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zjm0328
2549 2

关于国企改制的论战[转帖](二) [推广有奖]

  • 5关注
  • 6粉丝

教授

81%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劳权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

政治经济学新论

威望
0
论坛币
4002 个
通用积分
57.9072
学术水平
301 点
热心指数
253 点
信用等级
204 点
经验
51155 点
帖子
1802
精华
0
在线时间
74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6
最后登录
2024-5-1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转自:守擂方立论帖修定稿
国企改制的方向不容扭转


1、何谓国企改制?
国企改制是国企改革的深入与发展。所谓国企改制,就是从市场经济的原则出发,对国企进行的改组和改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让国资从一般的竞争性行业退出来,即所谓的“国退民进”,包括将国企卖给私人资本、外国资本,等等;
其二是对保留下来的国资企业进行机制再造,将国有独资企业改造成市场化的股权多元化企业。
当然,极少数的国企可能不在改制之列。


2.国企改制的内容和方向的进一步描述

1〉国有资本由覆盖各个行业领域,向国家必须控制的少数行业和领域收缩和集中。由此必然伴随国有资本覆盖企业数量的大幅减少,国资将主要转向教育、医疗、国防、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
2〉政府从拥有国有企业,转变为持有国有资本,并使其具有流动性。
3〉国有参股和控股的企业,要进行公司制改造,促进股权多元化,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制约结构。实行国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国家所有者按其拥有的股权,承担相应的有限责任,将企业从行政主管部门的约束与保护之中解脱出来,最终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4〉保证国家所有权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有效性,使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由模糊变成清晰,由柔性变成刚性。为此,要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和经营机制,实行政资分开,管监分开,资产管理和企业经营分开。
5〉配套进行相应的法制建设。


3、国企改制的必要性论述

1〉“国退民进”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千万个各自独立而且权力及义务平等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间通过竞争,不断优化配置资源,从而实现整个国家经济效率的最大化。而传统的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全面覆盖、无所不在,在很大程度上同化了本应独立存在的市场主体,这就从根本上阻碍了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的健康发育。

传统国企的政企不分,政企难分,对市场经济秩序构成严重扭曲 。尽管各级国企的主管部门不会像私企那样在意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但国企能够给上级部门带来的各种利益,仍然使上级部门与国企之间形成了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各级主管部门对国企的保护往往是采取超经济的力量,直接干预市场运作,从而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最典型的例子是当前遍地开花的汽车工业。出于政绩的考虑,各地区都纷纷上马自己的汽车工业项目,从而造成了大规模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而为了保护这些缺乏竞争力的汽车项目,各地区都有相应的行政措施,例如要求当地的出租车公司优先购买当地汽车企业的产品等等。在其他产品领域,地方保护、行业保护也十分盛行,而被保护的对象,往往是当地或者本行业的国有企业。
原来以为,政企不分带来的影响,并不必然要依靠减少国有企业来解决,而可以通过约束行政权力来解决。但实践表明,只要行政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血脉联系不割断,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政保护就不可能避免。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要坚持市场经济模式,就必须进行“国退民进”的改革,让这种在市场经济中具有特殊身份、享有特殊权利的国企从一般的竞争性行业退出来。这当然会大幅度地减少国有企业的数量。

2〉传统的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导致国有资产监督乏力,不纠正国企的这个顽疾,国企不可能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对国资企业进行“机制再造”:

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的企业,全体人民是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人。但在实践中,有13亿之多的人民不可能形成一个快速、高效的决策机制,以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因此,人民必须通过授权机制,将管理权委托给政府相关部门,从而形成了一重委托代理关系。
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委托人(全体人民)难以形成有效约束,因此代理人(政府主管部门)所受到的监督是十分微弱的。作为委托人来说,其根本利益在于国资的保值、增值及收益;而作为代理人来说,其根本利益在于可识别的政绩以及小集体私利。

由于代理人的利益诉求并不总是符合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原则,而委托人又不可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促使代理人的行为趋向委托人利益最大化,因此,国企的外部管理便出现了许多低效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

例如:作为国企管理部门的官员来说,其追求的是国企在其任期内的绩效,而不是国企的长期收益。因此,各级主管部门在进行投资时,不是考虑如何实现投资的长期收益最大化,而是更多地考虑投资能够带来的短期政绩。
再如:面对着国企管理中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上级主管部门不会像爱护自己私人的财物一样感到痛心,而是更可能出于息事宁人或者官官相护的心态,漠然处之。
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国企的内部管理之中,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的官员本身并不是国企的所有者,因此对国企领导的监管是十分微弱的。而这又意味着在“主管部门-国企领导”这重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与激励也是低效的。
这种现象是国企的所有制特征所必然带来的结果,因此,只有通过改制,引入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资产监管,才有可能改变这种状况。

