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李昆华
2753 1

追求真理,把握正确的学术方向——张帆教授学术思想简介 [推广有奖]

  • 0关注
  • 5粉丝

教授

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0403 个
通用积分
1.5256
学术水平
49 点
热心指数
57 点
信用等级
40 点
经验
6799 点
帖子
678
精华
1
在线时间
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7
最后登录
2023-10-9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张帆教授1934年2月生于内蒙呼和浩特市托县的一个贫苦的邮递员家庭,祖籍山西省原平市。新中国成立后,他凭人民助学金读完高中,后从内蒙古教育厅中学师资培训班毕业,成为呼和浩特市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师。1957年,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再一次靠人民助学金,系统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并于1961年毕业留校。1971年初由于人民大学停办,他去陕西省华山脚下的西北第二合成制药厂工作。1977年,调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主要研究美国经济。1979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他又回到该校的国际经济系任教至今。1981年至1983年,他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研究生院进行美国经济和金融的研究。1990—1991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经济系继续研究美国经济和金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家特殊贡献津贴。他的专著《美国跨国银行与国际金融》,获1991年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合著有《垄断资本概论》、《当代资本主义:结构、特征、走向》、《当代帝国主义经济》、《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以上著作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世界经济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太平洋经济》、《金融资本论》(副主编)、《国际经济学》(主编)等。发表的论文主要有:《战后美国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的融合——驳金融资本消失论》、《论战后产业资本国际化》、《战后美国跨国银行的发展》、《国际利息率结构剖析》、《虚幻的国际金融制度改革》、《经济全球化热点问题辨析》、《亚洲金融危机热点问题剖析》、《我国与西方国家经济调控的异同》、《评股份制倡导者的几个论点》、《相对控股和资本控制力——不能用资本控制力取代公有制为主体》、《改革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指导》等。<BR>    一、关于金融资本<BR>    要研究当代金融资本,就必须了解美国当代金融业垄断资本和工商业垄断资本的新变化。战后美国工商业垄断资本发展的新特点是:以混合兼并为主,垄断力量空前壮大,渗透到社会的广阔领域。1981年,在美国 500家最大工业公司中,有412家已发展为混合联合垄断公司;其最大股东一般是法人股东,自然人和家族股东极少,而且股权日益分散,多数1—5号最大股东只持有2—5%的股权;社会垄断空前加强。垄断并不限于行业垄断,还包括跨行业、跨部门的垄断和社会垄断。例如通用汽车公司不仅是汽车行业,还是铁路车辆、柴油引擎行业的垄断者,在吞并休斯公司以后,又是飞机、导弹、宇航业的垄断者。美国最大500家公司又按照股权,分属于为数不多的共同的金融寡头。金融资本是社会垄断资本,是私人垄断资本的最高形态。战后美国社会财富更加向金融寡头集中;垄断型公司都已普遍发展为大型跨国公司,向全球扩张。<BR>    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些否定垄断的观点。例如美国学者布•艾伦选择了400个行业中每个行业的最大四家公司所占增加值比重,然后加权平均,得出美国制造业的平均集中率。据他计算,这一集中率1947年是35.3%,1972年是38.6%。于是他认为,制造业总体上不存在垄断。对此,张帆认为,这种用平均化方法掩盖垄断的做法是错误的。以上论述只说明,即使是美国这样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着非垄断部门和大量中小企业,但是这个集中率不能掩盖垄断的客观事实。在非垄断部门中,四家最大公司只不过是中小企业,例如 1977年平板印刷业的四大家公司只占该行业增加值的6%。艾伦所选择的1600家公司包括了大量中小公司,他的集中率只不过是用大量中小公司否定了重要行业中的大公司的垄断。据《美国统计摘要》数据,在美国制造业中,1000万美元以下资产的中小企业的资产额占该行业总资产的比重,1970年为12%,1987年为6.9%,而10亿美元以上的大企业同期相应比重分别为48.8%与68.9%。美国还有一些垄断程度很高的行业。1984年,最大三家垄断公司所占其行业的市场份额分别是:电子计算机 84%(IBM67%),照相设备77%(科达 65%),汽车91%(通用汽车 43%),铝 90%(美国铝公司40%),金属制罐 83%(大陆制罐37%),轮胎 64%(固特异 33%),铜 77%(安纳康达31%),烟草 79%(雷诺公司 28%)。