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和大学厮守的12大致命诱惑
为什么很多人愿意读博然后留在高效工作呢?今日在学术中国上看到一篇《高校教师和大学厮守的12大致命诱惑》的文章,觉得非常有说服力,于是分享给大家。原文如下:在中国,人们通常认为进入高校做老师,是个不错的职业选择。于是无论你是何种学术水平,学历层次,都要在这个熟人社会利用各种强关系,削尖脑袋往高校里钻。高校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海归,海带、土鳖、土著等,磁力在哪里,我们试着做一下“物理分析”。
第一,绩效考核相对轻松
工作压力在整个社会层面相对较轻,通常绩效考核都是周期性的,比如三年或五年,考核的绩点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完成,形式重于内容。所以,高校教师都在喊科研压力大,完全都是自找的,你愿意多做一些,当然累,近些青椒辞世的情况屡屡发生,这导致很多青椒改变了拼命的心态,谁不想看到明天的阳光呢。
第二,人际关系相对简单
因为每天教师都是自己上自己的课,教师之间的关系不那么紧密,甚至除了自己院系的老师,其他院系的老师基本没有往来的机会,老师们也是上完课不坐班就回家了,只有在职称评聘或项目申请等事情上会涉及自己的奶酪,其他情况通常都是你不理我,我不理你。
第三,收入性价比相对较高
高校在中国通常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高校教师虽然不是高薪族,但他们的性价比可以排的上前几名。这就是知识的力量。但说实话高校的整体收入水平,在社会上处于中等,最起码在北京的青椒仍然买不起房子,这是不争的事实。
第四,自由度相对可控
高校教师有课来,没课走,不管下课之后,他们做什么,总给人感觉,工作时间就是上课的时候,下课的时间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所以,任何个人杂事,家庭琐事处理起来都游刃有余。这对求职者及其家人来说是一种“致命诱惑”。
第五,社会认知度相对较高
高校教师给人一种温文尔雅,气质高雅的社会认知。社会地位较高,新闻媒体做一些新闻节目的时候,通常愿意找一些专家呈现给大家一种权威解读,通常这些专家学者都是出自高校或社科系统,我们姑且不管他们说的对与错,这种专家模式解读,以及近些年涌现出的一些明星学者恰恰说明了社会对学者的高认知度。
第六,社会化程度相对弱
高校向来不是腐败的重灾区,甚至即使有点儿脏事,有时也可以博得同情,比如潘绥铭教授经费使用不当的问题,这可能确实是制度问题。
第七,两个假期让人嫉妒羡慕恨
当很多人都在为春运买不到火车票而焦虑时,高校教师却可以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这种说走就走的任性绝对招人嫉恨。这两个假期带着薪水,教师完全可以放松心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第八,工作环境比较怡人
通常中国的高校都是比较有地盘的地主,即使是小规模的学校,校园景色也绝对堪比公园,所以这样的工作环境,你没有理由拒绝。
第九,出国机会比较多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孔子学院外派,各种师资交流。
第十,与书为乐,终生为乐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书就是你战胜世界的武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当你庸人自扰时,你读读孟子,读读庄子,你的人生不就不再苦恼了。
第十一,面对学生,心态年轻,与时俱进
每天你都面对90后的孩子,你们之间有代沟,但这种代沟完全可以成为你理解学生心态的重要视角。当学生玩微信的时候,你也必须要学习微信,当学生说着一口地道的英语时,你是不是也要充充电呢。当学生享受gap year时,你是不是也要自己闲下来思考人生呢。
第十二,学而优则仕
高校系统出干部。中国高校去行政化的道路且行且艰,难以破解。各种挂职不断,副教授享受副处级待遇,教授去应聘职能部门处级干部,更是比比皆是。所以如果你有出仕的想法,以高校为路径是个不错的选择。
(来源:学术中国,分享是一种品质,转载仅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