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精忠岳飞
16168 6

[学科前沿] 世界上第一部手机其实非美国的摩托罗拉而是苏联的ЛК-1型移动电话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5粉丝

灭虏大皇帝

院士

7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6714 个
通用积分
3.0029
学术水平
142 点
热心指数
182 点
信用等级
129 点
经验
41282 点
帖子
6897
精华
1
在线时间
77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5-2
最后登录
2021-10-20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今天,当手机满世界横行的时候,人们恐怕不会想到,便携移动通话设备和全自动移动电话通讯系统的发明地并非是美国,并非摩托罗拉,而是那个早已被扣上“闭塞落后”帽子的苏联。
苏联工程师列昂尼德.库普里扬诺维奇正在测试便携移动电话。来源:《Наукаижизнь》(科学与生活)杂志,1958年第10期,第66页。在此之前的1957年,他已获得该项发明的专利证明)

通常,会这样来讲移动电话的历史——1973年4月3日,一位名叫马丁-库珀的摩托罗拉工程技术员站在曼哈顿街头,他决定用砖块样大小的Dyna-TAC移动通讯设备进行一次通话。该设备重一公斤多,能持续工作半小时,它的出现标志着移动电话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世界上第一个商用汽车移动电话网是1979年在日本启动的。
对此,文章作者只能一笑置之。国内某些酸腐学究终归是不切实际,脱离生活的。知识和对于部分知识的垄断仅仅是他们卖弄的资本,选择性失明乃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
保罗,高尔文投入了1500万美元和10年的时间,终于在1973年取得成果,他的巨大贡献无人能否定。然而,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却被有意遗忘的事实:1958年,当保罗,高尔文和他的团队还未开始绞尽脑汁的时候,远在大洋对岸的“铁幕中”,就已经存在着便携式移动电话试验机和全自动移动电话通讯系统了。
列昂尼德.库普里扬诺维奇在车上测试ЛК-1型便携移动电话,设备左侧装有扬声器。来源:《Зарулем》杂志,1957年第12期)
1957年,苏联杰出的工程师列昂尼德.库普里扬诺维奇发明了ЛК-1型移动电话。1958年,他已对自己的移动电话做了进一步改进,。设备重量从3公斤减轻至500克(含电池重量),外形精简至两个香烟盒大小,可向城市里的任何地方进行拨打,可接通任意一个固定电话。到60年中期,库普里扬诺维奇的移动电话已能够在200公里范围内有效工作。
库普里扬诺维奇的便携移动电话在当时来说代表了创新和先进的技术。但遗憾的是,没有能够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推广,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当时便携通话设备的生产成本以及配套网络安装费用太过昂贵,而不是有人认为的,是苏联ZF出于安全原因不允许:库普里扬诺维奇对自己的发明估过价,单价约为300-400苏联卢布,当时这样一笔钱可以买到一台优质电视或一辆摩托车。昂贵的价格使便携移动电话无法普及,即使是条件较好的苏联家庭,使用这样的通讯工具也需要一大笔开销。(类似的,80年代初美国商务移动电话的价格为3500-4000美元,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得起用得起,到90年差不多才有百万用户。)
那么苏联是不是因此就放弃了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直到90年代初,才力图引进美国技术实现电话通讯的现代化呢?文章作者可以明确告诉大家:苏联ZF在当时选择了更加实际的方案来满足人们的移动通讯需要。同样是1958年,苏联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套全自动移动电话通讯系统“阿尔泰”(Алтай)。1959年,性能杰出的“阿尔泰”系统在布鲁塞尔世博会上获得金奖。
“阿尔泰”系统的用户终端(其实就是话机)和基站由沃罗涅日通讯科学研究所负责研制,天线系统由莫斯科国立特种工程设计院负责开发(那里也是苏联电话的诞生地)。为“阿尔泰”系统做出贡献的还有列宁格勒人,白俄罗斯和摩尔达维亚的生产企业。苏联各地的科技工作者们为研制当时全球独一无二的自动移动通讯产品而共同奋斗——新系统必须是完全意义上的电话设备,可在汽车上配备使用,通话质量要达到正常座机的水准,即话音可双向同时传递。要求仅需拨号就可开始“阿尔泰”系统与系统之间,“阿尔泰”系统与任意座机之间的通话,要像正常座机一样,不能有串线,不能出现调度错误杂音。
50年代末60年代初推出的“阿尔泰-AC”系统(左)在如今看来还略显笨重)
就当时来说,实现这样的技术要求不容易。数字通讯显然在那时还不存在,话音传递只能采取常规方式。除了话音问题,还必须解决专用信号的接收发送,因为只有在它的辅助下,话机才能够自动搜索到无线信道,建立连接,拨打已输入的号码。1963年,“阿尔泰”系统在莫斯科进行了区域测试,并改进了用户舒适度方面的问题:增加话筒,以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以按键替代拨号盘,方便人们在汽车上拨打电话。
按照今天的标准,“阿尔泰”自然不能算作是完善的自动移动通讯系统:最初一个大城市连同郊区在内仅有一个中央基站,工作半径60公里,使用150兆赫频率(与当时苏联电视的米波信号相同),提供6个无线信道,配有8个发射机为800名用户服务,天线系统需安装在高楼尖顶上以保证数十公里范围内的通话质量。在城市郊区以外40-60公里范围内,沿着各条公路安装有足够多的外围中继站,但还做不到城市间全线覆盖。
(“阿尔泰AC-3”)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前夕,“阿尔泰”系统又进行了另一次大规模的现代化升级。在“奥斯坦基诺”电视塔上建立了系统基站,一系列新型用户端面世(诸如“阿尔泰AC-2”、“阿尔泰AC-3”及其升级型号),系统信息保密功能得到加强以满足必要的使用环境。此时“阿尔泰”系统已广泛地运用于苏联社会的各个领域:党政机关,联合企业和城市服务部门——如公共交通系统(电车、有轨电车之上),能源供应系统,道路系统,城市急救系统,公安系统和电信广播系统等等。
莫斯科奥运会期间,“阿尔泰-3M”系统被频繁使用,并证明了其具有高度的可靠性。近乎所有的赛事报道都是通过“阿尔泰”系统来完成的。苏联的通讯工作者们与苏联运动员们一起成为了奥运会上的胜利者,尽管没有得到任何奥运奖章,但许多人都获得了苏联国家奖金。
(“阿尔泰”系统如今仍在沃罗涅日运行,并入了更加现代的“КаРаТ”系统,号码为+7(4732)51-8ХХХ,最大号码容量600个,实际有效容量200个)


