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口袋面包
513 0

[经济分析入门] 海洋经济略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小学生

7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9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123 点
帖子
3
精华
0
在线时间
11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4-30
最后登录
2022-5-16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一、       经济布局理论之背景

1.1 古典经济布局理论

经济布局理论的诞生以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的提出为标志。此后,经济布局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运费和劳动力费用等成本为研究核心的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以地理位置为核心的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以市场导向为核心的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以及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等经典的经济布局理论[1],布局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然而,上述理论绝大部分是针对于陆域经济布局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空间逐渐向海洋拓展,经济布局理论的研究也不断向海洋领域延伸。

1.2 海洋经济布局理论

海洋经济布局理论的研究正式开始的标志是高兹海港区位理论的提出。胡佛具体考察了运输成本问题并提出转运点区位理论。之后,伯德提出“任意港”模型,里默建立关于港口体系演化的Rimmer模型,松巴特提出生长轴理论,巴顿和摩根等对港口与腹地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等,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对港区经济布局的研究和实证分析[2] 。国内海洋经济布局理论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领域。

海洋经济布局理论随着海洋经济活动繁盛而兴起,随着人们对拓展海洋空间布局、海洋产业特殊性的认识深化而发展。最初的港口经济、临海经济逐渐向深远海方向发展和转变;较为单一的产业类型也在向复合型、系统性产业集聚类型转变;传统经济效益分析模式也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的新模式转变。

刘大海等学者提出的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融合区域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以平面布局、立体挖掘、数量规模、时序安排和基于生态系统布局等方式对海洋空间进行配置。[3]具体包括以下若干点:

1.2.1       平面布局:广义指基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影响因素的考量,通过用海结构调整、布局整理和海域储备,合理确定或改进海域开发利用活动的海域平面分布情况;狭义指用海主体着力优化海域使用的平面布局安排与用海平面设计。

1.2.2       立体挖掘:在平行布局的基础上,通过三维多层的空间挖掘技术,向海上、海面、海水水体、海床和底土进行立体兼容的海洋经济布局,根据不同海洋经济活动的特征形成立体化利用格局。

1.2.3       数量规模:指区域海洋经济活动的数量及海洋经济活动的强度,海洋经济活动的数量规模超过一定限度时将会使海洋原有的生态和资源禀赋遭到破坏,但同时会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因此需要综合考虑数量和规模引起的各种效应,并对数量规模加以合理约束。

1.2.4       时间次序:指不同海洋经济活动开展的先后次序、海洋经济活动进行的时长与频度。各项海洋经济活动会不同程度对邻近海域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在同一海区的其他海洋经济活动,因此必须合理安排各项海洋经济活动的时间次序。

1.2.5       生态系统:海洋作为一个复杂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其内部生态关系及作用机制复杂,有必要正确认识这些复杂的生态关系和作用机制,加强对于海洋生态系统规律与海洋生态关系的认知研究,科学合理规划海洋经济活动,在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化生态效益。

二、       海洋经济布局理论之应用

2.1 海洋经济省际差异及青岛作为研究案例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进一步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国家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战略目标[4]。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必须以沿海省(市、区)为基础,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沿海11个省(市、区)相继把海洋经济列为各省市的发展战略。辽宁、山东、广东、海南相继提出:建设“海上辽宁”、“海上山东”、“海洋大省”等等。由于我国一切的经济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进行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省区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于是,我国一些沿海省区在海洋经济强国的目标前提下,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

但是由于生态地理、自然资源等禀赋,地区财政支持力度,经济活力等因素差异,导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省际差异。

广东省海洋经济规模一直稳居首位, 大幅度超越其它地区, 山东省其次, 2013年两省海洋生产总值均已突破万亿元大关。上海、浙江、福建、江苏、天津、辽宁的海洋经济规模也逐渐壮大。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在2013年达到6300亿元, 江苏、浙江、福建也均达到5000亿元以上, 而天津、辽宁达到4000亿元, 但离5000亿元还有一段差距。河北、广西、海南三省的海洋经济规模相对较弱。

