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尽屠美夷
4743 10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橡胶工业几全军覆没,28重要行业21个被外资控制!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讲师

29%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675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2 点
热心指数
1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3571 点
帖子
896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20
最后登录
2013-8-1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P><FONT size=2>据商务部《2004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显示,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BR>等行业中,跨国公司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己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据《中<BR>国产业地图》(中国并购研究中心)一书指出,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BR>外资公司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BR>。</FONT><FONT size=2>啤酒行业:60多家大中型企业只剩下青岛和燕京两个民族品牌,其余全部合资<BR>;玻璃行业: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资; 电梯行业:最大的5家均为外商控股,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 家电行业:18家国家定点企业中11家合资; 化妆品: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 医药行业:20%为外商控制; 汽车工业:外国品牌占销售额90%! 在感光材料行业,美国柯达于1998年仅出资 3.75亿美元就实行在华全行业并购,2003年又收购了乐凯20%国有股,已占有中国感光材料市场至少50%的份额,富士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5%。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美国微软占有中国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95%,瑞典利乐公司占有中国软包装产品市场的95%,法国米其林占有中国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在手机行业、电脑行业、IA服务器、网络设备行业、计算机处理器等行业,跨国公司均在中国市场占有绝对垄断地位。在高科技领域:如手机行业,由于本土企业上游技术、关键零部件乃至生产线大部分从跨国公司购买,跨国公司早已从中赚够了。近期跨国公司开始采用低价策略,挤压国内手机厂商的利润空间,意在赶尽杀绝。国内手机行业除了自有品牌外没有核心部件的核心技术,2005年以来全部亏损,市场占有率严重萎缩,纷纷退出市场。在流通领域,占有主导份额的大型超市领域,外资控制的比例已高达80%以上,中国零售企业只能在中低端市场经营。随着外资的延伸,低端市场也将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零售业是最能吸纳劳动就业人口的领域,竟然也任由外国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前来掌控,真是走火入魔。业内有人指出:流通渠道可以控制工业命脉,如果放任外资企业占领我国的流通渠道,中国的企业终将沦为国外流通企业贴牌产品的加工车间。</FONT></P>
<P><BR><FONT size=2>所剩无几的国有大中型橡胶轮胎企业,还在谈合资! <BR>橡胶工业与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密不可分,除了为国防、航天、舰船、机器<BR>、电子、家电及建筑提供必不可少的密封件及橡胶制品之外,作为橡胶工业代表<BR>产品的轮胎企业肩负着为汽车、工程车、飞机、火炮、装甲车提供必不可少的轮<BR>胎。国家没有这个东西,要紧时刻,汽车不能跑,飞机不能飞,大炮火箭不能移<BR>动,装甲车不能前进。美、英、日、法、德等发达国家在积极发展自己的汽车、<BR>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同时,不遗余力地发展本国自己的轮胎工业,并控有相当实<BR>力的与其紧密配套的各种战略物资的生产与储备。解放初,橡胶是列为禁运的战<BR>略物资。新中国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在老一辈领导人的关怀下,新中国橡胶工<BR>业从无到有,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较苦创业、发奋图强方针指引下,通过科<BR>研、开发、生产与引进技术、引进装备和消化吸收创新,不断发展壮大。