安装在莫斯科起义广场“高知楼”尖顶上的“阿尔泰”天线系统)

美国的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IMTS(ImprovedMobileTelephoneService)在1965年进行区域测试,1969年才正式投入商业运作。而1969年末——1970年初的苏联,“阿尔泰”系统已在30多个城市中(诸如莫斯科,列宁格勒,塔什干,罗斯托夫,基辅和沃罗涅日)为人们服务了。
随便一提,关于IMTS在美国的应用,有一段很有趣的描述:
Inthe70sanheearly80s,beforetheintroductionofcellularphones,therewere“waitinglists”ofupto3yearsforthosewishingtohavemobiletelephoneservice.Thesepotentialsubscriberswereliterallywaitingforothersubscriberstodisconnecttheirsubscriptioninordertoobtainamobiletelephonenumberandmobilephoneservice.
看到了吧。美国人一样要“排队“。当然,IMTS系统的普及推广是受到了信道数量的限制。作者在这里无非是想对各位读者表明,那时移动通讯系统的扩展受制于技术因素,而并非是什么人为蓄意干扰。
当时IMTS系统的话机非常昂贵,约为2000-4000美元,而每分钟的通话费用则从70美分至1,2美元不等。实际使用中,话机更多的是被各公司租赁,而不是购买。
(P.SIMTS系统至今在加拿大和美国运作。)
进入70年代后,“阿尔泰”系统获得了大发展,升级后的系统采用330兆赫频率的新信道(22个发射机,8个信道)——新信号的波长比电视分米波信号略长,覆盖范围大大加强,能保障更多的用户在同一时间进行通讯。话机的体积外观也由于集成电路的运用而变得更加轻便简洁——尽管还是只能配备于汽车上或者装载于手提箱中。到70年代中期,“阿尔泰”系统已在苏联114个城市中推广运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摩托罗拉 移动电话 introduction Subscription Subscribers 摩托罗拉 移动通讯 移动电话 曼哈顿 工程师

