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yiweiluoye
4521 14

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的马克思经济学及其启示 [推广有奖]

  • 0关注
  • 28粉丝

院士

6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5451 个
通用积分
11.8001
学术水平
229 点
热心指数
286 点
信用等级
228 点
经验
82807 点
帖子
2516
精华
0
在线时间
432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6
最后登录
2013-1-2

yiweiluoye 发表于 2011-10-9 13:15:11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郭广迪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者编著的经济学教科书(指供大学低年级本科生使用的经济学原理或微、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科书)中,很少有介绍马克思经济学的,甚至根本找不到马克思的名字。不过,在当代西方最著名或影响最大的经济学教科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马克思却被视为与斯密、李嘉图、马歇尔、凯恩斯等并列的重要经济学家之一,并对其经济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和伊特韦尔编著的《现代经济学导论》,是一部与萨缪尔森《经济学》迥然不同的教科书。从另一个角度也对马克思经济学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另外,澳大利亚经济学教授瓦卢法克斯从教师的角度对经济学教科书的一元化模式进行了反思,撰写了《经济学的邀请》一书,在这本书中也有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内容。笔者感兴趣的是,这些现代西方经济学者在其经济学教科书中是怎样介绍和评价马克思经济学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介绍和评价马克思经济学,以及他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对待马克思经济学的态度能够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部经济学教科书中的马克思经济学,进而探讨这些西方学者在其经济学教科书中对待马克思经济学的态度给予我们的启示。
    一、萨缪尔森《经济学》中的马克思经济学
    通常所说的萨缪尔森《经济学》的第1版,于1948年由萨缪尔森编著出版,从1985年出版的第12版起,由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作编著,第18版于2005年出版,是世界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
    (一)概况
    这部教科书有关马克思及其经济学的内容,在结构上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1)在序言对马克思在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的认定;(2)在有关经济思想简史的专章中,对马克思及其经济学进行介绍和评价;(3)在经济思想简史专章的附录中对马克思经济学基本上不加评论地进行介绍;(4)在正文其他地方讨论纯粹西方经济学问题时提到马克思对相关问题的预见或影响。
    (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介绍
    在经济思想简史专章——42趋势的改变:经济理论的演变(第10版)中,萨缪尔森对马克思及其经济学进行了一般性的论述,相应的小标题分别是:卡尔马克思传略马克思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危机新左派和年轻的马克思阶级斗争和社会生活的动态学。他还将马克思的纯经济学的方面放在名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初步的第42章的附录之中加以介绍,具体内容有剩余价值与剥削节约劳动的发明和产业后备军对于边际生产率分配论的否定简单和扩大再生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凡俗化五个部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现代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 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 教科书 现代

