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陈才天
881 0

[学术哲学] 第10章:物象思维假设。63: 形象、表象及形象思维理论的困境 [推广有奖]

  • 5关注
  • 84粉丝

svip3

学术权威

93%

(VIP/贵宾)四级

17%

威望
1
论坛币
81429 个
通用积分
3803.8666
学术水平
1301 点
热心指数
1219 点
信用等级
828 点
经验
274944 点
帖子
10428
精华
0
在线时间
52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11
最后登录
2024-4-2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63 形象、表象及形象思维理论的困境

在西方传统哲学的认识论范畴中,理性认识是由抽象思维即语言思维或逻辑思维构成的。这种理论对中国现当代哲学的影响深远,并占有主导地位。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者们突破了理性认识抽象思维的唯一性䉒篱,提出了诸如形象思维、表象思维、直觉思维的观点。然而,我们必须看清楚,不论是感性实践,还是理智实践和直觉实践,实践的对象都是世界事物,而不是语言。换句话说,实践获得的世界事物信息,认识的成果是在心灵意识形成相关世界事物的物象,而不是语言。即便是通过语言交流,目的也是认识世界事物,而不是掌握语言本身。把思维限制在语言范畴,可能是西方哲学家由于那种幼稚的自尊心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即不能将思维授予动物界,思维是人类独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人类与动物界区分开来。形象思维在中国深入研究及其成果,在事实造成了对西方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有力挑战。但是,正如上节讨论中提示的那样,形象思维理论的困境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我认为,物象理论将能够很好地解决形象思维理论的困境。根据物象理论,物象思维是基本的思维形式之一。形象思维、表象思维都是物象思维派生的。至于语言思维,将在第15章和第三篇讨论。

为了说明形象思维与物象思维的差异,有必要将“形象”一词内涵与物象内涵作出比较。

一、形象与物象的内涵差异

形象亦作“形像”。汉语大词典对形象一词的注释有5 种含义:1、指具体事物。《吕氏春秋·顺说》:“善说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为力,因其来而与来,因其往而与往。不设形象,与生与长,而言之与音,与盛与衰,以之所归。”2、指肖像。《东观汉记·高彪传》:“画彪形象,以劝学者。”宋朝陆游《驾礼部曾侍郎启》:“纪话言于竹帛,肖形像于丹青,垂之无穷。”3、塑像,偶像。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县廨被焚,寄寺而住。民将牛酒作礼,县令以牛系刹柱,屏除形象,铺设床坐,于堂上接宾。”4、象征。晋朝干宝《搜神记》卷十:“汉(朝)蔡茂字子礼,河内怀人也。初在广汉,梦坐大殿,极上有禾三穗,茂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以问主簿郭贺,贺曰:‘大殿者,官府之形象也。’”5、形状、样子。《红楼梦》第五三回:“这会子花得这个形象,你还敢领东西来!”

在文学艺术界,一般认为:形象叫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指作家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渗透着自己的认识、情感、想象、审美理想和审美评价创造出来的人、物、自然景象。艺术形象在各种艺术门类中有各种表现形态,如文学形象、音乐形象、绘画形象、舞蹈形象等。艺术形象生活的升华和变形,它既是艺术创作的直接结果,又是艺术欣赏的直接对象和起点。文学形象主要指的是人物形象,它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物、主人公等的含义相同相近。从广义讲,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文学用语言创造形象,它要通过读者的想象才能再现出来(王嘉良,张继定 .2001.)。

以上关于“形象”一词自古代以来在汉语言中的涵义是,指具体事物、肖像、塑像、偶像、象征、形状、样子、生活图画、人物形体状态等,它们都是属于感性实践认识的直观事物的样态。形象涵义不包括理智和直觉实践认识的非直观事物的样态。并且是把形象直接等同于事物,或者说,形象一词还不是哲学范畴的概念。物象内涵则包括了感性实践、理智实践和直觉实践认识在心灵意识中形成的直观和非直观事物的样态。

