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国民收入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中为什么不包括间接税却不包括直接税 爱问频道 lxqslxtdjj 2013-4-14 11 25017 liweiqin 2018-7-21 00:47:22
求助国民收入核算 宏观经济学 111abcxjq 2013-4-21 3 1488 zhuosn 2017-7-28 21:48:04
《曼昆经济学》前三篇学习笔记,五节课 attachment 微观经济学 文兮哲兮 2013-8-1 1 1665 Landome 2013-11-6 14:40:54
文跃然:总量控制下的国企薪酬管理的新思维 人力资源管理 wdfhl1234 2013-8-23 2 2924 L_Vincent 2013-10-14 22:49:55
央行何时会取消银行存款利率上限? 爱问频道 research 2013-7-26 5 2561 一道心茶 2013-9-21 22:10:41
关于投资乘数的问题 爱问频道 ~月明星稀~ 2013-8-4 1 1433 ~月明星稀~ 2013-8-6 09:57:03
悬赏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U型演变规律研究 - [!reward_solved!] attachment 求助成功区 绝世奇葩 2013-7-23 3 1568 HFUT_LW 2013-7-23 16:05:15
ZF的财政收入政策 宏观经济学 chai初见 2013-7-9 3 1255 chai初见 2013-7-9 17:31:07
经济周期理论:周期性行业 宏观经济学 kiaha 2013-6-23 1 6274 bigbigdandan 2013-6-24 17:17:35
什么是节俭的悖论? 宏观经济学 hc24527 2013-6-15 0 17648 hc24527 2013-6-15 15:42:17
悬赏 企业营业外收入是否都不计入GDP? - [!reward_solved!] 求助成功区 kuangzhu1990 2013-6-8 1 3567 luluwuwei 2013-6-9 10:23:48
长期和短期国民收入决定因素 爱问频道 mumamuma_2001 2013-4-14 1 8755 renqingzhong 2013-4-23 10:34:07
求助关于国民收入NI与NDP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 111abcxjq 2013-4-22 2 7394 111abcxjq 2013-4-22 11:56:56
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增长点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qthetpt 2013-3-15 11 2686 雨前茶110 2013-4-3 22:03:41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宏观经济学 amazing4 2013-4-3 0 1506 amazing4 2013-4-3 21:59:11
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增长点 (高级)投资人俱乐部 qthetpt 2013-3-15 9 50 zxs920622 2013-3-16 23:28:52
奥地利商务礼仪——商务礼仪 论文版 johnnycauc 2013-2-21 0 2041 johnnycauc 2013-2-21 00:13:54
识别性问题求助 爱问频道 老大laoda 2013-1-21 2 865 老大laoda 2013-2-19 10:31:19
美报告称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第一 美德5年后离开前三 行业分析报告 caozisimon 2013-2-15 0 1250 caozisimon 2013-2-15 11:05:02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是什么 宏观经济学 liaojinzhao 2013-1-29 2 1447 scfjp 2013-2-1 15:34:11

相关日志

分享 IS-LM模型
accumulation 2015-5-6 15:41
IS-LM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C、投资I、ZF支出G和净出口X-M加合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r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 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 描述和分析这两个市场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就称为IS—LM. 该模型要求同时达到下面的两个条件: (1)I(r)=S(Y) 即IS, Investment - Saving (2) M/P=L1(Y)+L2(r) 即LM,Liquidity preference - Money Supply 其中,I为投资,S为储蓄,M为名义货币量,P为物价水平,M/P为实际货币量,Y为总产出,r为利率。 两条曲线交点处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IS-LM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 IS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的模型,根据封闭经济中的等式: Y(国民收入)=C(消费)+I(投资)+G(ZF购买,经常被视为恒值) 其中C=C(Y),消费水平随收入正向变化; I=I(r),r为利率 则可获得收入Y与利率r在产品市场均衡时的图像,斜率为负,斜率大小受投资与利率敏感度及投资乘数影响,曲线位置受自主性支出决定 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均衡的模型,根据等式: M/P=L1(Y)+L2(r),其中,M为名义货币量,P为物价水平,M/P为实际货币量,Y为总产出,r为利率,L是货币需求。 通常将M/P视为由中央银行确定的定值,利率和货币量呈反向关系,而收入和货币量呈正向关系,从而得出一条收入Y与利率r,斜率为正的直线,斜率大小由实际货币量对利率和收入分别的敏感度决定,而位置由实际货币量决定。 将IS-LM移至同一图上,二者交点便反应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利率水平和收入水平,对于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很有意义。
个人分类: 宏观经济学|0 个评论
分享 协调配合模式
accumulation 2015-3-12 11:06
【协调配合模式】 由于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其局限性 ,以及各自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特点、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在进行 宏观调控 时,必须将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搭配运用,才能有效实现预期政策目标。两种政策的搭配方式,主要有三种协调配合模式: 1、 双扩张政策。 经济产重衰退时,同时采取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例如在ZF增加支出或减少税率的同时, 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刺激企业投资 ,从而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在保持利率不变的条件下,缓和衰退、刺激经济。这种双扩张政策会 在短期内增加社会需求,见效迅速,但配合如果不妥当,则可能带来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在运用时应慎重,其适用条件是: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资源有待开发;市场疲软。 2、 双紧缩政策。 经济过热,发生通货膨胀时期,配合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例如在 减少ZF支出,提高税率的同时,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压缩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减少国民收入,减缓物价上涨 。这种双紧缩政策对经济起到紧缩作用,不过若长期使用,将会带来经济衰退,增加失业。因此,应谨慎使用作用幅度较大的双紧政策,它的适用条件是:需求膨胀,物价迅速上涨;瓶颈产业对经济起严重制约作用;经济秩序混乱。 3、 松紧搭配政策。 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以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特点, 按照相反方向配合使用这两种政策 。具体搭配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 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搭配 。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助于通过减税和增加支出,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紧缩性货币政策,则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从而减轻扩张性财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但这种配合也有局限性,即扩大ZF支出和减税,并未足够地刺激总需求增加,却使利率上升,国民收入下降,最终导致赤字居高不下。其适用条件是:财政收支状况良好,财政支出有充足的财源;私人储蓄率下降;物价呈上涨趋势。 另一种是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搭配 。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减少赤字,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使利率下降,在紧缩预算的同时,松弛银根,刺激投资带动经济发展。但这种配合模式运用不当会使经济陷入滞胀。其适用条件是:财力不足,赤字严重;储蓄率高;市场疲软。 总之,不同的政策搭配方式各有利弊,应针对经济运行具体情况,审时度势,灵活适当地相机抉择。一般来说,一种政策搭配运用一段时间后,应选用另一种政策搭配取而代之,形成交替运用的政策格局,这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运用的重要形式。
