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aga2411387
807 0

[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中的乘数理论的幻象C10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等待验证会员

本科生

9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15 个
通用积分
11.8803
学术水平
6 点
热心指数
5 点
信用等级
5 点
经验
1391 点
帖子
90
精华
0
在线时间
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20
最后登录
2024-2-2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20180125_图24-10.jpg

        投资乘数理论有一个直接的推论,即产业拉动效应理论,因为投资乘数理论是错误的,所以产业拉动效应理论也是错误的。下面来具体分析,但分析方式有别于本节内容,对产业拉动效应理论的错误的分析同时也是对投资乘数理论错误性的进一步阐释。

三、产业拉动效应理论的幻象
        在各种报刊杂志或网络上,经常可以见到房地产业拉动经济、汽车业拉动经济等等言论。产业拉动效应理论是投资乘数理论的直接应用,我们前面分析了投资乘数理论的谬误,按道理可以直接推论产业拉动效应理论的谬误,但因产业拉动效应理论也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并且更接地气,更容易让普通大众“听懂”,因此流毒更广,危害更大。因此这里专门进行论述。

1、产业拉动效应理论的基本描述
        首先看一下一些相关论述。下面是在网上随便百度下的一些文章的引文。
在某个问答网站的答题栏,“在“200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曾表示,今年上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加之中国消费结构的升级,使得今年上半年汽车市场出乎意料的增长,作为支柱产业的汽车业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企稳回升、企稳向好做了重大贡献。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汽车工业总产值跨过万亿大关时占全国GDP的比重接近2%;到2008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8%,如果再加上对整个上下游行业的带动,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远远超过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汽车工业是一个1∶10的产业,即汽车工业1个单位的产出,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各环节总体增加10个单位的产出。这巨大的乘数效应是任何其他产业都望尘莫及的。
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塑料、橡胶、玻璃等上游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在中游生产制造环节,汽车产业给机械电子、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行业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到下游产业,汽车产业又有效的拉动了物流、金融、保险、销售、广告等服务业,今年“黄金周”各地火爆的自驾游就极大地带动了旅游消费市场。除此之外,汽车保有量的增长,还拉动了高速公路的投资需求,从而带动水泥、建材等基建行业的发展。”
        在《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及问题论述》一文中,“柴晓雪门头沟区统计局房地产业的稳定发展,也能良好的带动我国钢铁、木材以及水泥、家电和装修等事业的稳定发展。房地产业发展能够良好的带动近百种行业的经济,因此可以看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拉动作用。”
    在《地产一哥何以拉动上下游行业》一文中,“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往往能有力拉动上下业发展,房地产行业更是如此。
        “房地产具有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特点”,上述师向记者表示,除了商品房销售本身对居民消费的直接拉动外,房地产还通过对行业的辐射,直接、间接带动上下游130多个行业发展,大到钢铁、水泥、家电等,小到五金、灯具、窗帘等,有力促进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
        而上下业的发展,也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强大动力。据测算,每投资100元的房地产开发,可带动上下游产业170—220元的需求;每100元的房地产销售,可带动130—150元产品的销售。由此可见房地产对行业、对经济的巨大拉动效应。”
     在《房地产业如何拉动经济增长》一文中,“房地产能拉动经济增长的原由
     1.1房地产业发展需要国民经济中许多部门和行业提供物质资料,与之配合发展。 我国建筑成本中70%是材料消耗,由其他部门和行业出售产品配合的。发展房地产业需要国民经济中的建材、设备、机械、冶金、陶瓷、仪表、森工、化塑、玻璃、五金、燃料动力等许多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相配合,从而“波及”、拉动其发展。
 1.2房地产业发展结果的房地产品,为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场所。 开发营建出了房屋,能为商业、家具业、家用电器业、房屋装修业、园林花木业、家庭通讯业、搬家公司、房屋金融保险业、物业管理业、家庭特约服务业、房屋买卖中介业等等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发展场所。第三次产业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房屋,有了房屋为其发展提供了前提,促进其发展。
     1.3房地产品消费特别是住房消费是综合性消费、波及和带动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房地产的消费使用特别是住房消费是种综合性消费,波及吃、穿、用、住、行、娱乐、健身、学习、社交、享受、发展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发展房地产业,提高居民住房消费水平,从住房综合消费方面讲,为人们生活其他方面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进生活消费水平全面提高。就行来说、我国有些人想买车,就愁无停车之所。若住房水平提高,家有车库,想必促进轿车进家和消费。再如健身娱乐消费,不少家庭苦于住房窄小,想健身消费也不敢购置健身器械。总之,住房水平提高和居住环境改善,可促进生活消费的多方面,拉动多方面产品销售和劳务交换。 正因为房地产业发展有强烈的“波及效应”,有多方面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国际上对发展房地产业有如下的统计和记录: 工业发达国家房地产值增加1个单位,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增加l.5单位到2个单位。有学者估计发展房地产业直接间接可带动60多个部门和行业的发展。……。”
以上就是比较常见的关于房地产业和汽车产业对经济发展拉动效应的一般说法,很显然,经济学家们很愿意把它推广到其他产业。

