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yjvjfkhkfkhk
4755 17

[微观经济学教材] 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探讨2 [推广有奖]

11
yjvjfkhkfkhk 发表于 2008-12-22 20:1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五招,两杯水的选择

像刚开始批判效用论一样,在批判价格论之前还是先来个抛砖引玉的贴子吧

假设甲、乙两个桌子相距10米,上面分别放了两根试管A、B,每根试管中各有50ml蒸馏水,假设某人坐在甲桌上,请问在没有任何特殊情况下,甲如果口渴会选择先喝哪个桌子上面的试管中的水?

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类似的与价格无关的选择,这些选择应该也是经济学行为之一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5 20:26:01编辑过]

使用道具

12
yjvjfkhkfkhk 发表于 2008-12-25 21:5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六招,优先度是人与人相互比较的根本标准

我想基本上所有人都会先选择A试管中的水,后选择B试管中的水。可能会有以下几个原因:

1)  A试管中的水距离比较近

2)  喝A试管中的水时间比较短

3)  喝A试管中的水效率高

4)  喝A试管中的水消耗的能量比较少

 

想要解释这个根本原因,我们还必须举另外的例子:

假设甲桌子上距离某人相等的距离上,分别放了两根试管A、B,其中A试管中有50ml蒸馏水,B试管中有500ml蒸馏水,请问在没有任何特殊情况下,此人如果对水的需求量大于50ml时,会选择先喝哪个桌子上面的试管中的水?如果对水的需求量小于50ml时又会先选择哪个试管中的水?

我想人们在对水的需求量大于50ml的情况下都会选择B试管中的水。可以也有以下几个原因:

1)  B试管中的水的重量比较大

2)  B试管中的水的效用比较大

3)  B试管中的水的使用价值量比较大

4)  喝B试管中的水比较有效率

   

在对水的的需求量小于50ml的情况下,人们都会选择A试管中的水,也可以有以下几个原因:

1)  A试管中的水比较轻

2)  喝A试管中的水消耗的能量较少

3)  喝A试管中的水消耗时间短

等等

综上可以知道:首先,距离、时间、能量、重量等因素肯定不是人们选择的根本原因;其次,效用、使用价值量、价值量等也不会是人们选择的根本原因;第三,效率或许是根本原因,但是效率这个概念很模糊。有谁知道效率的定义的可以帮忙指点一下,谢谢!

我认为我的优先度的这个概念就是人们进行选择的根本原因。优先度就是指新增加的满足程度与为此付出的价值量的比值,它等于满足程度在以价值量为自变量的情况下的斜率,表示对各种不同的满足需求的人的活动的路径中的比较程度。优先度越大的那条路径被人们选择的可能性也越大。

优先度公式为:

Y=dM/dJ=-dX/dJ

根据这个公式可知,相同的使用价值量下,付出的价值量越低,优先度越高;付出相同的价值量下,获得的满足量越大则优行度越高。

当然定律1可以知道优先度会受到需求程度和满足程度的限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5 21:58:57编辑过]

使用道具

13
yjvjfkhkfkhk 发表于 2008-12-26 10:1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价值度量的关键在于物化劳动

什么是物化劳动?这还是我在使用价值量和需求的度量的问题上找到的灵感。我认为使用价值量的度量,是由人的活动的特点决定的。同时,人的需求量也是由人的活动特点决定的。那么价值量同样可以通过人的活动特点来考虑。

什么是物化劳动?物化劳动,就是指我们必须通过劳动的客观的,物质化的具体过程,而不是思维过程、想象过程等过程,即劳动的物化过程。

人在劳动中的消耗自己的能量过程,就称为价值量的物化的过程,即将人的能量转化为客观的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过程。我现在可以明确地告诉各位,能量度量的价值量是最具经济学意义的。

所谓价值量的度量,就是指在劳动的具体形式和具体过程中必须消耗的能量的测量。

什么是必须消耗的能量呢?比如说,某人直接搬50千克的砖块上10米的高楼,那么,此人付出的价值量就等于mgh=50*9.8*10=4900焦耳。这就是他付出的价值量。因为少了这些能量,此人就不可能把砖块搬上去。同样的道理,如果此人用起重机来搬砖块,那么,他直接付出的价值量就等于控制操纵杆所做的有用功。从理论的角度来讲,等于操纵杆所受的静磨擦力与操纵杆头被他抓住的部位在空中滑过的总路程的乘积。因为低于这些功,操纵杆就不可能完成他想做的动作。又比如,某运动员进行举重训练,要求举50公斤杠铃,0.5米,100次。假设是直上直下的推举的话,那么,他付出的价值量就等于50*0.5*100*9.8=24500焦耳。因为低于这个值,杠铃在0.5米位置,不可能直上直下100次。

我们不算人在劳动中消耗多少的能量,而是计算生产资料与人一起劳动时,被人推动着做了多少功。由于生产资料被人做的功,是完全可以客观化的能量,所以这个能量是可以度量而毫无勉强之处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dispbbs.asp?boardid=47&replyid=15450&id=396694&page=1&skin=0