沙发
jameschin007 发表于 2011-9-8 11:36: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恰恰说明市场经济的优势,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及金融融资来提高潜在用户数。如你在文中谈到苏联的民用计算机都是仿制美国日本的。为什么苏联苏联这么厉害的技术设计不出低成本计算机?就在于计划经济体制对成本不敏感。
生活总有不如意,但是明天的太阳依然会升起。

使用道具

藤椅
精忠岳飞 发表于 2011-9-8 13:27:1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jameschin007 发表于 2011-9-8 11:36
这恰恰说明市场经济的优势,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及金融融资来提高潜在用户数。如你在文中谈到苏联的民用计算 ...
我还不用在技术、逻辑上反驳你。
仅用现实事实,就能反驳,我觉得你不识字么?1969年末——1970年初的苏联,“阿尔泰”系统已在30多个城市中(诸如莫斯科,列宁格勒,塔什干,罗斯托夫,基辅和沃罗涅日)为普通民众服务了。
而美国的移动电话系统IMTS(ImprovedMobileTelephoneService)在1965年进行区域测试,1969年才正式投入商业运作

而全自动便携式通话器——手机,美国1973年才有。
事实证明在成本降低上,苏联不是更快不。

还要说一个事实,半导体行业,二战后在苏东世界与还西方世界其电子产品的价格都是下降得最快的,只有陷入动 乱的中国停顿了。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使用道具

板凳
精忠岳飞 发表于 2011-9-8 13:28:4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也就是说最早把手机商用或者说大范围民用的也是苏联,而非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这充分给那些说苏联技术只能在实验室或者军队服务里的人一耳光。

至于苏联最早的民用互联网(计算机网络)是用于70年代的民用教学,80年代推向了各个领域。1988年,杂志《Юный техник》的一期读者问答中,介绍了苏联互联局域网运作的状况:
    来自莫斯科州读者维克多.彼得罗夫问:我听说,科学家正幻想着建立全球计算机网络,到那时所有的计算机都将联通起来,并入一个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制。那如今有没有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这一构想呢?
    《Юный техник》杂志编者答道:“谈论全球网络的具体建成时间在目前来说还为时尚早,但国与国之间,甚至大陆间的电子计算机信息桥实验已经在进行。在我们国家,这样的工作由全苏自动化应用科学研究所负责着:在那儿,计算中心的电脑可自由连入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计算机网络,也可自由连入奥地利和芬兰的计算机网络。
    而前不久,还进行过苏联——古巴,苏联——美国间的电脑信息交换实验。计算机间的连接在卫星设备协助下得以建立,大大提高了技术信息和贸易信息的传递速率。”
    由此证明,经互会国家间,甚至苏联和西方国家间早已存在互联网。那么苏联军用级别的互联网更是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完成了。另外,1990年底欧盟才推出第一个民用级的IE,那岂不是说西欧之前也没有民用互联网???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使用道具

报纸
精忠岳飞 发表于 2011-9-8 13:32:4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jameschin007 发表于 2011-9-8 11:36
这恰恰说明市场经济的优势,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及金融融资来提高潜在用户数。如你在文中谈到苏联的民用计算 ...
谁仿制谁的,世界上第一个基于RISC结构的超标量微处理器,难道是美国造出来的??