已有 2 人评分经验 收起 理由
np84 + 80 对论坛有贡献
xnv + 100 奖励积极上传好的资料

总评分: 经验 + 180   查看全部评分

大谋不谋,谋于未萌之前;大言不言,言于沉默之后;大智不智,智于无形之中。大勇不勇,勇于暴烈之外。
yiweiluoye 发表于 2011-10-9 13:16:13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在附录中,他明确表示,“本文的篇幅只容许我们讨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认为是马克思在理论上对于经济学的贡献的核心部分——马克思相信:他已经使用剩余价值这一新的工具说明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为了便于读者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他还举了一些简单的数字例子加以说明。对于是否有必要用剩余价值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剥削这一问题,他特别指出,“由于本附录试图以同情的态度介绍马克思的概念,而把赞成和反对的意见留给高深的著作去讨论,所以我们只提供一种赞成剩余价值论的说法”,他将这种说法归纳为两点:第一,“剩余价值能够比较容易而正确地解释剥削”;第二,竞争将导致剩余价值被平均“分配给各个行业”,并指出,“如果我们同意第一点”,也许就“用不着担心第二点”,“因为一百年后由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不分彼此地组成的审议团,最终会使第二点成为没有必要争论的事情”。
    萨缪尔森本人显然是不赞成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但他在附录中的这种表述方式,说明他在教科书中对马克思经济学的介绍确实还是比较客观的。
    (三)对马克思本人的评价
    从第7版到第18版,萨缪尔森在序言中一直将马克思称之为经济学“过去的伟人”或“思想巨匠”。在第1章“绪论”(第10版和第12版)中,他还明确表示:‘正像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变革了物理学一样,斯密、马克思、马歇尔、凯恩斯——以及本书下册的末页经济学家谱上的全部名字——改造了经济学。”在“卡尔•马克思传略”(第10版)的结尾处,他引用了伯林在《卡尔•马克思》的“开头所说的话”:“十九世纪的思想家,没有一个像马克思那样对人类产生如此直接、深思熟虑和巨大的影响”,以说明“我们为什么必须认真听取马克思的意见并且对他作出公正的裁决”。后来,经济思想史专章被删减之后,伯林的这段话仍然被作为“卡尔•马克思:革命的经济学家”“这篇纪念马克思的短文”的结束语,一直保留到第18版。这就是说,他一直将马克思视为经济思想史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
    鉴于有人喜欢在马克思的个人性格上做文章,萨缪尔森在“有关性格的非本质之点”的小标题下十分严肃地告诫读者:“马克思在思想史和现代政治发展中的重要性是由于他的思想和著作”,而他的那些“经常被认为是专横的”的性格问题则是“无关紧要的”。
    他还告诉读者,马克思“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学家,同时还是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革命家”,“毫无疑问,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鉴于有人“为了贬低马克思”而指出“他的所有思想并不全都是他首创的”,他明确表示,“思想从来都不是完全新颖的”,然而,“问题的关键是马克思如何综合、形成和推广他的思想。同时,这些思想又如何被人们接受”。
    (四)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评价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评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最终结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持否定态度。他宣称,“《资本论》发表以来一个世纪的历史对马克思主义的预言并不客气”。
    (2)对马克思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持肯定态度。在第 10版中,马克思的这句话被作为第 42章“趋势的改变:经济理论的演变”的开端引文,而在第  1章“给论”中,他则明确指出,“马克思在二十六岁时所说的这段话”,“也可以用未作为一切伟大的政治经济学名家的座右铭”。在第12版中,马克思的这句话又被放在第1章“绪论”的“供讨论的问题”之中,让读者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科学家是否能够在相信‘改变世界’的同时,却不一定同意马克思主义的彻底的暴力革命的方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萨缪尔森本人显然是肯定的。在第18版的“卡尔•马克思:革命的经济学家”中,马克思的这句名言仍然被引用。
    (3)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评价。“唯物主义历史观”被恩格斯称之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之一,萨缪尔森在这本经济学教科书里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解释历史的经济学是马克思对西方学术界的不朽贡献之一”,“马克思强调经济利益才是处在观念背后并决定着人们价值观的东西”。他甚至还断言,只要“阅读过马克思著作的人”,就“永远不会陷入辉格党人对历史所持有的错误看法——认为麦考利时期的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顶峰”,因为,“卡尔•马克思的最终论点是:‘那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从我们马克思主义者的角度看,恐怕也很难说他的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4)从纯经济学的角度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评价。在第10版第2章“每个经济社会的中心问题”中介绍规模报酬递增时,他指出,“规模的经济效果是非常重要的”,“马克思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强调这一点。”另外,他在介绍马克思经济学时还分别指出:“里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的很大部分已经为马克思在一个世纪以前所预见到”;“马克思很早就察觉到哈罗德在今天所证明的事情:如果一个模型增长得够快,那末,它自己可以形成一个有保证的自然增长率”。
    总之,虽然萨缪尔森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结论持否定的态度,但在这部教科书中,他对马克思及其经济学的评价还是比较公正的。
大谋不谋,谋于未萌之前;大言不言,言于沉默之后;大智不智,智于无形之中。大勇不勇,勇于暴烈之外。

