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公共政策理论基础研究的进展(1)_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公共政策理论基础研究的进展(1)_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对 经济 学家来讲,公共政策的 研究 既是挑战,又会遭受挫折。不仅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而且其结果均不符合人们的期望”(DanielW.Bromley,1989)。Adams(1896)认为“国家干预的后果是既解放又束缚,既创造又毁灭”。对政府适当行为或者说公共政策 理论 基础的研究自亚当.斯密以来,围绕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无数的探讨。每当现实经济环境发生巨变之后,这一论题都被提出来重新探讨一番,遗憾的是,经济学家至今仍然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 目前 对政府适当行为研究的理论可以分为三种,即亲善市场论、国家推动 发展 论与市场增进论。市场亲善论是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公共政策的基础,政府定位于对市场协调失灵的弥补,强调的是市场的基础地位。国家推动发展论则对市场机制解决协调失灵的前景甚为悲观,强调政府干预的普遍性,认为市场应该在很大程度上为政府所干预和引导。上述两种理论将政府和市场看作替代品。Aoki,Murdock,andOkazaki(1998)则坚持市场增进论的观点,认为政府政策的职能在于促进或补充民间部门的协调功能,而不是将政府和市场仅仅视为相互排斥的替代物。这些理论都是基于特殊经济的经验基础上得到的一般性结论,对于不同的体制有着特定的价值,是一种针对不同经济制度的横截面研究。 如果纳入制度变迁的框架,三种理论则描述了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角色变化:国家推动发展论适用于制度变迁的初期,政府首先构造出一个市场的基本框架;然后政府职能转变为呵护民间部门的协调发展;民间部门足够发达,亦即市场发育相当成熟之后,政府开始退居幕后,为市场失灵拾遗补缺。 这是经济学家设定的一种理想的路径。隐含的假设是制度变迁具有确定性和可预见性,本质上是新制度经济学努力回归主流经济学阵营的一种反映。但是制度变迁具有迂回性,政府身份缓释的假定至少在转轨经济中是不成立的。正如Matthews(1986)所言“制度变迁具有复杂性和结果的不可预知性,这些主要特征导致它具有最终目标的随机性”。制度变迁具有周期性,它会经历制度僵滞——制度创新——制度均衡——制度僵滞的过程(程虹,2000),与此相对应的是政府财政压力的周期波动。这一特征在 中国 二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体现的特别明显。此为其一。 其二,这些理论是对政府行为进行的规范 分析 ,也就是说政府应该怎么做。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解释的学问,现实既为经济解释提供了实验的机会,也决定了经济解释相对的适应性。对公共政策理论基础的探讨如果纳入了规范分析的范畴,就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经济解释的初衷,而脱离了现实的制度框架的探讨便会变得毫无根基。 因此,对公共政策理论基础的探讨的一般思路是:在制度框架内对政府行为的经济解释。选择不同的制度框架,推演出不同的政策含义,既可以减少经济学者总是试图将各种特殊性判断提炼为普适性结论的企图引发的争论,又可以避免经济学家欲指点整个世界而无人喝彩的尴尬。由于制度变迁是公共政策的存在缘由(DanielW.Bromley,1989),因此对周期性制度变迁中,特别是转轨经济国家政府行为的研究,就应该立足于对引起制度变迁最重要变量的研究。穷则思变,财政决定改革的起因和路径。因此,将研究锁定在财政压力周期变动的框架内,对政府行为目标的探讨是合适的。 从财政的视角研究政府的行为,可以洞悉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但主流经济学中对此的讨论极少。只有少数的几个人对此有过论述。 熊彼特(1954)认为,从国家财政入手的研究 方法 ,在用于研究 社会 发展的转折点时,效果尤为显著。在社会的转折时期,现存的形式相继殒灭,转变为新的形式。社会的转折总是包含着原有的财政政策的危机。财政体制与 现代 国家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财政不仅有助于国家的诞生,还有助于其发展。这不仅是因为支持国家正常运转的官僚体系就是随着税收体制的建立而建立起来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国家借助财政可以日益扩大其管辖权,并把其意志逐渐渗透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因此,一旦税收成为事实,它就好像一柄把手,社会力量可以握住它,从而改变社会结构。

  • 图书馆文献询价采购方案综合评价的递阶优选——层次分析组合法_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图书馆文献询价采购方案综合评价的递阶优选——层次分析组合法_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图书馆文献询价采购方案综合评价的递阶优选——层次分析组合法【内容提要】在分析图书馆文献采购现存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文献询价采购的递阶优选—层次分析组合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探讨优选文献采购代理商及其采购方案的新途径。 【摘要题】实践研究 . 【关键词】文献询价采购/关键要素/综合评价/递阶优选-层次分析组合法 1文献采购方案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图书馆文献采购人员以往在选择代理书商时,多数是凭经验出发,主要考虑书商的优惠政策、订到率和信誉程度,至于其他一些评价因素则很少考虑,一旦选定某一书商则往往长期不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文献采购方案,是采购人员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各种载体类型的文献大量涌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结构和成分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形成了集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及网络信息资源为一体的多元化馆藏格局。面对用户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图书馆经费严重短缺、文献价格飞涨等情况,采购人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怎样综合考虑各种不确定的复杂因素,选择更为合适的书商,如何经济合理地搞好每一次文献采购活动,是采访人员必须面对的第二个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及电子商务环境的不断优化,图书馆文献询价采购应运而生。