个人分类: 宏观经济学|0 个评论
分享 货币政策
accumulation 2015-3-12 10:59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 货币政策工具 来 调节货币供给量 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是指经济发展的目标。如一定的 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代表中央ZF通过银行体系实施。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一般包括 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等 。 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反映为 货币政策效应 ,就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影响 国民收入和利率 的变化程度。一般讲,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使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减少,能使利率提高、国民收入减少,这就是货币政策的效应。
个人分类: 宏观经济学|0 个评论
分享 财政政策
accumulation 2015-3-12 10:53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一般是指ZF通过 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 来影响 社会总需求 ,以便最终影响 就业和国民收入 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 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 ,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的 政策工具 有 税收和公债 等;财政支出的 政策工具 有 ZF购买、转移支付和ZF投资 。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 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 。 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映为 财政政策效应 ,取决于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 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 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小,调控力度就小;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大,调控力度就大。
个人分类: 宏观经济学|0 个评论
分享 cz 2
cutelxh 2013-10-17 19:41
3.1xxczh 建设产业结构转移路径分析 3.1.1 中国对 xxczh 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 产业的变迁、发展与经济增长阶段息息相关。我国 czh 的加快,必然伴随着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转换。我国处于工业化时期,支柱产业主要是房地产、汽车、石油化工以及机械、电子等制造业。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 czh 的推进,也必然有一个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转换的过程。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工业增速将逐步放缓甚至下降, czh 带来的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在空间上的聚集将推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因此,我国产业升级和变迁的基本大方向是主导及支柱产业将从重化工业以及制造业向服务业转换。但是,正如 czh 是我国经济结构的平衡和过渡路径,这个转换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在此期间,传统的主导、支柱产业虽然不可能再拥有高的成长性,还将有阶段性、结构性以及区域性的发展机会,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代表着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但其从先导产业到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转换还将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 图表 AUTONUM 1 : czh 推动支柱产业变化 3.1.2 中国 xxczh 与产业结构拐点分析 1 、工业化后期的产业变迁分析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和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产业结构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生产活动以单一的农业为主的阶段,农业劳动力在就业总数中占绝对优势;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第二产业大规模发展,工业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第三阶段是后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由快速上升逐步转为下降,第三产业经历上升、徘徊、再上升的发展过程,最终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 美国、日本的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无不印证这一趋势的变化。 1947 年至今,美国的产业变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基本态势是第三产业呈持续上行趋势。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制造业产业内部分工加强,高端产业竞争优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凸显。服务业方面,新兴服务业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就业人口加速向服务部门,尤其是研发密集型服务业转移 2 。 1970 年以来日本产业变迁的重要趋势亦是第一产业占比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亦下滑严重,而第三产业则呈不断扩张的趋势。 图表 AUTONUM 2 : 1990 年以来日本第三产业的 GDP 比重变化(单位: % ) 2 、国际产业转移下的产业承接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内部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占比持续增长,全球产业结构呈现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迅猛转型。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在 GDP 中所占比重约 70% ,吸收就业劳动力超过一、二产业的总和,现代服务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依据与标志。 图表 AUTONUM 3 : 1970 年以来美国和德国两国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变化(单位: % ) 纵观国际产业转移的几次浪潮,可发现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产业转移由低端向高端层次延伸。国际产业的转移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层次,最低层是供应资源,其上是一般商品生产,再上是重化工制造,次高层次是金融服务业,最高层次是技术创新。国际产业转移背后根本的推动力量是产业生命周期的变化规律。一般来说,一个产业要经历“初创→成长→成熟→衰退”,相应的,随着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位于生产中心的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经历“创新→成熟→标准化→移出”四个阶段。 1947 年至今,全球经历了四次产业转移,总体趋势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美国向欧洲、日本转移,再转移至亚洲“四小龙”;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兴起于美、日,后转移至亚洲。伴随欧美主要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型工业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相应产业进入生命周期的中后半阶段(即成熟→标准化),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因此,作为传统的产业转移承接地以及劳动力人本的相对比较优势,国际产业的变迁与转移也将带来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机会。 我国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以及国际产业的转移趋势,二者合力将带来未来经济发展中我国产业结构的大变迁,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由快速上升逐步转为下降,第三产业将最终将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 3 、 czh 下的服务产业发展分析 czh 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收入比重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城市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促进预防性储蓄的减少,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边际消费倾向。 