面对垄断事实,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多尔夫曼写道:“寡头垄断是美国工业中最为普遍的市场类型。事实上每个名牌产品都是由寡头垄断的工业生产出来的”。寡头垄断统治的经济是美国经济制度的基础。<BR>    战后美国金融业垄断资本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此,张帆认为,与列宁时代比,现代垄断银行的作用又有以下新发展:垄断银行已变成混合联合超级垄断公司。经过上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银行巨头之间的大兼并,美国垄断银行的资产规模空前膨胀。这些垄断银行通过其银行持股公司,吞并和建立了大量非银行公司,大力进行混业经营,将其业务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真正成为万能的垄断者;美国的垄断银行直接与国家相结合。美国的中央银行由联邦储备银行组成,其股本全部属于以垄断银行为主的私人银行所有。联邦储备委员会有9名理事,其中6人出自私人银行,3名由政府派出;从上世纪60年代起商业银行对居民个人的贷款就已超过对工商业的贷款。现代垄断银行不仅从产业资本家手中瓜分剩余价值,而且还从劳动大众的工资和薪水中获取利润;现代垄断银行都已发展为跨国银行,其分支机构遍及全球。<BR>    战后美国金融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银行依然是最大的金融机构,但是其相对地位已经下降。1950年,商业银行的资产还略大于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1960年,后者是前者的 1.6倍;1988年,这一差距更扩大为 2.2倍。垄断型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各种基金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金融市场的重大变化之一是筹资债券化,债券筹资首次超过银行贷款,而且超过的数额年年扩大。此外,战后美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GDP中,服务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比重远超出工业比重。根据这些重大变化,张帆首次提出“金融资本概念需要拓宽”的观点。他认为,列宁所说:“生产的集中;由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融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在当代完全有效。所谓“拓宽金融资本概念”仅仅是拓宽垄断组织的外延,只是将“银行和工业的融合或长合”改变为“金融业与工商业的融合或长合”。因为只有把非银行和非工业的垄断资本也都包括在金融资本之内,才能全方位地认识当代金融资本的统治。关于上述“融合或长合”是否存在的问题,美国有的学者认为美国工业公司自有资本充足,不需要银行贷款;银行资本已被禁止投资于工业公司的股票,因此无股权结合可言;由此,它们二者的人士结合自然也不存在。对此,张帆教授用大量官方和非官方资料和著作进行了有说服力的反驳:美国工商企业约有一半资本是从金融机构借入的;垄断银行用信托资产购买股票,依然是工商企业的最大股东,并派出代表参加董事会。<BR>    关于金融资本的组织形式问题,张帆教授首次提出,在肯定金融资本更加强大的大前提下,美国那些显赫一时的传统大财团如摩根、洛克菲勒、第一花旗银行等财团已经瓦解。1936年美国学者安娜•罗切斯特首先提出三大“财团”,1939年美国国会国家资源委员会发表的《美国经济结构》一书提出了“ 大利益集团”。当时的“财团”概念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当时,每一家垄断银行必有一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这家银行,而这家银行又是若干家工业垄断公司的控股股东,后者又是众多子公司的控股股东。这种单一大股东层层控制的结构便形成了金字塔式的排他性财团结构。战后,这种结构的上层已经基本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战后生产力大发展所引起的高度资本社会化。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的各种资料来看,美国垄断金融机构和垄断工商业公司的最大股东的股权比重多数在5%以下。这样,独家控股的老式财团就基本上不存在了,只有个别财团依然存在,如梅隆财团。代之而起的是5家、10家等最大股东联合控股的网状式金融资本结构。每一家最大股东同时也是其他垄断公司的最大股东之一。由于资本实力更加雄厚,金融资本的统治是加强了,而不是削弱了。张帆还根据大量实证资料批判了金融资本消失论、人民资本主义论,以及形形色色的经理革命论,认定美国是一个金融资本统治的帝国主义国家,而且金融资本的核心力量——美国垄断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一直在向全球扩张。<BR>    二、关于资本国际化<BR>    这也是张帆教授的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之一。学术界认为,战后资本输出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资本主要流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区别于战前资本主要流向落后国家。