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ljqthzh
2046 4

[学科前沿] 《资本论》模式创新的逻辑论证 张挥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博士生

8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6204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58 点
热心指数
68 点
信用等级
31 点
经验
7170 点
帖子
377
精华
0
在线时间
20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25
最后登录
2020-9-1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资本论》模式创新的逻辑论证(上、中、下) 张挥
资本论, 逻辑, 模式, 论证
求职招聘    在线投稿
经管百科    三人行网

我也想创建词条赚积分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向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经济学界对《资本论》的研究探索,由于思维方式、逻辑方法、路径选择等原因,收效甚微。
经过长期而艰难的研究探索,笔者完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论》模式向《弹性资本论》[1]模式的创新,以求达到有效指导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
一、对《资本论》模式的基本认识
对《资本论》模式的基本认识,要从它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逻辑前提、逻辑起点、研究方法和刚性特征等方面进行考察。
(一)《资本论》模式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2],当时的“现代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就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因为经济是社会的命脉,经济运动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会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时,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他指出,资本积累在一极造成富有,在另一极造成贫困。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必然使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更为加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更为尖锐。他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3]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学说对于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胜利作了充分的论证,指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就是埋葬资本主义和创建新的社会主义社会。《资本论》模式的研究目的是十分明确的。
《资本论》模式的研究对象,正如马克思所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4]
马克思所说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包括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所说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相适应的“交换关系”,自然是指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因为,劳动力商品的交换是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惟一来源。而其他“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则处于从属地位。因此《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那么,《资本论》模式为什么不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呢?   
《资本论》模式不研究生产力,这一点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福格尔所说,马克思主义“并非是关于如何建设经济的理论。”[5]《资本论》模式之所以能够成为“工人阶级的圣经”,是因为《资本论》仅仅从生产关系方面就完全可以揭示资本家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而不必再从生产力方面展开论述。
(二)《资本论》模式的逻辑前提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资本论》模式的逻辑前提,但是,经过具体分析和综合研究证明,《资本论》模式的确存在着重要的逻辑前提。
研究探讨《资本论》模式的逻辑前提,与《资本论》模式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是分不开的。《资本论》模式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其最终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由于剩余价值是工人阶级创造的却被资本家阶级无偿占有,基于这种客观事实,马克思把资本家阶级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把所有资本家都抽象为同一水平的富有,其阶级内部经济利益的差别和变化则不予考察。
另一方面,在工人阶级内部,每个工人的贫穷程度也是有差别的,由于一些偶然因素,有的工人生活境况可能好些,有的工人生活可能差些,对于这种区别,马克思也不予考察,而是把工人阶级作为整体,抽象为同一程度的贫穷。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各自抽象,揭示出资本家阶级富有和工人阶级贫穷的秘密,就在于剩余价值。
因此,把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分别作为各自相对独立的整体进行考察,是《资本论》模式的逻辑前提。
(三)《资本论》模式的逻辑起点
《资本论》模式的逻辑起点是工人生产商品体的直接劳动,因为没有直接劳动就生产不出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就无从谈起,价值规律、剩余价值都不存在,商品资本也不存在,资本更不可能进行循环和周转。这样,《资本论》模式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逻辑前提都将不复存在。因此,认识《资本论》模式的逻辑起点对于从整体上把握其精神实质具有重要意义。
(四)《资本论》模式的规范方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是规范方法。
从《资本论》的逻辑前提出发,排除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的影响,将其抽象为平衡的,从而客观准确地揭示出剩余价值,这是马克思巧妙解决《资本论》的逻辑前提与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之间的尖锐矛盾而采用规范方法的典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用规范方法把市场供求关系抽象为平衡,从而解释和说明一些经济现象。
对于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也是运用规范方法进行研究的。马克思说:“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6]这里显然不包含市场供求关系。
马克思进一步论述:“在政治经济学上必须假定供求是一致的。 ……这样,虽然任何一定的场合供求都是不一致的,但是它们的不平衡会这样接连发生,——而且偏离到一个方向的结果,会引起另一个方向相反的偏离,——以致就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的整体来看,供求总是一致的;不过这种一致只是作为过去变动的平均,并且只是作为它们的矛盾的不断运动的结果。由此,各种同市场价值相偏离的市场价格,按平均数来看,就会平均化为市场价值,因为这种和市场价值的偏离会作为正负数互相抵销。”[7]