2012 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 5908 元, cz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在 1.5 万元以上,农民转换为市民消费需求将增加近 1 万元,而 czhl 每提高 1 个百分点就有 1000 多万人口进城,每年会带动 1000 多亿元的新增消费需求。 图表 AUTONUM 4 : 1995-2011 年 czhl 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的新增 cz 人口新增消费需求测算(单位:万人,亿元) 3.1.3 中国 xxczh 下的支柱产业转换分析 对照工业化阶段规律,服务业结构演变同样具有规律性。一般来讲,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以发展住宿、餐饮等个人和家庭服务等传统生活性服务业为主;在工业化社会,与商品生产有关的生产性服务迅速发展,其中在工业化初期,以发展商业、交通运输、通信业为主,在工业化中期,金融、保险和流通服务业得到发展,在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新型业态开始出现,旅游、娱乐等服务业发展较快,生产和生活服务业互动发展。在后工业化社会,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业等进一步发展,科研、信息、教育等现代知识型服务业崛起为主流业态。 1 、 xxczh 下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分析 ◆ 战略支柱性产业:旅游业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旅游业以持续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快速发展,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都制定了旅游中长期发展战略,把旅游业放在重要位置,旅游业已融入全球产业结构、消费模式的变迁之中。据统计, 2011 年旅游业对全球 GDP 的贡献率达 9.1% ,而同期汽车制造业占 8.5% ,银行业占 11% ;旅游就业 2.58 亿人次,占全球就业总数的 8.3% 。 在国内,我国旅游业已进入大众旅游消费快速发展阶段。据测算,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 GDP 的 4% 以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 110 个,旅游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 其中,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 90% ,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 80% 。我国 28 个省区市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未来我国旅游业将进入高速增长的新阶段,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或将达到 15% , 2015 年旅游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将达到 5.5% 左右。 图表 AUTONUM 5 : 1995-2012 年我国旅游业收入与 GDP 的比值(单位: % ) 2 、 xxczh 下的支柱产业分析 ◆ 支柱产业:文化产业 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消费支出具有线性相关性。当人均 GDP 在 2000-4000 美元时,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开始凸现,文化消费将达到 GDP 的 4%-5% 。随着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文化消费潜力将快速释放出来。 2009 年国务院正式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作为一项产业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家产业规划体系。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党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党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三次会议都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3-2015 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将继续明显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按照平均增速估算, 2016 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 GDP 比重将达到 5% ,文化产业在全国范围内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图表 AUTONUM 6 : 1995-2012 年我国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与 GDP 的比值(单位:亿元, % ) 3.1.4 中国 xxczh 下的产业区域转移分析 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土地、资源、人力成本等方面拥有优势,但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未来我国 czh 的重点在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 czh 潜力表现在以下方面: 图表 AUTONUM 7 : 2011 年我国东部地区的 czhl 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单位: % ) ◆ 中西部具有人力成本优势 随着 czh 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缓慢的梯度转型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主要依靠增加劳动投入来获取利润的企业、行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梯度转移。从劳动力人口上来看,河南、四川、安徽、湖北都是人力资源丰富的大省;从劳动力的质量来看,湖南、四川(重庆)、安徽、河南、江苏、江西、湖北一直是农民工主要输出地。从劳动成本上看,中西部各省明显低于东部省份。 图表 AUTONUM 8 :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比例 图表 AUTONUM 9 :农民工来源的区域构成(单位: % ) ◆ 中西部的基础设施落后 产业转移会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的支撑。良好的基础设施与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是产业集群的基本要求。我国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存量很高,但中西部地区明显较落后。 图表 AUTONUM 10 :东中西部地区人均供水管道对比 ◆ czh 是产业区域转移的源动力和必要条件 我国产业升级最突出的特点是产业转移呈梯度推进的态势,大致形成国际产业向我国沿海经济圈转移,沿海经济圈向中西部转移的局面。从我国各地区产业转移的情况看,最初转移到我国内地的产业,大多集中在珠三角区域。伴随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兴起,珠三角地区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开始向长三角和环渤海转移。 近年来,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成本不断上涨,能源和资源面临短缺,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也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承接产业转移是中西部城市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 czh 为农民工就地就业、产业区域转移铺平道路。 图表 AUTONUM 11 :东部地区主要城市地价不断上涨(单位:元 / 平方米) 3.2xxczh 建设空间结构调整分析 3.2.1xxczh 中土地开发强度分析 城市是一个农业人口转移成城市人口的过程,同时也是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的一个过程。其中耕地是主要的部分,但是林地、水面、草地这些生态用地,也在城市化用地的扩展面积中大概占 10% 以上,所以城市化进程既是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态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过程。 这样城市化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削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绿色的生态空间,以绿色的农业空间为地区,故而实现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必须要控制开发强度。开发强度是指一个区域当中城市建设的空间占整个空间的比重。开发强度和城市化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在 2007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是 45.89% ,城市建成区面积是 3.547 万平方公里,占城区总面积的 20.14% 。到 2011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到 51.27% 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 4.360 万平方公里,占城区总面积的 23.75% 。