然而,文献询价采购或投标方案评判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采用人工法分析评价较为繁杂。如何利用计算机和数学建模技术来科学高效地进行综合评价,将传统的定性分析变为定量评价,优选出投标书商或订购方案,是采购人员应认真思考的第三个问题。 2 文献询价采购的递阶优选—层次分析组合法 文献询价采购方案的评判参数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必须遵循宏观评判(定性)、定量排序(定量)和综合分析(再定性)的辨证思路开展综合评价。分析表明,评判参数中的某些参数在方案优选过程中起着关键性控制作用,也就是说,其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这就要求在具体评价过程中,首先对各方案相关评判参数的控制作用进行递阶分析,剔除明显带有一票否决要素的方案。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递阶分析后保留下来的方案进行定量排序,最后选择出最优方案。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递阶优选—层次分析组合评价法的基本思路。 根据上述基本思路,文献询价采购方案的递阶优选—层次分析应按两大基本步骤进行: · 关键评价因素的递阶优选。分析相关评判参数的重要性,筛选出对方案和代理商评判具有关键性控制(一票否决)作用的因素或要素,进而对各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在关键控制要素组合内部,不同要素在不同阶段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分层次或先后顺序加以考虑。 · 投标方案的“定量排序”。基于上述步骤对询价采购相关评判参数和指标进行考察,应用决策论中“层次分析法”的科学思想,科学地确定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或权重,采用相关运算方法计算出排序值,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价各书商的投标方案,优选出最佳方案。 2.1 关键要素递阶优选分析 纵观文献询价采购全过程,需考虑的风险要素有3类,即竞标单位的资质状况、服务质量和报价测评,每一类别中又包括若干风险子要素。其中,某些要素可以量化而具有可比性,某些要素含有不确定因素而难以量化,只能作为定性参考。 · 竞标单位资质能力要素。竞标单位资质能力涉及到投资风险问题,是招标和询价过程中应首先考虑的因素。资质能力包括公司注册与权限、公司软硬件条件、人员素质、经营状况等子要素,尤其对公司注册、权限和经营状况更应高度重视,皮包公司或注册时间短、经营状况差的代理商应不予考虑。应当指出的是,询价并不完全等同于招标,询价是在需求特定、询价单位事先选定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公司资质能力的优选发生在询价之前,询价后的综合评价中只考虑参标单位资质能力的大小,而不考虑资质能力的优劣。

  • 浅析高校图书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能_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浅析高校图书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能_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是高校的教育职能之一。针对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大学生利用网络的不当行为,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能 近几年来,以因特网为主要标志的全球信息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而受影响最大的便是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最快,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当代大学生。认真分析网络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影响并研究教育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l6号文件,就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须做出重大决策。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在育人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职能。 1高校图书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即通过制作、和控制网络信息,引导网民在全面客观地接触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健康正确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图书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图书馆长期的、传统的读者服务工作为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优良的学习环境、馆员热情周到的服务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感染、熏陶着读者;其次,现代网络技术为图书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网络环境使得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突破了、机构、工具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增强了文献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要想站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就必须了解网络的特点,摸清大学生接触网络的实际以及网络信息对他们有哪些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了解他们使用媒介是否出现偏差。只有针对实际情况,才能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1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信息的丰富及时和高效性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最直接的服务,但是网络中存在的过量信息、不良信息和殖民信息对大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首先,过量信息的干扰作用增加了选取最需要、最有价值信息的难度,也容易分散使用者的注意力,造成其的焦虑或茫然,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其次,网络平台的开放性、自由性造成了暴力、迷信、色情等大量消极颓废的不良信息充斥其问,而大学生认知的不足和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使他们无法摆脱网络的消极影响;再次,发达国家利用殖民信息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思想阵地,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正确导向,一些世界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就不能正确地评价西方意识形态,失去对殖民信息的抵御力。 