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aoxian2011
4309 8

[其他探讨] 与《西游记》有关的佛法智慧 ——摘自《大话西游之孙悟空时代的活法》作者:林电锋 [推广有奖]

  • 5关注
  • 28粉丝

院士

1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7993 个
通用积分
274.6146
学术水平
255 点
热心指数
226 点
信用等级
209 点
经验
86085 点
帖子
3063
精华
1
在线时间
21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3-1
最后登录
2024-5-26

初级学术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与《西游记》有关的佛法智慧

——摘自《大话西游之孙悟空时代的活法》作者:林电锋


1、佛家的因缘思想

佛家的因缘思想:因是引发事物发展变化而产生结果的内在原因,缘是配合产生这种结果的外部条件,合称因缘,是产生结果的一切原因。一切事物,因为因缘的聚散而生灭,称之为因缘生灭;因为因缘的作用而产生相应的结果,称之为因缘具合。必须因缘结合,有因无缘,或者有缘无因,都不能产生结果。

2、佛法的普度众生

佛对大千世界认识之初,就以探索如何解脱人世间的苦难为目的。人生有八大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佛从本义来说,就是帮助芸芸众生脱离苦海,到达极乐世界的彼岸。

学习佛教的精神,就是学习其“济世爱人”的思想。济世,就是普度众生,度己度人。从个体来说,要爱国,放在当今是爱祖国、爱人民,这是人生立世之本;爱人,就是要爱自己、爱家人、爱身边的人,“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假如每个人都充满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佛在你的心中,佛在你的身旁。教化你的对象就是佛,也可能是你的父亲,你的同事,甚至是你的小孩。

3、何谓大慈大悲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简单地说,慈就是以乐,给众生以欢乐、幸福、安康;悲就是拔苦,让众生脱离憎怨、愁苦、离恨。

观音菩萨身上真正体现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拔除众生无边之苦而予以喜乐,以无缘之大悲心度化一切众生,法号称为“大慈大悲”名副其实。菩萨以自身的修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智慧使自己成佛,以慈悲心度化一切众生,度己并且度人,做利益众生的事业,引导众生走上解脱的道路。

正所谓身已成佛,心未成佛,虽成也未;心已成佛,身未成佛,未成已竞。正是,有的人成佛了,但是人民没有记下他的名字;有的人没有成佛,人民永远记下了他的名字。

4、人人都可成佛

成佛,是一个使人的心灵得到超脱、完善的过程。每个人不一定成佛陀,但必须有心中之佛。

普通人心中有佛,其实无佛;佛心中无佛,其实有佛。这就是“色”与“空”的道理。

人人皆可成佛,就是说,人人都有佛性,都具备成佛的素质。人人心中有灵山,要求每个人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的长短、大小,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这是战略层面的。人人能够成佛,便是你必须努力的方向。每个人不一定能修炼成为至高的佛,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心中的佛。即取经是个大目标,取什么样的经,这就是成什么样的“佛”了,这是战术层面的。

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品德。《资治通鉴》中对德的论述非常精彩,“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有德有才,谓之圣人;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无德无才,谓之庸人。”培养品德,必须修炼心性,坦荡豁达,远离贪欲,使自己清净,使自己忠诚;必须要有爱心,要回报社会。要做自己的“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仆。

其次,要树立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佛的过程是痛苦的、艰难的,百炼才能归真,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很多人离成功很近,但最终放弃了,因为就缺最后的努力。我们经常会因为某些事情没有成功,往往叹息“差一点”,有没有想到这“差一点”,正是对个人精神的一种磨炼,对个人意志的一种考验。坚持就是胜利,坚持使人成功。

再次,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不是只有干大事才能成佛,对个人来说是大事,放在整个国家来说,未必是大事;与古往今来的历史事件相比,也未必是大事。对个人来说是小事,假如有一天,你的小杠杆不小心撬动了地球,就变成大事了。大小总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它要求你在每个岗位、每个角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精心完成每一项任务,在不断的做好小事的积累中,你离成功就越来越近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大话西游 孙悟空 西游记 事物发展变化 大千世界 大话西游 西游记 孙悟空 人世间 如何