使用道具

yiweiluoye 发表于 2011-10-9 13:16:29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二、琼•罗宾逊《现代经济学导论》中的马克思经济学
    琼•罗宾逊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中唯一的女性”,且“在全球经济学家的议论中,她成为一直没有实际获得诺贝尔奖的最伟大的得主”,她的合作者伊特韦尔则是著名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第一主编。他们合著的《现代经济学导论》虽然远不及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出名,但这本在“两个剑桥之争”的背景下出版的经济学教科书,却代表着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一种与萨缪尔森《经济学》完全不同的模式或风格。
    (一)概况
    《现代经济学导论》分为三大部分,第1篇“经济学说”是经济思想史部分;第2篇“分析”就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部分;第3篇“现代问题’则是我们所说的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该教科书涉及到马克思及其经济学的主要是前两大部分。第1篇第2章“古典经济学”第5节以“马克思”为标题,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评述。该章还有一个名为“马克思的记号”的附录。第2篇主要是在第6章“利润率”第4节“分配论”中涉及到马克思经济学比较多。
    (二)关于马克思与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关系
    在这部教科书中,罗宾逊夫人将马克思看成是一位杰出的古典经济学家,当然,她主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家的不同或高明之处。
    在第1篇第2章“古典经济学”的前言中,简要介绍了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之后,罗宾逊夫人强调,“穆勒从古典学派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和马克思的结论正好相反。马克思依据他自己的历史哲学,重新表述了李嘉图的分析。马克思的广阔思想使他的著作超出了古典学派经济学的狭隘界限”。在第5节“马克思”的开场白中,她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的“全新解释”“强调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它把李嘉图的许多思想同更一般的历史和社会理论结合起来了”。
    第1篇第2章“古典经济学”正文的结束语是:“在这时期,经济学已经成为一种学术性职业,需要内容比较和缓一些的学说。于是正统派把马克思连同他从中得出这么不合意的结论的整个古典学派体系全部都否定了。”第3章“新古典时期”第1节“新学派的胜利”的结束语则进一步解释了这种所谓胜利的原因:“然而,结束古典学派统治的,与其说是纯理论方面的弱点,倒不如说是政治气候的变化。古典学派的种种学说,甚至就它们的最自由主义的形式来说,也是强调各个社会阶级的经济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到十九世纪后期,社会冲突的焦点从资本家和地主的对抗,转向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1871年巴黎公社对整个欧洲的影响加深了马克思著作所激起的畏惧与恐怖。暗示阶级冲突的学说不再是可取的了,而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社会阶级对抗转移开来的理论则马上受到了欢迎。”可见,罗宾逊夫人对于新古典经济学取代古典经济学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以及当时西方主流社会对马克思经济学采取敌视和恐惧态度的原因的分析,在我们看来也是非常正确的。
    (三)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和评价
    在这部教科书中,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相关理论的评价上,其要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否认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的说法是形而上学。它唯一的逻辑内容是一个定义:劳动创造价值,价值是劳动创造的”。(2)认为所谓“转形问题”只不过是一个技术问题:“一旦它摆脱了同形而上学的联系,原来不过是一个分析上的难题,像一切难题一样,一旦得到解决,它就不再使人发生兴趣了”。(3)认为马克思提出的剥削问题并不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作为马克思分析体系基础的剥削率不是形而上学,它是整个经济中净利对工资的比率”,“这是事实问题,而不是定义问题”。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罗宾逊夫人在该教科书中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相关理论的态度,与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
