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ingjingfeitai
1714 2

[其他探讨] [转]楼宇烈:禅学三要 [推广有奖]

苗实:读书是我最大的嗜好,没有之一。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京城四老和白老师

京城四少和林老师

学者苗实现象争论

威望
9
论坛币
260439 个
通用积分
20765.4806
学术水平
1387 点
热心指数
1921 点
信用等级
1075 点
经验
581472 点
帖子
32239
精华
2
在线时间
264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8-31
最后登录
2022-5-5

中级信用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http://www.fjlt.net/viewthread.php?tid=193020&page=1


IMAG1230097319817738.jpg

禅并不是彼岸世界的东西,禅也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境界,禅就在我们中间,禅并不是很神秘的东西,禅就是我们日常的生活、言论、行为、思想。我们的生命要有意义,只能够在当下体现出来,因此要活在当下,既然要活在当下;修也要修在当下,悟也要悟在当下。

  所以说,禅宗特别强调当下,人要活在当下,生命要体现在当下。当下讲究的就非常实际了,平凡无奇,这种当下的修炼是修而无修啊,也是悟而无悟的。只要是能体会到其中的真味,就会知道,原来禅就是那么简单,禅就是不需要离开我们的当下,因为离开了当下,实际上就什么也得不到。慧能在《坛经》里面多处这样讲,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兔子哪来什么角啊,就是说,离开当下是求不到的。近代一位著名的高僧,太虚大师曾讲过这样的话,

  “仰止唯佛陀”,我敬仰的是佛陀,“完成在人格”,完成就在自己的人品。“人圆佛即成”,每个人只要修养的好,那就是佛了,

  “是名真现实”,这才是真正的现实。我们要体悟生命,就要从当下做起。做好本分之事,实际上是为理想开辟了道路。我们很多人都喜欢遐想,但再好的理想不能从本分事做起的话,那也是永远达不到的。

  在这里我告诉大家,学禅就是要从你的本分事做起。有人问学禅有没有一个次第、一个道路可循?有。这就是三句话,或叫做“禅学三要”,“修禅三次第”。

  第一句就是“做本分事”,做好你现在应做的事。做本分事就是赵州和尚在接引学人时讲的一句话。他的弟子不明白什么叫“做本分事”,他就解释说:“树摇鸟散,鱼惊水浑”,树一摇动,鸟就飞散了,水里的鱼一惊动,水就浑了,这是很普通的事情。自己有了分别心,自己讨厌这个现实生活环境,讨厌这么多的包袱,就想跳出这个现实生活环境去找一个清净的地方躲起来,可是有这样一个清净的地方吗?没有!看起来你是跳出这个环境了,可实际上你是放下这个包袱又去背上另一个包袱,逃出这个牢笼又去钻进另一个牢笼。所以禅宗是非常强调当下就觉悟到你的本性、本心是没有烦恼的,只是你自己把烦恼加在自己身上,所以禅宗的第一个宗旨就是“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你要离开现实的世界要去寻找一个清净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烦恼,因为你找不到。

  第二句话是“持平常心”。这句话和前一句话是相通的,但是它对你的要求又提高了一步。因为虽然你做好了本分事,但你是否还能做到对你所做的事没有什么计较呢?你是否在意别人对你所做的事的赞扬或批评,是否会因为别人说风凉话心里就不高兴,别人说了好话就,心里很舒服呢?做好本分事不等于就保持了平常心。平常心就是该做什么做什么,不动心,不起念。本来很普通的一件事,吃饭睡觉,可是有很多人就是要想东想西,吃的好的心里就高兴,吃到差的,心里就埋怨。对于这些事你能不能不计较任何的好坏呢,用佛教里的话讲就是能不能做到“八风吹不动”。哪“八风”呢?利、衰、毁、誉、讥、称、苦、乐。  

  第三句话就是“成自在人”。所谓“自在”,就是自由自在。我们没有任何烦恼的束缚了,那不就是自由自在了吗?做“自在人”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禅宗里也有描写,就是“终日吃饭未曾嚼着一粒米,整日行走未曾踏着一片地。”这句话在一般的思维方式下是不好理解的,而佛教通过这个要说的是,你不要被这些外在的相所牵动,你虽然整天在吃饭,走路,但不会被米、路这些外境所干扰,而你又始终没有离开这个外境。修禅并不是要你躲到什么深山老林里去,什么东西都见不着,好象这样就不会被外境干扰了。其实就算到了深山老林里面,要是你的心不净的话,你产生的种种妄想念头可能比你在这热闹的地方更多。禅宗讲你心净了,才能佛土净,心不净到哪都躲不掉。所以在这个花花世界里,如果你能做到对境不起心、不起念、不着相,那你就自在了。

