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材料化学
  •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化学_北京科技大学考研网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化学_北京科技大学考研网 材料化学材料化学专业方向所依托的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再次以位列全国同类学科前茅的成绩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我国首批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本专业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教授10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8人。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与科研条件和基地,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省部级和厂校协作科研项目。本专业涉及各种新材料的化学制备、材料在服役环境下的化学失效与控制、材料再生与综合利用等内容。材料化学是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的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以及生物医用材料的重要学科基矗目前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学、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材料表面化学与表面技术、材料电化学与技术、材料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求,获得材料化学专业基本训练的科学研究及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掌握材料科学和材料化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相关研究方法。毕业生可以在相关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也可以在与材料生产、加工和使用的相关单位,如电子信息、家用电器、冶金、机械、石油化工、建筑、造船、航空航天、交通等工业部门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材料的研制、性能质量检验、新材料和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材料化学失效和控制技术研究、材料的再生与利用及相应的科技管理工作。

  • 材料化学就业怎么样

    材料化学就业怎么样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较宽的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验技能,基本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能力,受到初步的工程基本训练,具有现代材料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能适应发展新材料和改善材料性能,开拓材料新应用的专门人才。      材料科学是一个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学科,也是二十一世纪的四大前沿学科之一。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属于理科的技术科学类专业。它以物理学、化学的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为背景,通过物理、化学、材料等专业方面的学习和实验训练,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交叉型人才。与传统的材料类专业相比,本专业学生除了具有材料科学方面的知识以外,更具有扎实和全面的物理学与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以适应当前高技术新材料的飞速发展。     本专业要求学生应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物理学、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系统地掌握现代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等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熟悉和掌握现代材料科学实验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掌握一门外国语;受过开展材料科学方面的科研工作的全过程的初步训练。  属于研究纯理学的学科,这个不对的..../>我们学校材料就是工科的专业 毕业就是工科学士学位 而且很多学校都是工科的专业.../>考不考研随自己 这个专业每个学校都会有些方向上的差异,但是大体上还是差不多的,就业方向较广,但是不是特别精,就业还不错 只要有所长 一般是工作找你专业不能代表一切,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本科生出来什么都可以做,但是一定要下基层,如果你毕业出来不想到工厂里面当工人,那你最好还是不要学习本专业。材料化学是一门很好的科学,以后肯定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你必须选择好的学校才行,黑大那就是差的太远了 (黑龙江大学) 材料化学这个专业毕业就业前景还是可以的. 我毕业的是去过水泥厂.在实验室,各方面条件都不错. 别的同学业都是在化工方面的工厂.这是说的家里没活动,只是自己发简历求职的家里活动下的,那我们就不说了现在同学里大部分在单位搞的是技术待遇都很不错,据说最好的到3000多了,具体真假我不敢保证.毕竟话是人家嘴里说出来的,不是存折跟我说的 材料化学并不是局限在材料上.重要的字眼是化学..如果你毕业了的话你也该知道,毕业后你的工作只跟你专业的一两个字沾边就行.总的说现在化工方面的专业还是可以的.(济南大学) 我在工作,材料化学这个专业很难找工作,交叉学科,很少有大学开设这个学科,考研也不方便,纯理科,学的很多很杂!没什么精通的,大学阶段纯属了解性的学习!建议考大学的学生不要报考这个专业,如多喜欢化学,可以选化学工程与工艺,分析化学,应用化学。这些专业比较实际,好找工作(哈尔滨理工大学) 材料化学目前有两个方向:金属和非金属.武汉理工开的是关于非金属方向.说实话这专业目前并不好,因为细致的方向没定,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很泛.我说我们学校把,重点是老材料的测试等方面较多,包括性能介绍和研究方法.都是比较宽泛的水泥\玻璃\陶瓷等方向,在目前就业紧张的情况下不是很容易.当然也有去电子行业的像生益\创维的也有,不过要个人能力比较强了, 学业要好 语言组织能力啊是必需的,不好听就是忽悠啊..这些行业基本是夕阳产业,不过又不可或缺主要是工资不会高.这是就业了.我们考研的比较多,有三分之二都上了!因为压力比较大,一般学习比较好,我们班气氛比较好,学习都不错,考本校还是很容易的,考浙大,科学院,设计院的都有! 不管怎么说,在学校要当干部,不要很多,锻炼能力就好,也能结识很多朋友.学习也要差不多, (武汉理工) 材料化学在本科之后更多的是读研究生,或者做一些有关材料这方面的工作,比如说销售 如果英语够好的话,而本人现在从事的是有色金属冶炼方面的工作,这个要看情况.在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里面更多的是学有关材料的基本知识.所以以后工作的话更多的是在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学到的知道去深入的研究.不过出路更好的是升学.  (南京工大) 每个学校的材料化学专业差别很大的,简单说就有偏材料的和偏化学的两大类。具体说就是学的东西很多,研究的很广,每个学校的都不一样。 而且,这个专业在全国来看都是新专业。 我们本科偏的是无机非金属材料,毕业的时候,班里大部分都在读研,工作的去电池厂的最多,还有去玻璃生产企业的。 (哈工大) 我们学院是刚建的, 到现在也就五年的时间, 所以,无论从师资还是规模上都不能跟一些其他学校的相比,但我们院,发展的还算比较快吧 本科生的工作还算比较好找,但是工资待遇,不是很好,,我们班同学找的大概就在1000到2000之间吧,我们学校现阶段工作最好找的是地(四川大学) 材料化学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很多,从表面就可以看出材料和化学两个方面都可以试试,但同时材料化学学习的科目涉及太杂了,什么都可以靠谱,但什么都又不是非常精。像我们这种专业有这么几个选择: 第一,考研,主攻一个方向,使知识系统专一; 第二,企业里的质量管理,如果是女生的话一般不适合,因为实在车间里的,需要把各种流程掌握,为以后的管理 第三,技术员,主要是在实验室里做一些工作,这工作需要最少两年的经验才能独当一面 第四,销售,我想材料化学一般应该学习过仪器分析,可以在分析仪器界里展宏图,就像上述技术员在以后就成为分析行业里的老师 科技大学在化学方面有比较大的优势的,我们那一届共有50多人,考入研究生的是百分之50多,其他的就业率是百分百,上面的几方面就是我们的就业情况,而我现在做的是分析仪器,如果对销售比较感兴趣的话,我可以给推荐几个大公司,像现在闹得比较兴的食品安全就是分析界的大好时机。一般材料化学进的企业就是化工企业,像涂料,材料等,不过学习化学进车间,不免些化学药品对人体有危害。(青岛科大) 私企比较累,国企相对悠闲。不过在有些国企工作真的会使人感觉很无聊,有点混日子的感觉,朋友告诉我的。签工作协议的时候要注意,别听那些人忽悠,说的再好也是空的,没写在协议上的那些所谓待遇基本上就是骗人的。  (吉林大学) 材料化学现在还是个冷门专业,我又很多同学现在就本都是在从事与化学直接相关的工作,一般的化工公司会要这类人。我现在已经转生物材料了。。(安徽师大) 其实我这个专业是个大杂烩,什么都学,什么都学不精,毕业了去的地方也不同,要看专业偏向什么方向了,我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考研,如果学校不好的话比较难找工作,除非你比较优秀!同学又去化工厂的,玻璃厂的,还有陶瓷的,电池的,还有干别的的,其实本科毕业了什么也做不了,到了社会还得重新来,因为你什么都不懂!我现在读研,工作不好找啊,(沈阳东大 ) 这个专业太偏理,而且学的面较广,没有针对性,本科毕业后,很难找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好工作。对于其他专业工作,又没有专业优势,也是比较难找。我们班的就业率很低,有一个在银行,三四个在一些小城市的材料加工方面的公司里。(中国海洋大学) 我认为之后最好是考研,可以更深层次的深造,这个主要是一个研究性的学科,当然,这也得看你上的什么大学,现在好学校和差的学校差别很大,当然,也有找工作很不错,(青岛科大)

  • 材料化学包括哪些专业

    材料化学包括哪些专业 化工业包括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精细化工、生物工程等近20个专业。目前企业需求最大的三个专业是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精细化工,分别占19%、14%和14%。          技术型路线  成长路线: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或创业)    销售型路线  成长路线:业务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销售总监    复合型路线  成长路线1(以物流为例):物流从业人员→物流主管→化工企业物流主管→化工企业物流总监  成长路线2(以物流为例):技术员→物流部工作人员→物流主管→物流总监在你的职业规划里,是想成为一名化工+物流复合型人才,那在选择实习单位和岗位时,就可以争取一些物流方面的实习机会、用人单位,尤其是化工企业在招聘物流职员时,你比物流专业的毕业生更有吸引力。 材料化学本身就是一个大学专业.自己看: 化学专业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物质在各种不同的聚集状态下,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的变化及反应规律、结构和各种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该专业以生物化学、高分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为研究、发展方向,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从事化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科学生毕业后可在化学化工、轻工、环保、石油化学等部门和企业从事科研和科技开发;在海关、公安、进出口商检部门,从事分析监测工作;在高等学校和现代化学的有关部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海洋科学等)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主要专业基础课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物理实验、无机化学、化学分析、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含无机、分析和有机化学实验)、化学生物学,仪器分析及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结构化学、化工基础及实验、高分子基础、环境化学、材料化学、有机波谱解析、专业英语、化学信息基础等。 主要专业选修课有:C语言程序设计、化学多媒体软件设计、配位化学与生物无机化学、现代无机化学进展、物理有机化学、有机合成、热力学及其应用、催化化学、综合化学实验、创新性研究型实验、化工制图、金属有机化学、基础量子化学、胶体化学、临床药物(西药)、工业发展史、高性能复合材料、高分子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化学传感器、电脑数据库管理等。 应用化学专业  应用化学是在化学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学科。它广泛地运用化学的基本知识与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产力,并渗透到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化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 该专业以精细有机合成、应用物理化学、环境化学、无机材料化学、仪器分析和食品化学为研究、发展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掌握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得到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科技管理初步训练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适宜到精细化工、环境监测与治理、商品检验、环境保护、感光材料、食品、涂料、化妆品、无机新材料等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管理,以及在科研部门、高等学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主要专业基础课与化学专业相同。        主要专业选修课有:精细有机合成、应用生物化学、精细无机合成化学、应用无机化学、分离富集方法、应用电化学、热力学及其应用、综合化学实验、创新性研究型实验、化工制图、化工技术经济、C语言程序设计、化学多媒体软件设计、金属有机化学、胶体化学、临床药物(西药)、工业发展史、高性能复合材料、高分子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化学传感器、电脑数据库管理等。 应用化学专业(化学生物学方向)  该专业方向以生物无机化学、生物分析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学信息学、生物物理化学和仿生高分子材料为研究、发展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掌握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得到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科技管理初步训练的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适宜到科研部门、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适宜到化学、药学、医疗、生化制药、生物工程、环境监测与治理、商品检验、卫生检疫、高分子医用材料、生物无机材料、化工、轻工、能源等行业,以及厂矿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适宜继续攻读化学、药学、生物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主要专业基础课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及实验、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学基础、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天然产物化学、组合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综合生物学实验、环境化学、材料化学、波谱解析、化学信息基础等。 