 
4、国企改革的历程与新的态势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从1978年算起到现在是28年的历史,如果从1992年算起是14个年头。从1978年至1992年的改革主要走了一条放权让利——利改税、拨改贷——承包制;自92年至今正在进行的,一个是对中小国有企业进行非国有化改造,一个是对大型和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从改革的内容上看,从主要改变分配关系向主要改变产权关系的转变;在改革的方式上,主要是从政府自上而下行政性推动向主要是企业自身自下而上的市场性推动的转变;国企改制从作为整个经济改革的核心,逐渐地转变为整个经济改革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改制既是法律、财务和政策问题,更是理念、战略、经营和管理问题;改制企业既需要合法合理的改制方案,也需要改制后新企业面向发展的管理方案。改制不只是改体制,而是改“三制”――体制、机制和制度,且三位一体。

5、国企改制的焦点问题和把握的界限

(1)如何看待改制中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承认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严重性。但是导致国企改制中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政府官员利用职权与企业管理层相互勾结,暗箱操作,“强买强卖”,靠强势“市场地位”侵占广大人民群众的“合作剩余”,疯狂地掠夺人民财产所造成。之所以能够使他们的丑恶行径变成现实,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制度缺失,法律不健全,或执法不严所致。我们不能把这些问题归结为国企改制本身,更不能因这些问题的存在而否定国企改制的大方向。这些问题恰恰是与国企改制的原则相悖的,其中的部分问题甚至可以通过加快改制来解决。
(2)如何看待“国退民进”问题。
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国有经济需要“收缩战线,合理布局”,国有企业从某些行业和部门退出是正常的、合理的。国有资本主要是在点多、面广的为消费者服务的领域中逐渐退出来。有的企业本来就不应该由国家来办,早该交给民间承办,国家退出是明智之举。当然,必须在造币工业、国防军事工业和涉及国防安全的关键领域以及国家战略储备系统领域中保持垄断地位;在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国家保留一些骨干企业的控制权,也就是控股;在一般的竞争性领域,国家虽然也可参股甚至控股,但大的方向应是退出;在高科技风险领域国家资本应该进入。
(3)如何看待“私有化”问题。
十六大报告十分清楚地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然会提高私有化的比例,国企改制也不排除私有化。事实上,非公经济在我国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4)如何看待管理层收购问题
管理层收购是国企改制中采取的多种具体办法之一。MBO是英文MANAGEMENT BUY-OUT的缩写,意为管理层收购,主要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的一种行为。通过收购使企业的经营者变成所有者。由于管理层收购在激励内部人员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因而成为20世纪70--80年代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企业收购方式。从国外情况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对我国企业而言,实行管理层收购,可以激发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改制企业的平稳过渡,同时也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可以改变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进而改变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保证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国企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国企改革推进到国企改制,意味着一场艰苦的攻坚战。目前,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我们的观点:国企改制的方向不能变、操作要规范、制度要健全、步伐要加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国企改制 Management Managemen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企 论战