学者孙兆旭等基于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业活动等5项指标构建蓝色经济发展指数,并对2010—2015年我国沿海省份蓝色经济发展指数进行分类,利用ArcGIS绘制我国沿海省份蓝色经济发展空间演变图。

可见2010年至2015年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在逐渐缩小,辽宁、江苏、福建等相较而言更落后的省份逐渐向山东、广东靠拢,经济趋同现象明显。作为海洋强国建设和高质量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海洋强省战略是应当率先突破、率先探索经验的主阵地,另外基于各省的现实条件和落后地区的趋同效应,专注一省或更微观的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全国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的重心地带,山东省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标杆,也是探索海洋产业布局的试验田。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建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山东半岛已经培育了一批优质海洋经济企业,有十分强大的海洋经济产业基础,有广阔的增长潜力和吸收国内外优质资本向海洋产业转移的能力。

而青岛是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中心,青岛海洋经济先行发展引领山东省海洋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青岛海洋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区位布局对全经济区都有示范作用。青岛是北方海滨工业城市,自然条件决定了这座城市向海而生的气质,从1891年青岛建制至今,经过百余年现代化发展,青岛工业体系从无到有,海洋经济由传统自然经济模式逐渐转化为工业化、现代化、高端化体系。而青岛海洋产业发展轨迹和区位转移也为中国海洋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了未来建设海洋经济的指南。

2.2 青岛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现状

青岛作为计划单列市,国家给予青岛许多政策的倾斜和优待,青岛利用这个优势探索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包括:

l  1992年国务院批准于中韩成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l  2008年崂山区政府决定以高科技产业园为基础,规划建设“崂山科技城”,以张村河为纽带布局功能区。

l  2011年青岛提出打造“中国蓝色硅谷”的战略构想。

l  2014年西海岸新区批复成立,次年青岛(胶南)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启用新名称“海洋高新区”。

青岛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轻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结构在上世纪80年代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青岛成立若干技术开发区的探索发现,在改革开放之初依托原有轻工业产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资本的转移,随后青岛开始谋求开辟海洋经济等新兴经济增长点。如今青岛形成了以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服务业为主的海洋产业集聚,“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海洋高新区”等试验基地。

近年来青岛的工业产业和海洋产业聚集区都随着各高新区的建设而转移,海洋产业集聚明显地受政府规划影响,从胶州湾东岸青岛老城区向黄岛区、崂山区、即墨区转移的趋势明显。其中即墨区蓝色硅谷核心区是海洋产业聚集地代表,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成立,青岛市规划建立一个以海洋经济产业为核心的功能区,蓝色硅谷的定位是寻求发挥青岛涉海机构集中、海洋研发人才密集的优势,发展海洋产业前沿高端技术,助力青岛乃至山东的海洋经济稳定高效发展。

作为海洋经济空间布局重点,青岛海域功能区划以及海域开发强度是研究空间布局问题并优化的重点。王琰等学者根据遥感影像和统计数据,对于青岛海域使用率、用海类型、用海方式、海域开发强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7]

海域使用率主要表征海域空间开发利用程度[8],以管理岸线向海一侧项目用海面积与研究海域面积的比值表示。目前青岛市海域使用率较低,仅为5.61%,开发潜力较大。其中:即墨区海域使用率最高,达到11.47%;市区、黄岛区和崂山区的海域使用率依次递减,分别为9.19%、3.76%和2.21%。与全国海洋开发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9],青岛市海域开发利用活动主要集中于海洋功能区划近岸近海线向陆一侧的滩涂和浅海水域,开发利用面积超过项目用海总面积的91%。