实际上奔滕2是美国山寨的苏联的El-90,甚至PentiumIII的结构的开发工作正是由当年El-90超标量体系结构32位微处理器的负责人弗拉基米尔潘特科夫斯基领导的。英特尔的首席处理器设计师Vladimir Pentkovski曾经是前苏联Elbrus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


不过苏联确实在70年仿制了一些美国计算机,但同时也有自主研发的思路,苏联在70年代虽在此领域落后美国,但苏联毕竞有庞大的技术人才体系,很快就能追上来。在民用的微理器上苏联在80年代初已经开始反超。
如:
苏联基于RISC结构的Elbrus-1就是代表。
Elbrus-1处理器指令集(代号El-76)非常复杂。复杂的El-76指令必须被特殊单元翻译成简单的微运算指令。1984年,Elbrus-2问世了,所采用的基本上是同一种结构。1986年,32位El-90微处理器研究项目启动,项目负责人就是Vladimir Pentkovski。该研究项目的技术报告于1987年完成,第一枚El-90微处理器的原型于1990年成功问世。El-90结构反映出了把RISC和Elbrus-2结合在一起的设计思想,其特色包括:
     -上50万个晶体管
     -32位结构
     -简单化的指令集(和Elbrus-2相比),其中绝大部分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
     -每一个时钟周期可以执行两条指令的超标量体系结构
     -推测执行
     -无序执行
     -支线推算
     -寄存器重命名
     -高性能的管线浮点单元
     -充足的高速缓冲存储器
     -支持十路多重处理
     -支持排错
  
    前苏联政局的动荡不安让英特尔受益
  
     1990年,Vladimir Pentkovski开始从事El-90的后续者——El-91S微处理器的研制工作。但是,由于前苏联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系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研究项目的经费丧失了来源。从1991年到1999年这段时期,Elbrus一直都不知道Vladimir Pentkovski到底在做些什么,直到1999年,他的名字才再次出现在英特尔的一本技术刊物上。Vladimir Pentkovski正在领导Pentium III微处理器结构的开发工作。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1993年,英特尔推出了32位的Pentium微处理器,它具有很多新特色:
     -x86指令集非常复杂,而Pentium微处理器拥有一个特殊单元,可以把复杂的x86转换成类似RISC的简单指令
     -每一个时钟周期可以执行两条指令的超标量体系结构
     -支线推算
     -管线浮点单元
     -充足的高速缓冲存储器
     -支持两路多重处理
     -支持排错
  
    和前面El-90微处理器的特点比较一下,你有何发现?
  
     1995年,英特尔推出了使用更好结构的Pentium Pro微处理器,其主要特点为:
     -经过改进的x86指令解码器单元
     -经过改进的超标量体系结构
     -推测执行
     -无序执行
     -支线推算
     -寄存器重命名
     -高性能的管线浮点单元
     -经过改进的两路多重处理支持
     -支持排错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使用道具

地板
精忠岳飞 发表于 2012-7-23 23:45:3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苏联人在数理基础研究上的雄厚实力使得他们在特种加工、超精密加工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磁性研磨加工这一概念最早由前苏联工程师Kargolow于1938年提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有不少学者对磁性研磨加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磁性磨料的制备方法和制备工艺上做了很多工作,直到20世纪80年代,磁性研磨才在日本得到迅速发展。包括美国的磁流变研磨也是抄袭苏联长期研究的成果之一。

电解加工也是更是苏联强项,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就生产出带磨料的超声波钻孔机床,以及柔性电解仿形加工机床,加工精度可以达到0.02mm,表面粗糙度可达到0.2-0.6μm。