沙发
laoxian2011 发表于 2011-10-16 15:50:2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5、从黑熊精看成佛的基本条件
        人的生命空间,可大可小,关键看你怎样去拓展。拓展生命的办法,路径主要有一条,就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修仙成道要有好的环境。熊罴的洞府就像一个神仙之家,“崖深岫险,云生岭上;柏苍松翠,风飒林间。”与那些茹毛饮血的妖怪简直是两个世界。难怪观音菩萨一见,非常羡慕,认为他是“有些道分”的,动起了慈悲之心。
        修仙成道要重视经验交流。熊罴不仅修道,还与“观音禅院”的老贪鬼金池长老互有往来,相互之间交流修仙成佛的心得体会。老贪鬼学到了一些长生不老的秘笈,黑熊怪难道当雷锋没有得到好处?他给老贪鬼的请柬中写着:“屡承佳惠,感激渊深。”这就说明了问题。
        修仙成道还要随遇而安。当孙大圣与熊罴大战时,一旦到了吃饭时间,妖怪就不玩了。他说,不打了,我肚子饿了,先吃饭再说;或者天色晚了,他也不玩了,说算了明天再打。他多么注重生活作息,没有劳神动气。打架也打得温文尔雅,这在小说中是极为罕见的,弄得孙大圣一点脾气也没有。
        可见,这是一个比较重视生活质量,非常善待自己的妖怪,饿了不干活,晚了要作息,生活多么有规律。
        熊罴非常敬佛,注重实际因缘。《西游记》中,几乎没有妖怪与人类友善的,只有一个例外,就是这位老兄。
        他不仅与人类友好,而且与金池长老还是好朋友。他为什么与老贪鬼好呢?是有一定的目的。一方面,金池长老是“观音禅院”的老方丈,敬重金池长老,就是敬重观音禅院,不就是尊敬观音菩萨吗?假如你的下级经过你的同意,以你的名号开办了一个商店,那些经常光顾的顾客,你肯定另眼相看,毕竟也受过人家的香火。否则,观音菩萨怎么会看出他也有些“道分”呢?另一方面,熊罴也看到金池长老有一些道行,经常跟他切磋,接受老方丈的点化,可以少走弯路。虽然老和尚很贪心,但是两百多年的参悟,还是有一些独特见解的。
        熊罴敬佛的重要体现,还在于对“袈裟”的崇拜。如果不是敬佛,要那个袈裟何用。一物合一用,有些东西,给某个人就是宝贝;给另外一个人,就是废品。
        当妖怪在夜里看到观音禅院起火时,一种本能的意识说,这些和尚这么不小心,弄起了大火,赶快跑去救火。这个是出自真心的。佛家非常重视初念,即你遇到问题第一时间产生的念头。虽然后来见财眼开,也不能忽视这份好心啊。
