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1、依据调控框架不同,我国货币政策经历了1985年至2002年的计划管理期、2003年至2012年数量型调控期,2013年至2018年由数量型向价格型的过渡期以及2019年以来的价格型调控期,各时期区别在于政策工具锚定的变量不同。
2、最终目标决定货币政策方向,2013年前经济增长动力强劲,稳定物价为首要目标,2013年后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稳增长压力不大时兼顾金融稳定,重要会议的措辞变化可作为判断目标调整的依据。
3、数量型调控期,公开市场操作及存款准备金率为主要政策工具,随着调控框架向价格型转变,结构性工具和调整政策利率的重要性提升。
4、2003年以来,不同周期下判断政策转向的关键变量分别为:中长期限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使用与暂停、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的调整、资金利率与政策利率的背离程度,沟通机制对政策转向的确认存在滞后性。
5、今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及MLF利率调整意在缓解银行体系流动性及利率约束,后续5年期LPR仍至少存在5BP下行空间。政策取向需观察资金利率变化,当前仍处于绝对宽松区间,后续政策转变的关键信号为DR007-OMO利差回升至-20BP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