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国金融》2020年第24期
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中有一个故事, 谬误趁着真理在河里洗澡之际偷走了真理的衣服,从此,谬误穿着真理的衣服招摇过市,而赤裸的真理由于害羞, 只能躲在河里深藏不露。
2019 年以来, 发展区块链技术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区块链技术普及和应用的书籍虽多,但真正触碰区块链底层技术的书籍不多。大概正因为如此,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不胫而走,久而久之,谬误就穿上了真理的外衣。在人人都谈区块链的今天,我读到了一本“躲在河底”的优秀著作——由中国金融出版社2020 年出版的《区块链简史》。这本书由区块链工程师、监管者和大学教授合力完成,融会贯通了技术、监管和哲学,可以说是对区块链从技术原理到哲学基础的一次正本清源。
区块链等于比特币或虚拟货币吗?发展区块链就是发行和交易虚拟货币吗?市场上有很多观点有意无意将区块链和虚拟货币相混淆,甚至还有人试图借国家大力发展区块链之机再次炒作各种“空气币”。确实,区块链技术肇始于比特币, 我们将比特币以及后续各种虚拟货币中所诞生的技术创新总称为“区块链技术”。但是,区块链不等于虚拟货币,虚拟货币仅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一个场景。区块链技术引领了一系列影响经济模式和社会格局的技术创新,影响到价值流转、权利证明、商业模式等各个方面。在金融领域, 区块链被定义为下一代金融的基础设施, 正在改变金融服务业的格局,在全球化支付、财产保险、联合贷款、贸易融资、匿名投票、资产抵押、投后管理、资产证券化等多个场景开展了应用。区块链也走出了金融领域,成为各种机构和企业构建可信经营生态的技术,如数据存证、产权证明、生产流程追踪,推动了传统商业流程走向数字化。另外,智能合约运行在区块链上,完成了不依赖第三方的数据可信性和强一致性,使合约的自动化执行具备了可能性,机器商业成为现实。
区块链技术究竟是什么技术原理?这种技术有什么缺陷?比特币作为支付手段有什么局限?区块链建立在非对称加密技术和分布式共识两大技术支柱之上, 比特币通过“工作量证明”(POW)机制巧妙达到了分布式环境下的共识验证, 但这种技术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很多媒体鼓吹区块链“不可篡改”,但是,《区块链简史》会告诉你:比特币的历史交易信息并非“不可篡改”,而是“很难篡改”。这种“很难篡改”并非比特币的创新,而是由哈希算法、数字签名算法、默克尔树等技术实现的,早已有之,也早已在计算机上应用,并非因比特币而来。要实现数据和文件的“不可篡改”, 也压根用不着区块链。类似的,对于市场上那些过于浅薄地将比特币宣扬为“支付技术的革命”以及“更先进的货币”, 《区块链简史》通过技术数据告诉读者, 比特币的交易平均时间是10 分钟,而每10 分钟也至多处理4096 笔交易,因此, 比特币这个系统每秒能够处理交易6.83 笔,而支付宝每秒可以处理26 万笔交易, 比特币的这种交易处理能力注定了比特币无法成为公众可以大规模使用的支付手段。如果你深入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 效率、正确与去中心化三者是一种平衡, 无法同时全部满足。因此,中国人民银行正在试运行的央行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并未完全采用区块链技术,相反,它恰恰采用的是中心化的发行技术。
区块链肇始于比特币,比特币的背后隐含了什么哲学思想?又隐含了什么样的社会思潮?《区块链简史》通过“中本聪”透露的出生日期(1975 年4 月5 日) 来解码背后所隐含的历史背景和价值追求,即4 月5 日是美国政府宣布没收美国人民黄金的日子(1933 年4 月5 日), 而1975 年是美国人民重新合法拥有黄金的时间。作者通过这些历史背景,进一步找到了比特币可能的社会与政治哲学思潮的来源——哈耶克在1976 年出版的《货币的非国家化》中提出的私人货币理想。另外,比特币是匿名性设计,这背后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密码朋克们对个人隐私的追求。1988 年,大卫·乔姆提出了“不可追踪的电子现金”的设想并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支付系统“eCash”,其目标是让银行无从追踪用户的支付信息。1993 年, 美国的密码爱好者们发表了《密码朋克宣言》,宣称个人隐私的保护不能依靠美国政府或者大企业,而应当依靠个人撰写密码来保护隐私。因此,比特币是多种思想的融合,既包含了通过私人货币打破资本主义国家货币垄断权的经济学思想,也包含了通过密码学保护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的社会思潮。
