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gq5910
4470 1

[政策热点] 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经验教训及启示 [推广有奖]

VIP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9
论坛币
3325392 个
通用积分
245.4122
学术水平
1035 点
热心指数
1554 点
信用等级
560 点
经验
353774 点
帖子
20314
精华
2
在线时间
48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15
最后登录
2021-3-5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摘  要:经济增长是世界各国宏观调控追求的主要目标,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借鉴美国、欧洲、拉美等地区在经济增长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意义。美国的创新拉动经济增长、欧盟的区域经济发展、日本的开放经济以及拉美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经济改革等都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区域合作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逐渐稀薄,恢复经济实现增长又开始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本文将对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过去经济增长的方式和路径进行比较分析,其中,重点探讨其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笔者认为,自主创新、区域合作、开放与改革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因,这也是我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需要一以贯之的原则所在。
  一、美国:创新拉动经济增长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围绕生命科学、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极尽创新之能,实现了123个月的持续增长,新经济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究其主要原因,一是高新技术的运用带来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二是制度创新为社会和企业的再生产带来了大量的投资,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有效结合促使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出现新的变化。
  1.技术创新拉动经济增长
  美国政府一向非常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企业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主体,政府则主要负责维护基本的社会体制并在基础性研究方面起关键作用。2006年,美国政府的研发预算为1320亿美元,私人企业的研发预算则达2000亿美元。美国企业研发经费的实际使用额占全美研发总支出的比例更高,通常可高达3/4。就全国来看,科技创新研究和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70%。首先,通过商业合同促进企业创新。美国政府以大量商业合同的方式,向企业直接投入研发经费。目前,产业界的研究经费有12%来自联邦政府,其中大部分就是通过商业合同形式提供的。其次,采用税收激励政策。美国政府规定,一切商业性公司和机构,只要其从事的研发活动的经费同以前相比有所增加,则该公司或机构即可获得相当于新增值20%的退税。第三,注重人才培养。通过选择一批大学建立工程研究中心,设立高层次人才计划,制定优厚的条件等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为推动科技的持续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2.制度创新为经济增长增加活力
  如果没有制度的演进,没有制度创新,经济发展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产权制度创新。实践表明,美国政府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和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以推动和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比如,积极支持私人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大批开拓性企业家脱颖而出。大批企业和私人公司发展成为大型世界级跨国公司,如美国惠普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等。通过立法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如超级301条款、337条款,利用国内法律打击被美国认为侵犯了其知识产权的外国产品,将美国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写入协定文本,在多边贸易体制中推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
  3.科技股泡沫和金融过度创新引发经济衰退
  2009年,美国的经济总量(GDP)为14.2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3%,列各国首位。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发展速度已经从2008年正增长变成了负增长,经济增长步伐明显放缓。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与其经济周期、政策失误密不可分。一是美国科技股泡沫崩溃及“9·11”恐怖袭击后,为继续确保经济的长周期繁荣,美联储忽略了经济体系所必须的结构性调整,强行将联邦基金利率从2001年初的6.15%下调至2003年6月的1%。二是从克林顿政府到布什政府,美国一直倡导“居者有其屋”的政策。在此政策导向下,美国政府与国会联合向房利美和房地美施加压力,要求扩大低收入家庭拥有房产,进而导致了信贷标准不断降低。三是流动性过剩。面对政府财政赤字迅速恶化严峻形势,美联储担心低利率产生通胀威胁,于是从2004年6月开始了连续17次的加息,从而导致房贷违约现象普遍发生和经济走向衰退。正是政策与周期这两方面引发的问题与金融创新过度、金融结构日益复杂、杠杆交易普遍化等因素的复杂结合,最终引发了美国众多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匮乏和巨额风险损失,继而影响到实体经济,拖累整个经济增长。
  二、欧盟:区域经济发展的典范