2、对产业拉动效应理论错误性的分析
        在前文中关于餐馆的例子中,任何一笔收入,无疑,若按照产业拉动效应理论的说法,餐饮业“拉动”了上述的肉蛋菜米油盐酱醋等多个产业的发展,然后上述的多个产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拉动”了新一轮的产业的发展,如此等等,无穷无尽。但是我要问,在餐饮业“拉动”了上述的多个产业的时候,是谁在“拉动”餐饮业?是谁在吃饭?难道不是各行各业的人吗?那到底是谁“拉动”了谁?
        前面引文中说:“汽车产业带动了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塑料、橡胶、玻璃等上游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如果再分析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塑料、橡胶、玻璃等产业呢,每一个产业又会带动一系列的其他产业,然后再向下追踪,最后资金的流向也象是进了迷宫,钱没消失,人先迷路了。房地产业的拉动效应的分析也是一样。
在产业拉动效应的论述中,经常是说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拉动,实际上,一笔资金的花费可以向上游追溯拆分,并且上游所有人员收入之和刚好等于这笔资金,而下游的资金再花出,按前面投资乘数理论的分析,不能再计算为这笔资金的贡献。
前面已经分析过,如果餐馆有100元收入,这100元收入可以向产业链上游不断追溯,只要不是人的收入(即材料、设备、房屋等),就将其再拆分为人的收入和更上游的材料、设备、房屋等,直至将100元全部分配到产业链上的人的收入,所有人员收入的总额就是最初的100元那么多,也就是说,100元的花费只能产生100元的收入效应,这个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笔资金对某个行业的全产业链的各层级的贡献的程度或比例。
        同理,买一辆10万元的汽车(或100万元的房子),这10万元(100万元)向产业链上游不断拆分,直至这10万元(100万元)全部拆分成不同级别产业链的人员的收入,一分钱不多,一分钱不少。
本人认为,产业拉动效应理论忽略了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而浅显的特点:经济体是封闭的,货币的流通会形成无数个闭环,就象在一个密闭的房间中的空气分子一样,会不断在整个空间中循环流动。以上的分析方法,都错误地、想当然地把分析的产业当成了“第一个”“初始”的产业,比如分析汽车产业的作用时,把汽车产业当成了产业的起点,在分析房地产业的作用时,把房地产业当成了产业的起点,但是,是谁在购买汽车?又是谁在购买房子?汽车产业和房地产业在“拉动”其他产业的同时,是谁在“拉动”汽车产业和房地产业?是各行各业的人和机构!?是?否?答是,不能说完全错,但真正正确的答案是:否。对于汽车和房地产的需求,来自所有行业的人或机构,整个经济体是封闭的,无始无终,根本不能把某个产业当成计算的起点。但为什么不是所有行业的人或机构拉动了汽车和房产业?后面具体分析。
         而前面的分析方法因为难以追踪资金的流向,总是让人想不清资金会形成回路。我们需要换个思路。在第一节中我说过,在滴滴出行公司(或Uber)这样的车辆中介,有个特点,车辆是不可拆分的,一辆车只有在完成一单生意之后,才能再接下一接,因此每辆车的接单状况非常简单。如果是房产租赁中介,因为房屋不可拆分,一套房子只有在原租客退租之后,才会再出现在中介这里挂单等待新的租客入住,因此每套房的出租状况也非常简单。而一笔资金,因其可以任意拆分、组合的特点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让人追踪资金的流通过程变得有那么一点复杂,使人们追踪资金的走向和路径容易迷失。因此,我们需要换个思路,不去追踪一笔资金的流向,而只追踪某一张钞票或某一枚硬币的流通路径。
让我们设想一个简化的经济体,只分成吃、穿、住、行、玩、政府、银行、原材设备(用于生产,不是人的直接消费品)这八个产业,分别编号为1、2、3、4、5、6、7、8,房地产业近似相当于住产业,汽车业近似相当于行产业。那么,按照所谓的产业拉动效应的理论,住产业会“拉动”其他七个产业,行产业也会“拉动”另外的其他的产业,同样,其他任何单个产业,也会拉动别的产业,这样,“拉动”效应就会形成闭环。任何一枚硬币,可以从任何产业流向任何其他产业,并再流回来,再流出去,硬币的流通路径将无数次经过所有的产业,若把经过一次某产业记录一下该产业的编号,则其路径将会是一个长长的无限不循环的数字串,这个数字串中,3会出现无数次,4会出现无数次,其他的数字也会出现无数次,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住产业“拉动”了别的产业后又回来“拉动”它自己,行产业“拉动”了别的产业后又回来“拉动”它自己,其他产业也同理,每一个产业都会直接间接地“拉动”其他所有产业,并兜个圈子“拉动”自己一把,然后再继续,每一枚硬币就可以“拉动”各个产业无数次。那么,这些产业究竟是谁“拉动”了谁?画外音:“这是要拉着自己的头发上天吗???”
谁?是谁在说话?你给我站起来!拉着自己的头发上天~~~这话是你说的?亏你想得出来,说的好!不错,就是拉着自己的头发上天!!!
        在前面的引文中提到,“汽车工业是一个1∶10的产业,即汽车工业1个单位的产出,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各环节总体增加10个单位的产出。”,“工业发达国家房地产值增加1个单位,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增加l.5单位到2个单位。”,“有学者估计发展房地产业直接间接可带动60多个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据测算,每投资100元的房地产开发,可带动上下游产业170—220元的需求;每100元的房地产销售,可带动130—150元产品的销售。”,我们暂且假设每个产业的拉动效应都是1:4(即自身的1和拉动的3),并假设每个产业的GDP刚好就是它的编号那么多,那么,吃产业GDP是1,它“拉动”其他产业产生GDP是3;穿产业GDP是2,它“拉动”其他产业GDP是6,住产业GDP是3,它“拉动”其他产业GDP是9,……原材设备产业GDP是8,它拉动其他产业GDP是24,现在看,八个产业总的GDP是1+2+3+4+5+6+7+8=36,各产业拉动其他产业GDP是(1+2+3+4+5+6+7+8)*3=108,那么,总的GDP是多少?是36?还是36+108=144?很显然,GDP是36,每个产业拉动其他产业产生的3倍的GDP虽然是108,但全部就在36里面了,如果认为GDP是36再加108,算成144,无疑是重复计算。即,计算总的GDP,只能计算各产业一次。
因此,正确的计算方法是,每个产业产生多少GDP,就只计算一次,该产业所谓“拉动”的其他产业的无论几倍的GDP,都是没有意义的,都是重复计算。