2.2大学生使用网络媒介不当造成的影响 大学生使用网络媒介的不合理行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媒介使用的偏离行为。对于具有使命感的新一代大学生来说,网络媒介理应成为其用先进科技知识武装自己的信息工具和学习工具,而现在却成了不少大学生手中的“玩具”。相当比例的学生利用网络的主要目的是玩游戏和聊天。虽然聊天和娱乐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与外界交流和缓解精神压力,但无节制的聊天和上网游戏却会对大学生的学业和健康成长造成严重障碍。有的大学生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和网络监控技术尚不完善的特点,放松了对自我的约束,蓄意对他人进行网络攻击、窥探他人资料,甚至在网上散布谣言、传播色情内容以及从事网络诈骗等,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网络媒介使用的依赖行为。上网行为大致包括上瘾阶段、觉醒阶段和平衡阶段。对于刚刚步人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学习压力的骤减和大学里充裕的课余时间,很容易使他们沉迷于网络,除了部分思想较成熟、自我约束能力较强的同学能迅速觉醒,并懂得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即平衡阶段)外,多生会长期滞留在上瘾阶段。长期的上网会造成睡眠障碍,并降低学习绩效。过度的上网还会导致大学生行为方式的改变和人际关系的淡化,使其与周围的人和社会割断了联系,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即所谓的“网络孤独症”。

  • 浅论档案的定义和起源_公共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浅论档案的定义和起源_公共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研究一个事物的规律、作用及发展,必须首先对其定义、起源进行探究。档案是什么?档案的本质如何定义?档案又是如何起源的?作为一名档案学的初学者,要想在档案领域的学习与实践中正确地认识档案的性质与功能,准确把握档案工作的历史作用,就必须了解档案的定义与起源。本文通过分析档案的相关资料,从而初步得出结论——档案是人类活动的符号性原始记录;档案起源于原始社会。关键词:档案 档案定义 档案本质 原始记录性 档案起源档案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作为具有文献性、凭证性、符号性、参考性等特征的零散信息,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档案定义的探究尤显重要。自档案产生以来,学术界对档案的定义纷争不已,国内外已有的定义达数百种之多。陈赵祦、和宝荣《对档案定义若干问题的探讨》一文与1986年版《档案学基础》一书中的提法均为:“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备考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和《档案著录规则》(1985年)中均写道:“档案: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形态的历史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2000年)中“档案”一条释为:“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①以上部分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具体定义不尽相同,但对档案的本质特性的认识却是基本一致的,即原始记录性。对档案的具体定义应从“原始记录性”这一档案的本质特性入手,结合档案产生发张的主体、档案的具体形态等多方面因素,方能得出较全面、概括性的结论。毋庸置疑,档案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因此其主体为人。档案的具体形态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演变,种类繁多。仅中国古代档案就经历了甲骨金石、简牍缣帛、铁卷金册、纸张等多种形态的演变。如今又出现了电子档案。但不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归根结底其本质均可称为“符号”。符号,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的解释,指记号、标记以及佩带在身上表明职位身份的标志,即文字、图像、象征性的物体等。因此,概括说来,档案是人类活动的符号性原始记录。对档案定义的探究与对档案起源的探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确定了档案是什么,方可研究档案产生于何时;而对档案追本溯源的研究可进一步完善档案的定义。因此,笔者对档案起源的结论正是基于“档案是人类活动的符号性原始记录”这一定义。关于档案的起源及其历史背景历来众说纷纭。中外学者关于档案起源的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字是产生档案的必要条件。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就开始使用文字记录社会活动,并将这些记录保存下来,成为档案。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字和国家的出现是档案产生不可缺少的条件。随着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为了管理大规模的生产,进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与战争,国家需要有文字记录作为管理国家和交际的工具,于是产生了文书,保存起来便形成了档案。第三种观点认为,以原始记事方法形成的记录就是档案,如结绳、刻契、编贝、结珠、图画等。②另外,我国当代档案学界著名学者丁海斌先生认为,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和需要出发,把档案的起源看做是一个过程。并按照各个角度,确认在某种意义上档案的起源点。③因此,从上文中提到的笔者较认同的档案的定义这一角度出发,笔者倾向于第三种观点。档案是人类活动的符号性原始记录,因此,在人类活动中产生、具有符号性的原始记录的产生,即可看做档案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生产劳动、氏族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逐渐产生了记事和记数的需求及愿望。在产生文字之前,人们的记事方法主要有:绘图、标记、结绳、木契(刻木)等等。