他认为,在战前资本就主要流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据法国学者米歇尔•博德所著《资本主义史:1500——1980》的相关资料,早在1914年,资本输出的地区分布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占56%,落后国家和地区占44%,可见资本输出一向是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对象。关于过剩资本输出问题,他认为学术界需要解释有过剩资本的国家互相输出过剩资本这种看似悖理的现象。马克思说:“所谓的资本过剩,实质上总是指那种利润率的下降不会由利润量的增加得到补偿的资本——新形成的资本嫩芽总是这样——的过剩”。这里,马克思所说的资本过剩是为了说明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说明“失业的资本”(闲置的、过剩的资本)和“失业的工人人口”的两极,但并没有说“过剩资本”完全排斥外国资本的进入。对这个问题,张帆做出三点探讨性解释,假设国际资本是自由流动的:(1)输出资本的厂商具有较先进的技术和个别分工的优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资本输入国不得不让出一部分市场;(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是对流的,互为资本输出和输入国。该输入国也可以把其优势资本输出到对方。这是一个激烈的竞争过程;(3)向竞争力较低的其他国家输出资本。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受损害最多的国家总是那些缺乏竞争力而又不善于保护自己的弱国。<BR>    关于形成跨国公司的原因,他一向不赞成“内部化理论”,认为这种起源于美国新制度学派首领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十分荒诞。早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为数不多、服务于商品输出的产业资本就已跨越国界。那时出口商也需要节省交易费用,但是跨国公司并没有因此而产生。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动的生产力的大发展以及生产力的垄断占有是产业资本国际化,跨国公司大发展的根本原因。其次,跨国公司在全球建厂,实现了全球生产与销售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从而引起了可观的内部贸易,但是这些一体化是为了获取价值链上的利润,保证零部件的及时供应,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便于用划拨价格逃税等等,而不是主要为了节省区区的交易费用。再其次,由于种种原因,全球跨国公司之间的贸易(包括其内部贸易)只占全球贸易的1/3,而一家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其外部贸易的比重就更小。这个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内部化理论”。关于生产型跨国公司的资本运动,张帆较早地用马克思的产业资本周转与循环公式论述了产业资本的三种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国际运动的特点,指出三种形态资本的并存与继起,归根到底是为了剥削国际剩余价值。<BR>    三、关于跨国银行<BR>    现代跨国银行与跨国公司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支柱和决定性力量,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中最主要的经济力量之一。因此,研究跨国银行对再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更好地利用外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着这一宗旨,张帆从1981年起,潜心研究美国跨国银行。1989年他的专著《美国跨国银行和国际金融》出版。该书把金融理论与金融实务结合起来(其中包括主要金融创新,诸如票据发行便利,新型欧洲债券,货币与利率调换,股权——债务交换,外汇期权等),并对美国跨国银行业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动态分析和比较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更重要的是作者始终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揭示了美国跨国银行资本运动的实质,指出西方学者已成定见的某些错误观点。<BR>    应该说,写成这样一本书是要付出相当艰辛的劳动的。笔者检索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目录发现,迄今为止美国自己仍没有出版过一本美国跨国银行的书。因为没有样板书可资借鉴,所以作者必须自建体系,自己动手,寻找有关美国跨国银行的资料和统计数字,写成一本关于美国跨国银行,而不是一般商业银行业务的书。闵一民在该书前言中写道,该书“在结构上打破了一般论述的格局……全面介绍和评价了当前西方最新的有关理论和观点。全书内容丰满,资料系统翔实,理论和事务紧密结合,历史轨迹与创新相结合,读来令人耳目一新。”该书有些观点在2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也仍处于学术界的前沿。