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一刹春
9263 14

论休谟的政治经济学   [推广有奖]

11
一刹春 发表于 2004-5-30 20:3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4.古典经济学与道德学

  休谟和斯密的经济理论在有关私利与公益问题上开辟出一条法律规则和政治制度的路径,这虽然对于现代自由主义来说已经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但这还并不是他们的全部内容,可以说现代自由主义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们忽略了休谟和斯密在解决私利与公益问题上所建立起来的另外一条路径,即寻求通过人性,特别是人的间接情感和道德情操方面的解决方式。关于现代自由主义的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的「政治德性论」等章节中曾经指出,应该指出,这种忽视同样表现在现代的经济学领域,表现在有关国民财富的理论上。我们看到,构成休谟和斯密政治与经济哲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他们对于私利与公益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单纯局限在前述的规则和制度层面上,他们还力求探讨经济学所关注的国民财富的人性基础,这一点可以说是他们两人对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又一个突出贡献。

  在他们看来,经济学不能脱离人性来谈,财富问题与人性需要密切相关,人的内心存在着一种对于利益的无可指责的追求,这种追求利益的情感或自私的内在激情是人的一种必要的本性。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除了饮食男女的本能需要,还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利益追求和欲望满足,「个人的身体状况、财富、地位和名誉,被认为是他此生舒适和幸福所依赖的主要对象,对它们的关心,被看成是通常称为谨慎的那种美德的合宜职责。」38「人类所遵循的准则对人类来说也是合理的。但是,两者都是为了促成同一个伟大的目标:人世间的安定,人性的完美和愉快。」39通过财富来实现人的骄傲、尊严、美好的享受等等,这是人性的现实需要,对此,作为现实主义者的休谟和斯密不但不回避,而且认为它们是正常的,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主要的部分。那种主张退回到原始生活状态的苦行僧是社会中的怪人,毕竟是少之又少的,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追求享受的,希望通过对财富的占有来实现自己的需要、欲望、美德和荣誉。经济生活是道德生活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一定财产的人在社会中能有甚么地位,享有甚么自尊,那些处在社会不利地位的人总是一些在财产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因此,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不但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学问题,是一个有关人性的问题,人的一系列感觉和激情大多与在社会中拥有的财富相关,所以,最大化地追求个人利益,尽可能地拥有较多的财富,这是基本的人性,对此从道德上加以指责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正像我们前面曾经多次指出的,英国古典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们在承认和接受人的自利本性的同时,又发现了人性的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人又都有同情心,又都有能够舍身处地地体察他人的情感。那种基于共同的利益感觉的同情、仁爱、道德情操等,又使得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在追求各自利益的过程中,能够采取合作的态度,容纳和接受他人的自私情感和自利行为。也就是说,在一个人人都为自己考虑的所谓自私自利的社会,同样也不排除人们在一定的范围内并通过一定的方式产生、接受和适用一种基于公共利益之上的同情之心和仁爱情感。休谟写道:「我们将以对仁爱和正义这些社会性的德性的考虑开始我们对道德原则的探究。对于这些社会性的德性的阐释或许将给我们指出一条可以用以说明其它德性的门径。」40斯密也认为「同情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可能看成一种自私的本性。」41「我们道德情感的合宜性决不那么容易因宽容而又不公平的旁观者近在眼前,中立而又公正的旁观者远在天边而被损坏。」42

  上述情感休谟称之为间接情感,斯密称之为道德情操,在斯密和休谟看来,它们作为人性的内容,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在结合为一个共同体的交往中,在分工、合作、互利的经济联系中,逐渐培养和形成的,社会(政治社会与经济社会)是一所冶炼人性的最大的学校,它教育、驯化和改变着人们的自然情感。斯密指出:「人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天性使人适应他由以生长的那种环境。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在一种需要互相帮助的状况之中,同时也面临相互之间的伤害。在出于热爱、感激、友谊和尊敬而相互提供了这种必要帮助的地方,社会兴旺发达并令人愉快。所有不同的社会成员通过爱和感情这种令人愉快的纽带联结在一起,好像被带到一个互相行善的公共中心。」43休谟也说道:「社会是人类幸福所绝对必需的;而这些法则对于维护社会也是同样必需的。不论这些法则对人的情感可以加上甚么约束,它们总是那些情感的真正产物,并且只是满足情感的一种更为巧妙、更为精细的方法。」44