苏联也仅有在超精密加工上,也只有在多轴车床上相对西方落后。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使用道具

7
qi509 发表于 2012-7-23 23:59:5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电话发展历史
  电报传送的是符号。发送一份电报,得先将报文译成电码,再用电报机发送出去;在收报一方,要经过相反的过程,即将收到的电码译成报文,然后,送到收报人的手里。这不仅手续麻烦,而且也不能进行及时双向信息交流。因此,人们开始探索一种能直接传送人类声音的通信方式,这就是现在无人不晓的“电话”。   欧洲对于远距离传送声音的研究,始于18世纪,在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信息的办法。虽然这种方法不太切合实际, 但他赐给这种通信方式一个名字——Telephone(电话),一直沿用至今。   1861年,德国一名教师发明了最原始的电话机,利用声波原理可在短距离互相通话,但无法投入真正的使用。   如何把电流和声波联系在一起而实现远距离通话?   亚历山大·贝尔是注定要完成这个历史任务的人,他系统地学习了人的语音、发声机理和声波振动原理,在为聋哑人设计助听器的过程中,他发现电流导通和停止的瞬间,螺旋线圈发出了噪声,就这一发现使贝尔突发奇想——“用电流的强弱来模拟声音大小的变化,从而用电流传送声音。”   从这时开始,贝尔和他的助手沃森特就开始了设计电话的艰辛历程,1875年6月2日,贝尔和沃森特正在进行模型的最后设计和改进,最后测试的时刻到了,沃森特在紧闭了门窗的另一房间把耳朵贴在音箱上准备接听,贝尔在最后操作时不小心把硫酸溅到自己的腿上,他疼痛地叫了起来:“沃森特先生,快来帮我啊!”没有想到,这句话通过他实验中的电话传到了在另一个房间工作的沃森特先生的耳朵里。这句极普通的话,也就成为人类第一句通过电话传送的话音而记入史册。1875年6月2日,也被人们作为发明电话的伟大日子而加以纪念,而这个地方——美国波士顿法院路109号也因此载入史册,至今它的门口仍钉着块铜牌,上面镌有:“1875年6月2日电话诞生在此。”   1876年3月7日,贝尔获得发明电话专利,专利证号码NO:174655。   1877年,也就是贝尔发明电话后的第二年,在波士顿和纽约架设的第一条电话线路开通了,两地相距300公里。也就在这一年,有人第一次用电话给《波士顿环球报》发送了新闻消息,从此开始了公众使用电话的时代。一年之内,贝尔共安装了230部电话,建立了贝尔电话公司,这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前身。   电话传入中国,是在1881年,英籍电气技师皮晓浦在上海十六铺沿街架起一对露天电话,付36文制钱可通话一次,这是中国的第一部电话。1882年2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扬于天路办起中国第一个电话局,用户25家。1889年,安徽省安庆州候补知州彭名保,自行设计了一部电话,包括自制的五六十种大小零件,成为中国第一部自行设计制造的电话。   最初的电话并没有拨号盘,所有的通话都是通过接线员进行,由接线员将通话人接上正确的线路,拨号盘始于20世纪初,当时马萨诸塞州流行麻疹,一位内科医生因担心一旦接线员病倒造成全城电话瘫痪而提起的。不过在中国70年代,部分区县还在使用干电池为动力,没有拨号盘的手摇电话机。   今天,世界上大约有7.5亿电话用户,其中还包括1070万因特网用户分享着这个网络。写信进入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复苏阶段,不过,这些信件也是通过这根细细的电话线来传送的。
编辑本段固定电话系统
  固定电话系统通常称为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在交换机与用户之间通常以铜线连接。近年来,光纤部分地替代了铜线。通话所使用的频率范围为0 - 3.5 千赫兹。更高的频率在接入交换机时被滤掉。模拟话音信号进一步被采样量化成为数字信号,以便在数字交换传输网络中传递。   一部普通的电话