④我国古代有着“结绳记事”“刻木为契”的历史传说。《周易·系词》记载:“上古结绳而治”,郑玄《周易》注说:“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刻契,即在骨片、木片、竹片或在其他材料上刻画出各种形状的标记,用来记录某种事实或作为有关各方的一种信约。《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在记述东谢蛮时说:“俗无文字,刻木为契。”《释名》记述:“刻契也,刻识其数也。”我国少数民族至今都还大量采用原始方法记事,如云南景颇人无力还债时,便使用代表各种实物的红绸带、花布条、牛角、铜钱和木片吊在一起,作为欠条,凭此可向欠债人索取财物。景颇人还用不同的树叶表达各种意思,在一定范围内人人都可以理解,并用以通信。云南红河哈尼族典出土地,用同样重量的鹅卵石烧红,称为“可粒”,付给对方作为凭证,以后可用此赎还典金。“欠条”和“可粒”在原始部落相当于今天的契约文书,具有凭证作用。⑤这些原始记录方法在一定地区和范围内大都有相同的规定和含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记录和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备忘、信守和凭证的作用,有保存价值。⑥是人类活动中产生的符号性原始记录。因此,结绳、刻契等的原始记录可被视为最原始的档案。不仅中国的原始记录方法如此,国外也有类似记录。保加利亚出土了距今约六千年的陶罐,上面标有计算年月的日历,⑦这种日历必须经常供当时的人们使用和考查,是当时科技成果的记录。许多原始氏族还用绘画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大事,如美洲印第安人达科他部落就将本部落每年发生的大事绘在牛皮上,并用绳索将牛皮贯穿保存起来。美洲印第安人易洛魁部落普遍使用一种叫做华姆普姆的珠带,它用红、白贝珠串成,或由各种色彩的贝珠织成不同图形的彩带。这种贝珠带具有广泛的作用,既是装饰品,又是商业往来和与白人交易时使用的货币,但又可在社会事务中和部落交往中充当大事记、协定和“国书”,马克思将这种贝珠带称为易洛魁人“唯一的文件”。⑧ 用原始记事方法形成的各种记事材料,都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且被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记注材料,都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历史的原始记录。这些记注材料都具有凭证和参考作用。它们不像图书资料,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有意识地撰写的,而是为处理事物、贮存和交流信息而保存起来的,所以,它们是人类最早的档案文献。⑨ 因此,归纳中外相关史实和考古资料,笔者得出结论:档案起源于原始社会,刻契、绘画等原始记录方法形成的记录是档案。作为一名初学者,笔者结合所学与所查阅资料,对档案的定义与起源进行了浅论,认为档案是人类活动的符号性原始记录,档案起源于原始社会。注释:①赵祦 和宝荣:《档案管理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9页 ②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21页 ③丁海斌:《档案起源三论——过程与标准》,2007年11月9日 ④⑨黄存勋刘文杰雷荣广:《档案文献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272—274页 ⑤江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 ⑥邹家炜董俭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第1—2页 ⑦《六千年前的日历》,《四川日报》1984年4月1日 ⑧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第137,146页论文出处(作者):张晓清 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在客户关系管理中

  • 论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_公共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论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_公共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数字图书馆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目标的实现。本文 分析 了数字图书馆的优点,介绍了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提出了数字图书馆 发展 所要解决的 问题 。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 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 现代 国民 教育 体系、 科技 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要“形成全民 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学习离不开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问题直接关系到民族发展与振兴问题。数字图书馆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正在成长中的新生事物,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 目前 互联网上信息分散、无序、不便使用的现状而提出来的下一代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它通过集成和利用最新的 计算 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数字化的多媒体信息 内容 ,建设超大规模、可扩展、可互操作的分布式海量知识库群,并提供在互联网上高速、跨库检索的 电子 存取服务。简单地说,数字图书馆就是运行在高速宽带 网络 上的、分布式超大规模的、可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群。目前,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数字图书馆建设高潮。数字图书馆已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中新的制高点,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标志。一、数字图书馆的优点1.信息储存空间小、不易损坏数字图书馆是把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加以储存,一般储存在电脑光盘或硬盘里,与过去的纸制资料相比占地很小。而且,以往图书馆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就是,资料多次查阅后就会磨损,一些原始的比较珍贵的资料,一般读者很难看到。数字图书馆就避免了这一问题。2.