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生态位宽度又称生态位广度、生态位大小,是指生物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即生物利用资源多样性的一个指标。一个物种生态位越宽,该物种的特化程度就越小,也就是说它更倾向于是一个泛化物种。反之,则倾向于是一个特化物种。各生态学家对生态位概念的认识不同,对生态位宽度的内涵也有不同界定。比如,在资源有限的多维空间中被一物种或一群落片段所利用的比例(van Valen,1965);在生态位空间内,沿着某一特定样线所通过的“距离”(Levins,1968);种内生境多样性权重的平均值(Pielou,1971);物种利用或趋于利用所有可利用资源状态而减少种内个体相遇的程度(Hurlbert,1978);种群利用资源的概率分布与可利用资源的概率分布之间的相似程度;物种沿资源轴可以持续生存的值域(Crawley,1986);物种或种群适应环境和利用资源的实际幅度或潜在能力(李德志等,2006)。一般说来,当主要食物缺乏时,动物会扩大取食种类,食性趋向泛化,生态位则会加宽。当食物丰富时,取食种类又可能缩小,食性趋向特化,这时生态位变窄。
关于应用:
①生态位宽度原理揭示:如果实际被利用的资源只占整个资源谱的一部分,则这个物种的生态位较窄;如果一个物种在一个连续的资源序列上可利用多种多样的资源,则该物种的生态位较宽。并且,物种的生态位宽度会随着环境中可利用资源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学科生态位宽度就可以理解为学科对所处环境中各种资源利用的总和。
通常,一个学科的生态位越窄,该学科的特化程度就越大;相反,一个学科的生态位越宽,该学科的特化程度就越小。例如,窄生态位学科对特定狭窄范围的生源和人才需求市场类型满足能力强,当特定生源和人才需求足够多时,其竞争能力将超过宽生态位学科。宽生态位学科以牺牲对特定狭窄范围的生源和人才需求市场的强满足能力来换取对更大范围的生源和人才需求的基本满足能力。
②经典的生态位宽度测度式基于物种在单一生态位维上各资源状态的分布比例量,而难以应用于物种在多维生态位空间的宽度测度。在n维生态位空间分割为分室的基础上,相关研究者定义物种生态位宽度为物种在分室上分布与样本在分室的频率分布之间的吻合度。根据最小判别信息统计量,推导出一可基于物种分布比例量也可基于实测值的生态位宽度测度式,并以华南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厚壳桂群落中物种与土壤因子数据为例加以说明,结果表明优势树种具较宽生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