    不过,罗宾逊夫人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却值得我们思考。她在介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时针对可能产生的误解强调了以下两点:第一,“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的命题并不是说一个人可以赤手空拳就生产出什么东西来的意思”;第二,“这个命题也不意味着工人有获得他所生产的全部价值的权利”,那只不过是“天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观点”。在第2篇的“分配论”中,她再次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新古典学派批评家误解了劳动价值论”,即误认为“它的意思是,只有劳动创造价值,所以工人有得到全部产品的权利;如果利润系来自剥削,那么利润就是不正当的”。她认为,“这不是马克思所提出的理论”,马克思的“分析逻辑表明”,“利润是投资的来源——只要积累是可取的,剥削就是必要的”,只有当“资本主义完成了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尽可能最高水平的历史使命”之后,剥削才会成为不必要的。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两种误解,特别是其中第二种误解,即“只有价值的创造者才有权获得收入”,至今却依然是我国理论界某些认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或需要发展的论点的既定前提。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罗宾逊夫人的理解是正确的。
    (四)关于马克思经济学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
    罗宾逊夫人在“马克思的记号”这一附录最后指出,如果对马克思的分析结构进行某些调整,“马克思的结构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分配和积累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工具,为有力地批判新古典学派打下了基础”。众所周知,新剑桥学派认为“凯恩斯革命”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包括其均衡价格论和边际生产力论的彻底否定,因而反对将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进行所谓综合。罗宾逊夫人在这里所说的调整实际上是一种放弃劳动价值论而保留剥削率、利润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调整,其目的是借用经过这种调整后的分析结构来批判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的微观基础——均衡价格论和边际生产力论。
    在第1篇第3章第6节“凯恩斯的革命”中,罗宾逊夫人将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波兰经济学家卡莱茨基和凯恩斯看成是“凯恩斯革命”的共同发起者,认为他们三人“通过各自进行的研究,对资本主义的不稳定性做出了新的判断”,“这一运动被称为凯恩斯的革命,只是“因为凯恩斯是这一理论阐述者中最雄辩和最著名的”。同时,她还认定,“在一定程度上”比凯恩斯“更富于逻辑上的一贯性”的卡莱茨基的分析“是依据马克思再生产图式的动态学”,而在第2章第5节“马克思”中,她已指出,马克思在“扩大再生产图式”中,“依据资本家出售商品来实现他从生产中榨取的利润的必要性,探讨了有效需求问题”,并“把这个概念同研究商业循环的周期性危机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她认为马克思经济学实际上对所谓“凯恩斯革命”也产生了影响。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部教科书中,罗宾逊夫人对马克思经济学及其影响的评价似乎没有萨缪尔森高,而且对马克思经济学的介绍也确确实实远没有萨缪尔森详细和全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反差”呢?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罗宾逊夫人在教科书中是将马克思经济学作为一种对自己的理论分析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学说加以介绍和评价,因而她所介绍和评价的都是与其自身理论密切相关的方面;萨缪尔森则是将马克思经济学作为一种虽然对世界产生很大影响但与自己的理论关系不大的学说加以介绍和评价,所以,他的介绍表现为更加全面和详细,从整个经济思想发展史角度出发所进行的评价也看似更高。
大谋不谋,谋于未萌之前;大言不言,言于沉默之后;大智不智,智于无形之中。大勇不勇,勇于暴烈之外。

