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umingxu
196 7

[学科前沿] 身心健康-连机器都快有个性了?别再迷信星座-血型-属相了! [推广有奖]

泰斗

51%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经管朝花夕拾万花筒

行为决策+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

威望
6
论坛币
198557 个
通用积分
38560.1128
学术水平
2511 点
热心指数
2986 点
信用等级
2477 点
经验
42750 点
帖子
20947
精华
11
在线时间
622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3-26
最后登录
2024-4-27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随着新学期拉开序幕,校园又热闹了起来。在学校咖啡店学习的时候,偶尔会听到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讨论自己属于哪种MBTI人格。不知从何时开始,MBTI话题变成了社交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原本是个职业取向测试,但逐渐变成了目前最流行的性格评估测试,用来衡量一个人的精力支配、认知方式、理性或感性的判断逻辑以及对于生活的态度。它会把做题者分类成16人格中的一类,每类人格都有相对应的角色和诠释。
现在认识新朋友时,总会不自觉地问一下对方的MBTI,把它当做对一个人的初印象。这让我想起大学时,好多朋友都热衷于研究星座,用一个人的出生月份来定义他的喜好。不可否认,一个人的生长环境的确会对他的性格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说1月出生的人会比同龄人在体格上更为成熟,因此更容易在体育项目上较强,从而也许更加自信,但要说能把人的行为归咎于星象使然总显得太过玄乎。或许因为我们无法像读一本书一样参透别人的思维,所以大家希望寻找别的方式去揣摩一个人的想法。又或许是酒杯太浅敬不到来日方长,遇到的人太多、交集的时间又太短,所以只能通过最快的途径去了解一个人。不仅如此,心理学大师荣格曾说过“人类对自己的了解,宛如暗夜行路,要了解自己,就需要他人的力量”,因此我们也将心理测试当成一个了解自己性格的过程。基于测试的结果或是对于星座的描述,给别人也给自己贴上一个较为熟悉的标签。甚至在标签相撞的时候,我们会有种相见恨晚的感慨。
虽然我也热衷于性格测试,但我觉得很难说它算不算是一种自我应验预言。当我们知道自己测试的结果时,我们可能会有意地去靠拢它,导致我们成为了“预言”中的性格。我也见过朋友因为希望成为性格外向的类型,而故意选择偏外向型的答案,最后也把自己活成了想要的样子。有时候,也不知道是我们的选择定义了答案,还是答案定义了我们。
细细想来,人很复杂,都是独立鲜明的个体,人也很简单,似乎可以被各种分类的框架概括。但这些标签终究只是了解他人和自己的起点,如果人是一千块散落的拼图,那这一块拼图仅仅是启程,去拼凑别人的同时,也完成自己。去拥抱陌生,去期待惊喜,去建造个性,我们可以是任何样子。

引自-https://www.zaobao.com/lifestyle/columns/story20240212-146729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身心健康 Lifestyle columns column Story