  上面我给大家讲了三个步骤,即“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有些人听了我这三句话,觉得很有意思,就问能不能给它再对上三句,让它成为一个对联呢?我想了想,觉得对上这三句话比较好,今天也奉献给大家:行慈悲愿、启般若慧、证菩提道。这三句话应该算是大乘佛教的最根本的精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thread 活在当下 现实生活 自由自在 生活环境 活在当下 彼岸

沙发
mingjingfeitai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1-10-15 13:08:4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大乘佛教从哪入手?就是从慈悲入手,慈悲就是与乐拔苦,对众生要行慈悲,而对自己来讲也是一个修证的过程。因为最切实的来讲,怎么才能行慈悲?慈悲就是做你的本分事。

  第二句话“启般若慧”,“启”就是开启,而“般若”本身就是智慧的意思。在佛教看来最基本的一个分别就是我跟他人的分别,即“我执”,一切的烦恼归根结底来说都是来源于“我执”,将我和他人对立起来。所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佛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般若这种智慧要你看到这一点,用《金刚经》里的话说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你就不会产生种种颠倒妄想,去执着它。有人会问佛教讲消除“执着心”、破除“我执”,这和有人生目标、有人生追求有没有矛盾。我想这是两个问题,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追求呢?佛教并不是要制止你有人生目标,而是说你要找到自己恰当的人生目标。人最难的就是自我认识,把自己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如果你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瞎追求这个追求那个,那很可能就会出问题,可是一旦你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在这个位置上做到最好,那就是真正的把握了自我。这并不是执着。我们不要把两种执着混淆了,做事情要有一种执着心,这是佛教里讲的“精进”,是佛教所提倡的,它不同于我们这里要破除的“我执”。

  第三句话是“证菩提道”。《法华经》里讲,佛是为了一个大因缘来到这个世间的,这个因缘就是开佛知见, 示佛知见、悟佛知见、

  入佛知见。佛知见就是般若的智慧。那么佛教追求的是什么东西呢?就是“证菩提道”。菩提就是觉悟。佛教最终来讲是讲人的觉悟的,觉悟人生,如果你回归到真正的自我,那你就是自由的,现在人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自我的失落。总的来说我们要有一种觉悟,这样才能获得自由自在的我。

  我讲完这两个联了,有人就会问:是不是还有个横批啁?是有个横批,就是四个字:

  “活在当下”。这就是说,佛教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是脱离世间的生活的,恰恰相反,它是从当下做起的。大乘佛教起来以后,它对原来的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即所谓“小乘佛教”最大的批评就是这些部派佛教“欣上厌下”。所谓“上”就是菩提、涅架,

  “下”就是生死,烦恼。小乘佛教把“上”看的很重,拼命的追求,把“上”、“下”看成是对立的。但其实二者并不矛盾。佛教并不是宣扬命定论,你的命完全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你造这样的业,就受这样的报,你一念之差,你就会觉得现在生活在地狱里一样,但你也完全可以改变你的心念。因果理论是两方面的,它并不是要你消极等待,你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叫做“命由己定”。所以佛教强调的是当下,是靠你的觉悟来解决你自己的生死、烦恼问题。

  禅学三宇把高深的佛教的理念、精神和行为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的现实生活中间去,我把它概括成同样音的三个字,这三个字拼音都是jing。第一个是干干净净的净,第二个是安安静静的静,第三个是恭恭敬敬的敬。这三个字可以分成两个意思来讲,一个从佛理的层面来讲,一个从生活的实践的层面来讲。从佛理层面的来讲,这三个字每个字前面都要加一个字。

  第一个净前面加个清字,叫做清净。清净在佛理里面是一切现象世界的本质,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空,清净就是空。禅宗的根本特征,唐代的宗密法师做了一个概括,第一就是“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本心本来就是清净的,没有烦恼,那烦恼哪来的?烦恼是自寻的!所以惠能的得法偈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我们现在看的《坛经》里面可能不是“佛性常清净”而是“本来无一物”。所以清净这两个字可以说是大乘佛教根本的教义诸法皆空。我们如果能够体会到宗密法师“自心本来清净”的话,那么我们也就更能理解惠能在《坛经》里讲的明心见性。明心的本来清静也就可以见到佛性。