使用道具

yiweiluoye 发表于 2011-10-9 13:17:4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三、瓦卢法克斯《经济学的邀请》中的马克思经济学
    雅尼斯•瓦卢法克斯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其名声当然远不及萨缪尔森和罗宾逊夫人。但是,他作为一位经济学教师,在“连续教了悉尼大学七届(1989—1995)大一学生”的经济学课程之后,产生了写一部对西方流行经济学教科书进行反思的书的想法。他写《经济学的邀请》这本书的理念是:“经济学教科书应该包含令人愉悦的思想难题、令人兴奋的哲理问题和许多饶有兴味的政治现象,而不仅仅只是提供大量例证”。该书所展示的就是他所设想的西方初级经济学教科书应有的模式,因而也可以将其视为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的一种“另类”。
    (一)概况
    《经济学的邀请》一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基础部分”除第1章“引言”外,其他9章被分为“消费选择”、“产品和市场”和“市场、国家与良好社会”三大部分;下卷“忧虑”分为“经济理论有价值吗?”和“对经济学的指责”2章。该书第1章“引言”第2节“经济学的诞生”依次介绍了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主要经济学说,在其他部分也有很多地方涉及到马克思经济学。
    (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介绍
    在第1章第2节的第4小节“革命家马克思”中,瓦卢法克斯首先介绍了马克思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政治背景,他认为,“与李嘉图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在资本收益和地主地租之间的斗争逐渐消散的背景下慢慢形成的”,“马克思的思想源于另外一种冲突和同情,那就是劳资冲突(1848年达到顶峰,发生了遍布欧洲的革命)和对被马克思称为社会最底层的工人阶级的同情”,并在随后的第5小节“经济学的两大主宰:历史与意识形态”中再次强调,尽管“经济学教科书似乎都严格遵守非主观性”,但“事实上,每种经济理论都建立在一定的意识形态或政治立场之上”:“斯密的理论与其对自由贸易的信念和历史条件都是高度一致的”,“李嘉图的理论也是其意识形态和他所处时代的共同产物”,“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模型,不仅反映了其团结无产阶级反对剥削者的立场,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经济衰退和社会变革的状况”。从这一点看,瓦卢法克斯与罗宾逊夫人的“阶级分析”法比较相似。
    瓦卢法克斯重点介绍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经济危机理论。在介绍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时,他特别强调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区别,并指出二者之间的差额构成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它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他又从作为剩余价值的“利润又是怎样解释资本主义财富波动”这一问题出发,介绍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逻辑,并强调,“马克思指出,结束这种恶性循环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比资本主义制度更为优越、更为合理的社会制度”。他的这一理解显然是正确的。
    除第1章外,在第10章中,他从与经济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进行对比的角度,进一步介绍了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在第11章中,则是将“马克思的利润理论”作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消费中的边际均等原理”和“生产中的边际均等原理”并列的三大“不可测量验证的经济学理论加以介绍。
    (三)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评价
    瓦卢法克斯也将马克思视为一位古典经济学家,他在分析马克思的公司理论时指出,“马克思使用并修改了斯密和李嘉图两人的理论”,并认为,“马克思关于公司理论中最具创新的方面就是,他认为生产过程与市场是彼此不同的”,即企业内部“工人和雇主的关系”与市场上“买者和卖者的关系”是不同的。他还正确地指出,“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如果要充分理解企业内部的事情,我们必须同时是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学家和工程师,仅仅依靠供求关系模型将是无济于事的”。在介绍受“自然法则哲学”影响的“古典主义经济学关于市场的理论”时,他明确表示,“马克思的贡献无疑比李嘉图要大”。
    针对“市场失败还是市场本性”这一问题,瓦卢法克斯分别介绍了“凯恩斯的答案”和“马克思的观点”,他对马克思观点的理解和评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马克思认为,“失业与其说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意外或是某种失败,不如说是自由市场经济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资本主义的成功传奇”。这无疑是对于马克思关于“相对过剩人口的不断生产”,“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要条件”思想的正确理解。(2)“马克思已经预见到了凯恩斯关于需求不足的论断”,“其要义为:每个资本家都通过降低工人工资来从中获益,但是当他们都这样做了之后,工人阶级的收入减少了,同时对资本家拥有的货品的需求也降低了”。他在这里对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的理解也基本上是正确的。(3)“马克思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同意凯恩斯和自由主义者的主张”:一方面,马克思可能“会和凯恩斯达成一致意见”,因为“他也认为一个英明的ZF能够缓和这些危机(通过采用凯恩斯赖以成名的一些小伎俩),而一个不明智的ZF则会延长危机持续的时间”;另一方面,马克思又可能“赞成自由主义经济者的观点:通过ZF购买或其他方案是不可能保持经济额的稳定发展且达到失业率最小化的”。他的这一观点似乎有点特别,但却是有一定道理的。笔者认为,虽然马克思与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者和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自由主义者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或目的不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也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任何具体问题上都不可能达成共识,或者说,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经济
学者对于任何具体问题的研究都是毫无意义的”。(4)“马克思与凯恩斯主义者和自由市场主义者立场不一致的地方就在于,他认为危机和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即“马克思则相信:无论工资水平如何,无论场运作多么自如,也不用去考虑ZF是英明还是糊涂,资本主义还是会像轮船总要进港那样自然地走向衰退”。他在这里对于马克思与凯恩斯主义者和经济自由主义者之间的根本分歧所在的理解,显然也是正确的。
    总之,与罗宾逊夫人相似,在《经济学的邀请》中,瓦卢法克斯主要是将马克思经济学作为一种挑战新古典经济学霸权主义的一种工具加以介绍和评价。
大谋不谋,谋于未萌之前;大言不言,言于沉默之后;大智不智,智于无形之中。大勇不勇,勇于暴烈之外。