沙发
fumingxu 发表于 2024-2-16 21:21:5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柯敏娥:建构全方位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要构建有系统而精细的心理健康支持网络,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及公众共同参与心理健康的监管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当前许多培训师资与服务机构参差不齐,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数据使用与隐私保护也有待明确。要构建有系统而精细的心理健康支持网络,须要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及公众共同参与。这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
在深入理解了《联合早报》2月12日社论《全方位关照让社会心理更健康》提出的政策背景后,浅见认为当前的举措确实助力巨大,体现出政府高度重视心理健康这一社会痼疾的决心与担当。大力增设培训师资与基层服务设施,让广大民众享受便捷的心理咨询与救助,确是当务之急。
我国政府高瞻远瞩,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将它纳入国家发展战略。2020年,卫生部发布了“心理健康蓝图”,提出到2030年实现“人人享有心理健康”的目标。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增加心理健康服务经费投入、扩大心理咨询师队伍、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等。这些举措为提升社会心理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充分肯定现有进展的同时,我们也应直视心理健康问题复杂多样的成因体系。任何单一的应对手段都难以奏效。因此,构建系统化、立体化的政策体系与技术支撑,使各项措施形成合力,精准有力地预防与治疗心理疾患,是我们亟待深入思考的方向。
一、加强前期调研与监测,夯实政策基础
心理疾病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学过程,须要充分调查与理解所蕴含的群体心理机制、环境诱因,以及个体特征的综合作用结果。当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还十分有限,对问题的认识也较不全面。因此,政府可考虑组建专家团队,开展大样本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建立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手段如问卷采样、数据建模等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剖析不同心理问题的社会学、心理学成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奠定基础。
二、家庭与学校构成双重防线
许多专业研究表明,家庭关系和学校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当前政策主要着眼于学校一侧,但应进一步加大对家庭教育与家庭关系调节的力度。首先,许多家庭矛盾都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通过选派社会工作者介入指导,化解这些宿根深种的问题,是遏制二次伤害的重要举措。其次,面向父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家长学会与孩子良好沟通,避免问题形成,也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只有建立这两大防线,才能真正构筑起心理健康的第一道屏障。
三、建立精准预警和科技化干预新模式
实际上,通过智能化的情绪分析系统,可以提前判断个体是否存在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类系统通过分析人的日常语音、文字、图像、生理信号等,实现高精度的个性化模型,能够挖掘隐藏在层层表象之下的真实情感波动。如果将这些科技成果应用到学校、社区服务中心等场所,它们可以基于云端大数据,实时监测地域范围内居民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一旦监测到异常,可立即向相关个体发送健康提示,并由心理专业人士进行后续指导,在问题恶化之前及时干预。这种前瞻性的、科技化的新模式,可大幅提高心理服务的精准性与有效性。它也须要政府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与技术示范应用,促使更快落地。
四、消除社会污名,鼓励主动开放求助
当前普遍存在对“心病”者的标签化判断,这让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不敢公开求助、接受治疗。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正面宣传,消除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让求助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一种积极理性的选择,是政府引导形成开放包容环境的重要举措。通过正确认知的传播,让民众明白面临心理问题并非个人错误,而是可以通过科学治疗克服的“疾病”,有助于营造不带成见的支持性环境,鼓励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主动求助。这也可以由政府带头,逐步转变公众固有的一般错误认知。
五、补齐巨大的专业人才缺口
事实上,当前各类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等高水平专业人才短缺,难以满足庞大的潜在服务需求量。仅仅依靠增加培训规模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可考虑从根本上加大心理健康专业的高等教育兴趣培育力度,并通过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更多优秀学生投身这一领域。同时,也须要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整体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只有坚定不移地补足专业队伍的巨大缺口,心理健康的服务供给才能获得满足。
六、推动相关法规的完善与创新
心理健康的监管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当前许多培训师资与服务机构参差不齐,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数据使用与隐私保护也有待明确。因此,建立完备的质量标准体系与行业准入机制,规范市场秩序,防止不良机构的横行;同时加快制定数据和隐私保护法,为大数据应用创造安全可控的环境,也是政府应推动的方向。
综上所述,要构建有系统而精细的心理健康支持网络,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及公众共同参与,从前期调查、教育宣传、科技创新、人才投入、法规完善等多角度形成合力,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从而保障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这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必须在政策制定中汲取更多专业建议,也需要专家不断推陈出新,为这一行业的快速成熟与优质发展持续贡献智慧。