<BR>    1、张帆教授认为,不能像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那样,不分银行性质和大小,仅把跨国银行定义为在国外设立银行机构,进行国际银行业务的银行(这是最一般的共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型跨国银行是在战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和垄断的基础上、适应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拥有全球银行网络、在欧洲货币市场起支配作用、以追逐全球银行利润为目标的国际垄断组织,是现代金融资本的存在形式。现代跨国银行大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战后产业资本的大规模国际化和国际贸易空前膨胀的需要,而滞胀经济所产生的游离资本、石油美元的回流、美国对利率的管制只起促进作用。西方学者常常把这些促进因素视为主要原因。这显然是片面的。美国一些最大跨国银行的国际导向性很强,20世纪80年代初,其境外存款、贷款、利润要占国内外存款、贷款、利润总量的一半左右。通过离岸银行业务获取全球利润是美国大型跨国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BR>    2、系统、详尽地论述和分析了二战后出现的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离岸借贷市场——欧洲货币市场和欧洲债券市场。这里仅介绍书中值得称道的两点动态分析。其一,作者分析了日本跨国银行于1985年取代美国跨国银行,成为欧洲货币市场主角的原因:日本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最大债权国,大量输出资本,而美国由于高赤字、高利率、高外贸逆差、低储蓄率成为最大债务国,以致美国跨国银行资本回流到国内;1984年日本的GDP仅及美国的34.5%,其跨国银行所以能在国际信贷中夺冠,还因为大规模吸收了国际存款;日元对美元的升值效应。这样日元的国际存款和贷款存量以美元计算就会陡增;其二,1985年欧洲债券发行额首次超出国际银行信贷额,发生了国际筹资债券化趋势。对此,他分析道:首先是由于债务危机的不同影响。1982年爆发的债务危机使跨国银行紧缩对发展中国家的信贷,从而减少了国际银行信贷额。而欧洲债券市场却不受债务危机的影响,因为欧洲债券市场历来是发达国家的市场,发展中国家由于信用等级低,很少进入这个市场;其次是由于债券筹资的优越性,诸如投资者风险小,流动性强,期限长,有利于借款人,提前还款时可在二级市场上购回自己发行的债券,无须缴纳罚款等等。<BR>    3、对美国跨国银行的各种信贷活动和信贷业务,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这里着重介绍两点:<BR>    一是系统研究美国跨国银行之间的信贷。众所周知,银行之间的交易是相当诡秘的,其中跨国银行的内部交易更鲜为人知。张帆完全是通过收集外文杂志的统计资料和零散报道,潜心研究,较好地剖析了银行市场的结构、特点、作用和风险。如在欧洲货币市场中,银行之间的信贷占信贷总额的70%以上,对非银行客户的信贷只占30%以下,而在美国国内信贷市场中,银行之间的同业借贷只占12%左右。那么,为什么在欧洲货币市场中,银行之间的信贷占信贷总额的70%以上呢?他的解释如下:跨国银行的海外机构主要集中于金融中心,缺乏广泛的居民存款来源,所以银行之间互相拆借是资金的重要来源;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包括代客交易)占外汇交易总量的90%以上。外汇交割表现为银行之间不同货币存款余额的变化。外汇交易量越多,跨国银行之间的互相存款就越多;美国跨国银行一年期以下短期存款占95%以上,而一年期以上长期贷款占40%以上。这种借短贷长的负债和资产的期限结构迫使跨国银行之间不得不互拆头寸以应付短期提存;为了逃税和逃脱管制,美国跨国银行的内部交易十分频繁。<BR>    二是较早地批判了“华盛顿共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美国跨国银行的利益代表和代言人向发展中国家提出干预性贷款条件——“经济稳定性计划”。其基本内容是借款国必须实行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出卖国有企业,向跨国公司补偿资本(因为实行国有化时没收了它们的资产),取消对外国投资的限制,价格自由化,反对国家干预,降低工资……由于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行推进“经济稳定性计划”,上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国的投资率下降到40年来的最低水平,有 16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下降。1978年秘鲁军政府为了推行“计划”,加强镇压,剥夺40%成年人的选举权。“经济稳定性计划”理所当然地引起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反抗,罢工运动和反美运动此起彼伏,高潮迭起。为了深化对“经济稳定性计划”的批判,张帆还进一步批判了它的理论基础——美国货币学派的观点。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作者就已做到了这一点,表明了他的理论卓识。<BR>    4、系统地论述美国跨国银行的外汇交易和外汇管理,全面阐述作者在汇率和利率方面的学术思想。他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是西方学者唯一的汇率决定理论,而其他理论仅仅是汇率影响理论,没有脱离供求“决定”论的案臼。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货币数量论基础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它的使用价值还是应当肯定的。我们所应当做的是把它改造为劳动价值论决定的完全不同的解释,即每单位货币购买力产生于纸币所代表的国际价值量。