到2000年,我国的生胶消耗量居世界第二位,轮胎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年生产规模达8000余万套,曾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积累。橡胶工业既是劳动力密集产业,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税高利大。我国橡胶行业,因国有企业一度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利润率较低,但安排劳动力就业机会多、资金积累比较大。因轮胎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众多大型跨国公司争相涌入中国橡胶行业,争夺我国市场。自1993年后,国家定点的年产100万套以上的重点轮胎企业,陆续被国外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控股。到90年代末,被外商控股的企业已达2/3,这些被外商控股的企业都是我国轮胎企业的骨干,其中包括为我国国防工业、飞机、装甲车提供配套轮胎的生产企业。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轮胎工业,多半失去了自主性,被控制在外国人手里。剩下的几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条件较好的也被外商盯上。2000.9.4《上海证券报》报导,我国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上海轮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世界最大的轮胎跨国公司法国米其林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共同组建轮胎合资公司,由法方控股70%;山东省青岛橡胶二厂、威海三角轮胎厂、荣成成山轮胎厂、河南轮胎厂等企业,也在与外商接触谋求合资。截至2000年,外商独资与已被外商控股的轮胎企业,其能力与产量已占我国轮胎70%以上,剩下的几家企业如再被外商控股,则我们奋斗了五十年所形成的橡胶轮胎工业,就会完全脱离民族工业的怀抱,其后果不堪设想。2000.9.9《参考消息》载:“德国大众计划买断与我合资企业”,德国大众奥迪公司某董事称,中国加入WTO后,要买断合资企业中的中国国有股份,我国民族工业的所有权正受到严峻的挑战。如果让外资任其所为,我国民族工业中的支柱产业,象涉及到整个重工业集中代表的汽车工业,以及与其配套的轮胎工业将都被控制在外国人手里,那么,还有什么比这些更为重要的国有企业将会继续存在而不被外资兼并控制呢? 某些人认为:合资能从外国人那里得到新技术,但从我国已经被外资控股企业的生产经营来看,外商对关键技术是十分保密的,中方雇员想从那里得到技术是很难的。据说某次戴高乐掌权期间,想参观法国米其林公司轮胎厂,竟遭婉拒,理由是防止技术泄密。可以说,以合资或得高新尖端技术是痴人说梦,即使得到的也不过是一点皮毛,或是过时的东西。不少地方官流行这样的说法:“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获、但求发展。” 如果我们所有的(或绝大部分)轮胎企业被外资控股,生产、科研队伍就失去了自主权,中国人就失去了对橡胶行业的领导地位。试想占世界20%人口的中华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能靠跨国集团的资本家们来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吗?我们的国防能靠外国资本来保卫吗?我们呼吁,剩下的几家大中型国有橡胶轮胎生产企业不能再卖了,即使是中方控股也不能再卖了。建议国家对轮胎这一战略性工业予以支持,加大科研、技改投入、简化项目审批手续,加快行业的发展步伐,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我国轮胎企业引进了几乎世界上所有各种轮胎制造先进设备,如上海轮胎厂,山东青岛橡胶二厂、三角轮胎、成山轮胎、河南轮胎等厂,这些厂已经都是较大规模的大型企业,都拥有当今轮胎工业的先进设备,几乎成了“万国牌”。这些企业,在生产能力和技术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大潜力。只要国家继续加以扶持,配备好干部,加强管理,发扬与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其轮胎产品的品种、质量和产量即经济效益均会年年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建议依照现行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方针,对几家大中型国有企业和大型专业研究院所进行重组,组建国有大型橡胶工业企业集团,把重点企业及重点产品生产建设有效地组织起来,发挥集团优势,提高我国民族橡胶工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克服当前困难,使其快速、健康发展。(2000)(这是2000年的一份报告,现在情况如何?2004国家工商总局调查:法国米其林占有中国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FONT></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改革开放 全军覆没 橡胶工业 股份有限公司 子午线轮胎 中国产业 外资公司 跨国公司 化妆品 改革开放