这与国际水平相比,已经相当高。 图表 AUTONUM 12 : 2007-2011 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占城区面积比例(单位:平方公里, % ) 从个别的主要城市化地区来看,则开发强度已经很高,比如说所在的上海总面积近 7000 千平方公里,现在的开发强度已经达到了 36% 以上,如果扣除崇明、长兴、横沙这三个岛,开发强度可能在 50% 以上。北京是 11.6 万平方公里,如果扣除山区,北京的平原面积也就是 6000 平方公里左右,北京的开发强度也接近 48% 。而深圳、东莞也分别达到了 46% 和 42% 以上。开发强度高,同时也意味着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相对在减少,意味着提供农产品和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在减弱。因此在 czh 的过程中需要有节制的进行用地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持必要的绿色和生态空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3.2.2xxczh 建设空间结构调整趋势 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区域结构当中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等不同类型的空间在国土资源开发中的反映,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在空间上的一个载体。从 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将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实,空间结构调整的任务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一样重要。 空间结构调整主要的方向应该是有序地拓展必要的生活空间,主要是指城市的居住空间,并保持适度的农业生产空间,扩大绿色空间。现在主要的问题是绿色空间太小,特别是具有蓄水功能的绿色空间太小。城市空间当中要严格控制城市总面积的扩张,特别是特大城市的面积,要严格的控制。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中央也已经明确要控制特大城市的边界。在 2013 中国 czh 高层国际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表示“要把人均的 cz 建设用地 100 平方米作为重要控制指标”。 从城市建设用地的结构来看,工业用地占地较多,这和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情结,特别是由此而形成的工业用地的低价有关,工业用地的价格远远低于居住和商业服务业用地,工业用地的价格目前仅为居住用地价格的 14% ,是商业和服务业价格用地的 11% ,很多地方的工业用地甚至实行零地价。过去为促进工业发展,对工业用地价格进行许多优惠,而居住用地的价格又过高,因此提高居民的居住空间和居民的住房拥有率也需要土地供应结构和价格的合理调整。 图表 AUTONUM 13 : 2006-2011 年我国国有建设用地的供应结构 图表 AUTONUM 14 : 2005-2012 年分用途地价走势(单位:元 / 平方米) 3.3xxczh 建设制度安排推阻机制分析 3.3.1czh 制度安排中的推阻机制 czh 之所以被如此重视,除了其重要意义之外,也在于其生成机制的复杂性。在 czh 的推进过程中,既包含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转换作为一项内在动力的影响,还包含经济要素因循产业结构转换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集聚的过程和结果,更包含为了推进内在动力实现及经济要素流动和集聚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因此,可将 czh 的动力机制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中:产业结构转换是 czh 的动力机制,经济要素流动与集聚是 czh 的实现机制,制度安排的变迁是 czh 的推阻机制。 制度安排往往通过各项政策体现出来,制度安排的变迁作为 czh 的推阻机制,在 czh 生成机制中具有核心地位。如果将 czh 看作是人口非农化的过程,则对于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从 19 世纪以来就被看作是农村(业)推力和 cz (非农业)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一作用就是有名的推拉理论。制度安排的变迁之所以具有核心地位,在于其可以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让推力和拉力更好的发挥作用,主要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图表 AUTONUM 15 : czh 制度安排中的推阻机制 因素 分析 农村推力 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农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为非农产业和 czh 提供推力; cz 拉力 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工业、非农产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为吸收农业剩余创造必要的拉力; 要素流动 通过有效率的经济要素流动制度安排,使农业部门的要素流出推力和非农业部门要素流入的拉力形成结合与集聚的合力; cz 建设 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城市建设的制度安排,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房地产的开发,以满足城市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现实需求和不断增长的需要; 区域协调 通过有效率的缩小区域差距的制度安排,发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 czh 方面的潜力,进而推动全国 czh 水平的提升。 3.3.2czh 推阻机制中的政策进展 在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 2011 ) 39 号)中,设定了“十二五”期间人口发展的基本目标,其中 czhl 目标为较 2010 年的 49.59% 提高 4 个百分点到 53.59% 。而截止 2012 年, czhl 已经达到 52.57% , czh 的进度达到 2011 年颁布的 39 号文的目标指日可待,但期间目标是否会调整,需要重点关注将于两会前后颁布的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全国促进 czh 健康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截止 2013 年 4 月初,《全国促进 czh 健康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仍未正式公布,但初稿已经完成。该文件除了提出更加明确的目标之外,还会就制度安排的推阻机制的各个方面都做好导向铺设,同时相关部委也会有相关的政策出台予以配套,以此产生合力并推动 czh 生成机制的有效运转,具体来说,政策涉及的方面、考虑的方向、重点关注的政策可包括: 图表 AUTONUM 16 :制度安排推阻机制相关政策索引 推阻机制 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重点关注政策导向 农村推力 农业现代化问题 2013 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cz 拉力 中西部、东北地区非农产业发展、东南地区产业升级 各省(市)发展规划、发改委的产业指导意见 要素流动 户籍制度改革 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全国促进 czh 健康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及配套政策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全国促进 czh 健康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及配套政策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 cz 建设 智慧城市 住建部《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各地区申报情况 城市建设资金保障 收入分配改革 地方融资行为管理 保障房建设 关注国务院和地方有关保障房建设的支持性文件 新“国五条”规定, 2013 年全面落实 cz 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 470 万套、新开工 630 万套的任务。 区域协调 中西部、东北老工业区的发展问题 关注发改委审批的区域发展规划 3.4xxczh 建设的金融路径分析 3.4.1 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对 xxczh 的影响分析 1 、金融机构区域分布现状的影响 金融机构与 czh 之间可以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金融机构可以帮助 czh 聚集资本,推动 cz 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中小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反之, czh 发展的深入也可以大量补充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和客户来源。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分布状况极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是金融机构的集中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则相对稀少,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更是九牛一毛。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双向的,金融有其逐利的本性,偏好将机构设立在经济繁荣地区,提高盈利水平;而欠发达地区则存在严重的金融排斥现象,尤其在一些极度贫困地区,信用缺失、抵押担保资源匮乏等问题十分严重,使金融业务无法开展,金融机构也就无法进入该地区。 