        当妖怪窃取了袈裟后,兴奋异常。甘冒着“窃贼”的骂名,准备隆重召开“佛衣会”,说明他心中还是有佛、敬佛的,只是他还没有进入佛门,没有完全悟道。比较注重外相,为色相所拖累。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个妖怪身上,还有很浓郁的儒家色彩。儒家思想,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忠孝仁义礼智信”。
        妖怪之“忠”。不能说他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但是,他热爱自己的追求,热爱自己的事业。他一心想修道成仙,并为之孜孜以求,这不就具有“忠”的属性吗?
        妖怪之“孝”。有一个细节就充分体现出来。生日是什么?一般来说,生日是自己出生之日。而熊罴怎样说?他说在我的“母难之日”召开佛衣会。“母难之日”就是自己的生日,妖怪都知道生日是“母难之日”,何况人乎?
        妖怪之“仁”。仁就是爱人。一只黑熊精不吃人,不就是爱人么?他的群众关系不错,遇到火灾主动前去救火,具有仁爱之心。
        妖怪之“义”。对朋友很讲义气。有本事,与朋友分享,如传授老贪鬼长生之法。朋友有困难,马上去相助;有好东西,马上与好朋友分享,这不就是讲义气么?
        妖怪之“礼”。这是所有妖怪中,最讲礼、最有文化的。他要召开佛衣会,专门写了个“请柬”,其中,送给老贪鬼的这样开头:“侍生熊罴顿首拜,启上大阐金池老上人丹房。”多么有礼貌的妖怪啊。
        妖怪之“智”。他与孙大圣打仗,从来不用蛮力,而是清风随意,自然舒适,把一场激烈的战斗,看似浮云流水,从心态上就战胜了对手。不以力取,可谓有智。
        妖怪之“信”。妖怪败在观音菩萨手下,甘愿皈依我佛,永不变心,这就是讲诚信。
        黑熊怪虽然是个妖精,但确实是注重修身、拓展生命的典型。
        6、“三教合一”的一个典型案例
        谁也不能做到真正的“三教合一”,就连孙大圣最后,也成为佛家的象征。只是在他的身上,具备了佛家、道家、儒家等文化的素质。
        人的一生,所拥有的时间,说长则长,说短则短。关键是,我们怎样充分利用好时间,来延长生命中有用的时间,拓宽自己生命的空间?
        做到这一点,就要注重修身养性,学习佛家的出世思想,不为色相所困,凡事随缘随喜,每天快乐自在。学习道家的飘逸道风,注重性命双修,保持身心健康,活得潇洒自如。学习儒家的济世思想,就是要具有责任心、责任感,以仁为本,以义处事,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我的座右铭是:只求成功因我,不管收获谁多。如果你觉得阅读内容有价值,请广为宣介,让更多人早日从中获益。