沙发
lglit 发表于 2006-10-14 17:5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认为这是改革开放的必然,本身技术不如人,我们可以学,如果一点学费都不舍得掏,那只能走闭关锁国、被动挨打的老路。

我是学工科的,在一家股份制企业做技术,我们公司做到了全世界产量第一,可技术呢?全是买的国外的,今年终于由中科院研制了一套生产线算是自主产权,其实也是改进了一下外国设备,换汤不换药的。不是学工科的人不会了解我们中国的技术和世界顶尖的技术能差多远,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我们拿着大把大把的钱去和人家学,是为了以后别人跟我们学,不能这么急功近利,目光要放长远些

使用道具

藤椅
尽屠美夷 发表于 2006-10-14 18:1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认为这是改革开放的必然,本身技术不如人,我们可以学,如果一点学费都不舍得掏,那只能走闭关锁国、被动挨打的老路。

美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贸易保护政策是怎么回事???????法国、德国、日本,无一不是贸易保护起来的。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到底论述的是什么?

人家可把贸易保护当成是闭关锁国哟。也就是说美国在19世纪的市场对它国是完全封闭的。

中国从1840年开放了,难道就没有挨打,就没有殖民地化?中国虽然有黄金十年,可那是依赖型经济,抗日战争时期,没有造出一挺机枪、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

我是学工科的,在一家股份制企业做技术,我们公司做到了全世界产量第一,可技术呢?全是买的国外的,今年终于由中科院研制了一套生产线算是自主产权,其实也是改进了一下外国设备,换汤不换药的。不是学工科的人不会了解我们中国的技术和世界顶尖的技术能差多远,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我们拿着大把大把的钱去和人家学,是为了以后别人跟我们学,不能这么急功近利,目光要放长远些

我们翻看世界经济史,世界上通过市场换技术成功的国家没有一个。

二战后日本怎么起来的,难道日本引入了外资么????日本有过市场换技术么?????????

日本是全世界外资最少的国家。科研体系一旦解散怎么也恢复不起来,除非搞计划经济另建一套与西方对抗的工业体系。

今年终于由中科院研制了一套生产线算是自主产权,其实也是改进了一下外国设备,换汤不换药的。

其实很多技术成果都是六七十年代的,那全是以前的技术积累。八十年代为了短时间改善生活不知道有多少科研技术项目下马。

如:数控车床,中国其实七十年代就有了,为了引入外国的技术,就把自己的研发体系解散了。

中国进入70年代,随着自我重工业逐步成型,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呈现了指数的暴增,中国经济进入了起飞的快车道。不仅数量上暴增,质量上也突飞猛进,中国的技术突破主要集中在70年代。当我们打开国门,感叹中国落后了,美国的航天飞机、克雷超级计算机,日本的新干线、彩电……。我们被告知文革是场浩劫,造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断和倒退,那么如果没有文革,中国也应该实现这一切。中国是落后了,但落后并不多,美国有航天飞机,中国的载人航天已经列入计划,宇航员也开始训练了;克雷超级计算机出现的几年后,中国的银河亿次计算机也诞生了;日本有新干线,中国的韶山电力机车也飞驰在大地上;1969年PAL制彩电才制定标准,几年后中国自己的PAL彩电也诞生了……

文革后的中国,如果没有发生大的波折,按照自我技术力优先发展的道路走,现在中国的技术力应达到什么水平呢?比如美国有P4,中国可能只达到P2、P3的水平,但家家有电脑,天天在网上打游戏创造GDP,而不是现在在血汗工厂每天干十余小时,每天只拿不到20RMB的工资。中国自己的新干线可能也没有日本新干线那么快速舒适,中国自己的大型喷气客机也可能没有波音空客那么豪华,但它们能够满足大多数国民游山玩水创造GDP的需要。中国自产的手机可能没有NOKIA的小巧玲珑,功能全面,但国民人手一个,天天煲电话粥创造GDP……。

使用道具

板凳
尽屠美夷 发表于 2006-10-14 18:2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历史的回顾

日本的CQ出版社是日本非常有名的电子类专业书籍杂志出版社。CQ出版社旗下的《晶体管技术》和《Design Wave》杂志,今年分别迎来了第500期和100期的纪念。上面登载了一些怀旧的文章,可以窃见日本的电子工业发展历史。

1954年,日本最初的国产晶体管诞生。10年后(1964),《晶体管技术》创刊。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日本从真空管到半导体的转换期。当时半导体的质量性能还有问题,还不足以取代真空管。日本当时分两派,一派是“玉派”,一派是“石派”。顾名思义,就是分别使用“真空管”和“半导体”的阵营。

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1971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运算放大器RC4558,运算放大器是模拟电路时代的核心技术。1976年末,日本国产第一号NJM4558完成,1977年4月开始量产。随后NJM4558不断进化,派生出一系列高性能的运算放大器。这些核心部件推动模拟时代日本的家电世界制霸。

80年代初,少年时代的我开始从事业余无线电活动时,就已经使用到国产的运算放大器了,现在还能历历在目:高增益通用运算放大器5G24,高速运算放大器5G25,微功耗运算放大器8FC7……。年代上与日本差距咫尺。但今天,国产的运算放大器安在?