由于有很多学者时常用“表象”来论证形象思维,所以涉及表象概念。

二、表象

语言学、教育学、文艺理论、哲学、心理学中都用到“表象”一词。各学科对于表象内涵,基本确定在感知觉直观事物信息的范围内。

1、语言学表象观念

汉语大词典对“表象”一词涵义的注释:1、显示出来的征兆。《史记·龟策列传》:“卜筮至预见表象,先图其利。”《后汉书·天文志上》:“言其时星辰之变表象之应,以显天戒,明王事焉。”2、标志;象征。章炳麟《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若动静形容之字,诸有形者,已不能物为其号,而多以一言概括。诸无形者,则益不得不假借以为表象,是亦执也。”叶圣陶《悲哀的重载》:“这是喧扰的反趋,也许是悲哀的表象。”

2、哲学、心理学表象观念。

“表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而在记忆中保留的感性形象”(古茂盛;王启康,彭聃龄.2001.)。“表象按其形成的方式划分,有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运动表象、空间表象等”(王庆生、1987)。但是,不少学者认为,表象是对知觉映象的回忆和再现,是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也是感性认识的最高级的形式。表象和知觉的不同点在于,知觉只有当对象作用于感觉器官才产生和存在,而表象不是对当前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直接模写,而是对过去感知到的事物所再现的知觉图象。由于表象不再直接与当前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相联系,因此,表象的形成更多地融汇了思维加工的因素,它总是或多或少地包含了对原有知觉的概括和重组。“表象比感觉和知觉更接近于理性认识,它为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创造了条件”( 李淮春1996.)

这就是说,表象是感性实践认识,不包括理智实践认识和直觉实践认识。

3、西方哲学表象观念

表象是西方近代哲学中广泛应用的一个范畴。黑格尔的表象是 指的心目中所想到的对象,是“理智”(Infelligenz)或“认识”的第二阶段,居于“直观”和“思维”之间。黑格尔认为:表象活动是把直观中的东西移入主体内部,“表象是回想起来的直观(die erinnerte Anschan-ung,‘内在化的直观’)。” 表象包含三个环节 (1)“回想”(Erinnerung)。 (2)“幻想力”(Einbildung-skraft)。 (3) “记忆”(Gedachtuiss)。德国唯意志论哲学家叔本华说:“在我们所有一切表象中的主要区别即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的区别。”所谓直观表象,即包括整个可见世界或全部经验;所谓抽象表象,即概念,达到概念的能力为理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能力。
在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看来,表象是不能脱离符号而存在的,表象是语言的功能,是语言呈现的世界。福柯说:(6)“从前,符号是认识的工具和知识的钥匙;而现在,它们是与表象,即整个思想共存的;它们处于表象内部,但又贯穿表象的整个范围。”在福柯的表象理论中,人们似乎不可能离开语词认识事物,不能离开语词进行思维活动。这是不符合人类认识活动的实际情况的。

显然,表象与物象内涵是有区别的。表象只不过是感性认识获得的在心灵意识中呈现的直观事物物象,表象并不包括理智和直觉实践认识的非直观事物的物象。物象是通过感性、理智和直觉实践认识世界获得的在心灵意识中形成直观和非直观事物的样态。物象可以独立于语音文字贮存于心灵意识中,语言不过是一种对事物物象外化的表述形式。

近20年来,我国部分教育学术期刊有“表象思维”在教学中作用的研究,但鲜见于经典作家的著作。表象思维能否成为一个哲学概念,还须探讨。

三、形象思维理论的困境

(7)“思维与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思维活动是在语言形式之中进行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这无疑是在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即人类之所以能思维是由于有了语言,这就将思维限定在语言范围内。这种思维理论,曾在中国占有主导地位。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美学界、文艺理论界就“形象思维”问题展开过两次大规模的论争。第一次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历时十年左右;第二次是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持续了七、八年时间。两次论争的时代背景、知识背景不同,但理论使命相似,即探讨“形象思维”是不是独立于并相对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另一种思维形式?“形象思维”是不是艺术创造的特殊规律?前一个问题带有浓厚的哲学尤其是认识论色彩,后一个问题则试图探讨美学尤其是艺术创造心理学的真谛。文艺美学学者认为,“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它是文艺创作活动从观察生活、选取题材到塑造形象的整个创作过程所采取的一种思维方式。”(王向峰1987)“形象思维是运用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形象思维是表象的运动,其核心和基本要素是表象。”(古茂盛;王启康,彭聃龄.2001.)。