使用道具

藤椅
laoxian2011 发表于 2011-10-16 15:50:4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7、早年孙悟空的成功秘笈
        这只天地生成的猴子,是一只“灵猴”,天资聪明,胆识过人,是一只“有理想的猴子”,敢于冒险,勇于创造奇迹。当众猴子在探求一波水帘的源头时,才有孙猴子“惊人的一跃”,终于成就了美猴王。我们人生过程中,是否也有类似“惊人的一跃”呢?
        在那个无忧无愁的岁月里,天道轮回的“残酷现实”,也使众猴子感受到人生苦短,怎样改变这个命运?不仅是人类这些高级动物的崇高理想,也是其他动物或其他众生的宏大愿望,大家使用的办法可能迥异,但是目标都是一致的。
        正因为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使美猴王越高山,涉河流。最终在历尽千难万苦之后,拜在名师之下,学到了本事,为大闹天宫、西行取经创造了条件。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有谁关注孙大圣是石头出身呢?有谁关注他的父母呢?
        大家关心的是,孙悟空为什么会成就大业?没有什么奥妙,就是两个字“执著”。
        8、孙悟空的“缺点”及成因
        唐僧西行诸多艰难,孙悟空经常碰到“信任危机”和“本领恐慌”,充分证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做人不要“千招会而没有一招精”。
        我总结了大圣的本领,有四个不如:“变化不如小杨戬,狡猾不如红孩郎。气势不如大鹏鸟,力气不如牛魔王”。为什么不如呢?
        在大闹天宫时,老孙与二郎神斗法,每一个变化都不如杨戬。杨戬有多少变化?不知道,既然不知道,肯定胜过孙猴子。在与红孩儿大战时,老孙被狡猾的小牛牛弄得一点脾气都没有,最后只能请出观音菩萨降伏了事。在与大鹏鸟斗法时,老孙始终处于下风,即使如来佛祖用无限法力困住大鹏鸟时,大鹏依然气势磅礴,说如果佛祖你不让我吃肉,饿坏了我的身子,我看你这个普度众生的理念是假的。弄得佛祖也没有脾气,说放心吧,跟着我不仅有肉吃,还能吃得很好!多有气势,蹲在佛祖头上想吃肉就吃肉。在与牛魔王斗法中,面对一头大牛,老孙也是毫无办法。列位看官,由于行文的需要,对老孙实行了严重诽谤,不要见怪。
        孙悟空为何没有学到一招精呢?主要原因是“猴脾气”造成的,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属于“性格缺陷”或“性格悲剧”。
        “猴脾气”的重大缺陷主要有两个:一是“坐不住”,坐不住的最大毛病是缺少耐心,做什么事情不能始终如一。“坐不住”是没“禅心”,是修仙成佛的大忌。二是“喜浮夸”,最大的毛病是学了东西藏不住,总喜欢炫耀,就像铜锣藏在袖里始终会打出声音一样,缺乏一种自然随性的更高境界。须菩提祖师或者想把老孙培养成为一个不世出的高人,由于他没有遵守保密的约定,所以不能把更高深的本事传授给他,否则会贻害苍生,辱没师门。
        这些毛病,把本来“聪明极顶”的老猴子给耽误了。正常的话,他的本事是可以学得更好的,由于自身存在的诸多弱点,没有把本领学好、学精,未能练就绝世的武功。在取经过程中,未能轻易地把妖魔鬼怪一举歼灭,造成了大量的无功损耗,浪费了大量的国家“粮食”。
        从孙大圣的经历中可以看到,学好学精本领多么重要!一个人,只要五官齐整,智力正常,都必须从小学习本领。重要的是学习两个:一个是如何做人,一个是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
        须知到了成年的阶段,学习研究是自己的,依靠的是个人的志向和努力,如何修为则靠自己,所以扎牢基础很重要。有的人到了社会不汤不水、不咸不淡,把大好的青春白白浪费了,正所谓“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9、孙悟空成佛的实质
        老孙早期的成功经历,成为后来西游取经最大的本钱。每见到妖怪,老孙必然会自报一下家门和出身,“自小神通手段高,随风变化逞英豪”,“你去乾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你不知老孙是盖天下有名的贼头,我当年偷蟠桃、盗御酒、窃灵丹,也不曾有人敢与我分用。”
        老孙刚出江湖时,一无所有,身无寄托,心无寄托,一根棍棒走四方,上天入地无牵挂,真正达到了“无”,即“悟空”,那么他的本领几乎达到无人能敌的境界。一旦老孙动了妄念,心中“有物”,心中有了牵挂,水平便一日不如一日。
        从老孙皈依我佛并接受西行的重任开始,也就注定他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必须历尽磨难,重新修炼,实现从“野仙”到“成佛”的重大转变。
        过去的成功来之不易,谁都会非常珍惜。但是,如果被成功所羁绊,那么肯定走向新的失败。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有时候“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每个人都要谨记,如果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吃老本,不思进,不顺应潮流,过去的成功就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从人生的角度来分析,凡事凡物,都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都要把握好一个度,超过这个度,性质便发生根本的改变。正所谓,枪打出头鸟。我们可不要去当这只鸟,好不容易取得一点点的成功,便成为一只“被牺牲”的鸟,多么不值得。
我的座右铭是:只求成功因我,不管收获谁多。如果你觉得阅读内容有价值,请广为宣介,让更多人早日从中获益。

