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吕硕夫
1903 10

[财经时事] 驳斥:中国经济 拐点已经到来 [推广有奖]

  • 2关注
  • 1粉丝

本科生

6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72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1 点
热心指数
2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509 点
帖子
88
精华
0
在线时间
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2-27
最后登录
2019-9-11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最近看到的对中国悲观的新闻一条接着一条,谈论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消息不绝于耳,我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好,只是很愤怒。节选一篇文章部分观点做点分析。

1.
中国经济:拐点即将到来?
这个观点是FT今天的头条,文章的主要意思我不大懂(我也看不下去),第一段大概就说白了。“快速老龄化的人口和不断上涨的工资意味着,中国的通胀将会上升,增长将会放缓。”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中国人口是否快速老龄化了?从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的第六次普查中国的60岁以上人口上升了2.93%,而15岁至59岁的人口上升了3.36%。很多专家这个时候就要说中国要老龄化了。
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不是的,至少我的分析证明不是的。
第一,我们要认清60岁以上人口是无法继续创造生产力的,但是我们同时要认清新增的劳动力是否可以抵消新增的老年人口?答案是肯定的,现在新增的劳动力是完全可以抵消新增的老龄化人口。因为60岁以上人口为1.77亿,1.77*2.93%=518万人,而新增劳动力为9.39亿*3.36%=3155万人。3155/518=6.09.这意味着中国平均新增6个劳动力才需要赡养一个老人.请问这就是老龄化吗?
当算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有人又会说“我们说的是即将步入老龄化,而非现在”那我也可以跟你算一下。由于现在无法查到完整的第六次人口统计的数据,但是可以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大致向后推10年来确定人口占比。(粗略估计)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40-44人口为8124万人,45-498552万人,50-546330万人,55-594637万人。现在是2011年,时间从2000年向后递推10年至2010年,即可大致推出现在我国50-59岁人口数为=8124+8552=1.6676亿人(忽略部分在5059岁期间去世的居民),而第6次人口普查中0-14岁的人口有2.22亿(再根据第五次普查结果中0-4岁在0-14岁总人口中的分布百分比计算得出占比为24.24%)也就是说,0-14岁人口中4-14岁的人口约占1-0.2424=75.7%
75.7%*2.24=1.6969
亿人。也就是说再过10年,现在50-59岁的1.6676亿人将步入60岁。而4-14岁的儿童将步入劳动力人口。