  端局是指用户拥有直接连线连接的交换机。用户线是指用户与端局之间的线路。中继线是指连接不同交换机的电路。中继线群是指一组介于同样两个交换机之间的中继线。   自动电话系统通常使用数字组合来代表和寻址不同的用户,这也就是电话号码。电话号码系统通常会区分本地电话、长途电话和国际电话。拨打本地电话通常可以直接拨本地号码。长途电话则需拨国际冠码(国际电信联盟(ITU) 推荐使用“0”),加国内长途区号和本地号码。国际电话则需拨国际长途字冠(ITU推荐使用“00”)、国际长途区号、国内长途区号和本地号码。美国和加拿大使用“1”作为国内长途字冠,“011”为国际长途字冠。国际长途区号请参见国际长途电话区号表。   大型企业或机构通常会使用专用电话交换机(PBX)。专用交换机使用系统内部的号码,通常也同时占用公用电话号码的某一区段。一些大型公司的内部电话网连接不同的城市甚至不同的国家。   多数PSTN网络在用户和端局之间使用模拟信号传输。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则是使用数字信号来连接用户和端局的系统。   在电话交换机之间,目前通常使用7号信令系统传输信令。
编辑本段发明
  安东尼奥·梅乌奇
  1845年移居美国的安东尼奥·梅乌奇先生因偶然灵感,与朋友合作时发生意外,歪打正着发明了电话。    初三《历史与社会》第75页关于“19世纪的科技与文化”中提到:“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方式。”关于电话的发明人,教材由于编写时间的关系,仍采用传统的说法,把电话的发明权归结于贝尔。然而历史上关于电话的真正发明者是存在争议的,它涉及到三个相关人物:贝尔、格雷还有梅乌奇。下面给同学们提供的这段材料,并不是说要颠覆我们的教材,而只是希望大家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能对此有一个更全面和细致的了解。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当提到电话的发明,一定会联想到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贝尔进行了大量研究,探索语音的组成,并在精密仪器上分析声音的振动。在实验仪器上,振动膜上的振动被传送到用炭涂黑的玻璃片上,振动就可以被“看见”了。接下来,贝尔开始思考有没有可能将声音振动转化成电子振动。这样就可以通过线路传递声音了。几年下来,贝尔尝试着发明了几套电报系统。渐渐地,贝尔萌生了一个想法,发明一套能通过一根线路同时传送几条信息的机器。他设想通过几片衔铁协调不同频率。在发送端,这些衔铁会在某一频率截断电流,并以特定频率发送一系列脉冲。在接收端,只有与该脉冲频率相匹配的衔铁才能被激活。实验中,贝尔偶然发现沿线路传送电磁波可以传输声音信号。经过几次实验,声音可以稳定地通过线路传输了,只是仍然不清晰。由于贝尔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长时间里他的研究都没有进展。1876年,在贝尔30岁生日前夕,通过电线传输声音的设想意外地得到了专利认证。贝尔重新燃起了研究的热情。1876年3月10日,贝尔的电话宣告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的到来。   然而贝尔并不是惟一致力于发明电话的人。一个叫伊莱沙·格雷的人就曾与贝尔展开过关于电话专利权的法律诉讼。格雷与贝尔在同一天申报了专利,但由于在具体时间上比贝尔晚一点(只晚了2个小时左右),最终败诉。   其实,关于电话的发明我们还应该想到另一个默默无闻的意大利人,1845年移居美国的安东尼奥·梅乌奇。梅乌奇痴迷于电生理学研究,他在用电疗给患者治疗时发现电波可以传输声音。1850年至1862年,梅乌奇制作了几种不同形式的声音传送仪器,称作“远距离传话筒”。可惜的是,梅乌奇生活潦倒,无力保护他的发明。当时申报专利需要交纳250美元的申报费用,而长时间的研究工作已经耗尽了他所有的积蓄。梅乌奇的英语水平不高,这也使他无法了解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发明。随后,命运又给了梅乌奇一个更大的打击。1870年,梅乌奇患上了重病,不得不以区区6美元的低价卖掉了自己发明的通话设备。为了保护自己的发明,梅乌奇试图获取一份被称作“保护发明特许权请求书”的文件。为此他每年需要交纳10美元的费用,并且每年需要更新一次。3年之后,梅乌奇沦落到靠领取社会救济金度日,付不起手续费,请求书也随之失效。   1874年,梅乌奇寄了几个“远距离传话筒”给美国西联电报公司。希望能将这项发明卖给他们。但是,他并没有得到答复。当请求归还原件时,他被告知这些机器不翼而飞了!两年之后,贝尔的发明面  美国发明家A.G.贝尔
