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umingxu
544 11

[学科前沿] 科教兴国-大学者大师讲学问者也? [推广有奖]

泰斗

51%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经管朝花夕拾万花筒

行为决策+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

威望
6
论坛币
198557 个
通用积分
38560.2928
学术水平
2511 点
热心指数
2986 点
信用等级
2477 点
经验
42750 点
帖子
20947
精华
11
在线时间
622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3-26
最后登录
2024-4-30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一位图灵奖得主眼中的高校PK:中国赢在新生,美国赢在毕业生

“我主要是一名教师。”

作为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得主,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更看重自己教育家的角色。作为研究生导师,他的大部分博士生3年内就毕业了,与其密切合作的3个学生也获得了图灵奖。但他更愿意投身本科生教学,自1964年至今,他一直在给本科生授课。

大批中国学生也受到了他的教诲。从2011年12月起,他开始给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的学生上课。在多个场合他都曾提到,中国顶尖大学的大一新生比美国顶尖大学的大一新生素质更高,但在三四年后,后者在知识水平和能力上往往会超过中国同年级学生。

还有一件事让他感到诧异——他曾不遗余力地帮助中国高校招聘老师,然而两年后,这些新老师都离开了。究其原因,他得到的答案是学校的大环境只注重研究经费和论文发表数量,却不关心教学质量。

由此,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得出结论:中国大学的教育质量出现了问题。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大学的使命是培养下一代人才,而不是搞研究;如果大学校长希望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就需要专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出于上述考虑,作为北京大学访问讲席教授,他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高文于2018年共同发起了“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旨在促进高校更重视本科的课堂教学。

此外,这位2016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还想做更多事情。

2021年11月18日,在与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会见时,他提出了在计算机专业领域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的打算与设想。这催生了一个新计划。很快,当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决定在部分高校实施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以下简称“101计划”)。

该计划提出要在计算机领域率先建设一批一流核心课程、开发一批一流核心教材、建立一个高水平核心师资团队、建设一批核心实践项目,探索计算机领域高质量人才培养新模式。

除康奈尔大学教授的身份外,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还是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计算机科学中心主任和华中科技大学霍普克罗夫特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如今,他和妻子先在中国工作3个月,再回美国工作3个月,按这样的节奏轮替进行。

7月中旬,这位83岁的老人甫一抵京,就接受了《中国科学报》的专访,畅谈“101计划”背后的故事和自己的教育理念。在他的办公桌前有一张六边形的会客桌,每位访客都能与他平等地坐在一起交流。

“如果你真的理解相对论,你就可以向高中生解释它”

《中国科学报》:你在中国工作多年,什么是你工作中最重要的?是“101计划”还是“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这两个项目都很重要,也都将产生很大影响。其中的一个影响就是教学评估。我们在做中国排名前40位大学计算机科学的教学评估,每年评估结束后,我会写信给这些学校的校长,告诉他们其学校排在前1/3、中间1/3还是后1/3。他们应该已经意识到,对高校的评估不再依据科研经费、论文数量和国际排名,而是教学质量(编者注:在实施中,该评估是以“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的形式进行的)。

这40所大学的教学质量开始提高,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目前,教育部正在和我讨论将该计划推广开来。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进入排名前40位大学的机会,教育部想将该计划推广到1500所中国大学的更多学科。如此,中国大学的教育质量就会有重大改进。

《中国科学报》:“101计划”的背景是什么?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101计划”主要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课堂教学,一个是教案。

首先是教学。为了评估教学质量,我旁听了大量课程。我给中国教育部部长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堂课,授课老师是一名一流教师。开始时,每个学生都很投入,认真听课并做笔记;但等课讲到中途,她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数学定理,并花20分钟进行证明。此时,有一半学生开始不再专注于听讲,而是拿出了手机。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我们不应强行改变。所以我只是告诉那位老师我以上的观察,然后问她:“你觉得该怎么做?”她说:“学生们可能不理解那个数学定理,我应该给学生一个更容易理解的直观版本。”我继续问她:“从现在开始的6个月中,你希望学生记住你这门课的什么内容?”她想了想说,可能不是她花了20分钟的定理证明,而是需要理解的关键思想。