主要专业选修课有:配位化学与生物无机化学、现代无机化学进展、生物分析化学、生物有机合成、生物电化学其及应用、仿生化学、生物化工、多媒体软件设计、临床药物、电脑数据库管理、金属有机化学、胶体化学及其应用、高性能复合材料等。 材料化学专业(高分子材料化学方向、无机功能材料方向)  材料化学是涉及物理、化学和材料工程学的边缘学科。该专业包括高分子材料和无机功能材料两个方向。 高分子材料方向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各种新型合成材料的制备、加工和利用;无机功能材料方向是研究无机固体新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与物理和化学性质(如光、电、磁、声、热、力学及活性)的关系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重点研究新型无机光、电、磁及活性材料。     该专业培养适应材料工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掌握材料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得到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科技管理初步训练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适宜到塑料、合成纤维、橡胶、涂料、粘合剂、无机材料、现代建筑材料、现代装饰材料、精细化工、石油化工、通讯材料等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的管理工作;在科研部门、高等学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主要专业基础课与化学专业相同。 主要专业选修课有:化工制图、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合成实验、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加工、高分子加工工艺实验、高性能复合材料、材料力学、无机材料合成化学、无机功能材料表征、无机功能材料应用、 C语言程序设计、化学多媒体软件设计、化工技术经济、工业发展学、高分子助剂、综合化学实验、创新性研究型实验、电脑数据库管理等。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主要研究化学工程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化学工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及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加工、能源和环保等工业生产过程及设备等领域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和优化,并着重研究工业过程的基本原理和现代技术。 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与化工工艺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化工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开发设计和研制新产品、发展新工艺的基本能力。毕业后可到精细化工、石油化工、轻工、高分子材料加工、食品及医药工程、能源、冶金、环保、质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管理等工作,到科研单位、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以到商检、公安、外贸、海关、政府部门等系统从事相关的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化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主要学习课程有基础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及实验、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系统工程、化工制图、精细有机合成及实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高分子加工工艺及实验、工艺原理、生物化工、环境工程、化工自控原理、计算机应用和科技英语等,另有二十多门必修和选修课。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高分子材料属于新材料领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高分子材料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合成、结构、加工、性能以及应用技术,它具有理工交叉、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并重的特色。在工业、农业、电子电器、航天航空、国防军工以及人们生活各个领域有重要的应用。     本专业依托我校高分子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硕士和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等教学和科研优势,注重教学与科研、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理论课学习与实验技能训练并重。学生通过学习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加工、表征和应用技术以及化学、化工、物理、计算机、材料学及材料工程等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从而造就成为基础知识扎实、广博,实验技能良好,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广泛兴趣及开拓精神的理工类交叉型高级复合人才。该专业的学生可就业于塑料、橡胶、涂料、轻纺、建筑、装饰、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化学化工行业,还可在环保、电子、能源、医药、冶金、地质、航天航空以及国防军工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还可在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及实验、计算机应用基础、无机化学及实验、化学分析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材料学导论、仪器分析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结构化学、化工基础及实验、高分子合成及实验、高分子物理及实验、有机波谱解析、专业英语、化工制图、高分子工艺及实验、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加工及设备、高分子合金、高分子测试方法、生物高分子等。此外还开出十多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

  • 材料化学几大牛人

    材料化学几大牛人 材料化学的一些大牛人介绍 师昌绪       师昌绪(1920年11月15日—),出生于河北徐水。金属学及材料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常委。  师昌绪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其父师克和为清朝秀才,以教书为业。母亲从事家务,一生勤劳。师昌绪7岁入邻村荆塘铺小学,两年后转入徐水县城模范小学,在全县统考中名列第一。1933年入县立第一高小,毕业后考入著名的保定师范(即河北保定第二师范)。该校除专业教学以外,还强调生产劳动,培养了他的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品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家人到河南,入冀绥平津联合中学,后来该校迁到豫西淅川,改名国立第一中学。1940年他中学毕业,步行到陕南,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林森奖学金。毕业后到资源委员会所属的四川电化冶炼厂,从事炼铜方面的技术工作,1947年转到鞍山钢铁公司任科技秘书。1948年赴美留学,于9月进入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1949年5月获硕士学位。1950年1月进圣母大学冶金系,1952年6月获博士学位。  在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北洋大学欢迎他回国任教,他欣然同意。但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美国政府禁止所有留美学习理工的中国人回国。他曾设法经第三国绕道归来,未能成功。在这种情况下,他获得博士学位后又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在国际著名金属学家M科恩(Cohen)教授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师昌绪的科研活动涉及冶金学的许多重要领域,其中以物理冶金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在密苏里矿冶学院,他利用锌的蒸气压较高,在真空下容易挥发和氧化的特性,从炼铅过程中所得的锌熔渣中分离锌,最后获得纯度达90%左右的银。当时真空冶金的工作在全世界刚刚起步,他的工作有一定的开创性。  在麻省理工学院,他首先研究了FeMnAl合金的恒温马氏体相变,发现其马氏体相变曲线呈C曲线状,并计算出了相变激活能。同时,他还开展了硅在超高强度钢中作用的研究,以4300系钢(CrNiMo系结构钢)为基础,变化钢中硅和碳的含量,系统地研究了硅对回火、残留奥氏体以及二次硬化的影响。从他的工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300M超高强度钢,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解决了过去飞机起落架常因断裂韧性或冲击韧性不够而发生事故的问题。  这一期间,他和张兴钤、李恒德等组织起一批要求回国的积极分子,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表达要求回国的心愿;又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谴责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归国的阻挠。他们给周总理的信件,成为我国在日内瓦会议期间,黄华大使揭露美国政府无理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根据之一。  1955年6月,师昌绪终于回到祖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一心想为国家做一些对经济建设有实际效果的工作。1957年起,师昌绪负责金属研究所“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工作”。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解决钢铁企业生产中的一些迫切问题上,在他的领导下,建立了钢中杂物的鉴定方法,并开展了夹杂物生成过程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国各钢铁企业,促进了我国改进钢质量工作。为了高温合金的推广与生产,他走遍全国的特殊钢厂和航空发动机厂,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被人们称为“材料医生”。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国际关系的变化,我国工业面临着极大的困难,特别是高温合金的生产制约着航空工业的发展。身为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依据我国缺镍少铬,又受到国际封锁的情况,提出以铁基代替镍基合金的科研思路。他是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并开发了中国第一种铁基高温合金。他和钢厂采用真空冶炼技术,研制出一种可代替喷气发动涡轮盘的铁基合金。  在全国高温合金会战中,师昌绪为发展我国变形高温合金的加工工艺创出了新的路子,由他领导的课题组攻克了包套挤压工艺难关。此间师昌绪要每天往返于沈阳和抚顺之间,连夫人临产也无暇顾及。几年后,英国一位高温合金权威专家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在60年代初发展的包套挤压工艺为变形高温合金的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1961年美国研制成功了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技术,并投入使用,然而其技术是严格保密的。1964年,我国围绕如何使国产歼7飞机提高档次的问题,发动机设计师和材料工程师们展开了异常激烈的辩论。航空研究院主管材料与工艺的副总工程师荣科教授大胆提出了“采用空心涡轮叶片以提高涡轮工作温度”的方案。荣科请师昌绪主持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工作,并采用“设计、材料、制造一条龙”的方案。很快师昌绪便组织起100余人的攻关队伍。为了国家的需要,师昌绪和大家一起日夜奋斗在金属所简陋的精密铸造实验室,在设计、材料、制造三个环节的通力协作下,不到一年的时间,研究出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采用这种叶片的国家。此项科研成果使我国喷气发动机涡轮叶片技术跃上了两个台阶:一是从锻造到铸造,一是从实心到空心,而且我国涡轮叶片的制造工艺更精巧。  在60年代,沈阳401厂生产了一批涡轮叶片,但因晶粒粗大造成抗疲劳性能降低。师昌绪带领金属材料课题组,经过反复分析研究提出在叶片表面采用高温处理的方法,使叶片表面形成细晶粒,从而提高了叶片的抗疲劳强度,不仅让这批叶片起死回生,并且探索出一种提高零件性能的新技术。  80年代初,师昌绪出任中科院金属所副所长时,争取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支持,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培训中心,加强了中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此间他组织举办了多次技术讲座。1982年,师昌绪出任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建所伊始,他便提出,要将腐蚀所办成一个开放型的研究所,强调全所应加强与高等院校、产业部门和地方科研单位的联系,增进交流与合作,并建议中国科学院应适时选择一批实验室面向社会,建立开放实验室。1983年师昌绪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1986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1994年6月3日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他担任高层次科研组织领导后,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他曾在1986年的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扩大会议上发表“实现四化必须重视技术科学,技术科学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报告,阐明了技术科学的内涵和性质以及它对国家建设的作用,并对技术科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为促进技术科学研究单位与各大企业的联系,他联合20名专家提出倡议,得到国家经济委员会的重视,并在哈尔滨召开了一些研究所所长和大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会,落实这一建议。从此,中国科学院内与技术科学有关的研究所和国内大企业分别建立了业务协作关系,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也推动了企业的技术更新。师昌绪还主张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对国家建设及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发挥咨询作用,并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扩大会议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会议接受了他的建议,确定了几个与钢铁、能源、通讯、计算机及高等工程教育有关的课题,由学部委员进行软科学研究。