2 、金融工具开发的同质化的影响 我国金融工具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然而欠发达地区对于新式金融工具的利用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我国 cz 和农村普遍盛行的融资方式依然是信贷融资。 cz 经济和农村经济各不相同,单一的金融工具无法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如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工具还有债权融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出资、企业直接投资等方式,农业的产品加工、土地流转、生产周期过渡等都需要以特定的金融工具为载体,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仅凭信贷融资是无法满足的。 此外,完善城市功能也离不开形式多样的金融工具,如城市的政府、企业、居民和农户的消费、缴费、汇兑、理财等经济活动,都可以通过专业的金融工具来实现,但县域和农村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很少通过金融渠道来完成这些经济活动。 3 、金融市场发展单一化的影响 我国金融市场以银行业为主导,包括其他类型金融市场,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等,相对于银行来说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制度上都尚未发展成熟。 xxczh 对于资金的需求有三大特点,即规模较小、成本较低、形式灵活多样,这些特点银行难以满足(银行以稳定的信贷为主营业务,偏好大额贷款,且成本较高)。因此,没有多层次的金融市场, czh 所产生的金融服务需求也就难以满足,进而制约 xxczh 的发展。 除此之外,单一的金融市场还会产生另外两个问题,其一,金融市场运行的低效率会影响要素资源的聚集,导致经济运行低效率,使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难以解放出来,抑制了农村劳动力的 cz 转移;其二,单一僵化的金融市场内,发展城市建设无法完全借助市场的力量筹措资金,致使资金的缺口由政府负责填补,由此而催生了如地方政府平台、城投债等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的机构和金融产品,为经济社会和金融系统的运行增加了风险。 图表 AUTONUM 17 : 2010 年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的来源结构(单位: % ) 4 、中国金融制度的不完善的影响 我国金融制度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xxczh 的发展。从金融领域来看,金融自由化有利于 xxczh 的建设,而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制度是相对立的,我国金融制度建设尚未完善,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具体说来,制约我国金融自由化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利率制度。我国利率水平的决定权虽然正逐步放开,但还未完全交付市场。利率水平被长期压低,使债权方不断地补贴债务方,导致经济社会的两极分化(二元经济),也就是金融抑制理论里所指出的“低利率分割经济”。由此可见,利率制度问题是区域、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诱因。 第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制度。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是金融业的龙头,其运行制度将对金融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产生影响。就 czh 问题来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县域支行不具备信贷发放的审批权,整个向上报批的程序降低了县域经济融资效率,使金融本就薄弱的 cz 更加难以享受到便利化的金融服务。 第三,民营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制度。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看,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将是国有金融机构的重要补充,而从 czh 发展来看,民营金融机构可以扮演更为重要的核心角色。因此,在制度上对民营金融机构发展的限制,不利于 xxczh 的发展。 第四,相关的法律制度。农村地区和 cz 地区存在的金融抑制、金融排斥等问题,与法律制度不支持或支持力度不够密切相关。例如,《物权法》规定集体所有土地不得抵押,便限制了基层抵押担保资源作用的发挥。 3.4.2xxczh 发展的金融路径建设分析 1 、增加基层地区金融机构支持 xxczh 建设 金融机构如果不能进入基层地区,对 xxczh 的支持也就无从谈起。但就目前基层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金融机构进入基层地区存在经济障碍,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说,贫困的基层几乎无利可图。这些地区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本地区的要素资源无法集聚起来,形成规模优势;二是缺少与外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这两个问题都可以通过金融手段来解决。因此,应鼓励金融机构进入基层,并且在金融机构进入欠发达地区的初期,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使这些金融机构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成长自立,了解和融入当地的经济发展,利用并激发 cz 的资源禀赋优势,有效地与 czh 的发展产生互动效应。 2 、创新开发合适金融工具支持 xxczh 建设 针对 xxczh 的需要,需量身定做合适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金融工具,金融工具是金融业与 czh 之间直接互动的主要载体。 首先,金融支持 cz 基础设施建设不应只依赖高成本的信贷工具,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应积极开发直接融资工具。例如,设立基建发展基金并配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出资,推广期限灵活的债权融资方式,甚至可以通过选择性的利用外资等方式解决资金瓶颈。 其次,金融工具的创新应面向中小企业融资。中小企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是农村剩余人口进入 cz 的保障。服务形式各异的中小企业的金融工具应该灵活多变,开发中小企业的潜在抵押担保资源,鼓励信用增进融资工具的发展,开发无抵押担保的信用融资业务等。 最后,发展有助于提升城市配套功能的金融工具。在客观条件的约束下,欠发达地区的政府、企业和居民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很少利用金融工具,导致效率底下,多样化金融工具可以提升城市功能。 3 、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 xxczh 建设 银行业主导的金融市场体系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落后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组织能力缺失是制约 cz 中小规模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冲破这一枷锁的办法是改变企业的属性,实施股份制经营,打造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最终实现上市融资的目标。而上市融资必须依托于资本市场,地方企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参差不齐,须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才能满足 cz 地区众多企业不同的上市需求。 4 、完善金融制度体系支持 xxczh 建设 相对于大都市来说, cz 地区处于弱势地位,制度的不平等往往会使 cz 地区成为被剥削的对象。我国金融制度存在的问题影响了 xxczh 的发展,因此,完善金融制度是推进 xxczh 所必须推行的对策措施。 第一,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贴息政策并举,支持 xxczh 改革。二元经济结构使发达地区的市场优势已经形成,此时推行市场化政策会导致欠发达的 cz 在竞争中甘拜下风。利率市场化可以矫正金融的市场功能,在合理的利率水平下对 cz 经济实施贴息政策,才能发挥贴息的最佳作用,才能真正地做到对欠发达地区 cz 的“反哺”。 第二,根据具体情况下放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权。用“一刀切”的方式取消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县域支行信贷审批权的做法不够灵活,每个 cz 经济地区的发展状况不同,应该区别对待,可以考虑根据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比率的情况,下放贷款审批权。 第三,适度开放民营金融市场,使民营资本有机会参与到 xxczh 的建设中来。要允许经济发达、金融需求旺盛的 cz 自行组建民营金融机构,使之成为 cz 经济发展的支柱,填补国有银行在欠发达地区的服务空白。 第四,完善与金融相关的法律制度。通过法律的完善来保护和开发 cz 经济的潜在抵押担保资源,增加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抵押、担保、信用增进等资源。 3.5.2 中国典型城市 xxczh 发展模式分析 xxczh 试点城市发展模式:土地有偿转让集中利用、产业园区化。 2012 年 3 月 8 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文公布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 cz 名单,决定将 64 个市(区)和 369 个镇列为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 cz 。