可见,马克思用规范方法把市场供给与需求又抽象为完全平衡状态,这样就可以彻底消除供求关系对揭示剩余价值的影响,从而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五)《资本论》模式的刚性特征
《资本论》的刚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供求、价值、生产价格、资本等几个方面。
供求刚性是《资本论》中其他概念刚性的基础。只有把市场供求关系抽象为平衡,才能实现其他概念刚性的抽象。没有供求刚性,以下的价值刚性、生产价格刚性、资本刚性就不能不能存在。只有把起伏跌宕的市场供求关系抽象为平衡的,才能排除供求失衡因素的影响,从而科学揭示剩余价值的客观存在。完全可以说,没有供求刚性就没有《资本论》模式。
供求刚性直接引发的是价值刚性。马克思分析商品资本的价值构成包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抽象为价值,市场供求关系抽象为平衡。从理论上讲,商品中的剩余价值就成为平均剩余价值,就是等量价值带来等量剩余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体现了价值刚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剩余价值刚性。
生产价格刚性主要体现在商品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马克思说:“生产价格是在每个部门中调节的,并且是按照特殊的情况调节的。不过它本身又是一个中心,日常的市场价格就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来变动,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围绕这个中心来拉平的。”[8]
这就是说,当市场供求平衡时,商品就按照生产价格出售。或者说,只要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市场就供求平衡。
与商品按其价值出售的供求平衡不同的是,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的平衡,是不同部门不同商品的市场供求平衡。因此,生产价格刚性与价值刚性所反映的是不同层次的供求平衡。
资本刚性是生产价格刚性产生的结果。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前提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当然,这也是利润刚性的体现。生产价格刚性通过利润刚性说明资本的权力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资本刚性就充分体现出来了。生产价格形成后,资本家的资本无论投入哪个生产部门,都无差别地获得等量的利润,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资本家阶级整体对工人阶级整体的剥削。这一点与《资本论》的逻辑前提完全吻合。
正如马克思所说:“为什么资本家在他们的竞争中表现出彼此都是虚伪的兄弟,但面对着整个工人阶级却结成真正的共济会团体。”[9]
根据以上《资本论》的刚性特征可以得出结论,《资本论》实际上是刚性《资本论》。
二、《弹性资本论》模式的基本内涵
《资本论》模式研究的是工人生产商品体的直接劳动,从直接劳动的逻辑起点出发,沿着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使用价值、价值、必要劳动、剩余劳动、必要价值、剩余价值、价值规律、资本、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的思路进行研究探索,最后形成了《资本论》模式。
《弹性资本论》模式研究的是管理决策人员的间接劳动,从间接劳动的逻辑起点出发,沿着具体间接劳动、抽象间接劳动、弹性使用价值、弹性价值、弹性价值规律、弹性资本、弹性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的思路进行研究探索,最后形成了《弹性资本论》模式。
(一)生产商品的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劳动,一种是间接劳动。
    直接劳动的目的就是把商品生产出来,而间接劳动的目的是使商品的价格波动到其价值以上且越高越好,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间接劳动包括商品生产前的市场调查、预测和决策;商品生产中的科学管理、技术革新或技术革命;商品生产后的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等。
    可见,生产商品的间接劳动是为了影响或控制市场供求关系、使商品需求扩大因而增加利润所付出的劳动,当然这是商品生产者的主观愿望,实践中面却面临着成功、失败或盈亏持平三种可能。故在市场经济中,间接劳动比直接劳动更为重要。
    深化对于间接劳动的认识,有望实现整个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认识仅仅停留在间接劳动表面是远远不够的,还不足以实现理论创新。
    当我们运用马克思分析直接劳动的方法,深入分析间接劳动的内在矛盾时,就会发现间接劳动同样具有二重性,即具体间接劳动和抽象间接劳动。
    一方面,间接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电冰箱的市场调查、预测和决策,不同于电视机,二者在调查的方法、手段、范围和结果等方面,都有差异;而对于手表的市场调查、预测和决策,又不同于电冰箱和电视机。也就是说,每种间接劳动都有一定的具体形式。因此,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间接劳动,叫做具体间接劳动。具体间接劳动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
    另一方面,尽管生产商品的具体间接劳动千差万别,如果抛开各种间接劳动的具体形式和特点,任何间接劳动都付出了一定的体力和脑力,都是生理学意义的体力和脑力支出,这种抛开具体形式而进行的一般的间接劳动,叫做抽象间接劳动。抽象间接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既然间接劳动是为了使商品的价格波动到其价值以上而获利,那么,通过对间接劳动二重性的分析,特别是体现在商品中的特殊价值的二重性分析,那么,商品价格波动、企业盈亏、经济兴衰的奥秘就会被揭示出来。

去我的博客浏览该文章

本主题精彩回复:24楼


淘宝网购物赚取论坛币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创新发展区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357714&page=1&from^^uid=669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资本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诺贝尔经济学奖 市场经济 在线投稿 经济学 资本论 改革开放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60 + 60 + 1 + 1 + 1 学术态度端正

总评分: 经验 + 60  论坛币 + 6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hljqthzh 发表于 2011-11-11 09:07:1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资本论》模式创新问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向性问题,是理论经济学者和经济学爱好者面临的应该必须回答的问题。

使用道具

藤椅
hljqthzh 发表于 2014-12-17 10:59:1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么前沿的问题没人回复?

使用道具

板凳
Rousseau 发表于 2014-12-22 15:49:3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有人就楼主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立的问题
我对其问题的回复基本上可以视作对这个帖子的回复。

使用道具

报纸
ryvlj 发表于 2014-12-22 16:45:0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挺好挺好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