师昌绪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在科研工作中的地位、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等问题有全面而精辟的见解。  师昌绪热心出版工作,他长期担任《金属学报》常务编委,1983年起任主编;他创办了由国家科委支持的《能源材料通讯》和中国金属学会主办的《中国金属科学技术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Me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后者是我国第一份用英文出版的金属科学刊物。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以后,他又主编了《中国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进展》两份刊物。  数十年来,在师昌绪的指导下,中青年科技人才茁壮成长,其中已有不少人晋升高级职称,有的成为学科带头人,还有一些人成为出色的科技管理人才。自建立学位制度以来,在他指导下毕业的博士生已有20余人,硕士生60余人。此外,他还是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的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为培养我国材料科学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师昌绪在学术上、科研管理上和对国家科技规划上的成就与贡献,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和院、部级的荣誉和奖励。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他的四项成果获奖;1982年,因FeMnAl合金研究方面的创造性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5年,因为研制和推广我国第一代铸造气冷涡轮叶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因低偏析合金研究的成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同年,因制订技术革命新材料规划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因制订我国中长期规划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8年因领导制定全国新材料发展长远规划和新技术革命新材料规划,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9年,高速气体雾化急冷粉末技术与装置获国家科教进步奖二等奖,同年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总结近半个世纪的科研经验时,他语重心长地谈了三点感受:一是要有恒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二是要依靠集体的力量,要相信每一个人都有长处,作为一个指挥者或领导者,要善于发挥和运用他们的长处;三是对水平的认识。师昌绪说:“发表论文固然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的目标之一,但当我从事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工作后,就改变了看法,衡量水平一个更重要的标准是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确切地说,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水平,不要拿自己所长去衡量别人之短,这样大家都能做到相互尊重了。”  师昌绪院士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在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呕心沥血并不遗余力地奋斗着,对国家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责任心。2000年他曾经就我国出现的“纳米热”给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写了题为“纳米科学技术的现状及本人对我国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的意见”的报告,建议国家应对“纳米科技”予以重视并指导协调使其有序发展,他的意见很快为国务院采纳并落实。他对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咨询工作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参与并完成了很多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咨询报告。  了解他的人知道他患有好几种疾病,跟他说:“师老,您这么大年纪了,该多休息了,不要拼命工作了。”他却说:“正是能干工作的时间不多了,要抓紧时间多干点。” 钟香崇   钟香崇(1921~ ),无机材料学家,我国耐火材料学科的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解决了平炉硅砖等的质量问题,为恢复当时钢铁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他组织指导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镁铝砖和高铝砖的研究开发,当时居国际领先地位;氧气转炉炉衬材料和连铸长水口研究开发,显著提高使用效果;并组织指导了耐火纤维、绝热板等新型耐火材料的开发。在耐火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的研究上有独到之处,发展了耐火材料学科理论。他是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钟香崇,广东省潮安县(现潮州市)人,1921年11月21日生于汕头。幼时,他父亲去新加坡、越南经商。他与姐弟随母亲在香港生活。其母曾在广州读中学,受过“五四”新文化的薰陶,对子女思想成长有积极影响。钟香崇自幼好学,热爱祖国。他少年时期,正是我国备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时,国难深重,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尊心,他立志走科学技术救国强国之路。钟香崇高中学习成绩优异,每学年都获奖学金,免费上学。1937年高中毕业,在全港中学会考中他名列前茅,并考取奖学金免费进香港大学攻读理化专业。他1941年毕业,获学士学位;是年年底,香港沦陷,钟香崇不甘当亡国奴,返回内地。几经辗转,于1942年夏进重庆耐火材料厂工作,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三年是钟香崇投身耐火材料事业,从启蒙到热爱耐火材料的三年。他从此与耐火材料结下了不解之缘,终生为之奋斗。  1946年钟香崇考取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赴英留学。他先在英国联合钢铁公司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47年转到里兹大学燃料冶金系做研究生,研究碱性耐火材料高温机械性能。1949年6月获博士学位。当时,全国解放在即,他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工资待遇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决定回归祖国。时其妻张韵清随钟父母侨居越南,钟香崇归途路经香港时与其妻相晤,并商得其妻同意,一起携带子女,共同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1949~1969年钟香崇先后在重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工作,历任工程师、副处长、处长等职,分管耐火材料的科研和生产工作。在这20年中,他既组织推动了我国耐火材料工业的发展,也指导和参加了很多耐火材料的科研工作;在发展品种,提高质量,推广先进技术,采用先进工艺,改变行业面貌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1963年起,他兼任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所长,筹办建所工作。他是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也是该所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70至1973年任昆明钢铁厂生产技术组副组长。1973年他正式调到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后任所长、总工程师。1984年10月他退居二线,任该所顾问。  他曾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聘为硅酸盐工程学学科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组和钢铁冶金专业组成员,以及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  1980年以来钟香崇曾先后被聘为武汉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郑州大学的兼职教授。1984年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  1953年12月,钟香崇加入中国共产党。  钟香崇热心于社会学术活动。他曾任中国金属学会和中国硅酸盐学会第1~4届常务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1届理事,中国金属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耐火材料学会理事长,《硅酸盐学报》编委等。他还曾应邀为联合国国际耐火材料学术会议(1989年在美国)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硅酸盐陶瓷学术会议(1990年于联邦德国)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钟香崇曾多次得到各级表扬和奖励,1950年被评为唐山钢厂特等劳动模范,并获得重工业部通报表彰和奖励;1956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和重工业部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参加了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和重工业部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78年被评为冶金工业部先进科技工作者,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1990年被授予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称号。  钟香崇从事耐火材料科技工作50年,在无机材料学科理论和耐火材料工艺技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研究和生产上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我国耐火材料学科带头人之一,在国际耐火材料界也颇负盛名。几十年来钟香崇兢兢业业地工作,为我国冶金工业和高温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和贡献既表现在他的科技成果和学术论著上,还突出地表现在各个时期他对耐火材料发展的正确判断和参谋作用上。 薛群基  薛群基(1942.11.28-)。特种润滑材料专家。山东省沂南县人。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6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特种润滑材料和摩擦化学的研究工作。主持、参加和领导研制成功了多种航天和航空工业所需的特种润滑材料;主持建设了特种润滑材料研制实验室;领导并参加研制了在海洋环境中应用的新型润滑和防护材料;研制成功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稀士润滑材料及节能润滑材料;所研制的材料与技术为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3本,授权专利60余件。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匡迪 徐匡迪 男,1937年12月生,浙江崇德人。  1959年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毕业。现为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长,曾任上海市市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教授是上海市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我国冶金界的知名科学家。长期从事喷射冶金、钢的二次精炼及“熔融还原”跨世纪新流程研究,获得重要成果,创造性的解决一些关键技术,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赞赏。他是我国喷射冶金技术的开拓者,研制的SGDF型喷粉罐在78家钢厂应用,获巨大效益。他提出的真空循环脱气加喷粉(RH-IJ)技术引起国外大企业高度重视,成为国际上生产高纯管线钢的重大技术手段。他领导的超低硫钢研制及熔融还原不锈钢母液工业试验取得国际先进成果,已成为冶金学中一项跨世纪新发展。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具新颖学术思想的冶金动力学系列研究成果,如脱硫过程拟一级不可逆反应处理法、锰熔融还原三步反应模式等。近年来,在他领导下的SELF钢坯连铸用“电磁软接触结晶器”技术基础研究在国内领先,转炉和电弧炉炼钢过程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已在宝钢等20余家钢厂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徐匡迪教授先后获国家、部委和上海市重大成果奖、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专著一部、译著一部、论文50多篇,其中在国外刊物上发表的有14篇,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在国际同行中深受推崇。 周邦新 周邦新男,1935年12月生,江苏吴县。  1956年7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金相及热处理专业,1956年~1970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金属研究所工作,1970年以后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从事核燃料及材料方面的研究,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上海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材料研究所所长。 周邦新院士自大学毕业以来长期从事材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是我国核材料和核燃料元件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之一,他不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有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曾多次主持和参加了高难度科学项目的攻关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核动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曾十七次荣获国家、部、省等颁发的各种荣誉称号。周邦新院士还担任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评委等职务。  孙晋良  孙晋良 (Sun JinLiang)  男,1946年1月生,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专业:材料科学、复合材料。主要研究领域:碳/碳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的开发应用及特种纺织材料。获奖:碳/碳复合材料等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委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5项。