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将中小城市(城市市区)纳入 cz 发展改革试点。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于 2005 年和 2008 年公布了两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 cz ,前两批试点小 cz 共计 278 家。从省份来看,大部分分布在中部地区。 图表 AUTONUM 18 : 2005 、 2008 、 2012 年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 cz 分布(单位:个) 目前成功试点的 czh 模式,共同点是农民住房集中、土地有偿转让使用、土地集中利用、工业产业园区化。成功的试点省市模式有:重庆地票、天津宅基地换房、广东双模式、深圳新土改等。 1 、重庆发展模式案例分析 2008 年 12 月 4 日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挂牌成立,农村土地交易所主要从事地票交易。所谓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按照重庆的综改方案,到 2012 年,重庆 czhl 要从现在的 49% 增长到超过 55% ,到 2020 年,这个比例要超过 70%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从现在的 4 : 1 缩小到 2.5 : 1 。 地票模式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交易,其中建设用地挂钩指标特指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后,可用于建设的用地指标,原则上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 地票模式产生程序:( 1 )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城乡建设用地挂钩专项规划;( 2 )土地权利人向区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复垦立项申请;( 3 )复垦完毕后,复垦方向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 4 )区县国土资源行政部门验收,向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并核发。 地票使用:地票购买者可在符合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按自己意愿寻找地块,并向土地所在地政府提出征转用申请,报批。政府征地后,进入招拍挂,地票持有者跟开发商一同竞争。若购得地块,地票价格计入冲抵地价,若未购得,政府返还地票价款本金。 目前重庆已形成三轨并行的土地供给架构:( 1 )国家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国家重点项目用地、工业用地和公益性建设用地;( 2 )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增量指标,用于满足各区县县域经济发展;( 3 )地票指标则用于主城区经营性用地,主要是房地产开发。 2 、天津发展模式案例分析 2005 年下半年开始,天津市积极探索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 cz 的新模式。天津市的宅基地换房,其最大的特点是将农民集中居住和新型小 cz 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大多数示范区,农村宅基地复垦后形成的建设用地指标全部用于新建小 cz 内的工商业和公建配套设施建设。 3 、广东发展模式案例分析 广东可以分为两条线:一个是珠三角模式——以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集中的中心镇为主;一个是山区模式——重点围绕着县城,发展专业镇。在广东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路中,珠三角一些镇正在推行扩权强镇的措施,享受县一级资源,可以将资源调动起来;而山区的配套体制试行省直管县。 4 、深圳发展模式案例分析 2012 年 5 月 25 日 ,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政府批复的《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公布,深圳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方案》提出了创新土地二次开发利用机制、完善国有土地产权制度等八大改革重点。改革分近期( 2011-2015 年)和中远期( 2016-2020 年)两个阶段推进,共需完成 20 项改革任务。近期重点对改革涉及的基础性配套制度进行全面研究和探索,以光明、坪山新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为重点试验区,在土地用途管制、土地有偿使用、土地二次开发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产权制度等方面开展试点工作。 5 、苏南发展模式案例分析 苏南 czh 模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 czh 模式。一般指苏锡常(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及所辖的十二市县)的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了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 cz 实现了农村地域的 czh 。 6 、浙江发展模式案例分析 2003 年来,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近两万个乡镇的发展水平、生活环境和发展潜力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形成了历年全国“千强镇”排行榜。浙江省“千强镇”都实现了 cz 经济的快速发展,拥有自己独特的 czh 模式。 ( 1 )浙江“千强镇”企业资本具有内源性。浙江居民素有全民皆商的传统,正是在这种民营文化传统促进下,是浙江民营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因此浙江“千强镇”在起飞初期以本地居民创业为主,即使在资本快速流动的今天, cz 企业大多以本地企业为主。 ( 2 )浙江“千强镇” cz 建设资金来派其有自下而上性 浙江居民历史上官民平等意识浓厚,因而,浙江一些“千强镇”的典型特点是自下而上民间发动的 czh 。如龙港镇农民城,从创办到发展,国家投资在 5% 以下,主要靠居民自己出钱出力。 ( 3 )浙江“千强镇”围绕一个特色产业组织经营 浙江的小 cz 一般是许多企业围绕一个产业从事专业化生产,表现出专业镇特色。如乐清的低压电器、海宁的皮革、桐乡的羊毛衫、慈溪的塑料和模具、富阳的造纸、嫌州的领带、永康的日用五金、苍南的标牌和编织袋、郸县的服装等等,都是当地的居民围绕某一种商品的生产交易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经济网络,区域之间则形成了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分工体系。块状经济是浙江 czh 过程中特有的经济现象。 浙江省发改委主任孙景淼在 2012 年 12 月 25 日 举办的“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开展撤镇设市的制度和路径研究。”随后,在第二天该省举办的“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上,浙江初步考虑建立小城市试点镇用地指标单列制度,争取国家在浙江率先开展撤镇设市试点,将条件具备的镇升格为小城市。浙江拟试点 27 镇撤镇设市将是推进 xxczh 的主要模式。 7 、皖江发展模式案例分析 皖江城市群拥有近 800 公里 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潜力大,水资源充沛,铁、铜、硫及石灰石等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环境良好,在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其发展初期实行“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或组合城市模式。在城市群内部不能确立中心城市的情况下,比较可行的途径有: ( 1 )可以把几个在规模、功能等方面相当的城市作为重点,如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实现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向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演化,以较小的城市圈层逐渐向外扩展,最终融合生长为一体化的空间结构。在短期内,可以采取以安庆和芜湖为中心的“双峰”模式,再视实际发展情况实行合理的空间演化模式。 ( 2 )通过组合城市的方式实现阶段性的路径演进。现代城市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一个中心城市了,而是指若干个城市组成的群体,即区域性组合城市。组合城市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城市在一定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城市的建成区在地域上相连或相近,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相似,具有发达的快速交通运输网及通信联络网,空间结构上呈多中心格局,在行政管理上相互独立的城市“集合体”。组合城市不同于城市群、多中心城市,它强调的是城市行政管理上的独立性。组合城市往往改单中心城市结构为多中心城市布局,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城市布局,从而能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克服大城市发展中带来的一系列矛盾。 第五章:中国 xxczh 建设用地规模与发展趋势 5.3 中国土地财政与 xxczh 用地分析 5.3.1 中国土地财政来源渠道分析 土地财政有卖地生财、附地生财和押地生财三个资金来源,卖地、收税(附地生财)、抵押(押地生财)三个环节一环扣一环,形成了土地财政的生财模式,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的生财之道上,走出了以“经营土地”来“经营城市”的道路。