3、产业拉动效应的理论是投资乘数理论的直接推论
        产业拉动效应的理论是投资乘数理论的直接推论,前文已经论证了投资乘数理论的错误,其实可以直接推论产业拉动效应的理论也是错误的。

4、对产业拉动效应理论的错误的进一步说明
        但还是会有很多人想不通,明明汽车产业促进了钢铁、橡胶等产业的发展了呀,明明盖房子需要钢筋、水泥呀,怎么能说没有“拉动”效应呢?这种论调完全错误。
        在古代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时候,实行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即,每个人,自己种地供自己吃,自己制衣供自己穿,自己盖房供自己住,没有专业分工、合作与交换,生产效率很低,生活水平很差。后来人们慢慢发现,如果一个人只专心干一件事,可以生产更多的物品,于是慢慢演化出分工与交换,A只种粮,B只做衣服,C只盖房子,A需要衣服,就用粮食和B交换,A需要房子,就用粮食和C交换。B、C同样,B需要粮食,就用衣服和A交换,C需要衣服,就用房子和B交换,等等。后来又发展出货币,A、B、C只需把自己生产的东西换成钱,再用钱买自己不生产的东西即可。这样,他们都可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地生产和得到更多更好更便宜的产品,整个社会福利水平提高了。那么,在这个分工与交换的情况下,是A“拉动”了B 、C的产业,还是B“拉动”了A、C的产业,还是C“拉动”了A、B的产业?究竟是谁拉动了谁?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是他们自己“拉动”了自己,自己驱动了自己?
        正确的答案是:A、B、C他们自己“拉动”了自己,自己驱动了自己。A只种粮,A种粮就是在为自己做衣服和盖房子,只不过是用交换的形式,A想要更多更好的衣服和房子,最好的办法是把粮种得又多又好,A种粮是得到衣服和房子的最高效率、最低成本的办法。B、C同理。我们分析A与B的交换。A用自己生产的粮食与B生产的衣服交换,貌似A“拉动”促进了B的产业,貌似B也“拉动”促进了A的产业,那究竟是A“拉动”了B?还是B“拉动”了A?究竟是谁拉动了谁?谁应该是计算的“起点”?答案是没有所谓的起点,没有所谓的“拉动”,A与B交换,说明A本来就需要衣服,B本来就需要粮食,他们其实可以选择全部自己生产(而且他们的祖先就是这么干的),现在A用粮食交换B的衣服,A对衣服的需求驱使A必须生产更多的粮食,否则就没有产品与B交换,A只需要一人份的粮食就够吃了,但A对衣服的需求驱使A不得不再生产一人份的粮食,以便可以和B交换;A对房子的需求驱使A不得不再多生产一人份的粮食,以便可以和C交换。可见是A的需求驱动着A自己生产三人份的粮食,也就是A驱动了A自己,A“拉动”了A自己,所有A的辛苦、劳动得自己付出,A的成果归A所有,A用自己的成果交换来的B的产品,功劳是A的,GDP也是A的。A、B、C的关系,A为B、C代工生产粮食,B为A、C代工生产衣服,C为A、B代工生产房子,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如果A、B、C都用银子或其他货币进行交换,本质并无不同。
        可见,A、B、C他们都在自利和自立的动机下,专心做自己的事,他们无意去拉动别人的产业,也无需别人来拉动自己的产业,但他们必须关注其他人的需求并努力满足这些需求;他们虽然只做一件事,但他们对于粮食、衣服和房子的需求全部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他们虽然互有所需,但也相互独立,他们用交换的方式各取所需,各保自由,地位平等,都认为交换是公平合理的办法,互惠互利,互不相欠,自食其力;谁也没占别人的便宜,谁也没吃亏;谁也不需要对别人感恩戴德、低声下气,也不能够对别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他们谁都不能够宣称自己有功于别人,也不接受别人宣称有功于自己,他们的劳动、辛苦自己付出,成果、功劳也归自己;他们自己做选择,自己做决策,如果他们决策失误,做工欠佳,风险和后果自己承担,赖不到别人,别人的失误或损失也赖不到自己;他们可以相濡以沫,也可以相忘江湖;是他们自己的需求驱使他们自己必须生产出远远多出自己需要的产品,以便和别人交换,他们的劳动自己付出,成果归自己,功劳归自己,GDP归自己,他换来的别人生产的产品,仅仅是由别人代工,自己也为别人代工。