信息查阅检索方便数字图书馆都配备有电脑查阅系统,读者通过检索一些关键词,就可以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而以往图书资料的查阅,都需要经过检索、找书库、按检索号寻找图书等多道工序,繁琐而不便。3.远程迅速传递信息图书馆的建设是有限的。传统型图书馆位置固定,读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去书馆的路上。数字图书馆则可以利用互联网迅速传递信息,读者只要登陆网站,轻点鼠标,即使和图书馆所在地相隔千山万水,也可以在几秒钟内看到自己想要查阅的信息,这种便捷是以往的图书馆所不能比拟的。4.同一信息可多人同时使用众所周知,一本书一次只可以借给一个人使用。在数字图书馆则可以突破这一限制,一本“书”通过服务器可以同时借给多个人查阅,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二、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1.数字图书馆研发进程在我国,正式提出数字图书馆概念并导致后来大规模研发工作的是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62届国际图联(IFLA)大会,数字图书馆成为该会议的一个讨论专题。IBM公司和清华大学图书馆联手展示“IBM数字图书馆方案”。1997年7月,“ 中国 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由文化部向国家计委立项,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6家公共图书馆参与,该项目的实施是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的标志。数字图书馆在中国从1998年开始升温,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和协调下,国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系统主题专家组设立了数字图书馆重点项目——“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这是一个由国内许多单位联手参与的大文化工程。该工程于1999年启动,首都图书馆成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首家示范单位”。1998年10月,文化部与国家图书馆,启动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该工程由“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标志着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1999年初,国家图书馆完成“数字图书馆试验演示系统”的开发。同年3月,国家图书馆 文献 数字化中心成立,扫描年产量3000万页以上。与此同时,部分省、市的数字图书馆 研究 项目也开展起来,如辽宁省数字图书馆项目、上海数字图书馆项目的研究。2000年底,文化部在海南召开“中国数字年图书馆工程资源建设”工作会议,讨论制定《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一期规划(2000——2005年)》,推荐使用资源加工的标准规范。2001年初。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全国党校系统数字图书馆建设计划”,总投资达1.9亿元。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院校相继成立数字图书馆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数字图书馆建设和研究的高潮。2001年5月23日,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通过专家技术鉴定。目前,中国数字图书馆已经进入初步实用阶段,我国的数字图书馆研究、建设已经初具规模。2.我国当前几个主要的数字图书馆① 中国数字图书馆这是以国家巨额财政投入建立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为基础,充分依托中国国家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资源建设联盟成员的特色资源、借助遍布全国的信息组织与服务网络,建立起来的目前我国规模最大数字图书馆。截止2001年6月,该网站已有6000万页,合20万册数字化图书,内容覆盖 经济 、文学、计算机技术、 历史 、医药卫生、 工业 、农业、军事、 法律 等22个门类。该网站还在不断增加图书数量,每天增长20万页。②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网是清华大学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主办的一个远程查阅网站,其中收录了国内6000多种学术期刊1994-2002年的内容,并收录了3万多篇优秀博硕论文。采用有偿服务的方式,为人们提供资料和大量的信息。③超星数字图书馆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与北京 时代 超星公司共同建立的有偿借阅网站。④其他除以上几个规模比较大的数字图书馆外,我国华东师大、上海图书馆等单位建立的数字图书馆也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之中。

  • 关于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法治化的思考_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关于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法治化的思考_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法治化 论文摘要: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完善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如何运用市场的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的现代化。 一、我国政府公共行政的现状分析 学中通常涉及“统治”(government)与“治理”(governance)的关系。学者们普遍认为:“统治”与“治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权威的主体、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向度都有所不同,并且,治理也不是万能的。对于政府主体而言,统治与治理是发展的两个阶段。在“统治”的理念下,重在研究公共行政的问题,研究政府的内部矛盾、权力的集中、不可替代性与统治的效果。在“治理”理念下,重在研究公共管理问题,强调多中心与权力的泛化。我国目前政府公共行政在很大程度上仍处在传统阶段。传统公共行政实质上就是具有广泛影响的“官僚制”政府的职能,它最显著的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强调公共事务及公共服务的官僚独占模式,认为政府组织才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形式;其二是注重官僚制组织机构的层级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以保证组织运转的效率。