使用道具

板凳
laoxian2011 发表于 2011-10-16 15:51:0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0、孙大圣撞钟的学问
        孙大圣撞钟的学问多多,首先,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责任心的问题。俗话说,“占着茅坑要拉屎”,有些人偏偏占着,偏偏不拉屎,这便是现实。作为一个在职场驰骋的人,别人不拉屎,我们不能去攀比。责任心的核心是“责任”两字,具体一点,就是要“敢于负责,主动负责。”一些和尚虽然懂得每天敲钟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认真把钟敲好,明明规定要敲个十点,他却克扣了八点;明明早上、晚上都要敲,可能有时不敲有时敲,“歪嘴和尚”把“经”念反了。人世间本来没有大事与小事的区别,区别就在于责任心。因为有责任心,把众多小事做好了,做得优秀了,就成为了大事。
        其次,体现的是职责问题。职责是每个人所在工作岗位或劳动位置所承担的任务。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说,“君子思不出其位。”孟子又讲,“位卑而言高,罪也”。说到底,就是做官办事业的人,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分内的事情,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与“正名分”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有的人志高气远,身在该位,没有做好该位的事情,又乐于指手画脚,老想去“撞”别人的“钟”,反而把自己的“钟”荒弃了。如果每个人能身处其位,想尽千方百计,把自己的“钟”撞好,把“一亩三分地”耕好,工作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生产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最后,体现的是态度问题。“态度决定一切”。深入分析孙大圣说出这句话的动机,你会发现,这是一句充满智慧和禅意的话。修身治学,能否有成就,体现的是态度;求圣成佛,同样体现的是态度。星云大师指出,修炼成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要做一个善人,乐善好施;第二个层次,就是要多宣传、劝善,让更多人投身爱善事业;第三个层次,应该是最高层次,就是见善乐善,随喜随缘。不管是哪一个层次,决定的因素依然是心态问题。如果没有“无我”之精神,如何能投身于济世之事业?这也是弘一大师所说的。
        因此,不能狭隘地理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含义,当一天和尚就要撞好一天钟。如果能从良好的心态入手,以高度的责任心为保障,以忠实履行职责为己任,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11、佛家的撞钟学问
        有一个小故事。一个寺庙里有个小和尚,被安排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撞钟。
        刚开始,小和尚愉快地接受了敲钟的任务。每天早晚,严格按照寺里的规矩撞好钟。当新鲜劲一过,觉得这个敲钟的活没有那么好玩,既枯燥又乏味。虽然如此,还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勉勉强强完成这个无聊的任务。
        过了一段时间,老方丈把他叫来,说你的钟没有敲好,你改去挑水劈柴吧。小和尚感到很委屈,他问,是不是我的钟没有敲好啊?老和尚严肃地说,确实你不胜任“敲钟”的工作。因为你的心中没有理解敲钟的深刻含义,虽然声音洪亮,但是没有穿透力和号召力。钟声如果不圆润、深厚、悠远,就不能唤醒沉迷的众生。一个人心中有钟,就是心中有佛;反之亦然。如果态度不虔诚,就不能胜任敲钟之责。
        其实,佛门对敲钟非常严肃,非常讲究,大有学问,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敲钟之前,要虔诚地默诵佛经,然后,认认真真地敲钟,钟声必须抑扬顿挫、舒缓有致,“紧七下,慢八下,平平二十下”。每轮三十五下,这样循环往复三遍,一共一百零五下,再多撞三下,总共一百零八下。并且,跟升国旗一样,歌声到什么地方,国旗就要升到哪里,非常严格。同样,经文念到哪里,钟声就要敲到哪里,不能含糊。
        另外,敲钟时对和尚的精神状态要求也相当高。敲钟分为晨钟与暮钟,撞钟前必须静心,撞钟时必须用心,撞钟后必须安心。可见,撞钟是一件考验心理的累活。因此,要撞好这个钟,必须下一番苦功,才能练好。
        佛说,每个凡夫俗子,一年中都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只要闻到钟声,便可以“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正因为有如此妙用,像寒山寺这么有名的“钟声”,古往今来,就吸引了多少善男信女,大家来聆听悠扬的钟声,摆脱心中的烦恼,祈求平安幸福。
        钟声是什么?钟声可以理解为个人的目标和理想。心中有佛,就能把钟敲好;心中有理想,当然也要为之矢志不移。我们扪心自问,我自己心中“有钟”吗?
        为什么敲钟?我们作为凡夫俗子,属于芸芸众生,难免心中就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有了欲望就有了烦恼,有了烦恼就得不到解脱,得不到解脱就没办法成佛。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到底,凡人都是被色相所累、所困,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那么,佛祖为唤醒沉迷的众生,每天用雄浑厚重的钟声,提醒众生不要沉迷,要超凡脱俗。由是,我们是否天天听到佛祖的钟声呢?我们是否被唤醒了呢?
        怎样敲好钟?钟声是给芸芸众生听的,担负起敲钟使命的“撞钟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就非常光荣而神圣了。我们可以是敲钟者,为自己敲钟,为众生敲钟,在其位必撞好其钟;我们也可以是受众者,要监督这个钟敲得好不好,自己是否接受了钟声的熏陶。
我的座右铭是:只求成功因我,不管收获谁多。如果你觉得阅读内容有价值,请广为宣介,让更多人早日从中获益。