  由“欧盟之父”罗伯特·苏曼倡导的欧洲联合进程已有60余年历史。欧盟在经历了煤钢联营、经济共同体、统一大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四个阶段后,目前已形成拥有27个国家,4.9亿人口,西起大西洋、东至波罗的海,北起北冰洋、南抵地中海的世界“超级”政治、经济国家联合体。2000年3月,欧盟理事会确定了著名的里斯本战略,即21世纪头10年在面临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挑战的背景下建立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经济体系,力争在2010年左右成为世界上赶超美国的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实体。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欧盟创造性地提出了开放式协调的区域经济发展方法,改进与简化现有政策,加大对人力资本、中小企业和企业家、研究与开发、信息与通信网络以及创新的投入,动员所有可以获得的资源投入欧盟区域经济体系的建设中去。欧盟区域发展模式开始由工业化时期的传统的点轴型区域发展模式,向后工业化时期的新的网络型区域发展模式演变,形成了各地区可以自由连通的空间网络结构,基本实现了无障碍、低成本的空间市场一体化,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各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
  1.稳步推进创新区域合作
  早在1995年,欧盟就发布了《创新绿皮书》,次年又发布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政策文件《欧洲创新的第一个行动计划》。2000年,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欧盟理事会,明确提出了建立欧盟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2001年,欧盟根据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制订了区域创新综合评价表,包括17个创新活动指标。从2000年开始,欧盟每年均颁布创新政策的年度报告,定性分析和展望各成员国的创新政策;并从2001年开始正式发布欧盟成员国创新成绩表,利用创新指标体系对成员国的创新成绩进行定量比较,分析其优势和劣势。在这种整体的创新政策和竞争激励机制指引下,近10年来欧盟国家涌现了一批颇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区域,如德国的巴登—符腾堡地区、号称“第三意大利”的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荷兰林伯格省的多国跨边境创新合作区、德国中部萨克森—安瓦尔州的化工产业集群区域等等。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盟委员会自2008年10月起接连发布《欧洲行动框架》、《欧洲经济复苏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试图加强区域合作,挽救和推进欧盟经济及其一体化建设。
  2.积极促进跨境区域合作
  跨境合作模式是欧盟国家区域整合的一种新模式。它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行政边缘区域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提升了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红利”。跨境合作模式主要有“两国一制”的跨国合作模式和跨省(州)、市的跨区协作模式等。丹麦、瑞典两国跨境的“奥尔胡斯区域合作”是欧盟国家跨国合作的成功范例,已成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引领全球竞争力和吸引外国投资的领头羊。柏林—勃兰登堡首都区域合作则是欧盟跨省(州)、市合作的另一典范。两个州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共同利益出发,成立了联合规划部,把两个州涵盖的区域全部纳入统一规划。
  3.大力提升流域地区合作
  欧盟境内有莱茵河、多瑙河、伏尔加河等众多国际河流,流域的协调发展和合作治理问题尤为突出。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欧盟各国形成了一套丰富而又实用的流域治理模式。一是成立专门委员会,全面处理流域保护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初期仅为流域内各国政府和组织提供咨询和建议,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流域有关国家部长参加的国际协调组织。二是签署具有法律效力和制度约束力的规章或协议,比如伯尔尼公约、控制化学污染公约、控制氯化物污染公约、莱茵河2000年行动计划、洪水管理行动计划等。三是设立由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监督各国工作计划的实施。四是规划实施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计划。如2001年1月批准实施的以莱茵河未来环境保护政策为核心的“Rhine 2020——莱茵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计划”。
  4.制度性障碍影响利益协调机制并进而带来经济增长趋缓
  2009年,欧盟经济总量与2008年的18.9万亿美元相比,下降了4.2%;增幅比2008年降低了5.7个百分点。欧盟经济增长放缓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不无关系,但自身的缺陷也不可忽视。一是制度性障碍仍然存在。由于各国发展水平不一,利益协调机制需要继续深化,而且在以往的制度设计中没有相关经验,对金融危机没有足够的预案,因此,欧盟尤其是欧元区在危机前期行动迟缓。二是协调发展阻力重重。在欧盟内部,德、法、意等成员国互为市场,在经济增长态势良好的时候互相起着促进增长的作用。或者说,在经济景气时,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市场效应是正面的。当经济增长处于低迷状态时,成员国之间则互扯后腿,甚至形成恶性循环。或者说,在经济不景气时,一体化带来的市场效应是负面的。
  三、亚洲:日益扩大的开放经济
  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新加坡、韩国与中国台湾、香港抓住上世纪70—80年代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机遇,接受欧美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起飞,成为标志“亚洲奇迹”的“四小龙”。1985年以后,日本和“四小龙”由于经济结构升级换代以及其货币相对升值,促使其资本大量输出,进一步带动了亚洲经济较快的发展,10年之中基本保持了8%~10%的年增长率,一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亚洲四小虎”也随之诞生。亚洲经济奇迹的经验主要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积极实施开放策略,跟上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1.通过对外开放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实质性内容是“资本殖民”时代的到来。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要市场开放、资源共享,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亚洲作为新兴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区域,恰恰是因为具备资本增殖所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资源丰富,低价劳动力资源充沛,市场广阔且具有无限发展潜力。随着亚洲各国争先恐后扩大对外开放,20世纪90年代流入亚洲的资本数量急剧上升,至1996年就已达1200亿美元以上。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2001年仍有600亿美元外资投在亚洲,其中四分之三进入中国。