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公共行政部门一直被机构臃肿、队伍庞大、效率低下、危机、官员腐败等问题所困扰。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曾进行过多次以精简机构、人员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虽然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但却始终未逃脱“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怪圈。20世纪90年代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行政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其注入了新的动力。但是,由于受主客观的制约,基本上还是处于传统的政府框架内进行,局限于政府内部关系的调整,而没有真正意义上涉及到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政府与国家等关系以及政府角色、职能、行为规范、效率与质量、绩效评估等更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改革的效果也是相当有限的。直到现在,我国公共行政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不容易冲破。现代服务型政府的最大挑战一是交易太高,而且大有越来越高之势;二是有效的监管机制难于形成;三是没有把“游戏规则”的制定当作政府服务的主要内容,避重就轻,搞表面文章或者有了规则不按规则办事。对影响发展的利益结构视而不见,对阻碍发展的体制因素不敢触及甚至不惜拿公家的利益为自己买一分“”;四是政府政策的应对措施过于缓慢。这些问题中有的已成为政府公共行政中的顽症,严重阻碍了行政改革的推进。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越来越多,政府的职能也不断细化。如果每增加一项职能,政府就要设立相应的机构或部门来承担的话,则政府的职能越分化,其规模就越庞大,随之财政预算也会不断增加,那么机构膨胀和财政危机也就成为必然。 在传统的官僚体制中,在存在官员特权和政府对公共权力的垄断及公务员薪金不高的情况下,官僚主义和官员腐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体制的深层次着手。应该说,传统公共行政是与一定的条件相适应的,它的主要功绩在于把公共行政从一般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使公共行政专业化,特别是它注重行政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加强行政和效率研究,从而强化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它解决了人民当时希望解决的问题,如社会稳定、社会基本保障和公平、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传统公共行政的模式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缺陷。 二、WTO态势下我国政府公共行政方式的转变 在公共行政发展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公共行政被誉为是行之有效、甚至是最佳的管理形式,所以它一直是政府管理的主要形式。公共行政主要是指政府对自身事务的管理和对整个社会的管理。这种被认为是传统或称主流的公共行政不断遭受到新的外部环境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其近乎刻板、僵化的体制愈来愈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和知识密集型社会和经济生活,政府财政问题、腐败问题、政府机构日趋庞大臃肿、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得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服务的转型迫在眉睫。欧文·E·休斯(OwenE.Hughes)认为: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基于两种理论,即官僚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两分法;新公共的基础是理论和私营部门管理。某种意义上讲,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二者是相等的,可以理解为公共部门对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主要是包括政府公共事务服务。公共管理是我们所谓纯粹意义上的公共事务的服务性管理即与政治统治相分离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重点是解决管理技术和方法问题,公共管理更多地在这一范畴内体现出来。可以认为,公共管理理论的初衷是改变政府的面貌,重新对政府的功能进行定位,并不涉及社会问题的解决。事实上,公共管理理论发展与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关系密不可分。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各国政府的行为,特别是发达国家、技术领先国家的政府决策,并纷纷在经济领域进行以技术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经济改革。一些学者清楚地看到,在20世纪还被视为经济增长外生变量的科学技术逐步演变成为内生变量,科学技术本身也成了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中一个可交易的重要生产因素。为了在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政府增加研究开发支出。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世界上任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是各国政府或者民间有意识地进行研究开发活动的结果’。在高技术的支持下,整个公共领域的实践也发生了变革,并不断涌现出新鲜的案例为日益鲜活的公共管理理论提供佐证。公共管理理论也随着科技的和全球化的趋势,逐渐从技术发达国家向技术落后国家延伸,从国家向集权国家延伸,从经验管理为主的国家向政府管理日趋科学化的国家延伸。它的普遍性原则和各国的公共管理实践相结合,构成改变各国政府面貌的最有价值的理论。

