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化鲁
据媒体披露,近日,海南省查处一起特大非法期刊案。个人7年非法创办20余种刊物,只上过中学的员工竟组成编委会“审核”论文来稿,约2万名投稿者交纳版面费超过1000万元,而假期刊主要集中卫生教育领域……这起涉案金额超1000万元的特大非法期刊案,逍遥于法外长达7年,让人吃惊;约2万人的投稿大军,浩浩荡荡甘愿交钱发论文,所为何来?专家指出,许多部门单位对发表论文的数量、级别提出不切实际的“刚性要求”,这就为“学术造假提供了制度运行空间”。有了论文,职称顺利晋级、工资福利到手,于是人们弄虚作假,乐此不疲。
在一般人看来,卫生教育领域应是清静之地,“白衣天使”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救死扶伤和铸造灵魂的重任,他们是整个社会的良心。倘使这一领域的人们精神沉沦,其影响面无疑是十分巨大的。我们一方面要批评热衷于花钱发论文者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对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有必要进一步探究。
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是,现行评价机制存在重论文发表轻工作实绩、重论文数量轻研究质量的不良导向,充满了随意性和人为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单位和部门不是量才是举,而是凭领导好恶安排人事。许多人通过假期刊论文评上职称,正说明目前一些这些单位评定职称的程序存在漏洞。一帮靠“假论文”获取名利的所谓“高级知识分子”,你怎么能指望他们干出实实在在的“真业绩”?有些人一旦高级职称在手便进入“得过且过、玩世不恭”的精神状态,也就见怪不怪了。
我认为,假期刊招摇过市,假论文横行泛滥,固然有相关部门打击不力的因素;但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职称评定制度存在瑕疵。如果没有所谓的论文硬性要求,那些不学无术者何必要费力劳神地花钱找罪受呢?几个聘来的初中学历者,要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评职称者“论文”把关发表,真是天方夜谭啊。
其实,类似的怪现状并不鲜见。耳闻评职称过程中,缺乏农村执教经历,好吧,给执掌评定大权的部门负责人送点钱财,一纸假证明就可蒙混过关;没有这个证那个证,只要交钱找对人,一切就可轻松搞定……如此以来,才疏学浅只要善于投机钻营便一路绿灯,德才兼备却不通世故者总吃闭门羹。试问,这样评出的所谓职称,含金量又有几何呢?
打击非法期刊,没错;改革完善相关评价体系,让不学无术的弄虚作假者无机可乘,才是治本之策。
2011年4月2日晨,豆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