荣誉称号: 1985年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防科工委先进个人称号,获国家纺织工业部先进个人称号。1986年国家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国防科工委授予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章, 1992年获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承担的课题:“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碳 碳喉衬材料”(航天、国家纺织工业局、国防科工委),“碳/碳复合材料X光无损检验方法”(国防科工 委)等。  周国治 周国治 (Zhou Guozhi; Chou Kouchih) ,男,1937年3月生,广东潮阳人。  1960年7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留校在理化系任教。1979年至1982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1990年至199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等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1984年被破格提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2001年7月起在上海大学任教。现任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周国治教授主要从事冶金材料及物理化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在熔体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与计算、相图理论、溶液模型、冶金过程动力学、冶金过程模拟以及新工艺探索等方面都取 得了很大成绩。他导出了一系列各类体系的熔体热力学性质计算公式,概括了一些新原理。 他提出的新一代溶液几何模型解决了国际上三十多年来几何模型存在的固有缺陷,为实现模 型的选择和计算的完全计算机化开辟了道路。他系统地研究了氧离子在冶金体系中迁移的规 律,为描述和模拟各类冶炼过程打下了基础。他的工作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应用到合金、熔 盐、炉渣、半导体材料等多种体系中,用来处理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他的研究成果已被同 行系统地编入到多部高校教科书中。 他是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科研成果"三元系和多元系热力学性质的计算"在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二 元相图正误判定熔体推广应用"在1993年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冶金熔体模型与热 力学性质研究"在1996年获国家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多元熔体及其反应的基础研究" 在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先后发表论文150余篇,取 得一项中国专利,三项美国专利。他所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得了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1984年获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雷廷权 雷廷权教授,男,1928年生,陕西西安人。中国材料科学与热处理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雷廷权教授1949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机械系,1951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及工作。1956年赴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进修,1960年获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62年被评为副教授、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1年首批被批准为热处理专业博士生导师,1997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1987年担任哈工大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研室主任职务。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一、二、三届),国际热处理联合会(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Heat Treatment and Surface Engineering, IFHT )副主席(1993)、主席(1994~1995)、执委,金属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C-MRS)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理事,材料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主席(1994~1995)、执委,金属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C-MRS)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理事,材料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1987~1991、1999~2003),中国兵工学会材料分会理事,国家教委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2-1996),全国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研究会理事长(1984~)等。先后被聘为西安交大、国防科大、吉林大学、吉林工大、山东工大、沈阳工大、河北工大、青岛化工学院、华东冶金学院、安徽机电学院、山东矿院等十余所学校的兼职教授。曾先后到美国、瑞典、印度、日本、前苏联、法国、英国、伊朗、韩国等十余个国家考察、出席国际会议或讲学。现任《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金属热处理学报》编委会主任委员、《材料科学与工艺》编委会主任委员。  严东生  著名材料科学家。1918年2月生,浙江杭州人,就读于清华大学及燕京大学,于1939和1941年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后于1949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0年回国,历任中科院冶陶所研究员,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化学部常委,化学部主任;1981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至1987年。现任中科院特邀顾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等职。严东生毕生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事业。他在高温材料制备科学与机理,多元氮化物与氧化物体系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高性能材料设计与微观调控以及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等诸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同时着眼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在高性能无机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是中国无机材料科学的奠基人。他是精细陶瓷、纳米材料科学等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并与国外建立了广泛的研究合作关系,他领导研制生产的锗酸铋(BGO)大单晶被 欧洲核子中心选用,其质量、数量与性能均居世界第一。由于他的成就和贡献,被国外多个大学和学术团体授予荣誉称号,被国际无机材料科学界誉为最有影响的学术领导人之一。  宋玉泉  男,中国民盟盟员,中科院院士,生于1933年6月12日(农历),1955年南开大学物理系毕业。现已在超塑性的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讲授14门课程,培养硕士13人,现有在读博士生4人。  1955年-1979年,先后在吉林工业大学物理教研室、金相教研室、锻压教研室任教。1979年晋升为金属塑性加工专业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金属塑性加工专业教授。1987年任吉林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兼职教授。1992年由国家教委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筹建超塑性研究室。1994年筹建超塑性及塑性研究所。1997年被评为中科院院士。兼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机械工程学报》、《宇航学报》编委。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机电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在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博士点基金项目一项。 殷瑞钰 殷瑞钰,1935年7月生于江苏苏州,中国著名钢铁冶金专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历任唐山钢铁公司总工程师、副经理,河北省冶金厅厅长,冶金工业部总工程师、副部长,钢铁研究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主任等职。曾任国家攀登计划“熔融还原技术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工程管理学部主任,钢铁研究总院名誉院长;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兼职教授、博导。中国金属学会第五、六、七届副理事长。        殷瑞钰院士长期在冶金企业、科研单位和国家工业部门从事科技、生产、经济管理和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特别是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战略的判断、选择和有序推进做了大量工程技术和理论研究工作。组织推进了中国连续铸钢,高炉喷吹煤粉,棒、线材连轧等多项关键-共性技术的全国性突破;在理论上提出并阐述了钢铁制造流程的多维物质流控制、钢铁制造流程解析与集成、钢铁厂结构优化和发展模式、钢铁工业与绿色制造等一系列观点;促进了一大批钢厂工艺流程结构的优化,推动了中国钢铁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曾获冶金工业部(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由于在工程技术和工程科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荣获1998-1999年度中国工程科技奖。2002年当选为日本钢铁学会名誉会员。 陈国良 陈国良,男,江苏宜兴人,生于1934年3月。1951年考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冶金系, 1952年因院系调整到清华大学,一年后再到北京钢铁工业学院金相热处理专业学习, 1955年9月毕业并留校工作至今;1979~198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89~1990年在田纳西大学和德国马普所学习和研究。历任讲师、副教授;曾任北京科技大学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多次组织国内和国际专业会议任会议主席及做特邀报告,是中国知名学者。兼任INTERMETALLICS杂志编委和美国金属学会MATERIALS REVIEW委员会委员。 科研方面:主要从事高温合金物理冶金、高温部件力学冶金及寿命估算、金属间化合物新型结构材料、大块金属玻璃及其他新金属材料、雾化喷射成型技术等材料置备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第一代涡轮盘的研究:60年代后期,冶金部确定其牵头合作研究,生产高质量的轮盘以替代原有老合金涡轮盘。同有关单位进行联合攻关,全面研究了生产和应用中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生产出了高质量的技术上有自己特色的轮盘和环件,经过试车、试飞并大量成功使用。2. 第二代涡轮盘的研究: 70年代中后期中国炼油工业烟气能量回收装置的核心是烟气轮机,当时烟机大型涡轮盘质量有问题,1981年底受石油部委托负责试制,本人及研究组在第一代涡轮盘研究成果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生产工艺路线、关键工艺参数和国际先进的技术条件,又研制出了新一带烟机转子材料,使中国能量回收装置的发展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 高性能钛铝合金的研究:80年代后期,对钛铝新型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取得重要创新成果。1980年作为第一作者获得第四届高温合金国际会议(美国)唯一最佳论文奖,取得国家专利。1995年第一届国际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合金会议(美国)主席在大会报告中认为,中国发展的高铌TiAl合金是发展高温高性能TiAl合金的“首例”,应邀在 1999年2月第二届国际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合金会议上做特邀报告。目前发展高温高性能钛铝合金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还发展了疲劳蠕变交互作用系统的理论和热端部件寿命估算方法,并已应用实践。4. 大块金属玻璃的研究:90年代中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普通铸造大块金属玻璃的研究并取得突破,获得“863”研究项目,在国内召开首次大块玻璃国际会议,取得很大成功。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四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专利4项。发表《有序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物理金属学基础》、《高温合金》等8本著作和译著,学术论文300 多篇。 柯俊 柯俊,男,汉族,浙江黄岩人,生于1917年6月23日。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在原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工作,负责原材料的验收、运输和保管工作。1942年派驻印度,曾在印度塔塔钢铁厂实习。194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1948年获自然哲学博士,从事合金中相变机理的研究,并担任理论金属学系讲师享有终身任命。1954年至今,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先后任北京钢铁学院金物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学系主任、北京钢铁学院副院长。获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英国莎瑞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兼任:日本金属学会、印度金属学会荣誉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教研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金属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原中国金属学会、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科技大学顾问,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会科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曾任学部常委,现为资深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奖。 