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忘历史---加入WTO是如何将中国经济从过剩危机中拯救出来的
下岗潮是从1993年开始一直到2001年结束这一段时间。最早的职工下岗产生于1987年的劳动合同制的改革。90年代下岗潮有多少人?据2000年、200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记载,1995-1997年国有单位职工人数变化不大,分别为10955万人、10949万人,10766万人。但从1998年开始,人数就开始暴跌:1998年,8809万人;1999年,8336万人;到2002年,这项数据已经滑落至6924万人。
1996年危机
1996年的中国,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在私营经济及个体经济促进下,市场竞争机制成型,生产力得到了快速解放和发展。同时,国营企业在经过改革后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之后,第一次出现了生产过剩的状况。当时一半以上的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50%。产能利用率可以简单理解为机器利用的程度。国际通用标准认为,产能利用率低于80%就是产能过剩,低于75%就是产能严重过剩。按照这个标准,1996年的产能过剩已经很严重了。当时很多企业都处于破产边缘,只能通过不断倒腾资金,来维持现金流不断裂。
20世纪90年代最后几年,中国财政赤字已经极为严重,到了不得不动大手术的地步,否则一旦积重难返,就会像苏联东欧那样因财政完全瘫痪而直接崩溃。当时国家的财政赤字已经非常严重。国家的财力已经很难支撑每年为国企所进行的海量补贴。而当时,大量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三角债频发,国有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所以改革的重点对象就是国企,国有大中型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改组成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一般小型国有企业,有的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有的改组为股份合作制,有的出售给集体或个人。国有大型国企实行“公司化”和中小国企实行“民营化”的“抓大放小”是当时国企改革与重组的基本策略。把国企扔到市场上竞争才能保持活力,提高效率,这是市场经济规律使然,而裁员就成为了立竿见影的企业减负方式,因此造成了重组后各企业大量裁员的下岗潮。
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
2000年前我们出口受到诸多限制,很多国家通过关税和配额限制我们产品出口。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这些限制大幅降低。也就是从这几年开始,我们外贸订单大幅增加,国内产品潮水一般涌向世界。这消化掉了巨量的轻工业过剩产能。外贸订单增多,现有规模不能满足海外需求,资本家又扩大厂房,购买更多的设备,进一步带动重化工业的发展。而资本的发展必然要求雇佣更多的工人,这又带动了城市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深刻改变了我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关系,使我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深入参与国际分工体系,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投资大国;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更好条件,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持续上升;有力促进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释放了经济发展潜力。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入世以来,中国利用外资从2001年的468.8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443.74亿美元。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是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新冠肺炎疫情袭来的2020年,中国更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加入WTO以后,中国成为了参与全球化受益最大的国家之一。从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12年,美国的GDP从11万亿上升到15万亿美金,中国的GDP从1.6万亿上升到8万多亿美金。也就是说“入世”以后十年间,中国新创造出来的GDP是美国的1.4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