现在你静下心来比较1.6969亿人和1.6676亿人,是不是基本平衡,也就是说新增的劳动力基本抵消了新增的养老人口。但是论养老压力的时候要平摊到每个人口。也就是(1.6969+9.39-1.6676/1.6676+1.77=2.74每人养一个老人(但由于中国平均寿命为75岁,故现在65岁以上的1.18亿人在未来10年后都去世)这样的话重新公允后的平均养老人口为(1.6969+9.39-1.6676/(1.6676+1.77-1.18)=4.17.也就是说具有劳动力的人口平均4.17人只需赡养一个老人。由于结果为大致估计,具有一定的不准确性,但基本可以确定至少平均3人养一个老人。不会存在较大的养老压力。
上面的计算基本可以证明中国人口在未来10年内不会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在未来10年内仍然存在。
第二,我们要考虑我们国人的储蓄习惯,2009年底,中国储蓄存款总额突破26万亿元。居民的储蓄习惯在国家推进扩张内需时可能是个阻碍,但在面对养老问题时却显示出了有利的一面。大量的储蓄存款为养老提供了保障。还有一点,跟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点上表现出跟欧美完全不一样的,欧美在面临老龄化问题时显得格外严重有一点原因就是国家的福利很好,个人储蓄率较低,在国家财政出现问题无法保障养老福利时老龄化问题显得格外严重,但在中国,高储蓄不仅减轻了我国还不是很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也为老龄化的减缓到来提供了时间。
第三,**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城乡和农村养老保险普及率不断提高,社会的福利在相对改善,虽然我很怀疑这样的体系能否在未来支撑得住,但**的转变方向是对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国经济 真的是这样吗 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未来10年 中国经济 刘易斯 拐点 人口红利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金戈一杰 + 20 + 15 + 1 + 2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支持原创文章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15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2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吕硕夫 发表于 2011-5-10 12:56:2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不断上涨的工资将使中国的通胀上升,增长将会放缓
这句话似乎很有道理,通胀对经济增长的副作用我们都很清楚,但是这句话其实是错的,请问**为什么加工资?是先加的工资然后通胀上升还是由于通胀的上升然后加工资?
这句话似乎很纠结,仔细想想,面对通胀上升,**是为了避免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证而提高最低工资,因而是先有通胀而后加工资,但是加工资进一步加强了通胀预期,从而相互推动上升。
那真正应该怎样解决问题呢?首先我们要明确,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货币的市场供给量大于实际所需而产生的。那我们就应该问是什么原因让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过多。主要原因有三:一是2008年金融危机救市**4万亿的投入以及近几年的后续投入,二是热钱的涌入导致央行被动发行人民币(因为我国尚未放开资本项目,这一点从外汇占款和外汇储备余额可以发现)。三是结构转型以及**的各种措施导致以固定资产形式存在的货币转换为现实货币流动起来。(这在后面分析)那能不能解决通胀的问题就要看这三个缘由能解决不。
我个人觉得能。
首先,针对4万亿的大规模放贷,央行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由于政策要有连贯性以及放贷也有一定的连续性(在建项目不能不建完就停建),但这个放贷肯定是有周期的,08年预建的项目会有全部竣工的一天,那我们就应该思考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那答案是十二五大概一半的时候差不多就完成了,08年的惯性信贷消逝。(时间点选在这时是因为 第一今年的**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意识到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也就是说后续银行放贷会有意识的放缓,二是十二五的主要目标已经放缓GDP目标,投资拉动经济的压力也下降了,综合十一五的项目加权时间应该在十二五的2012到2013年左右)
其次,针对热钱的涌入,其实也没必要那么急,之所以有钱愿意涌入,是看在人民币汇改放开后升值的预期以及中国的息差较大。但是这是建立在现有美元弱势格局下美国低利率的基础上产生的“吸引力”,那当美国经济复苏,失业率稳步下降,这时美国的低利率货币政策定会改变,另外,美元的弱势格局已经到头了,我们纵观美元从20世纪 8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破灭后美元持续走弱,但在2008年3月份美元指数达到几十年以来的低点后开始反弹,而最近美元指数在73附近徘徊,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也就70,现在美国经济在逐渐找底回升,美元指数再出新低的可能性已经很低(另外最近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开始强调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那这样思考的话,美元似乎要开始走强了,经济要复苏(美国虽然出现了2%左右的通货膨胀但要对比同期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胀率和国际大宗商品的上扬,并且美国经济是以消费为主的,原料的上涨对美国的刺激其实远远大于中国,但美国没有达到5%,而只有2%,充分说明中国的通胀是货币原因而非所谓的输入型通胀和萝卜白菜价格上涨引起的!)当美国经济复苏,那人民币的“吸引力”会逐步下降,甚至消失。(虽然在这里讲货币引起的通胀时这是好事,但对于中国经济却不是好事,以后有时间再分析)
综合来看,中国市场“自生性”通胀在2013年前就会结束。

问题是分析出来了,但是你是否意识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市场本来可以内生性解决的问题在国家提出五年收入倍增计划时情形发生了变化。**考虑收入倍增的出发点是帮助低收入者抵御通胀压力,但是由此举产生的问题是通胀的预期增强以及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大。预期在经济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如何消除呢?——经济转型。先不考虑经济转型是否正确,我们都学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生产方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我们需要转换生产方式,从而提高生产力,这可能是经济转型的理论依据吧。那经济需要转型吗?可能需要,因为所有人都觉得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比如出口出不去,比如资源有限等等。于是我们选择转型,转型正确错误我们先不谈。但是转型有一个好处就是抑制通胀,在当今中国社会,由于国家各种禁令不论正确错误(节能减排,不符合企业关掉。产能过剩,不合格企业关掉。楼市限购,居民的各种投资渠道在缩小,企业的资金没有去处)产生的一个结果是大量原来是以固定资产形式存在的货币现在变成了货币飞了起来,这也抬升了通胀。但是这可能只是**的第一步,**的第二步(也就是结构转型的第二步转出来之后做**鼓励做的产业,如七大新兴产业)就应该会是让这些货币再次变回固定资产并且吸引原本就是货币形态的钱也转化为固定资产。其实做第一步工作的时候(先关停很多企业的做法)让人很不满,但是有点用心良苦,是在为第二步做准备,也可算浴火重生。(如图所示)