数字技术部分。1976年,日本NEC推出日本第一台单板机TK80,装备Intel的8080A,ROM和RAM分别只有768byte和512byte。两年后的1978年,NEC推出了日本第一台个人计算机PC-8001。装备了日本自产的与Z80兼容的CPU,ROM和RAM分别提高到了24K和16K,可以运行BASIC和接显示器。

中国从60年代开始就研制过一些微处理机,1977年也研制成功自行设计的16位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机。80年代初的我也接触了大量国产CMOS集成电路C0XX系列和国产TTL集成电路T0XX系列。后来我上大学时,数字电路的教材上还是使用那些老古董的国产器件,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停滞了。到今天,国产的数字电路安在?

中国企业已经完全“无芯”了,与日本企业的差距已经遥不可及了。如果说日本以前是发达国家,中国不能比。那么,我们再来看看韩国。

韩国的三星1969年与日本三洋合资生产黑白电视机,随后与日本NEC合资生产黑白显象管。70年代的日本已经转向彩电生产了,愿意向韩国转让黑白电视技术,而此时韩国电子技术的基础基本没有。

1969年,中国使用的PAL彩电标准制定。70年代初,长虹自立研制了彩电。当三星还在学如何造黑白电视的时候,长虹已经可以生产彩电了。三星并不是没有代价获得黑白电视技术,随着日本彩电技术成熟,价格大幅度下降,三星的黑白电视出口急剧萎缩,70年代末80年代初三星处于破产的边缘。而这时,中国急速普及黑白电视,中国自己的产能不足,大量从三星进口黑白显象管。一度占三星销售额的80%,利润的100%。在关键时刻,中国挽救了三星,三星靠这笔钱转产彩电成功。

1978年,长虹从日本引进了一条彩电生产线,自主技术与日本技术相结合,在短时间内改进仿制了13条生产线,让日方大吃一惊。随后的故事很有戏剧性……


四、政府的责任

1976年,日本通产省设立国家半导体实验室,集中日本的技术力量进行半导体技术攻关。这些技术攻关使日本半导体在80年代在世界市场上制霸。与此同时,日本通产省还开始了模拟高清晰度电视的计划。当然,模拟高清晰度电视的计划最终失败,没有预见到数字技术的革命,虽然项目本身是成功的,并进行了试播。模拟高清晰度电视的计划虽然失败,但此计划中积累的技术并没有白费,高清晰度显示技术,信号的传输处理技术,精细加工技术被大量移植到数字电视上,使日本的数字电视走在世界的前列。

现在日本政府开始了三维电视计划,并争取到2020年实用化和产业化。日本政府还进行了“MIRAI”次世代数十纳米的半导体加工技术和工艺研究计划。在日本政府的这些科研计划的支持下,日本家电企业的数字相机、数字彩电蓬勃发展。在数字革命的时代,日本的家电企业又焕发了活力。

当韩国的三星和金星(现LG)与日本企业合资生产黑白电视的时候,韩国政府命令它们尽早独立,实现技术自立。韩国政府限制市场,限制黑白电视的内销,因为此时的黑白电视核心技术还没有掌握。通过此,培养本土的核心部件产业。韩国企业向彩电转型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日本不愿意提供彩电技术,只有靠自己摸索。此时的韩国干脆禁止彩电广播,直到1980年底才解禁。此后依然严格限制彩电内销,等待自我核心技术逐步完善,产能逐步增长。三星逐步实现了技术自立,现在可以在很多领域挑战日本企业。

长虹有自己强大的技术能力,在短时间内改进仿制了13条生产线,让日方大吃一惊。日本使出了一个杀手锏,按照日本的俗语就是“没有比免费更贵的东西”。1986年开始,大量向中国倾销新一代的彩电生产线和关键部件。既然国外的技术那么便宜那么好,为什么还要自主研发呢?长虹果断终止了自主技术的研发,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垮台,中国进入了“无芯”时代。免费的东西会损伤自我技术力的成长,自我技术力是最为宝贵的东西!

