包括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就是反映了央行宏观调控的用心良苦——价格调整随时要留心“度”的问题;另一方面,五年以上存款利率搁置不变的理由是,中国目前的储蓄水平远远超过投资水平,再加上劳动力市场的充分供给,劳动对资本的替代率居高不下。因此,中国的“长期”实际利率在这样的经济结构下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如果仅仅调高名义存款利率,而不从决定实际利率水平的经济结构调整着眼,那么,长期名义存款利率的上调,只是向市场发出了用于长期生产性投资的资金一直处于过剩的状态,未来走向金融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的货币规模会不断增加的信息,这样就必然导致当前的通胀预期日益提高,从而很容易导致资产泡沫和对大宗商品,尤其是奢侈品盲目消费所引起的通胀问题。

    此外,央行选择在星期四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留出一天观察市场反应的时间)进行消息的公布,也是反映了央行对这场技术操作效果好坏的重视,以及对调控适度性与否的关注。可以设想,这次配套的、富有技术性的价格操作,预示着央行调控战术开始进入多变、微调的阶段。

    总之,从央行宏观调控面临的诸多挑战中,我们更加认识到对外依存的经济结构所带来的流动性过剩是制约央行货币政策对物价控制有效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宏观调控政策都是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在争取时间,只不过这种时间代价变得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尽快发挥好市场机制和完善社会福利体系,诱导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降低劳动对资本的替代率,以培育可持续的、由内需拉动为主和自主创新为基础的良性增长模式。在一个较为完全市场机制下,央行的宏观调控手段就可以通过更多的事前透明的“公约”方式和事后价格调整为主的手段来更有效地实现货币政策所追寻的目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宏观调控 艰巨性 技术性 央行货币政策 经济结构调整 宏观调控 艰巨性 技术性

沙发
blueice446 发表于 2008-6-29 16:2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http://blueice446.blog.163.com

油价新高重挫地产板块 央行可能选择再次加息

http://www.eeju.com 易居网  2008-06-29  南方日报

近期某证券公司对机构客户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日益强烈的加息预期也在此次调查结果中有所显示。在下半年央行将采取什么宏观调控手段的选项答案中,约四成投资者选择了加息这一选项。

www.stockstar.com 2008-6-29 8:17:09  上海证券报

从以上两条消息可以看出,各方对加息的预期是很高的。实际上,亚洲国家近期已开始频频加息:继印度突然大幅加息50个基点后,台湾地区也宣布连续第十六个季度上调基准利率,同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令全球加息潮有愈演愈烈的迹象。

加息就是一国的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从而使得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借贷成本提高了,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加息是对现行的某种或某些利息率进行有目的的提高的行为,通常是为了实现某个具体的目标而做出的举措。有很多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加息就能控制通货膨胀,但是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加息能不能降低通货膨胀呢?

加息不仅是经济行为,同时也是政治、社会因素多重作用下的产物,有时很可能不是为了经济目的而进行,而是迫于压力。如果正如各机构所预期的那样,央行加息,那么我认为这是迫于压力。但是,加息的执行效果通常并不能很快反映出来,它涉及到整个经济体系,或者说金融体系的联动机制,需要不短的时间才能反映出结果来(即使是在给股市上的反应,也不过几天的波动而已)。因此,若是期望加息的效果像打麻醉剂一样的快速反映,实在很渺茫。

一段时间以来,为了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加快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美国对于美元的贬值,基本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甚至出现了一国货币贬值其他国家货币统统升值的现象。美元贬值的结果,直接导致我国国内出口企业成本大大增加,竞争优势大大削弱。对于像中国这样目前还处于出口导向阶段,并且经济仍偏重于制造型产业的国家而言,美元贬值对经济的影响很大。美元的贬值与我国的通货膨胀有很大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中国的加息,并不能够改变美元主动贬值的趋势(加息没用)。

“对于热钱的数量,业界分歧很大,也有专家说,热钱已高达1.75万亿美元,大约相当于截至20083月底的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104%。” (按如下公式计算:热钱规模=外汇储备增量-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FDI))

 http://www.financeun.com/news/2008629/1434265749.shtml

美元的贬值,人民币的升值,使得规模巨大的热钱流入中国,于是政府弄了更为巨额的人民币来满足这些热钱们的兑换需求,造成了中国规模巨大的外汇储备和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也就紧随而来。热钱直接冲击了中国货币体系的流动性管理,限制了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比如,利率)的使用。加息,只会使热钱更加汹涌,更加肆无忌惮,国内的流动性将会更多,热钱的获利空间将会更大。与中小企业步履维艰的现状相对照,热钱们将可以放更高的高利贷,收购更多处于创业萌芽阶段的创新型中国企业,在贱卖掉国有银行之后,中小创业民企,成为贱卖的下一个目标!

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有点复杂,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我国内部的压力:成本。

回头看看2007年,为了缓解物价上涨压力,国家连续六次加息,存款准备金率更是频频上调,以收缩信贷,抑制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物价依然上涨,而且上涨的面越来越大。中国近两年的物价走势和上世纪70年代的世界经济非常相似,石油涨价、粮食涨价。很多人认为能源、粮食价格上涨是通胀的假象,只要经济发展的核心部门制造业价格保持平稳,即“核心通胀”不出现,就不会出现全面通胀。但实际情况恰恰是基础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最终推高终端制造业的成本。我国现在碰到的恰恰是最难治理的“成本推动型通胀”,这种通胀并非供求关系引发,而是基础原材料价格上升所致,所以收紧货币、提高利率没有效果,因为需求依然存在,该买的还是得买。”这就好比猪饲料的价格上涨,猪肉价格不会原地踏步一样,该吃猪肉的还得吃,不能说为了控制价格,大家都改吃素的,都去当和尚。

还得再罗嗦一遍,这个问题太复杂,我也解释不清楚。但就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内外压力,对服务经济为主的国家影响不大,但对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有很大影响。好在我们国家是一个大国,回旋余地比较大。关键是调控政策要“以变应变,对症下药”。我认为,在国际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必须坚决地刺激国内需求,这样才能“顶”住外部压力,包括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冲击。而目前的政策做反了。“从紧政策出台背景是基于去年上半年的宏观环境,现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外部压力越来越大,通胀压力又是成本推动,内需根本还是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紧缩再紧缩,那么内需只会更加不足,经济增长就会趋缓,更无法抵消成本上升的压力。就像加息,越加息,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利差就越大,导致大量热钱涌入,只会加剧中国经济的风险。”

现在是全球产业周期步入了从成熟到衰退的区间,这个区间段,机遇和挑战并存,谁抓住了创新机会,谁就可以在下一轮产业周期赢得主动。因此,中国应加强教育投入,完善科技体系,加快国企改革,坚持自主创新,让更多中小企业活跃于创新的氛围中,寻求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突破口。技术进步是唯一可以抵消成本上涨压力的途径。加息实是不可取的措施,就如我所说过的“迫于压力”,央行不应迫于压力而加息。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31 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