具体表现为: 一是通过供应土地获取收益,包括出让、租赁国有使用权等多种土地获取收益,包括出让、租赁国有使用权等多种土地获取收益,包括出让、租赁国有使用权等多种供地方式,其中出让土地使用权获利颇丰俗称“卖”; 二是获取依附于土地发展的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营业税和相关税收; 三是利用土地融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利用土地抵押获取贷款。 图表 AUTONUM 19 :土地财政三个来源渠道 1 、卖地生财模式分析 出让土地获得土地出让金收益是方财政的重要来源。供应土地主要有出让、租赁、划拨等方式,还有土地作价出资入股、授权经营等其他供地方式。 “卖地”获取土地收入主要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租赁资金以及其他供地方式获得的收入。其中土地出让金是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获得的收益,出让国有土地有招拍挂三种方式;土地租赁资金是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获得的收益,土地租赁收益远小于出让收入。土地出让和租赁都是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式,而划拨形势的国有土地供应则属于无偿使用。 2 、附地生财模式分析 1994 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固定收入的税收仅剩下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地产税、车船税、契税、屠宰税、筵席税等小税种,主要税种都要与中央共享收入。这就使得土地相关的税种成为地方政府扩充税源的首选。土地由地方政府供应到土地市场,就进入到土地的开发利用环节,依附于土地所生的相关税收,成为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 依附于土地获取的相关税收又可分为直接税收收入和间接税收收入。其中直接税收收入包括:房产税、 cz 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契税。间接税收收入主要是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营业税,营业税虽然属于央地共享税种,但是除了铁道部、银行总行和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归中央外,其余部分都归地方所有。因此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营业税成为了地方税收的重要税源。 3 、押地生财模式分析 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抵押土地资产获得货款收入,这是目前地方政府常用的一种融资方法。地方政府通常以土地储备中心、开发区等为载体向银行进行土地抵押,以此获得银行货款,主要用于弥补城市市政建设资金不足,而土地出让金收益是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截至 2011 年末,全国 84 个重点城市处于抵押状态的土地为 30.08 万公项,抵押贷款为 4.80 万亿元,全年抵押土地面积净增 4.19 万公项,抵押贷款净增 1.27 万亿元。 5.3.2 中国土地财政发展历程分析 1 、借地生财制度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土地逐步实现国有化,农村土地逐渐收归集体所有。直至 1978 年以前,城市国有土地实行统一行政划拨制度,土地由国家行政机关调拨分配使用,土地使用者通过获得的土地可以无偿无期限使用,土地使用者之间禁止发生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相关的税收制度也是徒有虚名,土地尚未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源泉。 1979 年 7 月 1 日公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征收土地使用费为标志开启了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城市土地无偿使用制逐步向有偿使用制转变。 1988 年 4 月宪法修正案,把原《宪法》不得出租土地的规定,改为“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同年 12 月,《土地管理法》也做了相应修改,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扫清了道路。 1990 年 5 月 19 日,国务院发布了《 cz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地方政府可以在保留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使用者,将供应土地的收入纳入地方财政收入。至此,全国性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改革基本完成,城市土地市场全面放开。 1989 年国务院发( 1989 ) 38 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管理的通知》,随后财政部( 89 )财综字 94 号《财政部关于颁发(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管理暂行实施办法)的通知》, 1990 年财政部再发《财政部关于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上交中央部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由地方上交中央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由财政部根据不同地区的收入上交情况,分批酌情返还,比例在 85%-99% 不等,土地出让金收入分配的格局也愈发清晰,绝大部分纳入地方财政收入。 2000 年以前我国城市土地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强,行政划拨仍是最主要的供地方式。即使是有偿出让,土地出让市场中 95% 以上的土地是以协议方式出让。 2001 年国务院颁布国发 15 号文《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地方政府才开始真正执行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制度,土地有偿出让率开始大幅提高。地方政府的供地方式逐渐从行政划拨转化为有偿出让,尽管是协议方式出让为主,有偿出让土地所获得的收益远比无偿划拨土地收益高得多,土地的价值渐渐显现。 2 、三轮“圈地运动”分析 在土地市场渐渐放开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收益越来越大,爆发了三轮“圈地运动”。 ◆ 第一轮“圈地运动”( 1992-1993 年)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掀起一股“开发区热”,全国各地大搞开发区建设。据建设部公布的资料,截止 1993 年 3 月,中国内地县级以上的开发区达 6000 多个,占地 1.5 万平方公里,比当时 cz 城区用地面积总量 1.34 万平方公里还多出 0.16 万平方公里。 ◆ 第二轮“圈地运动”( 1998-1999 年) 1998 年开始的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为“借地生财”吹起了东风。 1998 年 7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 cz 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从同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依附土地的商品房进一步放大了土地价值,房地产业重新兴起,政府开发热情高涨,为了规避新修正的《土地管理法》征地审批权上升到国务院层面,一些地方政府把征地范围化整为零,分批上报上级政府审批,绕过法律规定继续巧用各种名目圈地。 ◆ 第三轮“圈地运动”( 2002-2003 年) 2002 年以后,土地市场机制逐渐健全,土地使用权的市场价格得到充分体现。一些地方政府越来越依赖出让土地使用权来维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诱惑下,地方政府以经营城市为名,大肆征用、圈占、开发农村土地,扩大城市建设规模。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字, 2003 年,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园区) 6015 个,规划面积 3.51 万平方公里,比当年城市建成区面积 2.83 万平方公里还多 24% 。 3 、土地财政的关键转折点 地方政府真正从“借地生财”到依赖“土地财政”的转折点是 2002 年。 2002-2003 年土地出让成交收入相当于地方一般预算的比例有了一个大幅的提升,并从此一路高歌猛进。 在 2002 年,发生了最为严重的一次“圈地运动”。国发 15 号文使土地供应制度由划拨转向有偿使用, 2004 年的“ 8 · 31 大限”则把“招拍挂”公开出让土地方式推广到土地市场,协议出让土地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 2004 年 3 月,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了国土资发 71 号文《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规定在 2004 年 8 月 31 日后,我国经营性土地全面实施“招拍挂”的公开出让土地方式,不得再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 8 · 31 大限”被舆论认为是中国“土地新革命”和“阳光地政”,我国的土地出让方式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招拍挂”的土地出让制度已经成为惯例。 从行政划拨为主的供地方式,到协议有偿出让土地,再到完全公开市场化的“招拍挂”出让方式,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在市场经济中逐渐得到体现,土地使用权价格的日益上涨带动土地未来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不断增长,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土地财政运营加速发展,地方政府对土地相关的税收和非税收入的依赖渐渐加深。 5.3.3 中国土地财政发展规模分析 1 、土地出让供地规模分析 土地划拨、出让、租赁和其他方式是地方政府供应土地的主要方式,其中,出让是地方财政收入的直接来源之一。 