一句话,他们自己“拉动”了自己,自己驱动了自己,自己养活了自己,自己富足了自己,自我负责,自担风险。这就是市场运作的基本逻辑。
        在现代的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亿万人进行了更加广泛精细复杂的专业化的分工合作与交换,汽车工人想要得到手机,最好的办法是把汽车造好;餐馆老板想要汽车,最好的办法是把饭菜做好;建筑工人想要衣服,最好的办法是把建筑做好;手机厂的工人想要吃饭,最好的办法是把手机做好;汽车工人造汽车,就是在做手机,餐馆老板做饭菜,就是在造汽车,建筑工人做建筑,就是在做衣服,手机厂工人做手机,就是在种粮做饭,但他们都不是亲手做,而是用交换的方式。但他们谁都不欠谁的,谁也不吃亏,他们无意拉动别人的产业,也无需别人来拉动自己的产业。一般来说,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吃穿住行玩等等多样化的需求,他虽然只做一份工作,或者只做一份工作的某一个工序,但他必须在这一份工作或工序中赚到足够的钱,以便满足其吃穿住行玩等多样化的需求,是他自己的需求驱使他自己必须赚到足够的钱,他用钱交换来的别人生产的产品,功劳归他自己,GDP也归他自己,别人仅仅是代工;自己也为别人代工。
        但估计还会有人脑筋转不过这个弯,他们是如此真切地看到了汽车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共同成长,也真切地看到了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产业“拉动”效应是如此地“真实”!的确,共同成长和共同发展壮大都是事实,但关于谁拉动谁、某产业及相关产业GDP怎么算、功劳记在谁的头上这些问题,产业拉动效应理论只会提供错误的见解。他们也还没有理解这样一个事实:即,市场中各行各业、上下游产业会自动形成恰当的结构、比例和搭配,使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人的需求得到最大满足。一辆汽车搭配一个发动机和4个轮子(不算备胎),并有相应数量的钢铁和橡胶相配合,这种结构比例大家都看得到,但整个国家,各行各业都需要钢铁、橡胶、木材,最后各需多少?这样的结构和比例就没人能事先知道了,只能通过市场竞争,让市场中的万千参与者,在各自需求和商品价格的指引下,达成近似的结构和比例,且这个结构和比例会处于不断变化之中。300万人口的杭州刚好吃饱,1500万人口的北京却没饿着,30万人口的秦皇岛也不会撑着。要生产100万辆汽车差不多就会刚好有100万个发动机、变速器、方向盘和400万个轮子(按四轮,不算备胎)从另外某些地方运来,建房子所需的钢筋几乎没断过货,天冷了恰好商场里就在卖棉衣,如此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拉动经济增长 中国汽车产业 上下游产业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linmengmiki + 100 + 10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100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