贸易方面,亚洲国家、特别是位于东亚地区的各个经济体,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而深深地融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从而获得了来自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巨大收益。一方面,通过积极推进产业内和产品内的垂直分工,参与垂直国际分工的所有东亚国家与经济体的禀赋优势和比较利益获得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通过商品与资本的双向对流,东亚及南亚的各主要经济体保持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通过对内开放促进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是凸现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客观趋势,而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合作将推动各成员国家经济迅猛发展。亚洲各国客观上存在着互补关系,而且在日常经贸往来中也确实存在着相当活跃的互补机制。各国在开放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日本在向高科技产业转移中是先行者、最大的资本和技术输出国。亚洲“四小龙”靠劳动型经济起家,在提升自身产业结构的同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后来的亚洲“四小虎”以及中国大陆转移,改变自己以劳动型经济为主的脆弱的市场经济结构。经过近50年的发展,东盟由最初成立时的5个成员国发展到目前涵盖10个成员国、5亿多人口的区域性组织,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机制已经发展成为东亚合作的主要渠道。2009年5月,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财长在巴厘岛会议上就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的主要要素达成共识,并积极探索建立多边货币交换机制。这一合作必将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合作版图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3.不确定因素和多种潜在危机仍束缚和限制亚洲经济
  当然,目前亚洲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有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地区政治形势上,2004年以来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政局动荡、恐怖主义盛行,导致这一地区安全与政治环境恶化,在一程度上阻碍了东南亚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经济形势上,特别是金融领域隐患依旧突出,如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债务负担沉重,银行业存在着多种潜在危机,来自金融领域的潜在威胁始终存在。再有,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地区,石油的需求量在近1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50%以上,占全球总需求增长量的约80%。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亚洲对石油的依赖还将进一步扩大。
  四、拉美:新自由主义引导经济改革
  1.以市场化和经济自由化为主导的一系列改革使拉美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新自由主义理论在拉美地区迅速传播和扩散,并成为9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在该理论的影响下,拉美国家积极推行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一体化,并主张建立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经济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贸易自由化。实施贸易自由化战略,就整个拉美地区而言,平均关税已从改革前的44%下降到目前的10%左右。二是开放资本项目。消除外汇管制,通过提高利润汇出额度和允许外资参与私有化等方式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三是私有化。以直接出售、公开上市、管理人员购买、合资以及特许经营权和租赁等方式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四是金融改革。实施利率市场化和国有银行私有化改革,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五是税制改革。简化税制,削减贸易税,扩大增值税。六是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劳工制度改革旨在减少解雇雇员的成本和简化招聘程序,社会保障改革则把传统的现收现付制改成基金制。
  拉美的经济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以市场化和自由化为导向的改革使拉美经济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实现了从封闭的进口替代模式向外向发展模式过渡的转变。在恶性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的同时,财政失衡的现象有所减缓;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再度兴起。2004年以来,随着拉美国家逐步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以及受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影响,大多数国家经济状况出现进一步好转,许多国家经济复苏势头强劲。
  2.经济改革局限性依然困扰拉美经济
  上世纪90年代,拉美经济从持续衰退中的恢复性增长并没有恢复到债务危机爆发前的水平。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龙舌兰效应”和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的“桑巴效应”加剧了拉美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危机的滞后效应和扩散使得拉美恢复性增长放缓。由于拉美经济改革的局限性使得诸如收入分配等结构性问题继续存在,拉美经济依然脆弱,受到外部的冲击越来越大。综观拉美发展模式转型历程,其几个突出性矛盾显而易见。对外部资本、技术和市场的依赖降低了拉美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负债发展战略引发了严重的债务危机。长期的贫富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社会分化严重,而民主化的发展并没有有效地遏制大多数国家的腐败现象。因汇率制度僵化和政府监管松弛,金融危机的爆发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此外,拉美国家外向型、市场化的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原有的资本和资源型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新的市场力量又难以催生出能够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因此拉美经济只能依靠其原来的惯性随资本和资源投入的多寡而起伏波动。