  • 被忽视的公共理念(1)_公共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被忽视的公共理念(1)_公共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随着我国私人小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突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已成共识。但对发展公共交通的探讨通常过于注重如何降低居民出行的经济成本,片面强调公交优先是对工薪阶层和低收入人群的优先。为了引起人们对私人小汽车与公共交通竞争发展条件下被忽视的 “公共理念”的关注,使公共交通真正成为所有人的选择,必须在“公共理念”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现状提出一系列发展公共交通的举措。 关键词:公共交通;公共理念;全体公众;吸引力 Abstract:With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rivate cars in China,traffic jam in the ci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refore,it is agreed that the public traffic development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However,previous discussion has been focused on how to lower the citizens’ travel expenses,ignoring the fact that priority of public traffic is not the priority of wage earners or low income group. To arouse the public’s concern in the “public perception”and made public traffic the choice of everyone,measures must be taken,based on the public perception,to develop the present public traffic in China. Key words:public traffic;public perception;public;attraction 当前城市交通发展的状况,可以概括地分为以小汽车为主导和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两种典型的交通发展模式。以小汽车为导向的交通需要更多的土地用于道路和停车,这种交通方式鼓励低密度的城市扩张,即所谓的“蔓延”方式,它增加了人均土地开发量,同时还带来了各种成本开支,包括建设公路设施而增加的经济成本、因道路土地增加导致绿色空间减少而引起的环境和美学成本、因低密度开发而提高的人均市政和公用设施成本。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城市空间扩展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的同时,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居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导致近年来城市机动车数量快速增加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作为城市人口密集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土地资源匮乏、道路面积率相对较低、城市交通污染严重等一系列城市交通问题的最佳选择。于是,各城市试图大力发展公交,推崇公交优先政策,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不强,最主要的症结之一在于忽视了公共交通最重要的理念——服务全体公众。多年以来,改善公共交通条件的探讨比较注重于如何降低居民出行经济成本,以增加公共交通的吸引力。过于强调出行成本往往导致公共交通乘坐的舒适性下降,从而逐渐成为工薪阶层和低收入人群不得已的选择。因此,有必要增强公交出行的舒适性和便捷性,“以人文本”、以全体公众为本,为所有人服务,而绝不仅仅针对普通百姓或者低收入者;有必要全方位建设更具吸引力的公共交通系统,使公共交通具备真正的公共理念。 一、我国公共交通的现状分析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截至200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4329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达2365万辆[1],比2000年的1608万辆增长了1.6倍。总体而言,受经济增长推动,随着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逐步提高,我国机动化将很快由导入期(指标为20辆/千人)步入普及期(指标为200辆/千人,相当于新加坡现有水平,美国1915 年为20 辆/千人,普及时间仅为14年)。这种趋势的合力影响是巨大的,二战后美国经历的“小汽车导向”的土地增长模式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今人深刻的反思,前车之鉴应当引起我国足够的重视。 由于我国城市空间资源有限,不可能无限持续扩展以满足潜在的小汽车交通需求,城市生活本身对交通便利的要求必将受到交通拥挤的空间制约。因此,要保持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并避免产生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副作用,正确的方法是鼓励人们尽量采用较少占用空间资源的运输方式,保障公共交通出行的主体地位。

  •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渊源_公共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渊源_公共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我过的适用性分析(一) (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渊源     综观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对新公共管理的产生和发展起支撑作用的理论流派主要有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治理理论。 1、公共选择理论     二战以后,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日益盛行,政府大规模介入经济领域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近30年的持续繁荣。然而,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出现以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高失业率为特征的滞胀现象。人们逐步发现,如同市场会失灵一样,政府同样会失灵;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9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得好。公共选择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公共选择理论作为个独立的学科出现之前,经济学家几乎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样的重大问题:政府真的能够以有效率的方式做到人们期望它做的事情吗?