货币学派的资产市场论比传统的国际借贷论的进步之处是更加强调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决定”作用。凯恩斯学派的资产组合论强调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决定”均衡汇率,排除了货币市场“决定”论的片面性。后凯恩斯学派的流动资产选择论强调金融资产的收益、风险、流动性三者的组合选择“决定”均衡汇率。显然,这种理论向资产市场论靠拢。<BR>    关于美国跨国银行的国际利润。他认为,每一种可兑换货币的借贷资本都有迥然不同的国际利率——伦敦同业银行拆放利率,其原因是它们的国内利率(一般以商业银行优惠利率为代表)不同。各国不同的借贷资本供求条件决定各国不同的国内利率,进一步决定不同的国际利率。国内利率是国际利率的基础,它们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然而国内利率与国际利率总是保持很小的利差。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是国内利率受政府的干预。与国内利率比,欧洲美元存款利率略高,贷款利率略低。他还探讨了不同时期这种利差变大变小的具体原因,做出了有说服力的解释。关于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的关系,他批评了预期说、分割市场说和流动偏好说,认为它们都与事实不符;长短期利率互有影响,但无决定关系。它们都共同决定于变动着的借贷市场的供求关系;一般说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表现为利率曲线正倾斜),但是当利率急剧上升时,短期利率上升更快,以至于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表现为利率曲线负倾斜)。他根据美国实际,有说服力地解释了美国1979—1981年长达三年的利率曲线负倾斜的原因。由于通货膨胀,这三年是战后美国名义利率最高时区。借款人决不会在此时借入长期资金,把利率负担长期锁定在高位上,而宁愿借短期资金,以期利率下降后再借入长期资金。结果导致对短期资金的过度需求就使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一般说,当利率曲线正倾斜时,跨国银行采取借短(期资金)贷长(期资金)策略,而当利率曲线负倾斜时,则采取借长贷短策略。这两种策略均可扩大利差,获取更多利润;在保持利率曲线正倾斜或负倾斜的条件下,当利率上升或下降(表现为利率曲线斜率的变动)时,美国跨国银行资产负债的头寸安排策略又会及时调整。<BR>    四、关于经济全球化<BR>    张帆教授认为,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货币、资本在全球大量流动,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日益互相依赖的经济现象。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必然表现为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从局部经济全球化到全面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演进过程。首先是商业资本的全球化,接着是以债券为主的借贷资本全球化(以上均为局部全球化),最后是二战后产业资本的大规模全球化。只有三种形态的资本都实现全球化才算全面的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二者有交集,但不是同等概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只要资本主义经济居于全球统治地位,它的实质就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全球经济基本上按照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运行。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坦率地说:“全球经济实际上应被视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主要斗争是帝国主义推行霸权主义(所谓世界主义)与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自主(民族主义)的斗争。这一斗争突出表现为美国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与各国人民反对“华盛顿共识”的斗争。“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内容是资本流动自由化,市场经济非调控化,国有经济私有化。显然,美国推行“华盛顿共识”的目的就是要凭仗其经济技术优势,扫除一切民族障碍,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BR>    关于经济全球化我国学术界有一些争论。张帆不赞成某些论者的观点。有人说:“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化,也就是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这就等于说经济全球化有百利而无一害。这些论者只看到资源配置的物流,没有看到物流后面人与人的生产关系。资源配置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最优的,但对发展中国家未必是最优的,有可能是最劣的;有人说:“全球化……要求各国不顾自己的条件,选择一种普遍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还有人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唯一出路是私有化”。