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没有注意,战略这一军事概念不知何时出现在了企业管理领域。
好奇心促使笔者查阅了大量企业管理的专著和报刊文献,但了无头绪。后来翻阅美国的Philip Kotler等人的上世纪60年代的市场营销学文献时,发现里面频频出现了战略一词,只是未对该词做任何解释。但笔者还是从Philip Kotler对企业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的描述中找到了企业领域出现战略概念的原因。
Philip Kotler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大多数公司都在形势逼迫下一步步地从信奉生产观念走向信奉产品观念,再走向信奉推销观念,最后走向信奉营销观念。
最初,严重的产品短缺使消费者只关心能否买到产品和价格是否低廉,此时企业关注的因素只有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这两个方面。
后来,产品短缺程度的初步缓解使消费者也开始关心产品质量和产品功能,相应的,企业关注的因素增加为技术、规模、效率这三个方面。
再后来,产品短缺程度的进一步缓解使消费者购买产品有了一定惰性,企业关注的因素增加为市场推销、技术、规模、效率这四个方面。
最后,在生产能力远远大于需求总量的市场条件下,消费者成了上帝,他们的购买行为千变万化,简直没有一定之规,企业需要在诸如产品、价格、销售渠道、促销、竞争者甚至生态环境、资源、人口、政治经济关系等因素中随时组合和变换,以争取满足消费者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企业运营过程中需要同时关注的因素的复杂程度比战争环境有过之而无不及。片段性的知识和规律已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了。人们不得不使用类似军事战略的那种看似混乱的思维方法面对现实。而像泰罗这样的片段思维的研究者们这时有点不知所措了。
以上几个阶段的过渡大约在20世纪中期大范围地完成了。在此之前,企业的经营管理还谈不上要用战略思维,因为影响企业利润目标实现的变数还没有足够多,基本上只要做到高效率的生产就能实现企业目标。后来变数逐步增多,市场,资本,技术水平,制度,甚至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在共同作用于企业目标,并且它们之间也在相互发生作用,像战争那样的多变量共变的局面出现了,人们再也不可能把企业的成败归结为一个或两个决定性因素了。
Philip Kotler在他的著作中第一次不经意地使用了“战略”一词,他是这样说的:“每个公司必须从其现状向前看,制定一个长期战略,以适应本行业不断变化的各种条件。为了达到长期目标,它们应该制定一个活动计划。一个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最好战略是不存在的。每个企业都必须根据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它的目标、机会和资源确定一个最有意义的战略”
(摘编自《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