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芳心有李
995 0

[财经时事] 为什么容不得“胶囊公寓”的悲悯?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硕士生

4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99600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2 点
热心指数
14 点
信用等级
1 点
经验
1588 点
帖子
97
精华
0
在线时间
2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2-7
最后登录
2011-9-26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http://www.chinanews.com.cn/estate/2010/12-30/2756138.shtml


胶囊公寓的出现让“蚁族”从鲜为人知到广为人知。日前,“胶囊公寓”设计者黄日新老人宣布,由于**关于群租房政策影响,且自己年事已高、无力管理,将终止“胶囊”出租,并欲将公寓捐赠给**,但遭到婉拒,理由是“胶囊公寓”不在接受捐赠的范围内。(《京华时报》12月29日)

  “胶囊公寓”的命运,像是潦草的悬疑剧,结果一眼便知。这就如同当年茅于轼先生提出“廉租房就是不要建厕所”一样,很容易招致完美主义者的口水——反倒是那些泛泛的口号,虽于事无补,却很讨好耳朵。如果没有在寒冷的北京街头流浪过,估计很难体味到“胶囊公寓”的温馨与幸福;如果没有在铁皮棚子里拥挤过,估计也不容易理解能买到“没有厕所的廉租房”是多么的快乐。
  地方**婉拒了“胶囊公寓”,当然也是情非得已。一方面,黄日新要捐赠的“胶囊”不在接受捐赠物资的范围内,因为“胶囊”到底算房子还是物品很难界定,“接收以后也不知道能拿它做什么”;二是12月16日,住建部出台了《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该办法第八条规定“出租住房的,应当以原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人均租住建筑面积不得低于当地人民**规定的最低标准”,不然,就有最高3万元人民币的罚单伺候着。职能部门不能知法违法,收了“胶囊公寓”还真是让人左右为难。
  “规定”不解风情,但“胶囊公寓”却关乎着城市中最需要庇护群体的冷暖人生。“胶囊公寓”也许的确很难说清是房子还是物品,又或者其单位面积远远达不到所谓的“最低标准”,但谁也不能抹杀其现实功用。在那些无力为自己的梦想购买一处体面安身之所的人眼里,“胶囊公寓”是人生的中转站,安顿一下疲惫的心。城市再大再美,也不能罔顾几个简单逻辑:一者,承租人住多大的房子,不是取决于“**规定的最低标准”,而是直接取决于其经济承受能力,在免费公共保障还不够发达的语境下,“标准化”下的“次品”,也许是对穷人最现实的救济——就如同施粥摊上的小菜,没有五星饭店那么卫生;二者,群租或者“胶囊”所衍生的问题,譬如安全、譬如管理,是矛盾,但绝不是死结,决策智慧完全可以化解这些问题,甚至技术层面就能让这些“危险”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三者,消灭“胶囊”很容易,但曾经在“胶囊”落脚的未必都是城市的敌人,他们收入低,但也许是明天的精英,他们四处为家,但也许是城市不可或缺的劳动力——市民自己掏钱建设的“胶囊公寓”,公共服务部门都“消受不起”,这恐怕不能简单归咎于制度的悲哀。
  《春天里》为什么感动我们?因为再落魄的灵魂,也有不屈的梦想;“胶囊公寓”为什么震撼人心?因为这个社会的悲悯,不光说在嘴上,在某个城乡接合部、废弃厂房里,它让不屈的梦想脱离了绝望的土壤,为其留下一片尚能呼吸尊严的空间。制度或规定不是真理,群众的利益与诉求才是最有力的声音。
  据说“胶囊公寓”也不是我们的专利,在日本,早就是数十年的现实。而我们的“胶囊”,更像是一个个脆弱的、向上的梦——我们容得下动车上奢华的高级软卧,却见不得“胶囊公寓”的逼仄简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邓海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胶囊公寓 Estate estat China State 胶囊公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27 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