科研方面: 自1948年至今,一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贝氏体切变机制,在钢的过热性能及合金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发展成世界这一现象的主流学说,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56年初主持筹建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物理专业及金属(材料)物理化学专业,培养有关冶金金属材料研究人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荣誉;1958~1964年间,积极为国家节约战略金属物资,开发国内急需的新材料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如:节约镍钴的电热丝电热材料、电表用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钢中的应用),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获全国新产品工艺奖;1977年以来,对微量元素对钢的组织和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开展研究,198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74年以来,开拓了探索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对中华民族统一、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性作用的冶金的历史研究(特别是生铁及生铁制钢),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及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9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及国家教委的领导下,起草了原国家教委关于“超级钢研究”的攀登B“国家重点科研”的论证(现已转为973项目,任专家组顾问);而后把主要精力转向另一个具有战略性高度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与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的科学家、教育家(如张光斗、张维、路甬祥、师昌绪院士)们一起共同探讨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调研起草了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送李岚清同志的专题报告,并于1996年承担了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中“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同年在北京科技大学主持了冶金及材料工程拓宽专业的试点班,志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肖纪美 肖纪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 肖纪美,男,汉族,湖南省凤凰县人,生于1920年12月。材料科学家、金属学专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8年2月赴美国留学。1949年1月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冶金工程硕士学位,1950年8月获冶金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林登堡钢铁热处理公司实习一年半,随后在爱柯产品公司和美国坩埚钢公司任研究冶金师五年半。1957年7月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回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7年 10月到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主任。1978年被聘为国家科委冶金新材料组和腐蚀科学学科组成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 1991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四届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荣誉会员;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顾问;并在中国兵工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所属的材料专业委员会任职。1999年至2000年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为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1977年至1986年先后获得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冶金教育劳动模范称号。 1989年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优秀归侨称号,中国科学院授予他对中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荣誉章;1984和1991年,两次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 1980年至1995年担任国际性学术刊物“冶金学报”(Adta Metallurgica)及“冶金快报”(Scripta Metallurgica)的中国编辑;1999年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授予“资深会员”称号。1996年国家科委和教委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学作者称号,1977年至1999年,共获得部级奖励27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学方面:40多年来,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专业和材料物理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热力学”、“金属材料学”、“腐蚀金属学”、“合金相理论”、 “金属物理” 、“断裂力学”、“断裂化学”、“金属的韧性与韧化”、“合金能量学”、“材料学的方法论”等课程或讲座,并应邀到20多个省市的50所大学及95个学术研究单位讲学。先后12次应邀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并受邀到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国讲学,在国际材料界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声誉。传播材料学的知识方法,在国内材料学界有广泛的影响。先后编写教材,出版专著15部,共计560多万字,其中《合金能量学》及《合金相及相变》分别于1988年及199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199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并根据该书内容编导拍摄成20集电视科教片,已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正式播放2次。1989年 3月,以师昌绪院士为组长的评审专家组认为:“这是中国电化教育领域的创举,为干部继续教育作出了贡献”、《材料学的方法论》199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此外,他合作主编的《金属腐蚀手册》获1991年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及《中国稀土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于1993年及1995年获高教领域出版著作的优秀图书奖。从1962年到现在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53名。 科研方面:从事金属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早在50年代中期,对铬锰氮奥氏体不锈钢的相图、相变和力学性能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了节镍奥氏体不锈钢基本成分设计和力学性能计算的新方法,获得了美国专利;回国后,继续深入研究节镍不锈钢和耐热钢的新钢种。主要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脱溶沉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断裂及氢致开裂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中国铬锰氮系不锈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1~1985 年是国家科委两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金属腐蚀机理研究”及“金属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的主持人,1986~1990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属材料断裂规律及机理研究”的负责人。1993~1997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攀登计划共同资助的“材料损伤、断裂机理和宏微观力学理论”重大项目的共同负责人。在进行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工程构件的断裂分析和研究。1974~1985 年先后开展对中国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电力、建筑、兵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工业部门13个项目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分析和安全性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方法,在国防工业学术会议上进行介绍,得到同行专家和工业部门的好评。1983年获国防科工委及冶金部攻关成绩优异奖。 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次提出了“断裂化学”这个分支学科,成为“断裂力学”、“断裂物理”、“后断裂”学科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对发展断裂力学理论和断裂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创建了北京科技大学失效研究所,1986年建立了国家教委所属的“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 1977~1986年,以其为首的科研集体,针对国家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发展前沿科学的需要,对金属材料的应力腐蚀和氢致开裂机理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研究中发现在多种系统中压应力可以导致金属材料的应力腐蚀开裂;同时查明了稀土元素提高低合金结构钢抗硫化氢应力腐蚀的机理;实验发现扭转型裂纹或缺口试样都能引起氢致开裂;证实氢能促进塑性变软,提出了氢致软化机理。通过对金属材料相图中含氢相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形变、相变、化学变化及对氢致开裂影响作用等的系统分析,统一了各种氢致开裂的机理。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最系统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处于科学进展的领先地位”。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发表论文 300多篇。由于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近20年来,在学术上不断提出新的思想和观点,发展新的学科体系,主张微观与宏观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相结合,建立“材料学”与“宏观材料学”新的学术体系,在这方面发表论文50余篇。 卢柯 卢柯 男,1965年5月生,博士研究生,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于2003年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 卢柯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工作。1993年,27岁的他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成为我国材料科学界最年轻的高级科技人才,199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目前为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柳百成 柳百成 机械工程系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1933年生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金质奖章。1978-1981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进修2年。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名誉理事、北京市铸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报编委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st Metals Research编委等职。 他在推动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铸造行业,及在铸铁结晶凝固基础研究与球墨铸铁生产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获奖成果9项,其中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项、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及国外奖励2项。完成国家发明专利2项。应邀赴美、英等国20余所大学讲学, 在国际会议宣读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3本,在主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英文80篇)。 温诗铸 温诗铸, 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学专家。1932年出生于江西省丰城市,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获优秀毕业生金质奖章。1979年曾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进修及工作。 历任清华大学机械设计教研室主任,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机械工程学报》、《摩擦学学报》、《Tribology International 》、《Tribotest》等学术期刊编委,主持召开第一届亚洲摩擦学国际会议。长期从事弹流润滑和薄膜润滑理论、摩擦磨损机理与控制、纳米摩擦学以及微机械设计等研究,出版著作《摩擦学原理》、《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耐磨损设计》、《纳米摩擦学》4部,发表论文26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以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共15项。 郭景坤       无机化学家与材料科学家。1933年11月生,广东新会人。研究员。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0年被选为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国际陶瓷学会联合会执行委员、《无机材料学报》、《硅酸盐通报》和《Ceramics Internationals》主编。