中国的消费者得到了实惠,1985年前彩电异常紧张需要彻夜排队,1986年后急速普及。但中国企业的根——技术力,却被摧毁了,于是今天中国彩电业面临灭顶之灾,今天的苦果当时就种下了。30年前,长虹做彩电时,三星还在学做黑白。今天的长虹在广告中说它的产品使用三星的机芯。今天的三星长虹已经是云泥之别。

就在日本政府设立半导体国家实验室的几年后,中国政府为了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果断停止了半导体研发计划,幻想依靠市场能自动生成和换取技术。这体现了日本人和中国人在经济发展认识上的根本不同,什么是发展经济?什么才算发展了经济?

中国人的认识是发展经济就是挣钱,挣到了钱就是发展了经济,然后享受生活。日本人的认识是发展经济是“物作り”(造东西),自己不能造东西,所谓挣到了钱,发展了经济那是假的。

没有耕耘,哪有收获!

使用道具

报纸
princemlk 发表于 2006-10-14 18:2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微积分,一向可好?
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使用道具

地板
尽屠美夷 发表于 2006-10-14 18:2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引入技术是可以的,但是有原则。

第一、不能市场换技术,不准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都破产了市场份额都被占有了,民族资本哪还有资金,除非通过计划经济,国家资本全面介入)。

第二、一号机引进,二、三、四号。。。。。。等坚决国产。

第三、不能因引入国外技术影响到本国研发!

使用道具

7
尽屠美夷 发表于 2006-10-14 18:2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日本的经济体制


二战后,日本一片废墟,殖民地纷纷独立,原有的财阀体系被盟国解散,剩余的军舰飞机等军用物资也被收缴一空,几十年的工业积累毁于一旦。整个日本的经济体系必须在这个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从头开始,然而,20余年后,日本一跃而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分析这段奇迹般的发展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本的经济现状。

战后的日本,百业凋敝,极端缺乏资本,但日本并没有开放市场,吸引投资,指望外国投资者解决问题,而是于1946年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也就是后来的经济企画厅(相当于中国的计委)。关于这个机构的性质,从经济安定本部1947年的《经济实相报告》可以看出个大概:"基于收集的资料和统计数字,把我国的经济现状向国民传达,想要国民一起考虑和解决问题。每个国民需要像考虑自己的家计一样考虑国家经济",提出了"国も企業も家計も赤字"著名的口号,意思是无论国家、企业还是家庭开支都出现了赤字,以此号召全体国民团结起来共度难关,争取国民理解和协助。经济安定本部迅速宣布了一系列硬性的经济管制措施,主要有四项:

1.基于"临时物资需给调整法"的物资管制;

2.基于"物价统制令"的物价管制;

3.基于"金融机关资金融通准则"的资金管制;

4.基于"贸易等临时措置法"的贸易管制。

四项管制,管死了企业的方方面面。而严格的金融管制和币制改革则抹杀了一切贫富区别,无论是皇族、华族、财阀家族,还是平民,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中,每人每月只能从银行提取500圆的存款(当时的工资约500圆),所有的存款、国债、社债、股份都在猛烈的通货膨胀中化为废纸。日本的上层能够在经济崩溃时与人民同甘共苦,而不是先富,这是我们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

主持复兴计划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派的经济学家有泽广巳,提倡"倾斜生产方式"。所谓倾斜生产方式,就是抛弃利润,产权等如今最热门的概念,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煤炭,钢铁两个行业,生产焦碳是为了炼钢,炼出的钢材又优先供给与煤矿生产相关的工厂,煤铁两部门循环扩大,最终恢复基干产业,为下一步发展做准备。在这个循环过程中,资金全部来自复兴金融金库(政府全额出资的国营银行,任务就是向煤炭、钢铁、电力、肥料四部门重点融资)的贷款,由于工业部门没有生产任何最终产品,也就无所谓利润,帐面亏空由国家银行印钞票弥补,因此引发高通货膨胀在所不惜。尽管这个煤铁复合体在狭小的国土上滥采自然资源,不关心任何利润,但经过数年艰苦的努力,日本再次在缺乏外汇的情况下重建了独立自主的核心产业,最终能够做到出口成套设备,进口原材料,在获取长期利润的同时保护了国家的资源。(日本的煤铁复合体不是特例,欧洲战后也有类似的煤钢同盟。)

