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yperion1986
802 0

[生活百科] 真正的“糟粕”乃是育人者的自以为是 [推广有奖]

  • 0关注
  • 2粉丝

博士生

2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003 个
通用积分
4.1700
学术水平
16 点
热心指数
45 点
信用等级
8 点
经验
4981 点
帖子
172
精华
0
在线时间
15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1-20
最后登录
2024-5-1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2011年01月04日 来源:红网  作者:王学进  
继山东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严禁该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后,又传来湖北很多中小学将删节后的《三字经》、《弟子规》等文本推荐给学生诵读的消息,如“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均被当作“糟粕”删掉了。(1月3日《成都商报》)
从中我洞见了中国教育失败的症结所在,即育人者太自以为是了。他们太迷信自己的权威,总认为自己从教科书上和老师那儿得到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观点是正确的,总是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而从来不放心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和眼光,所以就把中国的教育办成包办教育和功利教育,最终办成了死的教育。他们从不会反躬自问:老师的价值观就一定都是对的吗?以我之所是代替学生之所是就算是完成教育之使命了吗?当然,他们更不会想到在“糟粕”与“精华”之间还存在大量中性的东西,所以,在实施教育中总是对学生进行非对即错的两极思维训练,扼杀了学生全面客观判断事物的能力。
具体到删除的句子,武昌区九龙井小学语文教研组主任魏贤佐解释道,他们认为“若孟母,择邻处”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而在现代社会,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劝学诗》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启示的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古代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但在现在,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以投身社会,服务社会。
弱弱地问一声:魏老师,你们愿意把学校办到陵园或屠宰场旁边去吗?孟母正因为看到家在墓地和屠宰场旁边,小孟子学着大人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以及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才“三迁”居所,这说的是一个简单道理,即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这有什么错吗?这是客观事实,是唯物主义。至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一句说的是读书能改变人的命运,这难道不是事实嘛?古人无非是说得形象和直接了点,怎么也成“糟粕”了呢?
育人者居然将这样的经典认定为“糟粕”,那我还真不明白还有什么经典能成为他们眼中的“精华”,既如此,何不直接拒绝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07年9月启动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然后像山东那样编辑一套《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将自认为百分之百均是“精华”的经典选入教材,这样可确保不让“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
但我又要弱弱地问一声:你们凭什么认定自己删除的就是“糟粕”、自己选入的就一定是“精华”。难道我不能以我的观点否定你们的认知?学生不能以他们的认知否定你们的观点?在事关人生观、道德观、是非观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上,几千年来极少有万古不易的真理,更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大多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各执一是,人言言殊。所以说,教育的最大秘诀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辨别事物的能力和眼光,而不是将自以为是的“精华”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不过是一跟芦苇,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学生虽然还很脆弱,但他们毕竟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教师应该相信他们的鉴别能力,他们不会那么容易被腐蚀的,既然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就应该让他们完整地诵读,而不要让他们诵读删节得支离破碎的经典。记住,凡是教师代替学生判断和思考的教育注定要失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自以为是 育人者 真正的 国家语委 行政部门 糟粕 自以为是 育人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7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