使用道具

14
yjvjfkhkfkhk 发表于 2009-1-1 20:0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七招,等价交换是货币产生的逻辑原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把货币产生的历史原因进行了说明,但是他并没有说明货币产生的逻辑原因。货币产生的逻辑原因,就是等价交换,即交换的双方共同确认的交换商品的价值相等,即交换价值相等。

由于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交换价值相等,所以人们才会在不断的交换中总结出专门用于交换的商品,即货币。商品的等价交换规律,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表示:

S1/J1=S2/J2, 在交换的过程中,只有当J1=J2=J时交换才能成立,这里的J就是人们共同确认的交换价值。这是我通过“等优先度”得到的结论。

如果我们把上式连续进行下去,即:

S1/J1=S2/J2=.......=Si/Ji=......=Sn/Jn=G/J

这里的G就转化成为货币了。货币本身包含价值量,所以货币与价值量并不是一码事。货币只是商品,只不过这个商品可以和所有的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罢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dispbbs.asp?boardid=47&replyid=15450&id=396694&page=1&skin=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 20:08:01编辑过]

使用道具

15
yjvjfkhkfkhk 发表于 2009-1-1 20:1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八招,利润的来源

利润来源于什么?马克思说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这句话当然是不错的,但是这句话应该说是对于两大阶级来说的,对于个别的微观现象来说,却并不正确。

对于个别的交换来说,交换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值够成利润。个别价值的货币表示就是商品生产者的成本,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示就是价格。不同的生产方式会有不同的价值,因此生产相同的商品,使用不同的生产配方和生产形式就会形成不同的个别价值。但是在市场上,相同的商品只能具有相同的交换价值,因为商品的交换比例由人们的需求程度决定,而这个交换比例将决定交换价值。

使用道具

16
happyxyyh 发表于 2009-1-1 21:4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感谢分享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使用道具

17
yjvjfkhkfkhk 发表于 2009-1-2 20:2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九招,租金是对价格的分割,利息是对利润的分割

我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第十六版中,看到他将租金、工资与利息进行并列,分别是土地对应着租金,劳动对应着工资,资本对应着利息。

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是站在学术的角度而不是站在阶级的角度来想的。

对商品的租借也属于交换,也要遵守等价交换的规律,这是“欠债还钱”的根本原因。那么,租借的是什么呢?是商品的部分所有权,即使用权。不存在租借别人的东西而不消耗别人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不论这种东西是时间,是信用,是情感还是其它的东西。

利润来源于交换价值与个别价值之间的差值,这不光对于所有权的交换,来讲的,这同样是对于部分所有权的交换也讲的。所有权的交换,可以称之为交易,部分所有权的交换,可以称为租借。当然这个定义可能不完全准确,但是绝对符合绝大多数租借的现象。

租借的价格,称为租金,所以,租金是对商品价格的分割,正像房子的租金是对房子价格的分割一样。

租借的利润,称为利息,同样是交换价值与个别价值之间的差值造成的。在这里,其个别价值的货币表示,叫做租借成本,其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示,就称为租金。所以租金是对价格的分割,利息是对利润的分割。

土地的租金,是对土地的部分所有权的租借得来的;劳动的租金,是对劳动者劳动价值量的租借得来的;资本的利息,是资本的增殖,即资本的租金与资本的成本之间的差值。我实在看不出来,资本的利息与土地的租金和劳动的工资有何等价之处,不管你租借的蛋糕有没有被别人吃过。

使用道具

18
yjvjfkhkfkhk 发表于 2009-1-5 20:0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总结

本想再写个第十招的,来个十全十美,可惜,临最后了竟然不知道写些什么为好。想想还是算了,只写九招得了。写完之后,我恐怕会有一个月的时间不再上网,就此向各位告别。

在前五招中是对西方经济学的效用论的批判,其中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承认需求的有限性而否认需求的无限性。根据需求的有限性,我们可以找到需求程度作为满足需求的劳动比较的依据。

这样就可以将效用分解为二部分,一部分是物的有用性,即物的使用价值量,相同自然属性的物具有相同的使用价值量。另外一部分是人的需求程度,人的需求程度的变化是物的效用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人的需求程度与物的使用价值量的结合就可以构造出效用。当然,我个人认为,既然需求程度和使用价值量分别作为人与物的经济学度量标准,而且效用没有使用价值量和需求程度直接,那么还要效用干什么呢?

在第五招到第八招中,我主要是对价格论的批判。首先,货币来源于等价交换,或者说等价交换是货币产生的逻辑原因。其次等价交换来源于“等优先度”,然而优先度却来源于需求程度和价值量,所以价值论可以成为价格论和货币的基础。

最后,我认为租借也是交换的一种,租借的租金是对商品价格的分割,租借获得的利息是对商品利润的分割。而利润和利息产生的原因则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与商品生产的个别价值之间的差值造成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396694-1-1.html&star=39#51783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4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