  为此,休谟和斯密都强调传统的作用,强调习俗、惯例、规则和制度对于人的心理情感的培育、指导、教化和塑造的意义,他们认为公益心和同情感,乃至仁爱、慈善等都会对人的自私本性产生积极性的影响。公共利益、经济秩序和公共的社会政治制度并不是由外部的权威依靠暴力强制制定出来的,尽管很多法律经由立法的形式产生,但实际上它们相当一部分内容在现实中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很多已经作为习俗、惯例和规则被人们普遍地接受。休谟写道:「对于我所坚持的理论,将为它招来怀疑的惟独是教育和后天获得的习惯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我们如此习惯于谴责不正义,以致我们并不是在每一个事例中都自觉去立即反思它的有害的后果。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容易熟视而无睹,同样才容易积习而因循,而不是在每一个场合都回想那曾第一次规定过我们的反思。导向正义的那种便利或者毋宁说那种必需性,是如此普遍,处处都如此指向同一些规则,在致这种习惯出现在所有社会中;不经过某种详细的研究,我们就不能确断它的真正的起源。」45所以,市民社会的公共制度在很多方面都与人们的内在情感有着内在的的联系,休谟和斯密所说的有关财产权的法律、有关限制国王税收的制度,有关看不见手的机制等等,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强权者用暴力推行的,它们是在社会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并且得到了人们的接受和顺应。为人们所接受的法律才是真正有效的法律,而法律的基础在于人的自然情感,在于共同的利益感觉,在于同情和道德情操。「人类相同的本性,对秩序的相同热爱,对条理美、艺术美和创造美的相同重视,常足以使人们喜欢那些有助于促进社会福利的制度。」46

  因此,法律规则、市场秩序、习俗惯例与人的间接情感、道德情操等相互之间是一个逐渐的互动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非要搞清楚它们的前因后果,就犹如鸡与蛋的关系,是无法从根本上说清楚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社会就是这样形成的,也是这样演进的,理性认知只起到辨别真伪的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并不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用哈耶克的话来说,它们属于理性不及的领域。但是,正是在这个理性不及的领域,道德情感与规则制度的相互关联,导致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逐渐平衡,扩展了社会共同体的范围,并且使这个共同体中的情感与利益之间的平衡具有了正当性。

  我们看到,在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中有一种把经济问题与道德和情感问题结合在一起加以考察的努力。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曾经描述了自由经济所带来的道德后果,虽然他并没有解释这种后果与经济活动的必然联系,但他的《道德情操论》一书实际上已经从一个更高的道德哲学的维度上弥补了他在《国富论》单纯就商品交换关系本身来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时所忽视的伦理问题。对于休谟来说,他的经济思想贯注着道德和情感的因素,他所研究的与其说是社会的经济关系,不如说是在经济关系中如何达到一种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一致,在这个问题上,他直接面对着曼德维尔的挑战。休谟和斯密都不能完全认同曼德维尔的这种排斥道德与伦理的个人主义经济观,相反,他们认为以利益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或近代的市民社会,其自发的形成过程不单纯是一个经济层面上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社会层面上的问题,个人在追求私人利益的同时,不但客观地产生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而且个人的社会行为本身也还包含着道德因素。

  应该承认,休谟和斯密把经济规则与道德情感融合在一起的研究社会的方法具有着普遍的意义,它打破了所谓经济人的经济学假设,把个人行为置入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呈现出经济活动的道德因素。这种道德因素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不自觉的层面,斯密曾经以看不见的手来形容其对于个人私利的超越;另外一个自觉的层面则是人在经济活动中能够有意识地考虑到他人的利益,把道德关怀注入到经济的利益原则之中。对此,现代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曾经指出,「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中,对亚当.斯密关于人类行为动机与市场复杂性的曲解,以及对他关于道德情操与行为伦理分析的忽视,恰好与在现代经济学发展中所出现的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分享相吻合。亚当.斯密的确在互惠交易和劳动分工价值的分析中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些贡献与缺乏友善和伦理的人类行为是完全一致的,人们大量引用的恰恰是亚当.斯密著作中关于这一部分的内容。而亚当.斯密著作中关于经济和社会的其它部分,包括他对悲惨现实的关注、他所强调的同情心、伦理考虑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尤其是行为规范的使用,却被人们忽略了,因为这些思想在现代经济学中已经变得不时髦了。如果对亚当.斯密的著作进行系统的、无偏见的阅读与理解,自利行为的信奉者和鼓吹者是无法从那里找到依据的。实际上,道德哲学家和先驱经济学家们并没有提倡一种精神分裂症式的生活,是现代经济学把亚当.斯密关于人类行为的看法狭隘化了,从而铸就了当代经济理论上的一个主要缺陷,经济学的贫困化主要是由于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离而造成的。」47