使用道具

藤椅
吕硕夫 发表于 2011-5-10 12:58:4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那看完这我们再去想为什么**要选择工资5年倍增,可能有所头绪,因为在以上三步的过程中,经济转型是痛苦的,面临着很多难题,只有到最后才算成功,那如何保障三步过程中劳动力的保障问题呢?特别是通胀问题对老百姓的生活压力,故提出5年倍增,保障民生。综合来看,第二个观点也是错误的。在FT的那篇文章中还引用了巴曙松的观点,我不知道他脑袋是不是被驴踢了,刘易斯拐点在他心中说过就过了…..我为他悲哀。

写了这么多,也没什么其他意思,只是对对报道不满的情绪发泄。
也许我错了,但我和你一样,有发表观点的公民权利,仅此而已。

使用道具

板凳
吕硕夫 发表于 2011-5-10 13:00:3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经济转型的简易图(个人看法)

经济.bmp (765.05 KB)

经济.bmp

使用道具

报纸
tangmingtom 发表于 2011-5-10 13:27:5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一: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去看数据,从现实中就完全可以看出中国的确面临这个问题。对于大部分80后来说,你要赡养的老人有几个,想想就明白了,这是不是人口老龄化问题。
第二:储蓄习惯问题。年轻一代的储蓄习惯问题先对以前下降不少,储蓄率肯定会降低。
第三:解决通胀问题。我只想说:在长期看来,人都会死的。三个原因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肯定有一天会解决的,问题是现在怎么办?难道就说长期条件下可以解决,现在就忽视???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金戈一杰 + 5 + 1 分析的有道理

总评分: 论坛币 + 5  热心指数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地板
wzisaiah 发表于 2011-5-10 15:53:0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Z的是书本经济,不是真实经济

使用道具

7
bjf813 发表于 2011-5-10 16:02:4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不完全对,有点理想主义,

使用道具

8
吕硕夫 发表于 2011-5-11 11:53:5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可能不完全对,只是表达对FT报道不实的不满,并且这篇文章还在人大上被转载,更加觉得很不好,就评论下。 7# bjf813

使用道具

9
金戈一杰 发表于 2011-5-11 13:01:5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个人也觉得至少人口的劳动力拐点即将出现
最新的财经新闻!
最棒的财经评论!!
最深入的思想碰撞!!!
好的话题和评论可能加精哦
http://www.pinggu.org/bbs/b26.html

使用道具

10
吕硕夫 发表于 2011-5-12 17:45:1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一: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去看数据,从现实中就完全可以看出中国的确面临这个问题。对于大部分80后来说,你要赡养的老人有几个,想想就明白了,这是不是人口老龄化问题。
第二:储蓄习惯问题。年轻一代的储蓄习惯问题先对以前下降不少,储蓄率肯定会降低。
第三:解决通胀问题。我只想说:在长期看来,人都会死的。三个原因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肯定有一天会解决的,问题是现在怎么办?难道就说长期条件下可以解决,现在就忽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财经时事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5365&page=1&from^^uid=2388893

事实是好像要赡养的老人很多。但是很大一部分老人本身有退休工资,她们的医疗有社保体系,能承担一定的费用,另外我也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储蓄率在下降,那为什么我们国家还有这么大数额的储蓄呢?很简单,是80后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们。她们为什么储蓄,她们最开始储蓄的本意就是养老。并再问一句,现在先不谈80后要养多少老人,我只想问他们去养了吗?责任是很大,可是没有去承担,更多的都是父母或者老人自己在承担。所以这也不能算作老龄化的原因。

至于年轻人的储蓄到底会怎样下降,这个没办法估量,我没做过分析,但有一天他们都会成人都会做父母,当该当的责任在他们身上时,也许他们也会意识到储蓄的重要性。

通胀问题是现在国家看得最重的问题,因为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现在怎么办?现在需要的是顺着正确的路子走下去,国家的政策都是对的,关键是能否坚持下去,改革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有阻力,能否克服阻力能否坚持对的,就可以早点解决,没有说要忽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8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