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wudaojiaoyu01
656 0

从文献到文章:从混乱到秩序 [推广有奖]

  • 0关注
  • 2粉丝

副教授

6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80 个
通用积分
143.465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5440 点
帖子
457
精华
0
在线时间
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23-4-23
最后登录
2023-8-29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从文献到文章:从混乱到秩序



学术性写作中,对文献的应用不能只是在文献综述部分。一些学生写学位论文,除了引言部分综述文献之外,后文的研究分析部分、甚至是结尾的讨论升华部分,通篇都是自己的表达,而没有任何与文献的对话,这其实还是闭门造车,学术界的研究与自身的研究两张皮。



学术性写作中,对文献的应用应当贯穿整个写作的过程。一般有两种应用的场景:第一种,文献本身就是研究的素材、文章的血肉和论证的关键。这类文献通常就是前文提到的一手文献。譬如,采用田野调查方法的研究文章田野调查获得的访谈资料、调研手记等一手文献就是写作最重要的素材,要根据作者采用的理论框架,有机地将这些素材组合在一起。再比如,做历史研究的文章,历史档案、资料或者书籍等一手文献,也就是文章的血肉,作者得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结论,都是建立在对这些一手文献的爬梳、研读和分析阐释基础上。



第二种场景更为常见,就是在写作时与文献的对话。这类文献通常对应着前文提到的二手文献,尤其是一些在文献综述环节发现的经典文献、关键文献。与这些经典、关键的文献对话时,也有三种不同的对话方式:借鉴、驳斥、创新。



借鉴最为常见,可能是在整篇文章的构思方面,借鉴了某个理论或者学术概念;也可能是在文章的局部,借鉴一些经典的研究、案例或者表述,从而加强对自己观点的论证。比如,杨念群在撰写《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一书时,就开宗明义地表示,用“再造病人”来重新解读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借鉴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军有关庙字的讲述以及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的研究,“病人”就是一种隐喻性的表达,“病人”被观察、改造和治愈的过程,也就是近代中国找到自身发展道路的过程。



文献无论是不是经典,都不是金科玉律。通过研究提出对经典文献的反驳,也是文献对话的一种。



比如,历史学大家何兆武先生1989年曾经发表过一篇很经典的文章《历史研究中的一个假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何先生认为所谓“中国封建社会为何长期停滞",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假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只是比欧洲长,不能因此就说中国是长期停滞了。对此,新生代的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反驳。王学典认为,不管这个问题是不是假问题,围绕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现象,史学界做出了诸如中国古代史分期等丰富的学术成果,“在泼脏水时绝不能连孩子也一起泼掉”。周祥森进一步认为,历史研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问题意识,他认为何先生“提出根据可证伪原则区分历史学中的科学的成分和非科学的或艺术的成分的界限,并进而把这一原则推广应用到区分历史问题的真或假,实际上是无条件地、不加批判地接受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的结果”。经过讨论,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创新是更为重要的文献对话方式,创新是学术性写作最大的价值。所谓创新,就是在全面掌握既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观点或者研究假设,这一观点或者假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已有文献是学术创新的基础。



典型的比如胡宜撰写的《送医下乡:现代中国的疾病政治》,此书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杨念群《再造病人》写作的启发,都是将疾病、历史与政治三者进行了联系。但是具有创新价值的是,胡宜明确地提出了“疾病政治”的概念,并且他发现现代中国无论是道路选择还是制度安排,鲜明的特色都是重视乡村,譬如陈志潜的“定县模式”、建国后的赤脚医生制度、团结中西医的政策以及爱国卫生运动等,他认为,只有将医学和健康真正送“下乡”,国与民的关系才是最优解。



无论是将一手文献作为写作的基础素材,还是在具体论述时借鉴、驳斥、创新地应用经典的二手文献,从文献到文章的过程,都是种从混乱到有序的过程。“秩序”究竟是怎样的,恐怕就是学术性写作最主要的脑力劳作和智慧产出。



通常进行学术性写作时,阅读文献和研究构思的时间都远远大于真正着笔的时间,作者可能阅读的文献有几百篇,但是最后真正应用到文章写作中的,也许只有阅读文献的十分之一而已。



究竟哪些文献要被使用,这些文献如何分布在一篇文章中,如何强化作者的论证和文章的说服力,功夫是花在码字之外的。从文献到文章的过程,有点类似拼图游戏,要将散落的碎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幅能够表意的图画;不同的是,拼图游戏有可参照的图片,而学术写作时,图片恐怕不是先验的,而是需要研究者自己构思勾勒出来,再按图索骥,把文献和研究素材整合成为一篇文章。



上文从什么是文献、文献的范围与类型入手,剖解了学术性写作的文献能力。最后,谈谈文献的规范引用问题。文献的检索、筛选和应用能力可以有高有低,但文献的规范引用却是底线问题。



学术性写作的初学者,从写作的第一天,就应当明确这一点。这意味着,写作中的任何一句话,只要不是自己的原创,就应当准确标注出处。为此,初学者应该养成良好的文献整理习惯,及时保存自己阅读过的电子文献,纸质书籍的话也可以将相关的表述拍照留存。不使用维基百科、百度百科、果壳、豆瓣等非学术同行评议的材料。如果没有看过相关文献,也不轻易把别人研究中的参考文献出处复制粘贴过来,当作自己的文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苏珊·桑塔格 卡尔·波普尔 很经典的文章 尔·波普尔 中国古代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