在重工业优先的国策下,整个日本的资源都被集中,服务于体内循环的重工业,消费品工业(轻工业)无法从重工业取得物资,被迫停产。日本人的生活水平被压到最低,只能靠本土残存的农业生存。农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使他们能够承受低的粮食收购价格和高的税收。粮食和极少量生活必需品均采取统购统销,按人头配给,自由市场则被取缔,每个日本人每天只有四支火柴的定额,一年才能得到一块肥皂(《日本经济白皮书》:"配给的实绩,比如火柴1人1天只有4支,肥皂1人1年1个"),只有少量来自美军基地的物资及一些隐匿物资能够在黑市上缓解这种极度匮乏。这种匮乏不仅仅限于日本平民,而是基本平均的施加到整个社会,举个例子,1947年10月,东京地方裁判所就有一名34岁的法官,由于遵纪守法,拒绝食用黑市的粮食,营养失调死亡。

严重的普遍贫困,并不能阻止日本人继续实施经济管制和政企不分的国策,1946年8月,经济界成立了经济团体联合会(经团连),它是战前的日本经济联盟会及战中的重要产业协议会的延续,这个团体包括了所有的大型工业企业、金融企业和高技术工业。1948年2月,在已经存在的行业协会、地区企业协会基础上,进一步成立了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日经连),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也被联合。日本的企业从此要受到统一的指导,至于这种联合体更重要的作用,后面谈日本政治结构的时候将会详细论述。

2002年5月,大企业团体经团连与中小企业团体日经连合并,组建了新的经团连。会员总数1,623社、团体。其中,日本的主要企业1,306社、行业协会(如日本钢铁联盟,日本自动车会等)性质的全国团体129个,地方性质的经济团体47个。会长是丰田自动车的会长奥田硕,副会长则是新日铁、三菱重工、住友商事、东芝、SONY等日本大公司的会长。

以上介绍的是日本战后的应对措施,但在战争带来的冲击过去以后,这些政策并没有作为临时措施受到取缔。而是成为了日本的一贯国策。主要的表现就是日本财阀集团的重建。日本战前,几个财阀家族拥有大部分工业资产,垄断了大部分行业,战后,财阀家族不再拥有股权,也被强制排除在管理阶层之外,并禁止出任公职。但这种变革并不导向一个产权清晰,自由竞争的市场化经济体系,相反,产权集中程度比战前更甚,财阀垄断转向了政府垄断。改革手段也不是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基本以直接行政干预为主。1946年日本政府强行从资本家手中征收了相当于GNP10%的财产税,并通过金融紧急措施、农地改革等,在战后猛烈的通货膨胀中用纸币赎买各种资产,到1947年,日本的财阀及非财阀系的主要企业,大部分股份被集中到持株会社整理委员会、闭锁机关整理委员会、大藏大臣等政府机关的手中。等到重组结束,日本的大企业有国家股,个人股,各企业间也相互高比例持股,纠缠不清,同集团的经营者结成社长会,如金耀会(三菱)、五日会(三井)、白水会(住友),进行情报交换和协调行动,统一及调整集团意志,占有全部的经营权力。在这种体制下,根本不能指望个人通过买卖股权或参与股东会议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

拥有大部分工业资产的财阀家族被赶走了,但由于这些家族下属的企业之间分工配合紧密,股权又多半被收归政府,在短时间内,与原来的财阀企业相对应的大企业集团又纷纷出现,日本的经济又重新被大企业集团所控制,与战前相比,垄断程度变本加厉,而企业股权又多集中在政府或由企业相互持有,经济体系距离理想的自由市场经济越来越远。50年代中期出现了三菱、三井、住友等企业集团,60年代初又形成了富士、第一和三和,共6大集团。日本的大银行也归属各个企业集团,并且一一对应--三菱银行、三井银行、住友银行、富士银行、第一银行和三和银行。近年由于银行不良债权问题进行了合并重组,剩下4大银行,分别是三菱银行、住友三井银行、瑞惠(富士、第一)银行和UFJ(三和)银行。这些大型集团的成立,并非各个组成企业各自的独立选择,而是日本经济部门统一的规划所致。