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863”新材料领域第二届首席科学家;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早期从事陶瓷与金属封接研究,研究成功适用于多种陶瓷与金属的封接,解决了我国电真空事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后从事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研究成功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极好的耐热冲击和耐烧蚀性能。他研究陶瓷材料的强化与增韧,以及陶瓷发动机用材料与部件,使我国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能够进行陶瓷发动机行车试验的国家之一。近年从事复相陶瓷、纳米陶瓷研究、陶瓷材料的晶界应力设计研究和多相材料研究。      60年代郭景坤研究陶瓷与金属封接,在系统地研究了高铝氧瓷金属化工艺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它们的金属化机理,从而提出了Mo- MnO金属化的方法,这一方法同时适合于多种陶瓷上应用。解决了两种大型高铝氧瓷与金属的封接件的工艺,为我国的电真空事业作出了贡献,为此,与两种高铝氧瓷的制备工艺一起,获得国家发明奖和国家新产品二等奖。70年代他研究陶瓷基复合材料。 在系统研究了各类纤维与陶瓷在化学上的相容性和物理上的匹配行为的基础上研究成功了一种碳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极为优异的综合性能,很适宜于用作防热材料。这是陶瓷基复合材料首次得到实际应用的范例,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上的空白,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用它作为烧蚀防热材料是我国的独创,开辟了利用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作为烧蚀材料的新途径。 为此,他和他的小组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于1981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之后从事陶瓷的强化与增韧以及陶瓷发动机材料的研究。 他主持和组织的陶瓷发动机材料及其另、部件的研究获得很大成功,使我国成为在国际上继美、日、之后无水冷陶瓷发动机行车试验成功的国家之一。 为此。于1992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此同时,他提出了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原则;又进行了氧化锆相变增韧的研究;提出了陶瓷多相复合的概念和陶瓷材料的多种强化与增韧途径,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于1995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目前他从事纳米陶瓷和陶瓷晶界应力设计研究,人为地造就陶瓷体内的能量吸收机制,以达到对陶瓷材料的强化与增韧的目的,效果很好。在80年代末,他在我国最先主持和开拓纳米陶瓷的研究。用多种方法研制出各种纳米陶瓷粉体,利用纳米粉体的活性,可以在很低温度下烧成。纳米氧化锆陶瓷在它的熔点的一半左右的温度下具有极大的超塑性行为。 近来,他的实验室在室温下的拉伸疲劳试验中亦发现有微区超塑性现象,这在国际上未见报道。 最近又制备出晶粒尺寸为50nm的氧化物和强度高达1200MPa的复相陶瓷材料。 最近又提出多相材料的研究。近期研究的碳纳米管补强陶瓷材料有很好的进展。      郭景坤曾合著、编和译书籍12种,发表论文160余篇。培养博士生和招收博士后20余名。       郭景坤曾任上海市政协第六,七,八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硅酸盐学会理事长和上海古陶瓷研究学会理事长。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黄伯云       男,汉族,1945年11月出生,湖南省南县人,中共党员。 黄伯云教授1969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特种冶金系,1980至1986年在美国爱阿华州立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随后进入美国田纳西大学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回国。1997年7月出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2001年12月任中南大学校长。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伯云教授长期从事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在航空制动材料、高温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方面开展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为飞机刹车材料的国产化、国家飞机刹车材料重点工程和创立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粉末冶金高技术辐射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级奖4项,省部级二等以上奖9项,80余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黄伯云教授现任的主要学术职务有:国家863高技术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粉末冶金国家工程中心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和《中南大学学报》主编等。  钟掘      钟掘,女,汉族,1936年9月出生,河北省献县人,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 钟掘同志长期从事机械工程和材料制备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大型材料制造装备,复杂机电系统设计与技术集成,微电子、光电子器件制造装备等方向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近50余项,发表论文210余篇,出版专著4部。在金属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装备、塑性加工界面技术、复杂装备设计理论与故障诊断等研究中获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做出突出贡献。其中,她发现多种装备驱动系统中存在封闭力流;轧机机组中存在多类机电耦合、工作介面动力耦合;大型水压机运行中的巨大附加载荷;高速轧机的自激振动等事实,提出复杂机电系统耦合设计与解耦控制等相关理论,促进了复杂机电装备设计与运行监控理论的发展;她与课题组的同志一起发明了电磁铸轧技术、快凝铸轧技术,为我国高性能铝材生产的发展开发了新的超常制造模式;参加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所提出的“极端制造”主题已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她的课题组在新发展的微电子、光电子器件制造方向的研究中发现制造参数与制造体的多种微结构演变及器件性能的定量关系。她的研究成果共获有关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女职工”等荣誉称号,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 钟掘教授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与材料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评委,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成员等。 王中林       王中林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应用物理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3年获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资助赴美;1987年获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他先后任职于纽约州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定量局;1990年10月任田纳西大学研究副教授;1995年3月任佐治亚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兼电镜实验室主任;现任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教授、佐治亚理工学院校摄政董事教授、佐治亚理工学院纳米材料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中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海外主任。他是中国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优秀青年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学者基金获得者,欧洲科学院院士,世界创新基金会院士。 王中林教授长期从事纳米材料科学研究,在碳纳米管、纳米带、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等研究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曾荣获美国显微镜学会1999年巴顿奖章,佐治亚理工学院2000 和2004年杰出研究奖,2001年S.T.L奖金(美国化学学会),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Career基金等。       目前,王教授已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了440篇学术论文,其中9篇发表在美国《科学》和英国《自然》杂志上。他共获10项专利,出版了4本专著和15本编辑书籍。王教授是从1992年到2002年这10年中纳米科技论文引用次数世界个人排名前25位的作者之一,他的学术论文已被引用一万两千次以上。2004年,《科学》杂志(Science 304 (2004) 1282)把王教授作为在美国任教的外国人成功的典型进行了专访和报道。 材料化学的牛人先介绍这些。

  •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及介绍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及介绍  材料化学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化学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与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化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化学和材料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材料制备(或合成)、材料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测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科技开发及相关产业的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5.了解材料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产业的发展状况; 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材料化学专业系理学类专业,主要的研究范畴并不是材料的化学性质,而是材料在制备、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化学过程、材料性质的测量。材料化学专业所研究的大多跟传统产业有关,属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学科,因此材料化学专业研究的课题没有那么新潮和热门,但是在现实生产中,对优秀的材料化学方面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   中国教育在线提醒广大考生,材料化学专业主要培养系统掌握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在材料科学与化学及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具有开拓型、前瞻性、复合型的高级人才。   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涉及物理学、热力学、材料化学、冶金学、电化学等方面知识,特别是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当然,由于专业方向的不同,有些专业也需要很多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的知识,像反应中的薄膜技术、胶体技术(在生产中以薄膜和胶体作为反应介质)的应用等等。因此本专业对考生的要求还是比较全面的,希望报考本专业的考生,特别是那些参加“3+X”考试的考生有所准备。   另外,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材料制备(或合成)、材料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测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科技开发及相关产业的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5.了解材料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产业的发展状况;   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材料化学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其品种繁多,形式各异。材料又是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融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来各类相对独立的材料,已经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多学科的交叉是材料科学技术的重要特征。如建筑材料中混凝土外加剂的应用,聚合物混凝土、薄膜材料在玻璃深加工上的应用,有机高分子材料用于水泥砂浆的改性和对陶瓷工艺的改进等等。

  • 材料化学专业属于什么类