区块链技术将如何影响未来的世界格局?《区块链简史》——书的最高潮也是最精彩之处,则是在结尾一章作者所提出的原创性思想试验——“雄霸共和国”,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以思想实验的方式就区块链对未来格局的影响进行分析。“雄霸共和国”通过控制数字货币成为超主权实体,成为新的“教皇”。中世纪欧洲, 每个王国臣民首先是教皇的教民,教皇对各个王国的教民实施直接的管辖(征税、司法等),所以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教皇一直是凌驾于各个王国之上的超主权实体,直到《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确定了现代的主权平等和领土主权原则。在《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国际法体系下出现了两个超级霸权,一个是历史上的大英帝国,另一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大英帝国通过对来往商船和商业活动施加控制从而将国家权力延伸扩展到全球,美国依托美元体系对他国实施“长臂管辖”。但是,在区块链时代,V-coin 已经占全球贸易结算的50%、全球储备资产的70%,而“雄霸共和国”恰好控制了虚拟货币V-coin 的全部投票节点。与美元支付体系不同,掌握美元支付体系的美国政府只能控制到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机构间接对他国领土上的个人实施控制,但是,V-coin 则是脱离金融媒介的,因此,“雄霸共和国”就可以通过对V-coin 的控制达到对全球每个个体的直接控制。历史再次轮回,主权再次被消解,“雄霸共和国” 成为新技术世界的“教皇国”。
从监管规则设定的角度,如何全面理解虚拟货币的性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融资行为受到哪些监管条件的限制?目前的学术讨论中,虚拟货币可以执行货币职能并无争议,也有大量论文借鉴美国监管的观点提出虚拟货币是证券(或者说是一种需要进行监管的投资合同)。而2019 年,国际反洗钱标准的制定组织—— “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则将虚拟货币纳入反洗钱监管,并制定了世界通行的反洗钱监管标准。但国内学术界关于虚拟货币的论述,很多属于盲人摸象,用虚拟货币的一种属性来否定另外一种属性。《区块链简史》的贡献在于,用金融体系的视角审视虚拟货币的性质,提出虚拟货币同时具有货币、证券和价值转移手段三种属性,并且这三种属性并不矛盾。该书提出的这种综合性视角,是对很多国家已有监管实践的总结和归纳,走出了国内关于虚拟货币性质盲人摸象的争论,对未来构建监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对于投资者而言,只有理解监管规则的基本逻辑和原理,才能理解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应用时的限定条件,进而对潜在项目或运用进行有效筛选。例如,发行虚拟货币,或者以区块链技术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本质上都将涉及投资者适当性问题,在大部分国家都需要按照证券发行规则进行审批或注册。如果逾越证券发行规则,必然要违反证券监管要求,构成非法发行证券。再如,有人一再宣扬虚拟货币的匿名性, 但是,按照FATF 的反洗钱国际标准,任何交易所都需要像银行那样履行反洗钱标准,法律上并不存在通过匿名性进行套利的空间。
《区块链简史》采用新的科学叙事方法,用科学史上的历史故事和风趣幽默的例子来重新叙述区块链复杂深奥的技术原理,大不同于传统的科普类和技术专业类书籍。例如,众多区块链书籍在给普通读者讲解非对称加密原理时,大多流于肤浅,一旦要讲清原理往往就难以摆脱物理教科书的阐述模式。为讲解非对称加密, 该书将迪菲、赫尔曼这些开创性人物的生平故事和科学思想融为一体。为了讲清非对称加密的科学思想,作者首先分析了公主与王子在无法事先约定共识密码的情况下如何安全加密传送信件的故事,通过这个思想实验展示了“两把锁”的加密思想,进而引出了“公钥”“私钥”和非对称加密的原理背景。再比如为了讲清楚“拜占庭将军问题”,作者借用《天龙八部》中的人物讲清了如何用迭代算法找出分布式状态下的共识。故事和例子贯穿全书,信手拈来,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这背后是坚实的科学功底和人文素养。
该书成功定义了一个长度,这个长度就是大众与专业的合适距离、技术的距离、监管的距离和国家战略的距离。在30 年之前,开车的司机多数都能修车, 而今天汽车普及,很多人却打不开引擎盖。大众可能每天买卖股票,但是,少有人知道《证券法》和《反洗钱法》贯穿在从开户到交易的每个流程之中。我们都坐过高铁,但高铁上的乘客可能从未想过高铁对国家战略的深远影响。该书则定义了一个距离,一米之远:普通读者用一个周末,入门区块链,了解区块链的技术逻辑和背后的思潮;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用一周的时间,亲近区块链,深入理解区块链的技术原理、应用模式、监管约束及其对未来世界的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