与其平淡地活着,不如用死亡搏一次无法遗忘的传说。

使用道具

12
一刹春 发表于 2004-5-30 20:3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注释

1

关于曼德维尔的详尽观点,参见他的《蜜蜂的寓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肖聿译),以及哈耶克的论文「曼德维尔大夫」,另外参见拙著《法律秩序与自由正义──哈耶克的法律与宪政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一章「正当行为规则」的有关论述。

2

《休谟经济论文选》,页28。

3

《道德原则研究》,页70。

4

《道德情操论》,页108。

5

《道德原则研究》,页69。  

6

《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页41。

7

《人性论》,下,页532。

8

《道德情操论》,页231。

9

斯密的有关看不见的手的机制是这个关系的最好说明,至于休谟所说的人为设计的制度,其目的也是为了个人长远的利益。

10

Stewart, The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David Hum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183.另参见J. A. Herdt, Religion and Faction in Hume's Moral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19-233.

11

《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页69。

12

《国富论》,上,页1。

13

《国富论》,上,页26-27。

14

参见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页154。

15

罗尔:《经济思想史》,页174。

16

《休谟经济论文选》,页29。

17

《休谟经济论文选》,页32。

18

《休谟经济论文选》,页5。  

19

《休谟经济论文选》,页12。

20

《休谟经济论文选》,页69-70。

21

《休谟经济论文选》,页71。

22

《经济分析史》,第1卷,页543。

23

《经济分析史》,第1卷,页555-556。

24

《论法的精神》,上,页19。

25

《论法的精神》,上,页14。

26

《论美国的民主》,上,页474。  

27

就上述意义来说,休谟的经济学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特别是对于处在变革和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来说,更是如此。我们与其说是迫切需要现代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一些精致的专业技巧和操作程序,不如说是更需要建立一个休谟所开启出来的政治经济学的制度框架,在其中关于财产权的正义法则,关于同情的道德原则,关于人性的基本预设等等,都是建立我们今天的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所迫切需要的。对于我们来说,确立一种正义的经济制度理论,并且融汇同情的道德原则,尤如大厦的支柱,至于这个大厦如何在这个支柱之下通过一砖一瓦的具体经济学工作垒建起来,则是一个长期的专业化积累过程。

28

斯图沃特指出:「1741年,时即休谟刚刚出版他的第一部论文集《道德与政治论丛》,大英帝国正在完成起制度发展中的决定性的一步,即责任内阁的首次建立。十七世纪制度性冲突的一个结果是最终限制了不受约束的王权,议会的政治权力通过审议年度预算和年度军备条例而得到落实。」参见Stewart, The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David Hum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226.  

29

《休谟经济论文选》,页36。

30

《休谟经济论文选》,页29。

31

《休谟经济论文选》,页3。

32

《休谟经济论文选》,页55。

33

参见Edited by James Rieser, Early Responses to Hume,Volume 2 (Bristol: Thoemmes Press, 1999), Introduction.

3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页150。并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页260。此外,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曾指出,休谟的两篇论文「论货币」和「论利息」「没有得到近代历史学家应有的称赞。」见《经济分析史》,第1卷,页495。

35

Hume as Philosopher of Society, Politics and History, Edited by D. Livingston (Rochester, N.Y. :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1991), Robert Lyon, "Notes on Hume's Philosophy of Political Economy", 35.

36

《休谟经济论文选》,页48。

37

参见《经济分析史》,第1卷,页496。

38

《道德情操论》,页273。

39

《道德情操论》,页205。

40

《道德原则研究》,页27。

41

《道德情操论》,页419。

42

《道德情操论》,页187。

43

《道德情操论》,页105。

44

《人性论》,下,页566。

45

《道德原则研究》,页54。

46

《道德情操论》,页230。

47

阿马蒂亚.森(Amartya Kumar Sen )着,王宇、王文书译:《伦理学与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页3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30 20:39:36编辑过]

与其平淡地活着,不如用死亡搏一次无法遗忘的传说。

使用道具

13
jlrd 发表于 2004-6-16 08:3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使用道具

14
山隐水迢 发表于 2009-2-4 21:5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好文!

使用道具

15
蚂蚁小生 发表于 2009-2-4 21:5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好多啊!!!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7 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