    材料化学专业属于什么类 专业综合介绍 一.材料化学(Material Chemistrty)专业一般是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院中的一个专业方向。主要的研究范畴并不是材料的化学性质(尽管从字面上可以这么理解),而是材料在制备、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化学过程、材料性质的测量。比如陶瓷材料在烧结过程中的变化(也就是怎么才能烧出想要的陶瓷)、金属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腐蚀现象(怎样防止生锈)、冶金过程中条件的控制对产品的影响(怎么才能炼出优质钢材)等等。材料性质的测量也不同于材料物理专业的方法。材料化学专业所研究的大多跟传统产业有关,属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学科,因此材料化学专业研究的课题没有那么新潮和热门,但是在现实生产中,对优秀的材料化学方面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例如说冶金行业,在钢铁、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效率低、产品质量差、生产过程中浪费严重等问题,都需要用材料化学的知识来解决。中国虽然一直以陶瓷闻名世界,但实际世界上精密陶瓷(用于电子材料中,价钱非常昂贵)绝大部分是由日本制造的,就是因为我们在配料、控制烧结条件等环节技术力量太差,而材料化学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材料化学专业不仅实用价值高,而且发展空间大。 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涉及物理学、热力学、材料化学、冶金学、电化学等方面知识,特别是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当然,由于专业方向的不同,有些专业也需要很多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的知识,像反应中的薄膜技术、胶体技术(在生产中以薄膜和胶体作为反应介质)的应用等等。因此本专业对考生的要求还是比较全面的,希望报考本专业的考生,特别是那些参加“3+X”考试的考生有所准备。本专业属于理学范畴,但是却不同于纯理学,对动手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总体来说,本专业竞争并不是很激烈,比起工程学的热门专业来说难度要小很多。在国内各高校中,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在材料化学方面的实力很强,另外,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水平也很高。 本专业的毕业生出国难度不是很大,不过出国之后从事的也是基础研究,比如测相图(非常繁杂琐碎),处于比热门冷、比冷门热的位置。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各专业中,材料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还是比较不错的,不过目前能去而专业比较对口的,主要还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大型钢铁制造公司,有些“夕阳产业”的味道。考研的选择也不少,除上面提到的高校外,很多工科比较齐全的学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基本上都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院下面。总体看来,本专业似乎不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专业,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希望慎重考虑。 材料化学专业代码:071302。 二、专业教育发展状况材料化学是材料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新型材料在制备,生产,应用和废弃过程中的化学性质,研究的范围涵盖整个材料领域,研究包括无机和有机的各类应用材料的化学性能。是根据材料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实验开发研究的一门科学。相对其它学科来说,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解放后,国家就很重视材料学科的建立。材料化学的研究是从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其中研究金属材料的专业)等专业中与材料的化学行为相关的研究方向当中细分出来的,在五十年代的工业发展时期,很多院校都建立了材料学科,有些地区还专门成立了冶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 材料化学作为一个学科专业提出来,和材料物理一样,是在文革结束以后。从时间上讲,它并不是在材料系在各高校设立以后才产生的,有些高校在化学工程系或者化学系专门设有材料化学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对应用性人才需求的增加,1987年在国家教委修订的全国理科专业目录中,在化学学科中增设了材料化学、环境化学、食品化学等应用性和边缘交叉学科专业。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有80多所大学设有材料化学和化学类专业共16种,专业点120个,年招生量约5000人。 1978年,浙江大学首先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是我国高校中成立最早,学科门类、培养层次最齐全的材料系之一。目前设有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工程及自动化、材料科学等4个本科专业方向,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无机非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等3个博士点(其中半导体材料是国家重点学科)和5个硕士点,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很多学校的材料化学专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清华大学的材料化学专业诞生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88年,由原属工程物理系的材料科学专业、机械工程系的金属材料专业及化学工程系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组建而成。含材料化学、金属物理、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和电子材料等五个学科培养方向。 1990年7月,全国高等学校理科教育座谈会上提出了把多数理科毕业生培养成应用型理科人才的教育方针。1992年3月又颁布了材料化学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以有利于将多数理科化学毕业生培养成应用性人才,这一重大改革对促进材料化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材料化学的研究生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也有很大的发展。1981年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当时化学学科中设置了包含材料化学在内的9个硕士研究生专业。另外一些研究生专业,如海洋化学、生物化学、地质化学、环境化学、冶金物化、工业催化等也与材料化学有密切关系。 目前,材料化学学科在各大小理工类院校都有相关的系,比较著名的学校有清华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天津大学的材料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学院、其他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学校也都在材料、化学、化工等系设有材料化学专业。 国外材料科学的起步比较早,50年代,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作为新的研究领域首先在美国从相关的研究方向中产生,主要集中于金属,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能研究。目前,复合材料是国外研究的热点。一些学者认为信息、能源、材料将成为21世纪三大支柱产业,材料产业将逐渐在国民生产当中占据重要地位。 目前,材料化学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其品种繁多,形式各异。材料又是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融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来各类相对独立的材料,已经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多学科的交叉是材料科学技术的重要特征。如建筑材料中混凝土外加剂的应用,聚合物混凝土、薄膜材料在玻璃深加工上的应用,有机高分子材料用于水泥砂浆的改性和对陶瓷工艺的改进等等。 三、专业就业状况及趋势 材料化学专业使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在材料制备工艺,材料化学性能监测,材料表征分析等领域成为专家。 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强的化学背景,能够在很多领域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包括电子材料、金属材料、冶金化学、精细化工材料、无机化学材料、有机化学材料以及其它与材料、化学、化工相关的专业。与化工、化学等专业相比,材料化学专业更注重研究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因此具有更实用化的知识。在目前材料产业尚未大规模形成之前,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仍旧能够在与化工,金属等相关的行业参与竞争,而且占有一定的优势。 建国50年来,我国各种新材料逐步实现了自给自足,很多新型节能,环保的材料也被自行研制出来。所以我国材料行业还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材料”这个概念是相对比较抽象的,在具体行业中,材料的生产和化学性能研究,往往也归入了那个行业领域当中,而不被划归材料化学的领域。这样,使得即使到了目前,材料化学的研究课题很多与其它学科产生了交叉、重复。这样,使得材料化学的毕业生就业领域变得比较宽,在一大批与材料生产相关的企业,都能够有材料化学专业人才身影。 目前材料化学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我国的化工行业就业人数在全国居第一位。国有程度在国内几大行业中也列前5位。在全国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内陆地区,重型化工企业分布越多,其产品附加值越低,越靠近沿海,轻型化工企业,技术密集型化工企业分布越多。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传统重污染,高消耗的材料逐渐被淘汰,而沿海地区的化工企业正迫不及待地在改进生产工艺,建设新的环保材料生产线。这正需要大量具有材料化学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另外材料化学专业的其它就业领域还有金属材料集团如宝钢,武钢的技术研究所,从事金属材料化学行为的研究工作。 由于传统的化学化工材料产品在其生产过程当中会引入巨大的污染,我国目前已经被国际环保组织定位污染严重的国家。从70—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致力于研究降低化工产品在整个生产、使用、废弃过程中的环境负荷,一大批新的材料被研制出来,中国工程院李东英院士长期以来致力于稀土材料化学行为的研究,带动了整个稀土材料行业的发展,使得稀土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稀土钢,稀土玻璃等。我国稀土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目前处于世界前列。另外,在一些边沿学科诸如环境、药物、生物技术、纺织、食品、林产、军事和海洋等领域,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也有用武之地。他们拥有扎实的化学基础,大大加强了他们在这些领域的竞争力。目前,由于新旧材料(化学)企业的效益存在很大的差别,使得材料化学专业的毕业学生在收入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新兴的材料产业当中,工作环境好,薪水相对较高,这些毕业生充分发挥了作用,逐渐成长为技术核心。 21世纪,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深入,必须从各个行业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大的产业,这才有利于国民生产的高效进行。面对不断发展材料生产技术,和不断壮大起来的材料产业,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将发现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会越来越容易。我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为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开发过程中的原料需求,将促进材料生产部门的发展。 但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在本科学习期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还应注意关心材料产业的最新进展情况,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自己在材料化学专业的哪一个领域中工作,目标明确之后,就应该在专业课的基础之上作一些必要的补充。如果只学习了那些普遍性的一般知识,而不具备某个具体材料化学领域的素质,将为就业带来极大的难度。 四、专业院校分布(部分)西北大学 河北大学 山西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重庆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华侨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南京理工学院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 厦门大学 中山大学 四川大学 兰州大学 南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沈阳化工学院 天津大学 中国民用航空学院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鞍山科技大学 上海电力学院 淮海工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 济南大学 聊城大学 贵州大学

  • 材料化学专业综合实验指导书

    材料化学专业综合实验指导书 综合实验指导书;水玻璃模数的调节及对钢渣粉成型的;影响研究;学生姓名路琳专业材料化学学号指导老师;一,实验目的:;1.掌握水玻璃样品模数的调整与检测办法2.掌握水;4.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二,实验意义与原理:;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钢渣和矿渣等;水玻璃是矿建工程中的常用固化材料,常用来配制浆液;本实验拟利用氢氧化钠水溶 综合实验指导书 水玻璃模数的调节及对钢渣粉成型的 影响研究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水玻璃样品模数的调整与检测办法 2. 掌握水玻璃固化钢渣粉的实验过程 3. 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4.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意义与原理: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钢渣和矿渣等工业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如得不到有效利用,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钢渣,矿渣则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研究表明,矿渣是一种很好的活性掺合料,在水泥和混凝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因钢渣成分波动大、稳定性差、难磨等原因,其充分利用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钢渣作为一种具有潜在活性的胶结材料,其化学成分与水泥熟料相似,但含有大量不稳定的游离CaO和MgO、FeO。理论上钢渣是一种低活性的水泥熟料,采用合适的活化方式、早强剂和激发剂对其进行处理,激发其活性,不仅可解决环境问题,还可节约资源、降低能耗。 水玻璃是矿建工程中的常用固化材料,常用来配制浆液、拌合塑胶泥等。水玻璃的性能对所配制的浆液和拌合的塑胶泥的性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影响这些配合物的凝固时间,从而对整个注浆工艺造成影响。所以,在注浆施工现场对所购进的水玻璃性能要有准确的了解。反映水玻璃性能的主要指标是其浓度和模数。其中,水玻璃模数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硬度、强度等各项性能指标。水玻璃的模数需要通过试验和计算方能确定。 本实验拟利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对商品购置水玻璃的模数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配制的水玻璃作为激发剂,研究其模数变化对于钢渣粉成型的影响研究,并就其中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 三,实验所用仪器与溶剂 化学试剂及设备 氢氧化钠,盐酸,甲基红,乙醇,溴百里酚蓝,氟化钠,硫酸铜,硫酸铬钾,碳酸钠均为分析纯,水玻璃,钢渣粉为企业提供,去离子自制。 202型电热恒温干燥箱,山东省龙口市电炉总厂;DF—101S集热式磁力加热搅拌器,常州华冠仪器股份有限公司。AEC—201型抗压强度试验机,无锡建筑材料仪器机械厂。 