大企业集团本身掌握了日本的核心资产,还能够干预大量集团外企业的活动,进而掌握了整个日本经济的脉搏。它们的主要控制方式有两种:

1.利用金融进行投资控制和利用技术优势进行控制。金融控制是指大企业集团所控制的银行为外部企业提供资金,战前各个财阀银行主要给本集团的企业融资,如今各个大集团银行大约只有20%的贷款是提供给下属企业的(伞下企业),这使大量的中小企业听命于大集团,增强了大集团的控制能力。在高度成长期,日本企业的平均自我资本只有17%,据1993年的统计,企业的总资本中,私人股份仅占23%,个人大股东已经消失,剩下的主要集中在以金融机关为中心的法人手中。政府对金融机关实行"护送船团"的保护,并进行"窗口规制"和"窗口指导",以统一计划引导贷款的投向。近年由于银行大量的呆坏帐,政府大量购买银行股份或向银行大量注入公的资金,事实上国有化。大企业的会长和社长,基本不拥有股份,而是由从业员逐步提拔上来的管理者,所有权和经营权彻底分离。

2.技术优势控制是指以大企业为核心,控制大量的配件工厂、合作工厂等中小企业群。大企业不断挑选中小企业进行间接控制,通过持股、金融援助、人员派遣等进行经营指导,特别进行质量管理等技术指导,还把它们编入自己的经营计划。特别培养,比较典型的有日产的宝会,丰田的协丰会,三菱和川崎重工的下请协同组合等。

当然,鉴于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结合之紧密,两种控制方式并没有被严格区分,例如大集团的下属银行采取一种被称为"系列One set支配"的独特投资政策,对新兴产业进行成龙配套的投资,便于系统地利用外国技术,中小企业只是在名义上才享有经营上的独立性。

日本即是资本主义又是社会主义,又两者都不象,可以称为会社主义或企业主义(引自《日本经济史[2002年版]》)。日本整是一个会社(企业),叫"日本株式会社"。下面的图引自《日本经济入门[2004年版]》,这本书从1985年开始,一年一版,是日本大学经济专业的参考书。此书直接称呼"日本型社会主义",图是原图,只是为了理解方便,把片假名词汇用英语原词替换了。


图1 高度成长期的日本经济体制

日本不是资本主义吗,怎么又变成社会主义了。其实名字不重要,关键看是如何运做的。日本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围绕Full Set产业构造,Full Set是全套完整产业链的意思。金融部门向重点产业低利融资,日本企业自我资本很少,大部是银行的金融资本。如果银行清理呆坏帐,追求经济效益,日本立即休克。政治面是自民党一党支配的官僚体制,其实自民党只是代理人,真正支配的是背后的经团连"民僚"。官僚--民僚对价格进行控制,价格竞争排除。输出产业奖励,因为日本没有资源,要靠出口换取资源。输入则严格限制,强制进口替代,积极导入技术。整个产业采用护送船团方式,即协调统一发展,不是某个行业超常发展,也不让另一些行业掉队。总之,日本的经济政治体制是以计划为主导的保守僵化的体制,运行效率是不高的,效益是很低的。政府为了培养自己完整的产业,欠了一屁股烂债。银行也有数不清的呆帐,还没有办法清理,只有靠政府印钱补贴银行,来个事实上的国有化。即使是民营,也不知道老板是谁,日本企业的大股东是法人,法人间相互持股,个人大股东早被消灭了,日本是经营者支配,产权不清。进入90年代后,日本经济不景气,进行构造改革,但只是嚷嚷,没有实际动作。

日本的这套体制与苏联有很深的渊源,叫社会主义也不过,反正现在也没有人能够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1939年,日本在中苏边境与苏联打了一仗,全军覆没,被苏联现代化的装备吓呆了。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获胜,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日本还西伯利亚出兵,与列强一起绞杀俄国革命。20年后,日本远远落后了。于是,在1940年仿照苏联模式,物资调拨,向重点产业倾斜,摒弃"利润",构造了战时计划经济体制。现在的日本经济体制也被称为1940年体制。苏联模式很有成效,但很快也发现了问题,于是进行了一通改革,最终形成了战后的经济体制。在《工業化の軌跡--経済大国前史》(岡崎哲二. 読売新聞社,1997年2月)的封面上这么写着:计划与市场纠葛的经济体制在战后的废墟中保存了下来。战败后,财阀解体,农地改革,资本家和地主被清除,企业由从业员支配,越发象苏联的体制。战后的倾斜生产,则由社会主义计划主义派经济学家有泽广巳主导,完全是苏联的做法。其后又进行了改革,最终形成了现在的1955年体制。