所以“101计划”现在的做法是听课老师会旁听几堂课,但不会告诉授课老师应该怎么做,而是就其在课堂上观察到的情况进行讨论,让授课老师自己决定是否调整教学方式。

另一个部分是教案。之前我只与中国排名前40位的部分大学合作过,上海主管教育的副市长问我是否愿意去其他大学看看。当我访问这些学校时,我意识到它们与重点大学有很大区别——重点大学教师的英语很流利,他们可以自己观察目前国际上的大学都在教什么,获得最先进的教学素材;但排名靠后的大学教师的英语不够流利,你需要“喂给”他们中文版本的教学内容。

因此,“101计划”请了中国最优秀的教师编写中文教案,他们编出来的教案都非常棒。

不过,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以数学为例,目前我观察到的都是在为拓扑学这样的高阶课程编写教案。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数学家,如果你在某所中国最顶尖的大学工作,那么这样的教案是非常好的。然而,绝大多数来上课的学生都不是数学专业的,他们需要线性代数等一般水平的课程。

因此,我们需要将编写出来的材料发给更多大学,让更多人看看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我们应该将原始版本作为荣誉课程,同时编写一个普通课程版本。我们可以请一些普通大学里的高素质教师试用这些教案,看是否适用于普通学生,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水平的内容适合普通学生,并可以根据需要对相应内容作出适当调整。

《中国科学报》:在有效解释复杂而晦涩问题方面,你有什么技巧或经验?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真正理解复杂的内容,并将其简化为任何人都能听懂的语言。不要使用高级的术语,如果你真的理解了相对论,你就可以向高中生解释它。因此,一名好老师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用简单方法解释复杂问题。

顶尖高校PK:中国赢在新生,美国赢在毕业生

《中国科学报》:你在多个国家都有教育工作经验,这些经验可否应用到中国?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有些国家的经验并不成功。比如哥伦比亚、智利、巴西、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印度等国家,政府并不觉得教育是优先事项,因此我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我试图改善这些国家的教育,虽然能通过教课或谈话等方式帮助一些师生,但我无法帮助这些国家系统地提高教育质量。

然而我来到中国时,我发现这里非常重视教育。中国认为,未来国家的竞争力是人才,那些改善教育体系的国家将成为世界大国。当我告诉中国政府一些可以改善教育的方法时,他们会进行小范围的试点。大概一年后,他们会对其进行评估,如果真的有效,就会扩大范围。他们愿意接受任何可能有用的想法,看看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就会采纳。

《中国科学报》:你提到过中美顶尖高校大一新生和毕业生的比较,能否谈谈更多细节?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人才按数量均匀分布,所以中国的人才是美国的4倍。但在美国,不管你去哪所大学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美国的人才广泛分布于200多所大学中。但在中国,每个人都希望去排名前10位的大学,所以中国顶尖大学的新生质量确实是世界一流的,比美国顶尖大学的新生质量高得多。然而,美国顶尖高校毕业生的质量更高,我认为这是因为美国大学的教育质量更高。

事实上,我刚来中国时,发现有些教师根本不上课,他们只是把幻灯片放给学生看。现在情况已经不同了,如果教师不讲课,就会得到差评。

另一个中美差异是美国培养了足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来满足国家需求。如果政府需要解决某个问题,他们只需雇用国家实验室的人才;如果公司需要解决某个问题,他们只需雇用员工。因此,培养下一代人才是美国大学的唯一使命。

相比之下,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还不够多,所以中国大学的使命有两个:一个是培养下一代人才,另一个是帮助政府和企业开展应用研究,而第二个使命可能会干扰第一个使命。

《中国科学报》:你认为我们应该让一部分教授专注于研究,其他教授专注于教学吗?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我可以告诉你美国是怎么做的。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有专门的应用研究机构,其职位与教职是分开的。应用研究人员会随着机构迁出校园,他们不是教职员,其工资不占用学校的教学经费,而是由其雇主支付。除名字外,这些研究机构与斯坦福大学没有任何关系,它的主任也不是由斯坦福大学任命的。