这种观点是以全球化为名,迎合“华盛顿共识”,要求我国不顾自己的社会主义制度,趋同于资本主义制度;有人说:“跨国公司无国籍”,“不管中国资本、外国资本,只要在中国领土内的公司,就是中国的公司,其产品就是本民族的产品”。这些一向要求产权清晰的人却故意模糊产权,须知,外国资本、技术和品牌的所有权属于外国跨国公司,由其带来的利润要回流母国。这种观点的政策含义是敞开国门,吸收外资多多益善,无须顾及民族支柱产业被控制,市场被操纵。张帆同时特别指出,强调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并不是要拒绝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流。全球化具有二重性,它具有人所共知的那些可获取的利益。闭关自守,自我封闭,只能使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关键问题是如何趋利避害。利的标准是既要经济发展,又要民族经济的自主独立,二者缺一不可。发展中国家应警惕依附式的发展。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首要的历史任务。<BR>    1997年7月初由泰国货币危机所演化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使这些国家货币贬值,银行倒闭,工厂关门,生产倒退,失业增加,社会动荡。灾难之重如同一次战争洗劫。据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估计,这次危机使东南亚国家损失约2000亿美元,而索罗斯仅在泰铢贬值中就获利30亿美元。这是美国推行“华盛顿共识”的恶果。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东南亚国家提供紧急贷款的条件同它向拉丁美洲债务国贷款时提出的“经济稳定计划”一样,本质上还属于“华盛顿共识”。对于这次危机的内因和教训,泰国、我国香港、韩国三种类型危机的差异性,张帆做了全面分析:其一,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即由劳动力和资本投人为主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科技投入为主的集约型增长,以便壮大国力,提高竞争能力;其二,条件不成熟时不能全部放开资本项目的本币兑换约束。完成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全部开放资本项目的充分条件;其三,不能靠信贷膨胀和借外债进行过度投资。<BR>    正当东南亚国家危机深化时,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七国首脑会议,以及许多国家的学术界、舆论界纷纷提出国际金融制度的改革方案。张帆发表文章指出,这是一种虚幻的改革,发展中国家不要对其寄予希望,防范金融危机应立足于自身的经济调整与改革。他认为金本位制已不可能恢复,因此纸币本位制、储备资产多元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为内容的国际货币制度已无改革的余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无能力成为“最后贷款人”。1998年5月七国首脑会议研究了美元、欧元和日元的“松散固定汇率制”的可能性。其后,美国断然否定这种可能性。显然,美国绝对不会放弃美元的优势地位,有关当事国也不会牺牲宏观调节的灵活性去承担窄幅浮动的义务。全球资本流动制度也尚未建立(直接、间接投资,银行资本,短期资本流动)。对于遏制过度投机的托宾税(对外汇交易征收 1%的营业税),他认为这不可能成为一个国际制度,但是托宾税有积极意义,各国可以自主灵活运用,例如1991年智利曾对流入的投机资本征收30%的预扣款,一年以后无利息归还原主。其实,发展中国家只要经济健康,政策正确,防范金融风险的可能还是很大的。<BR>    “华盛顿共识”的最大受害国还有俄罗斯和原东欧国家。它们的大规模私有化导致了远比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更严重的灾难性后果。从1989年到1992年初波兰等东欧国家和俄罗斯先后采用了美国人萨克斯炮制的“休克疗法”进行改革。“休克疗法”是“华盛顿共识” 的野蛮形式。在期限短、速度快、规模大的私有化“改革”中,东欧国家把银行等国有企业以市场价格的10%到20%主要卖给西欧“战略投资者”。其结果是东欧国家的“改革”不仅毁灭了社会主义,而且民族资本被剥夺,经济命脉被外国控制,失去了独立发展的机会。造成这一悲惨结局的主要原因是具有新自由主义和买办特性的所谓“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所发动的“上层革命”和美国的颠覆。这一历史事件再一次说明,发展中国家要想保卫民族独立就必须坚决反对美国所推行的“华盛顿共识”。<BR>    通过以上介绍,笔者认为,张帆教授的治学方向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针,以事实立言,实事求是,追求真理。<BR>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学术思想 追求真理 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呼和浩特市 南开大学 美国经济 内蒙古 新中国成立

沙发
万岁大中华 发表于 2006-7-28 11:4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十分佩服。值得尊重。
同仁当共勉,同创中国经济学!    中华经济新思想群QQ号:76961871!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