政府真的会创造出一个公正的社会吗?经济学家之所以很少思考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两套标准来判断市场活动与政府活动。人们倾向于认为市场活动的主体是经济人,只受狭隘的个人利益驱策;而政府活动的主体是政治官员和公务员,他们是控制集体利益的代表,只遵循公共利益行事,别无他求。公共选择理论对曾经流行的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同样的人怎么可能仅仅因为从经济市场转入政治市场之后就由一心求利的利己者转变成为大公无私的利他者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基于这种认识,公共选择理论沿用经济人假设,以严格的自利措辞来塑造所有公共选择者,以此为基点,把政治舞台模拟为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分析个人在政治市场上对不同的决策规则和集体制度的反应,以期阐明并构造一种真正能把个人的自利行为导向公共利益的政治秩序。公共选择理论对新公共管理的影响在于它提出了一种政府失败理论,它与20世纪30年代福利经济学所发展起来的市场失败理论构成了鲜明对照。正像人们根据理想化的标准来检验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效率时,发现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市场体制在某些方面显示出缺陷一样,当人们同样根据理想化的标准来检验政府工作的效率和公平时,发现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政府体制在某些方面也同样存在着缺陷。政治家、公务员与其他人没有两样,而政治本质上与市场一样,也是一系列制度安排下的游戏,许多目标迥异的游戏者在其中互动,以至于产生出一系列依照任何标准来衡量可能是既无内在的一致性也缺乏效率的结果。①既然存在政府失败,那么市场的缺陷就不是将问题转交给政府处理的充分条件,相反,市场的竞争机制倒为克服政府失败提供了可能。在公共选择理论的指导与影响下,新公共管理强调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克服公共部门的弊端,对政府机构进行市场导向的改革,以市场竞争的力量来实现有效的公共管理。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应该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首先,把所有可能由私人部门完成的活动和决策都尽量交给私人部门去完成,为此,要进行公共部门的私有化改革,限制政府活动范围、缩小政府规模、提高公共部门①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310效率;其次,在公共部门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重建竞争结构和激励结构,打破政府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垄断。 2、委托代理理论      简单的说,委托代理理论是指在所有权、控制权两权分离和利益分割的状况下,代理人能否按照契约规定的权限和委托人的意愿,来代替委托人采取行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包括以下方面:(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即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动细节并不了解或保持着理性的无知;(2)由于(1)的存在,在报酬由委托人支付的情况下,代理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可能采取某些机会主义的行为,使自身效用最大化并降低自身承担的风险。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双方都可能存在着不道德的欺诈行为,甚至违法行为,而监控不道德行为的成本又非常高;(3)委托人预期效用的实现,依赖于代理人的行动,同时也取决于委托人在契约中的制度供给、彼此的承诺、相互信任、激励与补偿机制与监督制度的安排等;(4)由于上述条件的存在,对代理人的行为予以激励与监控,建立契约执行的规则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就成为委托代理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观点中,不难发现,代理人的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未必一致,他可能去追求个人利益而把委托人的利益放在次要位置甚至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在公共选择领域,选民和政治家、政治家和官僚构成委托代理关系。官僚作为代理人负责公共服务的供给,必须忠实执行委托人的意愿。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由于公共产品的非市场性质、利润激励的缺乏和官僚机构的实际垄断地位,政府机构存在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官僚追求自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与委托人的利益相冲突。同时,官僚与政治家拥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信息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官僚在这种信息不对称中处于优势地位。政治家要减少官僚的投机行为,必须获取足够的信息,这将大大增加代理成本。官僚利用其拥有的不对称信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在实质上逃避了委托人的监督和控制。委托代理理论认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诱导代理人去追求委托人的目标,使其行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达到激励兼容。委托代理理论对新公共管理的影响,主要在于它通过对公共行政领域的委托代理问题的分析,为减少公共部门的委托代理问题指出了方向:首先,缩减政府规模,将公共服务签约外包。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私营部门的委托代理问题比公11共部门的较轻,因此可以通过供给与生产相分离、签约外包等方式将公共部门委托代理问题转移到私营部门中去,从而减少公共部门的委托代理问题;其次,强化公共部门之间的竞争。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竞争能减少委托人所面临的代理成本,而提高代理人从事投机行为的成本;再次,制定激励契约。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固定报酬制度不能对个体产生有效的激励效果,反而会强化官僚的偷懒动机。采取绩效工资制可以有效激励个人,实现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相容。 3、治理理论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