  五、几点启示
  循着上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我们不难发现导致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即科技创新、区域协作、对外开放与经济改革。正是这些因素,曾经加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前进的步伐,曾经助推大国经济实现新的腾飞。也正是这些因素,承担着再次引领世界经济廓清迷雾,走出低谷,实现新一轮增长的历史重任。
  1.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图谱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目前,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纷纷出台了以发展新能源为主的科技振兴经济方案,一股科技创新浪潮正在全球涌动,这也将为中国借助科技力量加快经济转型带来机遇。2009年4月,英国《经济学家》信息部公布了2004-2008年全球82个经济体创新绩效排名。中国成为进步最快的经济体,从两年前公布的2002-2006年创新绩效排名第59位上升至第54位。但是,中国与日本、瑞士、芬兰、美国和瑞典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更好地加快科技进步的速度,尽快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用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迅速发展,将直接决定我们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能否处于领跑位置。
  2.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采取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获得年均10%的GDP高速增长。但也形成了过度依赖外需及内陆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尽快实现经济复苏,2009年5月到12月间,共有9个区域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范围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核心之外,遍布东、中、西、东北四大版块,数量几乎是过去4年的总和。有别于前30年东部地区以点状或线状开发为特色的非均衡发展模式,新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从地域空间入手,从根本上解放各地的生产要素,缓解各种结构性矛盾,缓和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及收入差距。笔者认为,在积极进行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同时,还应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尽快出台并完善相应法规阻止地方保护主义和限制竞争的行为。同时,强化多元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学习借鉴欧盟的区域分类框架,国家要针对不同功能区域的实际问题,实行分类指导,重点突破。
  3.深入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当前,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留下的负面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因此,我们应善于危中求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外资质量。要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招商,按照科学发展要求招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降耗等新兴产业精心策划,搞好与国外大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合作对接。突出中国产业特色扩大出口,在传统优势产品上提升国际竞争力,机电、高新产品要上新台阶,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创更多的名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抓住国际资本市场出现的有利时机,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深入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4.处理好经济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一是科学界定社会经济转型期的政府职能。拉美国家由于实行新自由主义改革,政府的经济发展职能有所减弱。对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不应削弱而是要强化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公正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二是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拉美国家在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注重追求经济增长,忽略了改善收入分配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社会改革缓慢也是导致拉美国家社会问题恶化的重要原因。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需要社会改革相配套,健全与社会发展有关的各项制度,并提高社会支出比重。
  三是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我们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路径来看,重工轻农的直接后果是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加剧。因此,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将是实现经济新一轮腾飞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四是确保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作者:王淑娟 来源:《山西财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主要经济体 经济增长 经济体 劳动密集型产业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世界 启示 经济增长 教训 经济体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Sunknownay + 40 + 10 比较有观点。

总评分: 经验 + 40  论坛币 + 10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happyavi 发表于 2014-12-23 18:21:2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学习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30 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