世,并与西联电报公司签订了巨额合同。梅乌奇为此提起诉讼,最高法院也同意审理这个案件。但是,1889年梅乌奇过世,诉讼也不了了之了。   直到2002年6月15日,美国议会通过议案,认定安东尼奥·梅乌奇为电话的发明者。如今在梅乌奇的出生地佛罗伦萨有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这里安息着电话的发明者——安东尼奥·梅乌奇”。   目前,大家公认的电话发明人是贝尔,他是在1876年2月14日在美国专利局申请电话专利权的。其实,就在他提出申请两小时之后,一个名叫E·格雷的人也申请了电话专利权。   在他们两个之前,欧洲已经有很多人在进行这方面的设想和研究。早在1854年,电话原理就已由法国人鲍萨尔设想出来了,6年之后德国人赖伊斯又重复了这个设想。原理是:将两块薄金属片用电线相连,一方发出声音时,金属片振动,变成电,传给对方。但这仅仅是一种设想,问题是送话器和受话器的构造,怎样才能把声音这种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并进行传送。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最初,贝尔用电磁开关来形成一开一闭的脉冲信号,但是这对于声波这样高的频率,这个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最后的成功源于一个偶然的发现,1875年6月2日,在一次试验中,他把金属片连接在电磁开关上,没想到在这种状态下,声音奇妙地变成了电流。分析原理,原来是由于金属片因声音而振动,在其相连的电磁开关线圈中感生了电流。现在看来,这原理就是一个学过初中物理的学生也知道,但是那个时候这对于贝尔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发现。   格雷的设计原理与贝尔有所不同,是利用送话器内部液体的电阻变化,而受话器则与贝尔的完全相同。1877年,爱迪生又取得了发明碳粒送话器的专利。同时,还有很多人对电话的工作方式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进。专利之争错综复杂,直到1892年才算告一段落。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美国最大的西部联合电报公司买下了格雷和爱迪生的专利权,与贝尔的电话公司对抗。长时期专利之争的结果是双方达成一项协议,西部联合电报公司完全承认贝尔的专利权,从此不再染指电话业,交换条件是17年之内分享贝尔电话公司收入的20%。
编辑本段电话技术发展
  
  电话发明后的几十年里,围绕着电话的经营、技术等问题,大量的专利被申请,Strowger的“自动拨号系统”减少了人工接线带来的种种问题,干电池的应用缩小了电话的体积,装载线圈的应用减少了长距离传输的信号损失。1906年,Lee De发明了电子试管,它的扩音功能领导了电话服务的方向。后来贝尔电话实验室据此制成了电子三极管,这项研究具有重大意义。1915年1月25日,第一条跨区电话线在纽约和旧金山之间开通。它使用了2500吨铜丝,13万根电线杆和无数的装载线圈,沿途使用了3部真空管扩音机来加强信号。1948年7月1日,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发明了晶体管。这不仅仅对于电话发展有重大意义,对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其后几十年里,又有大量新技术出现,例如集成电路的生产和光纤的应用,这些都对通信系统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你苏联的那个差远了。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奖励积极上传好的资料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1 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