使用道具

报纸
laoxian2011 发表于 2011-10-16 15:51: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2、唐僧如何胜过孙大圣
        从佛家来看,孙猴子有一颗“驿动的心”,心魔未伏,我佛慈悲,给予超度,五行山就是一个心灵的驿站。如果从管理学来说,对一个不服从企业管理的人来说,五行山就是基本的制度规范。
        唐僧有资格收下老孙为徒,是其本领使然。也就是说,孙大圣想要成佛,他最缺乏的,唐僧都具备!
        首先,孙大圣是有成佛或者成仙(成玉帝)目标的,唐僧没有。孙大圣几次大闹(天宫、龙宫、地府),都有明确的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而唐僧没有。唐僧没有功利性,为什么要去取经,其实取经没有任何功利性。因为大乘佛法普度众生,既然普度众生,哪有什么自利性?
        其次,孙大圣是多心,唐僧是无心。成佛最大的障碍是心魔,心有魔时,即为妖怪。孙大圣一旦多心,六耳猕猴马上蹦出。最明显的,在比丘国时,那位昏君要吃唐僧的心,孙大圣自告奋勇,一下子剖出了十几个心,真是多心啊!唐僧一个也没有拿出来,岂不是无心?正因为无心,所以才能成佛。
        当然,孙大圣成佛还缺少很多。一路上,唐僧很少讲大道理,他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一直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从唐僧的身上,孙悟空学到了很多,关键是,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13、唐僧的最大本事
        唐僧心中有灵山,心中有目标,目标是第一位的。做任何一件事,没有明确的目标,往往会以失败告终。
        目标第一,使唐僧时时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对自己的使命矢志不移,这是做人做事的第一准则。什么是忠于使命?就是对人对事都要竭尽全力去做,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
        目标第一,使唐僧明白哪些是大事哪些是小节。取得真经,这就是大事,是原则,其他的都可以商量。孙悟空在沿途,经常挖苦上级,动不动就说师父你是个脓包,老子第一,目中无人。如果放在平时的话,唐僧早就将他扫地出门,或给他扣顶帽子之类的。但是,唐僧心中明白,没有孙悟空,真经取不到,只能用好,不能赶走。因此,对一些小事是睁只眼闭只眼,保持了团队的和谐。
        目标第一,使唐僧坚韧不拔,虽历万苦却没有倒退半步。唐僧所受到的磨难,放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心中有灵山,心中有目标,再难的事情没有克服不了的。这就是目标决定意志,意志产生力量。这个力量无坚不摧。
        目标第一,使唐僧意志坚定,经受住了诱惑保住了“贞操”。说实在的,受苦没办法,捱一捱就过去了。佛说,众生皆苦,没有经历诸苦,哪能离苦得乐?但是,面对诱惑这一关,可就难了。唐僧沿途“爆发”了六次桃花运,哪一次不是过得战战兢兢?唐僧是过去了,世人能过去的可就不多了。
        14、唐僧取经成功的关键
        鸟巢禅师帮唐僧解决的三个重要问题:一是明确了目标,路途遥远艰难,非常人能够到达。二是目标肯定能够实现,“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三是指出了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禅师传授唐僧的《心经》一卷,若遇魔障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鸟巢禅师是谁,为什么这样做,唐僧为什么这么景仰他、相信他,并在取经途中一直熟念此经,把它当成法宝。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鸟巢禅师何曾不是传授我们修炼自我人生之路呢?
        首先,不管路途远近,重在知难而进。就像红军长征一样,当时没有GPS导航系统,经常为了避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从东又向西,向西又往北,脑袋经常转晕了,但是方向非常明确,就是“向北向北”,红军官兵有指南针的看指南针,没有的看北斗星,看不到北斗星看别的,反正“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最终到达陕北胜利会师。同样,唐师父坚持“向西向西”,虽苦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始终没有动摇“向西”的愿望和理想,从而走向了成功。
        其次,不管路途远近,贵在百折不挠。决定胜负不在于你拥有飞天利器,而是决定于谁的意志力。大清国在“甲午战争”中以失败告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实,按照当时的情形,日本的海军作战力量也几乎丧失殆尽,没办法与大清再战,如果当时大清有李云龙同志一样的战斗意志,可能结果要另行改写。唐师父经历的八十一难确实很苦,有一条苦可能很多都市人无法忍受,一般妖魔抓到他后,要不把他像粽子一样捆起来,要不剥得赤条条地丢在水里,等泡干净后蒸了吃。对秉承、沐浴现代文明的都市人来说,过这一关就很难。
        最后,不管路途远近,关键是心理要健康。鸟巢禅师让唐僧背诵《心经》,就是要使其有一个正常的健康心理,凡事从容对待。困难只是简单的眼前之景象,也是心理造成的。你的心理越是藐视困难,谈笑自如,再大的困难也不是困难。正所谓“境由心生,缘由心定”。没有悟透《心经》,永远到达不了雷音。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长途的旅行。有的人,人家会“扶君上马,送君一程”,但最终路是要靠自己走下去的,就像唐僧一样,真经要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取,无论是孙悟空还是猪八戒、沙和尚,都替代不了;有的人,需要自己找马,自己寻路,或多找几个伙伴结伴而行,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的座右铭是:只求成功因我,不管收获谁多。如果你觉得阅读内容有价值,请广为宣介,让更多人早日从中获益。