  第二个静前面加个寂字,寂静。寂静在佛理就是涅槃。佛教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涅椠寂静是一个复合词,是音和义结合在一起的词,音是涅架,义是寂静。佛教追求的最高的理想境界就是涅架寂静。涅槃,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期讲究的是无余涅槃和有余涅椠两个状态。首先是修证成有余涅槃,就是生命还存在,但是精神上已经排除了贪嗔痴,离除了欲念达到了阿罗汉果位;无余涅槃就是灰身灭智,就是生命结束。这是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对于涅槃寂静的理解。大乘佛教的涅架则强调无住涅架,无住就是没有一个停止。涅槃就是我们不断追求接近完善完美的一个解脱的境界。清净是我们佛教认识现象世界本质的道,寂静是我们佛教追求最根本的一个境界。

  第三个敬前面加个礼字,礼敬。既然信仰佛法,我们就要礼敬三宝礼敬佛,礼敬法,礼敬僧。这也是佛教理论里面核心的东西。三宝,佛法僧三宝,我们都要非常尊敬、赞叹,我们做一切事情都应该赞叹佛恩,赞叹法恩,赞叹僧恩。但是,礼敬佛法僧三宝最终应该回向众生,也就是最后的目的要落脚在众生。为什么?大乘佛教讲,生佛不二,众生即佛。迷了就是众生,悟了就是佛;没有众生也就没有佛。我记得去年本焕老和尚百岁寿辰在台上致辞讲得最响亮的一句话就是:没有众生就没有佛。我们一切对于佛法僧三宝的礼敬最终都要回向到众生。就象本焕老和尚讲的,也是佛经里面讲的,

  “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所以我们一切的礼敬最终都是要落实到众生,回向众生。

  以上是我想讲的三个静的第一层次、佛理的意思。第二个层次就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上、行为上、生活中间去。这三个字也是每个字前面加一个字。

  第一个净前面加个干字,就是干净。我们信仰佛教,要达到心净,我们的行动一定要先干净。干净包括清洁整齐。在这个方面我们可能要很好地向日本的佛教学习。日本佛教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可是他们保持了寺院干净、清洁。整洁的环境对人的修证心情其实有很大的影响。境和心的关系是相对的,我们时常强调心的决定作用,但是心虽然是决定的,也不排除境的影响。心生则种种法生。

  第二个静前面加个安字,安静或者宁静,这个跟前面也有关系,也是环境的问题。中国人常常是眼中无人的,在任何场合包括在很多公共场合,也是视若无人的大声喧哗。我建议有条件,特别是南方,完全有条件做到的,进庙轻语,进殿禁语。这样的习惯养成后,再把它推广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以后大家到公共场合就都会注意细声细语的说话了。可以通过我们的佛教,把这样一些礼仪首先在寺院里面练,然后我们带回社会上一点一点的传播开,这也是寺庙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实实在在的。

  第三个敬字前加个和,和敬。礼敬是礼拜佛法僧,和敬就是我们共同相处的一种人际的关系。我们僧团里面讲的六和敬,所谓:

  “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和敬实际上是相互之间的尊敬,同道之间相互之间的尊敬,相互之间的宽容,这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就要讲和气。通过在寺庙里面我们学习,学到六和敬,相互之间尊重,也带着感恩的心。我觉得我们现在社会里面很多问题,很多人都苦闷,其实来源于缺少感恩的心,大家都觉得我自己的成就都是依靠自己的奋斗,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根本没有想到你的任何一点一滴的成就是离不开众生的。缺乏一种感恩的心,于是都感觉到自己是在付出,好象没有回报。其实你是天天在收获回报,我们的世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以佛教才要讲个缘。
    我们今天有缘在一起相聚,你们不要听了我的讲话要感谢我,我要感谢大家。为什么要感谢大家?因为没有大家听,我今天这些话也没有地方去说。同时也都是因为有这么多人的激发,我才有这样一些想法,要不然我也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所以处处要有一种感恩的心。
苗实,读书人,大乘行者,有意可联系miaoshijjxj@163.com ​​​​

使用道具

藤椅
eric_yan676 发表于 2011-10-15 13:17:4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感谢楼主的无私分享,领悟中。。。。。。。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3 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