2003 年以来,土地出让规模迅速扩大。 2011 年国有建设用地实际供应总量 58.77 万公顷,是 2001 年的 3.29 倍,年均增长 12.6% 。 图表 AUTONUM 20 : 2001-2011 年全国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与增长情况(单位:万公顷, % ) 土地财政主要来源于农用地特别是耕地。 2011 年全国批准建设用地 61.2 万公项,其中转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 41.1 万公项,转为建设用地的耕地 25.30 万公项,同比分别增长 26.30% 、 21.60% 、 19.4% ,分别是 2001 年的 3.66 倍、 3.73 倍和 3.01 倍。 图表 AUTONUM 21 : 2001-2011 年全国批准建设用地总量与农用地转用量(单位:万公顷) 在国有建设用地实际供应中, 2011 年出让国有建设用地面积 33.39 万公项,是 2001 年的 3.69 倍,年均增长 14.0% ;其中通过招拍挂出让土地 30.47 万公顷,占出让总面积的 91.3% ,是 2003 年的 5.62 倍,年均增长 24.1% 。 图表 AUTONUM 22 : 2001-2011 年全国建设用地出让总量与增长情况(单位:万公顷, % ) 图表 AUTONUM 23 : 2001-2011 年全国建设用地招拍挂出让总量与增长情况(单位:万公顷, % ) 2 、土地实现税收规模分析 ( 1 )与土地直接相关的五项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 16.63% 。 与土地直接相关的税收有契税、土地增值税、 cz 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 5 项,近 10 年来,五项土地直接税收持续高增长,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大幅提高。另外,与土地间接相关的房地产营业税和建筑业营业税增长也较为迅速。 2012 年五项与土地相关的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 16.63% 。其中五项土地直接税收首破万亿元 2012 年五项土地直接税收约 10156 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 23.4% ,是 2000 年的 22.5 倍,年均增长 29.6% 。 图表 AUTONUM 24 : 2000-2012 与土地直接相关的五项税收(地方)规模总计与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 ) 分税种来看, 2012 年各与土地相关的税收规模与增长情况如下: ◆ 契税的税基大体相当于土地和房产的交易总金额。 2012 年全国契税 2870 亿元,比上年增长 3.9% ,是 2000 年的 21.9 倍,年均增长 29.3% 。 ◆ 土地增值税的税基是纳税人销售新建房屋和二手房的土地增值收益总额。 2012 年地方税收中,土地增值税共 2719 亿元,比上年增长 31.8% ,是 2000 年的 6.7 倍,年均增长 17.2% 。 ◆ cz 土地使用税的税基是纳税人占用的营业用土地面积。 2012 年全国 cz 土地使用税 1542 ,比上年增长 26.1% ,是 2000 年的 23.8 倍,年均增长 30.2% 。 ◆ 耕地占用税是国家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依据实际占用耕地面积、按照规定税额一次性征收的一种税。 2012 年全国耕地占用税 1621 亿元,比上年增长 50.7%a ,是 2000 年的 45.9 倍,年均增长 37.6% 。 ◆ 房产税的税基是企业保有的自用房产原值总额和出租房屋的租金收入总额。 2012 年全国房产税约 1400 亿元,比上年增长 27.0% ,是 2000 年的 6.7 倍,年均增长 17.20% 。 图表 AUTONUM 25 : 1999-2012 与土地直接相关的五项税收规模与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 ) ( 2 )与土地间接相关的两项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 12.7% 。 土地间接税收包括房地产营业税和建筑业营业税。根据中国土地政策改革课题组( 2006 年)调查研究结果: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发展,近年来已成为一些地方税收收入的支柱 . 在东部一些发达县、市,这两项税收占到地方税收的 37% 以上。 根据 2012 年财政部的统计, 2012 年房地产营业税 4451 亿元,建筑业营业税 3706 亿元,合计 7751 胆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 12.7% , 2012 年仅财政收入中的 7 项与土地直接相关的税收已达 1.79 万亿,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 29.3% 。 3 、土地出让收益规模分析 有着“第二财政”之称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在 2007 年以前一直被列为地方政府预算外资金,俗称“小金库”。到 2007 年国家对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土地出让金缴入地方国库,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 . 根据国办发( 2006 ) 100 号文规定,全额纳入预算的土地出让金范围不仅包括出让等方式配置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全部土地价款,还将土地出租收入一并纳入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因此现有意义上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囊括了土地出让和土地出租的收入,纳入政府性基金管理。以 2010 年为例,全国国有土地出让成交 27464.5 亿元,租赁租金 46.9 亿元,其他方式供地收入 1.4 亿元。相比土地出让收入而言,租金和其他方式供地收入微不足道。因此,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获取的重要财源。 从近两年的土地出让收入情况来看, 2011 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合同价款为 3.15 万亿元,是 2001 年的 24.31 倍,是 2008 年的 3.07 倍, 2001-2011 年年均增长 37.60 ;其中 2011 年通过招拍挂出让土地出让合同价款 3.02 万亿元,占出让总价款的 95.9% , 2003-2011 年年均增长 33.1% 。 2012 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 2.69 万亿元左右,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 44% 左右,但扣除土地出让成本,土地出让净收益约 9684 亿元左右,相当于财政收入 15.9% 左右。 图表 AUTONUM 26 : 2001-2011 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走势(分出让形式)(单位:亿元) 5.3.4xxczh 建设用地发展趋势 1 、 czh 增长趋势分析 未来 10 年我国将处于快速 czh 的进程中。按照 czh 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czh 水平达到 30% 左右时, czh 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口 czh 将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而到 2011 年底,中国户籍 czh 水平达到 35% 左右,而包含进城半年以上的农村常住人口,宽口径 czh 水平迈过 50% 的门槛,进入 czh 加速提升的新阶段。 2 、土地非农化需求预测 目前我国一、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巨大, 2011 年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 99316 元 / 人,是第一产业的 5.70 倍,第三产业为 76549 元,是第一产业的 4.39 倍,未来我国经济总量还会持续增长,仅仅劳动生产率较大幅度提高是不够的,还要有资本特别是土地资源的投入,单位土地资源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会成倍地增加产出,因此未来土地非农化需求巨大。 图表 AUTONUM 27 : 1995-2011 年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单位:元 / 人) 3 、土地供应充足度预测 2011 年我国城市城区面积为 18.36 万平方米公里,建成区面积为 4.36 万平方公里,征用 1842 平方公里,城区面积减去建成区面积还有 14 万平方公里,如果按 2011 年的征用面积测算,则 14 万平方公里的剩余面积足够满足 76 年的 cz 建设用地需求。 图表 AUTONUM 28 : 2007-2011 年我国城市用地面积情况(单位:万平方公里) 4 、城市地价增长速度预测 伴随着商品住房市场的调控政策,开发商对住宅用地的热情已不同往常,据 * 监测, 2013 年前两月,全国 30 个重点城市 有 17 个城市的住宅用地成交面积同比下滑。而为了土地财政得以持续,地方政府只得加大相对受青睐的商办用地的推出力度,缓解地方财政的窘境。据 * 统计,这 30 个重点城市中有 17 个城市在 2013 年的前两月加大了商办用地推出力度,推出商办用地建设面积占同期推出全部用地面积的比重上升,其中广州市在前两月推出的土地中,有 80.44% 的面积是商办用地。而众所周知,商办用地价格明显高出住宅用地价格和工业用地价格, 2012 年四季度主要城市的商办用地成交价格是住宅用地的 1.26 倍,工业用地的 8.72 倍。因此今后随着地方政府加大对商办用地的推出力度,将进一步促进全国土地平均价格的上涨。 图表 AUTONUM 29 : 2005-2012 年商办用地价格与住宅、工业用地价格的比例 国际上一般认为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到 GDP 的 5% 以上,就是支柱产业,占到 8% 以上就是战略性支柱产业。 30 个城市包括:上海、广州、北京、深圳、杭州、长春、重庆、贵阳、石家庄、苏州、宁波、大连、青岛、温州、太原、无锡、福州、长沙、武汉、厦门、天津、成都、哈尔滨、南宁、南京、西安、沈阳、南昌、郑州、昆明。
个人分类: 工具|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