青岛市海域开发整体上呈现北部以渔业、城镇建设和旅游娱乐为主,南部黄岛区以渔业养护、港口码头建设、临港工业和滨海城镇为主的格局。

学者对青岛海域使用的类型多样性程度进行测算,得到各地区多样化指数GM。

青岛市用海类型基本齐全,但用海结构规模并不均衡,海域开发利用活动以渔业用海和造地工程用海为主,分别占项目用海总面积的62.91%和18.42%,海域整体使用效益一般,用海多样化指数约为0.56。

可见青岛市海域开发强度整体较适宜,但近岸海域开发强度较高。除崂山区近岸海域开发强度为可载外,其他地区近岸海域均为临近超载或超载。其中,市区近岸海域开发强度超过0.75,超载情况较为严重。

对于属于海洋经济的各产业部门,如石化、食品、运输、旅游、新兴行业等,青岛市内产业分布大体遵循原有陆域产业布局分布,同时随着青岛市各项海洋经济发展计划、新兴科技和蓝色经济实验区的设立,海洋产业布局也向这些地区倾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海洋生物企业的空间分布。

可以看出,青岛城区是生物企业核心分布区域,在其他区域则是点状分布,并对周围地区有一定辐射效应,其中,崂山区的鳌山湾、红岛、黄岛西海岸新区等作为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开发区都具有丰富的产业集聚,随着时间推移,辐射效果将进一步加大。这样一个图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很大程度上拟合了海洋经济产业空间分布的概况。

三、青岛案例可实现的优化及启示

青岛海域规划和用海实践主要基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禀赋以及政策层面的影响,空间分布区际差距明显,而各地区用海类型多样性内部较为完备,但仍存在较大的区际差距。开发强度的区际差距较为明显。这些是基于青岛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在平面开发上仍有可以改进的空间。青岛海洋经济产业应向崂山、黄岛地区加快转移,同时随着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海域区划类型向多功能类型转变,在未来实现市区、鳌山湾、西海岸三个增长极并存,对拉动周围地区趋同增长。

另外,青岛地区海域立体挖掘方面欠发展,空间分布注重平面规划过于立体层次规划。海洋经济空间分布格局也应考虑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各类海洋发展计划的先后次序排序,根据跨时期最优原则选择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项目,在空间分布中应该更强调这一点。提高海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这需要对时间次序、数量规模、生态系统三大原则的综合分析、进行系统性开发,从而使得青岛实现合理的经济空间布局,海洋经济行稳致远。

山东半岛得益于海洋资源禀赋、自然环境优势、海洋科研基础,是中国海洋经济的先行示范区,研究海洋经济如何发展,海洋产业如何布局,海洋生态和人类开发活动处于和谐稳定的关系都需要在这片试验田里找到答案。

参考文献:

[1] 简新华. 新编产业经济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69-207.

[2] 徐敬俊,罗青霞. 海洋产业布局理论综述[J]. 中国渔业经济, 2010 (01): 161-168

[3] 刘大海,邢文秀,纪瑞雪等. 我国海陆发展问题分析及海陆资源配置理论体系构建[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4 (11): 10-13

[4] 张海峰,杨金森等. 到2020年把我国建成海洋经济强国. 海洋开发与管理, 1998,(1):20~21

[5] 资料来源:2001年、2006年、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以及沿海各地区海洋统计局网站

[6] 孙兆旭, 陈东景. 基于熵值法的我国蓝色发展时空演变及障碍度诊断[J]. 生态经济. 2019,35(05),54-61

[7] 王琰, 刘晓东. 青岛市海洋空间开发现状与强度初探[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1,38(02)

[8] 王江涛. 海域使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J]. 海洋通报, 2008(2): 59-64

[9] 翟伟康,张建辉. 全国海域使用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J]. 资源科学, 2013, 35(2):405-411.

[10] 秦曼, 梁铄. 青岛市海洋生物产业空间布局与区位选择[J]. 地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海洋经济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新技术开发区 社会经济发展 海洋经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4 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