所以,我们必须将这两项任务分开,使它们保持独立。但这首先需要在中国培养出足够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样才有足够多的人来从事研究工作。

“我主要是一名教师”

《中国科学报》:你可以谈谈人工智能大模型吗?ChatGPT会对教育产生什么影响?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我不认为它会对教育产生多大影响。最重要的一点是,好的教育不在于老师有多聪明,或者他能解释什么,而在于他是否关心学生的成功。

ChatGPT可能有助于使现有任务自动化。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正在经历一场革命,工作岗位的数量将减少,只需要很少一部分人,就能为我们提供所需的全部商品和服务。当绝大多数人没有工作时,我们将如何重组社会?我们必须让人们对旅游、音乐、表演、体育或其他方面产生兴趣。

这听起来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但如果回顾历史就会发现,美国在工业革命前有95%的人口从事农业,今天却只有5%;制造业出现了新岗位。而在今天,当制造业中的工作岗位消失并实现自动化时,你不知道未来会从事什么新工作,可能会与你的预期完全不同。

《中国科学报》:中国的教育主管部门正在鼓励本科阶段的科学史教学,对此你怎么看?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如果你不了解过去的事情,很可能会重蹈覆辙;了解历史可以让你更好地看待未来。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是帮助他找到一份高薪工作。要摆脱过于狭隘的关注,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所有事情。

《中国科学报》: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康奈尔大学都是非常优秀的大学,国际排名很高,你认为原因何在?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美国大学之所以排名高,是因为从中国招收了很多高质量的博士生。我们应该教博士生如何做研究,但有些教师让博士生帮助他们做研究,这是不合适的。

博士生来大学的目的是接受教育,而不是成为“打工人”。我的大部分博士生3年内就毕业了,因为我没有让他们做研究,而是教他们如何做研究。与我密切合作的3个学生获得了图灵奖,第4个学生获得了仅次于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奖。我认为他们之所以做得这么好,源于我让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果我让他们跟随我的工作,他们可能不会如此成功。

《中国科学报》:你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我喜欢任何想学习的人,因为我喜欢帮助那些好奇心强的人。如果有人知识渊博,自以为无所不知,又总是能得到加分,我对他就没那么感兴趣了。但如果有人真的想学习,并且付出努力,我就会很好地付出我的时间去提供帮助。

《中国科学报》:在你的人生中,主要角色是一名科学家还是一名教师?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我主要是一名教师。我只是把科学作为我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其中一些是为了弄清楚应该教什么。结果发现,我开发的一些应该教的东西变成了世界级的科学。

这是幸运的,变革的时代机会无处不在。我是世界上第一批计算机科学家,我40多岁时,美国总统任命我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一般来说,人们通常要到60多岁才能得到这样一份工作。

(原标题《一位图灵奖得主眼中的中国高等教育——为何中国顶尖学生入学赢了,毕业时却输了》)

引自-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15139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科教兴国 forward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最顶尖的

沙发
fumingxu 发表于 2023-8-10 16:16:2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30240hy5boiryz7y0z9bl.jpg

使用道具

藤椅
AADASDadad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23-8-10 17:07:20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fumingxu 发表于 2023-8-10 16:15
一位图灵奖得主眼中的高校PK:中国赢在新生,美国赢在毕业生“我主要是一名教师。”作为计算机领域最高奖— ...
感谢分享

使用道具

板凳
HappyAndy_Lo 发表于 2023-8-10 19:12:5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报纸
albertwishedu 发表于 2023-8-10 19:16: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地板
龙侠99 发表于 2023-8-10 20:38:5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分享。

使用道具

7
marytwj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23-8-10 21:49:57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分享呀

使用道具

8
Kuibu 发表于 2023-8-10 22:51: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9
amoytommy 发表于 2023-8-11 08:58: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分享

使用道具

10
啸傲江弧 发表于 2023-8-12 11:46:1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分享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