这套体制有3个明显的特征,1是整体协调,2是价格控制,3是进出口控制,找不到自由市场的影子。除了内部的垄断(或寡头)经营外,日本对外贸的严格管制一直持续到今天,尤其以技术引进为甚。日本企业引进技术是需要个别申请,由外资审议会后才能获得外汇和引进许可的。主要不是为了节约外汇,而是着眼长远,防止成套技术引进打击国内的自主研发能力,日本制定了如下的审查基准。

1.只能促进不能损伤自主技术的发展;

2.技术导入不能使即存的产业秩序发生混乱;

3.技术导入不能使中小企业陷入困境;

4.技术导入的企业有其它相关技术和资金配套,能够灵活使用导入的技术。

这些判断基准是暧昧的,可以有多种解释,具体负责的官员有否决权。贯彻"一号机输入,二号机国产"的方针。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给外资超国民待遇,无保留的放纵外来技术打垮自己的研发力量形成鲜明对比。

在大企业集团的垄断经营下,日本的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基本为少数联系紧密的集团企业垄断,剩下的只有农业。但农业也不是市场经济的天堂,战后日本确实进行了农地改革,土地被无偿平均分配,产生了大量的自耕农,但农民并非单独面对市场,而是加入农业协同组合等组织,农资的购入和农产品卖出主要通过农业协同组合进行。农业协同组合的组织图如图2。


图2 农协系统的主要组织图

根据2000年的统计:农产品贩卖类农业协同组合在农业相关产品贸易中占的比例为谷物96%、牛奶95%、肉类85%、蔬菜水果92%。农资购入类农业协同组合占的比例为饲料67%、肥料83%、农机具71%。这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解散农民组织的政策完全相反。不过日本的农业并不是赚钱的产业,主要还是作为日本这个岛国的一种储备资源,保证在国际市场动荡,粮食进口困难的时候日本人不至于没有东西可吃,这里就不做过多比较了。

使用道具

8
princemlk 发表于 2006-10-14 18:3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lglit在2006-10-14 17:52:00的发言:

我认为这是改革开放的必然,本身技术不如人,我们可以学,如果一点学费都不舍得掏,那只能走闭关锁国、被动挨打的老路。

我是学工科的,在一家股份制企业做技术,我们公司做到了全世界产量第一,可技术呢?全是买的国外的,今年终于由中科院研制了一套生产线算是自主产权,其实也是改进了一下外国设备,换汤不换药的。不是学工科的人不会了解我们中国的技术和世界顶尖的技术能差多远,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我们拿着大把大把的钱去和人家学,是为了以后别人跟我们学,不能这么急功近利,目光要放长远些

你根本就是糊涂,人家来是把你当廉价劳力使,你还真以为是来和你搞研究的呢?

人家来的目的就是要让你以前会的现在不会了,以前不会的现在更不会,要是你都会了,岂不成了他潜在的市场对手了吗?

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使用道具

9
尽屠美夷 发表于 2006-10-14 18:3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中国政府的任务是赶快限制外资扶持民族资本,设置高官税壁垒,对高科技术项目注入大量资金,直接参与研发,为中国的中小企业提供枪、炮!

使用道具

10
尽屠美夷 发表于 2006-10-14 18:4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毛泽东时代已经起步的先进技术,大型喷气客机、高性能航空发动机,大规模集成电路、CPU……,虽然很幼稚,没有比较效益,却如潮水般引来西方先进技术。既然西方技术那么容易引进,就没有必要自己做没有比较效益的事,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自己的技术纷纷下马,研制队伍纷纷解散,这是80年代的主旋律。中国的高等教育随着和平典范一起烟消云散,幸亏火箭和核弹不能引进,要不然全军覆没。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4 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