沙发
zjm0328 发表于 2006-8-9 21:0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驳《国企改制的方向不容扭转 》    徐生123
在守方立论帖《国企改制的方向不容扭转 》一文中,守方提出了“国企改制的方向不能变”的基本观点。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首先,守方的论点是根本错误的。
什么是国企改制?
守方的解释是:“所谓国企改制,就是从市场经济的原则出发,对国企进行的改组和改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让国资从一般的竞争性行业退出来,即所谓的“国退民进”,包括将国企卖给私人资本、外国资本,等等; 其二是对保留下来的国资企业进行机制再造,将国有独资企业改造成市场化的股权多元化企业。”按照这一解释,所谓国企改革制就是从根本上消灭国有企业了?――因为卖是消灭国企,把国企变成多元化也是消灭国企。 也就是说,守方所要坚持的、不能改变的方向就是消灭国企、消灭公有制、全面实现私有化了。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就国有企业改革而言,应该是在保留公有制基础上的制度改革。然而,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却出现了严重的私有化趋势。这说明了主导经济改革的主流经济学家们由于缺乏理论创新的能力,他们事实上已经没有本事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了,因而最后走上了消灭国有企业的道路。这就好比庸医杀人,还要为自己找一堆理由振振有词!而守擂方却做了庸医们的帮凶!
连吴敬琏先生自己也多次呼吁要警惕权贵资本主义。这一事实说明了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改革中没有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生了重大偏差,而且是向坏的资本主义发展(权贵资本主义)。而以消灭国企为内容的国企改制正是这种偏差的具体体现。这样的改制方向难道不要改变吗?
市场化的改革是必须的。但是,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建立公有制?就是因为只有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从根本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因为只有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时才能避免两极分化的严重后果出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什么意思,不就是"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中共中央十六大报告),不就是要增大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和范围,不就是要用公有制经济逐步取代私有制经济吗?但是,现在所进行的却是以消灭国企,消灭公有制为内容的改制,守方却强调这种与改革目标背道而驰的改制方向不容扭转!
所谓的国企改制实质就是通过消灭国企,全面打进私有化进程。50多年前的中国经济,不就是私有化的经济吗?50多年前的经济制度,50多年前的中国经济不就是与西方国家相类似的市场经济吗?为什么50多年前的中国不能强大,不能发展、中国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不就是因为中国经济是一盘散沙吗?而50多年来尽管我们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尽管建立的模式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我国经济发展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几十年的时间取得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发展的成果。这种成果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新中国的经济形成了一个拳头。这个拳头不是别的,就是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但是,因为这个拳头还是缺乏力度或不够灵活,我们的经济学家便出谋划策,要从根本上来消灭这个拳头,要把中国的经济重新变成一盘散沙。这就是所谓的国企改制方向,就是要把我国存在几十年的公有制经济变成私有化经济。是的,我们的国有经济就象一支缺乏训练的正规军,它的战斗力不强。但是,现在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正规军就三个人一伙,五个人一队、甚至是单枪匹马,这样的战斗力就强了吗?这一做法分明有利于国际资本和西方国家使中国经济逐步殖民化的战略。但守方却强调这种改制方向不容改变?
其次,守方的论据是不能成立,是缺乏说服力的。
1,不懂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的本质要求。“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千万个各自独立而且权力及义务平等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间通过竞争,不断优化配置资源,从而实现整个国家经济效率的最大化。而传统的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全面覆盖、无所不在,在很大程度上同化了本应独立存在的市场主体,这就从根本上阻碍了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的健康发育。”国有资产是具有整体性的,但国有企业,即使是改革前的国有企业是“各自独立而且权力及义务平等的”。国有企业实行独立核算,它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各自独立的基础,为什么不能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呢?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劳动所有方面则是独立的、完整的,它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因此,从市场主体的角度不能推出建立市场经济就必须消灭国企的改制依据。
2,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不能成为“国退民进”的理由。“传统国企的政企不分,政企难分,对市场经济秩序构成严重扭曲。尽管各级国企的主管部门不会像私企那样在意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但国企能够给上级部门带来的各种利益,仍然使上级部门与国企之间形成了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各级主管部门对国企的保护往往是采取超经济的力量,直接干预市场运作,从而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只要行政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血脉联系不割断,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政保护就不可能避免。 ”这一论据本身存在着论证上的错误。既然是“行政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血脉联系不割断行政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血脉联系不割断”造成了主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保护与被保护关系并引起了干预市场的动作,那么,这与国企的政企不分无关。并不能构成“中国要坚持市场经济模式,就必须进行‘国退民进’的改革,让这种在市场经济中具有特殊身份、享有特殊权利的国企从一般的竞争性行业退出来。中国要坚持市场经济模式,就必须进行‘国退民进’的改革,让这种在市场经济中具有特殊身份、享有特殊权利的国企从一般的竞争性行业退出来。”的理由。这是因为任何类型的所有制企业与政府总是存在着“血脉联系”的。现在乡镇企业也已经转到了私人手中。但一个镇委书记办一会喜事可以收入几百万。试问,乡镇干部能不干预企业的运作吗?如果因为存在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就要消灭国有企业,那么,现在我们不是也要消灭所有的私营企业?