https://www.zaobao.com/forum/views/story20240216-1468284

使用道具

藤椅
fumingxu 发表于 2024-2-16 21:24:2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社论:全方位关照让社会心理更健康
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日前宣布把心理健康课题列为国家重要议程,未来几年,政府从人力到设施都将大幅扩大和增加,整体将有13万人受训,落实到医疗机构、学校、社区和工作场所,以便更全面有效地关照社会在这方面的需要。这是带有前瞻性的国家战略,在本地社会还没有更进一步遭受心理问题打击的时候,做好防患未然的准备。然而,要让整体社会的心理更健康,不仅需要政策和设施,更重要的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关心与行动,特别是与潜在患者相关的人士。
黄循财上周在国会宣布这一政策方向时指出,根据国际研究,大约从2010年代开始,世界各地的报告就显示有更多青少年的问题出现,包括自杀、焦虑等等。对其中原因还没有定论,但普遍相信社交媒体带来的错失恐惧(Fear Of Missing Out,缩写FOMO)焦虑、网络霸凌以及社交减少导致的孤僻等,都有可能是原因。与此同时,我们在亚洲社会也能发现,少子化家庭里年轻父母对孩子施加的课业压力,也会造成抗压性弱的孩子情绪失调。
心理健康造成的问题在本地社会已有苗头,包括近几年发生的几起社会案件,如立化中学命案和女皇镇青年随机砍人案,都涉及青少年,另一些成年人犯下的案件也与心理健康有关。邻里社区生活中,也能发现一些可能属于心理健康的案例,却缺乏适当的关照。

  

政策从青少年着手,能够及早发现问题,避免问题扩大。学校教师都会接受培训,以便更能察觉面临心理困境的学生,由学校专业辅导员及时协助。青春期的孩子有异常情况未必都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但有专业人员鉴别,可以更有效捕捉到需要帮助的潜在个案。特别是有家庭问题的孩子,学校专业人员的及时鉴定,或许就意味着一把及时伸出来的援手。
事实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无论源自何处,家庭和父母都应该是最初的发现者,家庭也应该是孩子的避风港而不是问题根源。父母、亲友或兄弟姐妹,如果都能对心理课题和今日的社媒等压力根源有所认识,提供一个健康活泼的家庭环境,保持亲子间积极的沟通与亲友间活跃的互动,相信能大大增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因此,家庭如何给孩子更多的爱与关心,在心理健康的社会课题方面,举足轻重。然而对于很多不和谐的家庭,以及缺乏这方面认知的父母来说,更充分的社会安全网络就有利于旁人——诸如邻居、亲友、师长、同学,在察觉情况后提出警醒,以便专业人士适时适当地介入。
少子化时代可能导致青少年更容易陷入孤独,如果性格偏内向,又来自弱势家庭或是所谓的差生,更可能陷入无助而不自知,轻则无法建立自我价值感,重则受到手机里的不良诱惑,犯下损人不利己的错误。一般来说,青少年的异常言行举动,都有迹可寻,关键就是能不能及时被发现并获得帮助。
更多针对社会大众的宣传,一方面能提高每个人关心身边人的意识,另一方面能改变社会集体观念,逐步消除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标签化和刻板印象,纠正对这问题感到羞愧等错误观念,以便有需要者能更加坦然接受帮助和必要的治疗。
打造更强大的社会心理健康网络,不意味着今天的孩子更脆弱,而是今天的世界对心理的冲击,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复杂棘手,我们也比过去的世代更有资源关照这些课题。事实上,政策的效果最终必须回到家庭教育,为处于探索阶段的青春期孩子,锻炼更坚韧的个性与抗压能力,这才是社会最需要的,而不是在安全网中孵育草莓族。
专家正持续研究今日心理健康问题的背后原因,以便制定精准的政策,多管齐下是当前必要手段。很多心理问题能在良好友善的家庭关系中获得缓解,不一定要靠专业机构或药物。例如农历新年的跨代聚会,就提供平日较疏远的亲人间互动与倾诉的机会,乃至经验的传授和生活的支援,有利于情绪和压力的纾解。这或许也是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使用道具

板凳
老马识途99 发表于 2024-2-17 11:08: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感谢分享

使用道具

报纸
marytwj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24-2-17 19:39:53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分享哦

使用道具

地板
龙侠99 发表于 2024-2-17 20:38:5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分享。

使用道具

7
HappyAndy_Lo 发表于 2024-2-18 19:59:2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8
albertwishedu 发表于 2024-2-18 19:59:5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