四,实验过程 4.1 水玻璃模数的检测 ①、试验溶液的制备:称取m克(约5g)水玻璃试样,精确至0.1g,移入25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溶解,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为试验溶液A。 ②、氧化钠含量滴定:用移液管精确移取50mL试样A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8-lO滴甲基红乙醇指示剂,用盐酸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微红色即为终点,记录下所用盐酸体积V1。 ③、二氧化硅含量滴定:用移液管精确移取50mL试样A置于250mL锥形瓶中,精确滴加V1体积上述盐酸,然后加入氟化钠M克(约3g),充分震荡溶解2-3min后,加入4~6滴溴百里酚蓝乙醇指示剂,用盐酸溶液滴定至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即为终点,记录下所用盐酸体积V2;该过程OH-释放比较缓慢,不可加热处理,温度过高会造成硅酸缩聚出现絮状沉淀或凝胶,需耐心滴定。 ④、空白试验:由于氟化钠本身的碱性,需做空白实验。用移液管移取50mL蒸馏水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3中同样重量的氟化钠M克,精确到0.1g,充分震荡溶解2~3min后,加入4~6滴溴百里酚蓝乙醇指示剂,用盐酸溶液滴定至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记录下所用盐酸体积V3(经验值约力0.9mL)。更精确的模数测定试验,可采用pH计测定pH,终点pH约为6.0。 ⑤、用来滴定二氧化硅含量的盐酸量即为V2-V3,重复这个步骤做三次平行实验。 水玻璃模数(n)计算公式:n=(V2-V3)/2V1 五,结果与讨论 5.1 水玻璃模数的调整及检测结果 根据实验方法,本次实验利用氢氧化钠溶液依次配制出多种不同模数的水玻璃,具体结果如下 表1不同水玻璃水样模数检测结果 氢氧化钠加入量对水玻璃模数数值大小的影响如图1所示 3.532.521.510.50 1# 14 16 28 36 40 56 NaOH量(mL)—模数n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氢氧化钠量的增加,水玻璃模数是逐渐减小的。这是因为 依定义,水玻璃的模数是水玻璃中的二氧化硅(SiO2)克分子数与氧化钠(Na2O)克分子 数之比值,加入NaOH后发生反应 SiO2 。 Na2O+ NaOH NaOH加入量的增多,Na2O的百分量递增,模数降低。 ? SiO2 。 Na2O+ Na2O +H2O 随 5.2 不同模数水玻璃对钢渣粉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 6543210 0.83 1.05 1.21 1.43 1.82 2.05 模数n---抗压强度(107Pa)图 从图中看出:模数与抗压强度的关系:由模数与抗压强度的图可知模数越大,抗压强度越好。 5.3 硫酸铜的加入对钢渣粉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 化工专业实验指导书,

  •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方向如何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方向如何  业务培养要求: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及化工制图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3.了解相近专业的-般原理和知识;4.了解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化学相关产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5.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相关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材料化学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化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化学和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进行新材料设计、研究开发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从事医药、环保、生物医学、化工等领域的新材料设计、研究、开发、检测、分析和管理等方向的工作,也可以到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 应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及相关技术领域从事质量检验、产品开发、生产、教学及技术管理工作 该专业可从事以下岗位 研发工程师销售工程师化验员工艺工程师诚聘淘宝天猫在线客服 网络客服营销 电子商务客服诚聘网络推广 小时工 淘宝天猫客服销售实验员君合区域销售经理 主管 专员区域销售合伙人技术员销售经理质检员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前景与就业方向 工资待遇   截止到 2013年12月24日,45429位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4005元,其中10年以上工资1000元,应届毕业生工资3384元,0-2年工资4009元,3-5年工资4803元,6-7年工资6630元,8-10年工资8061元。   招聘要求   针对材料化学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83%;不限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79%;不限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62%。   就业方向   材料化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及相关技术领域从事质量检验、产品开发、生产、教学及技术管理工作   就业岗位   研发工程师、销售工程师、化验员、销售代表、工艺工程师、质检员、实验员、销售经理、初中化学教师、技术研发工程师、检验员、高中化学教师等。   城市就业指数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上海。薪酬最高的地区是长治。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上海[1143个]、北京[695个]、广州[532个]、深圳[365个]、苏州[311个]、杭州[244个]、武汉[212个]、东莞[190个]、南京[188个]、天津[175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长治[12499元]、温州[6999元]、平顶山[6499元]、金华[6057元]、嘉兴[5856元]、杭州[5372元]、宁波[5281元]、绵阳[4999元]、上海[4921元]、无锡[4703元]、北京[4638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材料化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理学类中的电子信息科学类,其中电子信息科学类共9个专业,材料化学专业在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中排名第2,在整个理学大类中排名第11位。   在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信息安全,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微电子学,光电子技术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科技防卫等。   市场需求   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化学知识,材料设计制备、检测分析知识,能够在很多领域就业。如电子材料、金属材料、冶金化学、精细化工材料、无机化学材料、有机化学材料以及其它与材料、化学、化工相关的专业。与化工、化学等专业相比,材料化学专业更注重研究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同时在一些边沿学科诸如环境、药物、生物技术、纺织、食品、林产、军事和海洋等领域,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也有较强的用武之地。市场需求预期:根据北京市“十一五”发展规划:要依托燕山石化,重点发展环境污染孝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的化工新型材料、精细化工制造业,可以看出燕山石化、大宝、宝洁、双鹤医药、四环制药等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制药以及能源企业在北京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所以,该专业在未来3到5年内的需求应该比较稳定。

  • 材料化学专业以后可以干什么

    材料化学专业以后可以干什么 材料化学属于理学,偏重理论研究,似乎工资不如属于工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本专业培养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与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化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化学和材料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材料制备(或合成)、材料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测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科技开发及相关产业的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5.了解材料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产业的发展状况;   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化学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或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材料化学 冶金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 焊接技术与工程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粉体 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 稀土工程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方向如何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方向如何 业务培养要求: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及化工制图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3.了解相近专业的-般原理和知识;4.了解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化学相关产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5.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相关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材料化学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化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化学和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进行新材料设计、研究开发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从事医药、环保、生物医学、化工等领域的新材料设计、研究、开发、检测、分析和管理等方向的工作,也可以到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 应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及相关技术领域从事质量检验、产品开发、生产、教学及技术管理工作 该专业可从事以下岗位 研发工程师销售工程师化验员工艺工程师诚聘淘宝天猫在线客服 网络客服营销 电子商务客服诚聘网络推广 小时工 淘宝天猫客服销售实验员君合区域销售经理 主管 专员区域销售合伙人技术员销售经理质检员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前景与就业方向 工资待遇   截止到 2013年12月24日,45429位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4005元,其中10年以上工资1000元,应届毕业生工资3384元,0-2年工资4009元,3-5年工资4803元,6-7年工资6630元,8-10年工资8061元。   招聘要求   针对材料化学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83%;不限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79%;不限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62%。   就业方向   材料化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及相关技术领域从事质量检验、产品开发、生产、教学及技术管理工作   就业岗位   研发工程师、销售工程师、化验员、销售代表、工艺工程师、质检员、实验员、销售经理、初中化学教师、技术研发工程师、检验员、高中化学教师等。   城市就业指数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上海。薪酬最高的地区是长治。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上海[1143个]、北京[695个]、广州[532个]、深圳[365个]、苏州[311个]、杭州[244个]、武汉[212个]、东莞[190个]、南京[188个]、天津[175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长治[12499元]、温州[6999元]、平顶山[6499元]、金华[6057元]、嘉兴[5856元]、杭州[5372元]、宁波[5281元]、绵阳[4999元]、上海[4921元]、无锡[4703元]、北京[4638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材料化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理学类中的电子信息科学类,其中电子信息科学类共9个专业,材料化学专业在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中排名第2,在整个理学大类中排名第11位。   在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信息安全,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微电子学,光电子技术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科技防卫等。   市场需求   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化学知识,材料设计制备、检测分析知识,能够在很多领域就业。如电子材料、金属材料、冶金化学、精细化工材料、无机化学材料、有机化学材料以及其它与材料、化学、化工相关的专业。与化工、化学等专业相比,材料化学专业更注重研究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同时在一些边沿学科诸如环境、药物、生物技术、纺织、食品、林产、军事和海洋等领域,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也有较强的用武之地。市场需求预期:根据北京市“十一五”发展规划:要依托燕山石化,重点发展环境污染孝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的化工新型材料、精细化工制造业,可以看出燕山石化、大宝、宝洁、双鹤医药、四环制药等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制药以及能源企业在北京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所以,该专业在未来3到5年内的需求应该比较稳定。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