守方主帖用委托代理理论来解释国有企业不能健康发展的原因并以此证明“只有通过改制,引入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资产监管,才有可能改变这种状况”的观点。
第一,守方把“所有者缺位”与委托代理体制失效混为一谈,存在着概念不明确的错误。“所有者缺位”是所有权人不在其位,是没有所有者的意思;而代理体制失效是有所有者,所有者的行为不当或体制不健全造成的问题。
第二,对国有企业的概念缺乏正确的认识。1,对国有企业是见物不见人,只考虑了资产所有方面,忽略了劳动所有方面;不能把两个方面结合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国有企业的性质与特点。2,不能历史地认识国有企业,不了解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国有企业的目的所在。不了解我国国有企业与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的本质区别,3,站在资产所有者的立场上,用资产所有的基本观点来观察和思考国有企业,因而对公有制企业体现劳动者当家作主与按劳分配权利的基本常识都难以理解。
第三,把国有资产的主体与国有企业的主体混为一谈。国有资产是具有全国范围内的整体性。国有资产只是指社会生产的一个方面;而国有企业则是国有资产与以个体消费为基础的劳动者(个人或集体)相结合的具体的生产方式,是一个包含了特定生产目的的综合体。我们可以说国有资产的主体是全国人民,但不能说国有企业的主体是全国人民。作为国有企业的主体只能是两种:如果建立产权制度,确立的是产权主体,那就是国家,而国家不是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所以说,国有企业不存在资产所有者或所有者缺位;如果建立劳权制度,确立的是劳权主体,那就是企业职工,企业职工是人格化的劳动所有者。国有企业所以会存在一系列弊病,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在建立产权制度条件下没有真正的产权主体制造的。因此,形成国有企业一系列弊病的根源不是国有制的所有制特征,而是产权制度不适合只有劳动所有者,没有资产所有者的国有企业基本特点。
第三,守方在论证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错误。守方主帖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证改制方向不能变的基本观点的:第一是从市场主体的角度来论证“国退民进”的必要性,论证“大幅度地减少国有企业的数量”的必要性的;第二是从国有企业委托代理体制失效的角度论证国企改制的必要性的。
第一个推论:
“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千万个各自独立而且权力及义务平等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间通过竞争,不断优化配置资源,从而实现整个国家经济效率的最大化。而传统的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全面覆盖、无所不在,在很大程度上同化了本应独立存在的市场主体,这就从根本上阻碍了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的健康发育。”“因此,我们认为,中国要坚持市场经济模式,就必须进行“国退民进”的改革,让这种在市场经济中具有特殊身份、享有特殊权利的国企从一般的竞争性行业退出来。这当然会大幅度地减少国有企业的数量。 ”
在这里的大前提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千万个各自独立而且权力及义务平等的市场主体”。在这里,“各自独立”“权力及义务平等”说得十分模糊,且并没有市场经济对企业这种主体的规范要求。
在这里的小前提是“传统的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全面覆盖、无所不在,在很大程度上同化了本应独立存在的市场主体,这就从根本上阻碍了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的健康发育。”这显然是一个病句。国有企业是以个体方式存在的,如何全面“覆盖”国民经济?“同化”只是使市场主体趋同,怎么就影响了市场主体的独立存在呢?“这就从根本上阻碍了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的健康发育。”这就更荒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和其它公有制企业的广泛正是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与必要前提,怎么会“从根本上阻碍了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的健康发育”昵?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守方对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的规范要求及内涵的认识十分模糊,而对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不适应的所在,原因缺乏明确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结论当然是错误的。
第二个推论:
“传统的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导致国有资产监督乏力,不纠正国企的这个顽疾,国企不可能健康发展;
“这种现象是国企的所有制特征所必然带来的结果”;
“因此,只有通过改制,引入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资产监管,才有可能改变这种状况。 ”
国有企业存在着“所有者缺位”的弊病,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这种“所有者缺位”是由于国有企业本来就没有产权主体,但国有企业却建立了产权制度所造成的。因此,“这种现象是国企的所有制特征所必然带来的结果”的判断不能成立。既然如此,“只有通过改制,引入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资产监管,才有可能改变这种状况”的结论也不能成立。
我们所以要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就是为了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国企改制就是“将国企卖给私人资本、外国资本”。在这里我们要问的是:在国内,有多少私企,有多少管理者有足够的实力买得了数量巨大的国企?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这些国企又是怎么转到私人手中的?市场经济讲求的是等价交换。请问,所谓的国企改制到底是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还是破坏市场经济体制?对于这样的改制方向,有什么理由要坚持,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改变?

使用道具

藤椅
zjm0328 发表于 2006-8-12 16:4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在国内,有多少私企,有多少管理者有足够的实力买得了数量巨大的国企?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这些国企又是怎么转到私人手中的?市场经济讲求的是等价交换。请问,所谓的国企改制到底是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还是破坏市场经济体制?对于这样的改制方向,有什么理由要坚持,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改变?”值得一问!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5 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