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走出了黑格尔、高尔基关于艺术家形象思维的限制。形象思维的观点,除了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应用外。学者们在哲学认识论,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图学的教学研究以及科学发明创造性思维的讨论中,广泛地阐明了形象思维在各自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形象思维具有普遍性”(王南、《求实学刊》1984-4)。“形象思维通过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事物的本质”( 李传龙《河北学刊》1985-1) “形象思维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 韩美兰《山西大学学报》1987-1)。 “作为先于人类语言而存在的最原始的形象思维,它也运用于科学创造之中,并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陈甲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3-5)。等等。

不能否认,形象思维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有着特殊效用。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现实主要是形象思维。作家、艺术家在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进行深入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之后,不仅从感性具体的细节中,从个别的东西中进行抽象,保留那些生动、鲜明、典型的细节作为艺术形象的基础,还通过想象、联想和幻想使它成为具有认识论意义、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概括,来塑造出完整而富有感情的艺术形象。形象思维活动具有美学的价值,从形象、画面、乐感、色彩等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激起读者、观众、听众和作者之间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和交流。但是,中国学术界对于形象思维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性质,并未形成一致的观点,而是陷入了理论困境之中。

困境一:如果按照西方传统哲学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认识论理论架构的规定性,中国学术界对于形象思维的认识论性质产生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那就是有的认为形象思维是感性认识,有的认为是理性认识。如“感觉、知觉、表象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由此而产生的直接反映事物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何伋,陆英智,成仁,1998.) “形象思维是人类根据认识需要所进行的一种理性思维活动”( 《数学辞海》编辑委员会,2002.)。显然,在学术界对形象思维的性质,存在一种认识论上自相矛盾的理论困境之中。

困境二:我们注意到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存在理论缺陷。首先,对形象思维做出认识论层面相互矛盾的理解、解释,是由于中国学界没有超出西方传统哲学认识论架构。在这个架构中,实践永远是感性的人的活动,即实践就是感性认识。这样,形象就是感官直观的形象,形象思维就是感性直观的形象思维。所以,形象思维不能包含非直观事物物象思维。其次,我们从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的教学理论研究看,研究者将形象思维作为教学的思辨方法,是不够确切、不准确的说法。尤其是化学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化学对象是非直观事物,是错误的理论把对非直观事物的直观性描述看成是直观事物的形象。实际上,数学、物理学、化学的教学实践认识对象已经超出了感性直观的范围。形象概念不能包括非直观事物样态的局限性,决定了形象思维对象的局限性。这说明社会生活已经向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要新的哲学概念诞生。

困境三:形象思维作为感性直观认识方式,形象思维概念不能涵盖对于非直观事物样态的思辨活动,虽然我们对非直观事物也是常常以形状、时空秩序等样态进行思辨。但对于事物性质、性能、节律、关系、能量、作用等,却不宜用“形象”来概括和描述。比如情感,情绪,人的社会关系,能量守衡,熵等。虽然可以说形象思维是语言思维的前期思维阶段,或者说形象思维是独立于语言思维的一种方式。但是,形象思维无法阐明语言起源的原理,形象、形象思维不能充分有力地阐明实践认识世界事物向语言表达的思维活动。

根据对“物象思维”与“表象”和“形象思维”进行比较的讨论,我们对物象思维做出一个总结:物象思维不仅是物体的体积、形状或状态的观察、理解和掌握,还包括对于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性能和属性的观察、理解和掌握。比如对物体的运动、演化、力、能、场、信息、空间和时间的观察、理解、体验、掌握,并企图达到准确程度的思考。物象思维可以通过物象抽象对事物进行本质上区分,比如猫与狗、鸡与鸭、人与猴、石块与水、植物与动物等等;物象思维可以通过物象进行直接判断或推理。

参考文献:

(6)[法]米歇尔·福柯著《词与物》第87页,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

(7)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第693页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形象思维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Gedacht 山西大学学报 Inne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6 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