使用道具

yiweiluoye 发表于 2011-10-9 13:18:15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四、启 示
    上述三部教科书的作者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对待马克思经济学的态度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1)这三部经济学教科书的作者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中介绍马克思经济学的目的,当然不是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而是因为马克思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确实产生了很大影响。关于这一点,萨缪尔森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初步”的结尾表达得非常明确:“总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很大”,“通过这面镜子,主流经济学——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毫不留情地检验其理论。”也就是说,他们是站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立场上研究、介绍和评价马克思经济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研究像萨缪尔森这样的西方经济学者对待马克思经济学的态度时,也没有必要按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因为,我们在对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进行比较研究时,所探讨的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部各流派之间的关系。
    (2)在萨缪尔森《经济学》这样一部西方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教科书中,马克思经济学都占有一席之地,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共性。在我们编著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是否也有必要考虑到这种共性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虽然这三部经济学教科书的作者都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持否定态度,也不认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在其教科书向学生比较客观地介绍马克思经济学,并给予了其较高的评价。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除了介绍和反驳西方经济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批判、攻击和贬低外,是否也有必要向学生介绍现代西方经济学者马克思经济学的肯定胜评价,特别是像萨缪尔森这样的人物在经济学教科书对待马克思及其经济学的态度呢?这也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
    (4)连萨缪尔森这样的西方经济学界的头面人物在其经济学教科书中都不忘指出马克思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在我们编著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相关内容中就更有必要实事求是地介绍马克思的贡献。
    (5)罗宾逊夫人和瓦卢法克斯将马克思经济学作为自己反对新古典霸权主义的重要武器之一,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教科书中也没有将包括马克思经济学在内的非新古典经济学完全排斥在外,在我们编著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还有什么理由要将马克思经济学完全排斥在外?或者说,当我们中的某些人为鼓吹向新古典经济学的所谓“国际惯例”接轨而有意或无意贬低马克思经济学时,为什么不冷静考虑一下萨缪尔森和罗宾逊夫人等现代西方经济学者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对待马克思经济学的态度及其原因呢?这恐怕是我们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环球视野》第329期,摘自2010年10月《经济学家》)
大谋不谋,谋于未萌之前;大言不言,言于沉默之后;大智不智,智于无形之中。大勇不勇,勇于暴烈之外。

使用道具

start518 发表于 2011-10-9 13:21:2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问题在于我们深受其害,让人望而却步。

使用道具

xnv 学生认证  发表于 2011-10-9 13:23:19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好东东
湘里妹子:仰望星空,心念苍生

使用道具

yiweiluoye 发表于 2011-10-9 13:30:57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start518:大约是将马经与苏联教科书、苏联模式、斯大林范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混为一谈,实际上有天地之别。
大谋不谋,谋于未萌之前;大言不言,言于沉默之后;大智不智,智于无形之中。大勇不勇,勇于暴烈之外。

使用道具

yiweiluoye 发表于 2011-10-9 15:10:0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事实是,经济学,由于它的用处,长久以来被阳光照到腐败腐败的社会科学。马克思经济学家描述为“科学代表资产阶级的生产”,认为“锦绣比赛”于1820年代和1830年代的科学命题代表一个或另一个。但是一旦资产阶级力量,这充分科学是威胁。“这是因此不再一个问题[政治经济)无论这个或那个定理是真实的,而是它是否有用,资本和有害的、有益的或inexpedient依照警察法规或相反。代替公正的质疑了;在那里雇职业拳击手代替真正的科学研究、坏良心和恶意的护教学”(贫穷的哲学,第二章“第七届观察";资本,postface第二版)。
大谋不谋,谋于未萌之前;大言不言,言于沉默之后;大智不智,智于无形之中。大勇不勇,勇于暴烈之外。

使用道具

yiweiluoye 发表于 2011-10-9 15:21:5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试图复苏什么马克思称为“锦绣比赛”的旧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看上去越来越像唐吉诃德式的无的放矢。这是真的,我们处于一个黑暗时代的宏观经济学。
大谋不谋,谋于未萌之前;大言不言,言于沉默之后;大智不智,智于无形之中。大勇不勇,勇于暴烈之外。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