使用道具

地板
laoxian2011 发表于 2011-10-16 15:51:4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5、孙悟空授业的三个“恩师”
        须菩提祖师教导大圣做人的道理,传授他修炼的基本方法,尤其是一些工作技巧,如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等,帮他弄懂了如何躲过劫难的基本策略。祖师将一只很单纯的猴子,打造成一只有本事的猴子。但是,老孙还是没有独立的人格。
        别小看第二任师父唐僧的功劳,不管老孙拜了多少个师父,法定的师父只有一位,那就是唐三藏!为什么由老唐一人独享这个荣誉呢?道理很简单,不管修仙还是成佛,首先就要像一个人一样去干活,连一个人都不是,那么成仙成佛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孙猴子也只有唐师父,才能帮助他具备“法定”的人格。
        对于佛法来说,这些都不是实相,是外在的表象。孙大圣一生中,自己说只拜过三个人(实际上不止),这三位同志分别是如来尊者、观音菩萨和唐长老。
        如果说,唐长老是从“行”的方面,来启发引导孙行者的话,那么,如来、观音更像从“知”方面来指点开悟。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两位也是孙大圣真正的老师。因此有人说,孙大圣是如来的大弟子。但是,如来佛祖总是在幕后指点,是资深博导。观音菩萨才真正担负起“启蒙”的重任。
        启蒙是什么?按照康德的定义,是“走出由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状态”。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解释,启蒙是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孙大圣从一只石猴出世,到漂洋过海,学成技艺,反过来变得心浮气躁,从而闹地府、闯龙宫,大闹天宫,弄得鸡犬不宁。是不是他的心智反而退步了?其实没有,是在前进道路中出现了反复。最终佛祖出面,给他吃了几颗定心丸,好好在五行山下反省。
        此后,佛祖将启蒙的重任交给了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接受这个重任后,也一直在寻找机会点化孙大圣。直到老孙在黑风山遇阻,没办法求请菩萨出面降妖时,菩萨终于找到了帮助行者“启蒙”的机会。当孙大圣打死那只“苍狼”即凌虚仙子时,他自作主张要菩萨变成“苍狼”的样子,“菩萨没法,只得也点点头儿。”这个“没法”,就是说,菩萨除此之外,找不到更好的“启蒙”机会。观音菩萨广大慈悲,心意相随,心念一动,变作了凌虚仙子。大圣看来,高兴地说,“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菩萨笑着说,“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
        孙大圣此时得到的最大启蒙是什么?就是“心下顿悟”,其转身变成一粒仙丹。仙丹实际上就是大圣,大圣本身就是一粒仙丹。孙大圣在以往的岁月,都是处于一种“童年”的状态,虽然年龄不小,不管活了多少岁,其心智始终处于“童年”即“童蒙”的状态,未能走入真流,依然是一名妖仙。只有观音菩萨帮助他启了蒙,才使他的心智成熟起来,从旁门走入了正道。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就要讲到关于“悟”的问题了。
        首先要讲到“开悟”的问题。孙大圣既然皈依我佛,如果没有开悟,那么就没有入门。对于学佛者来说,开悟至关重要,只有在开悟之后的修炼,才是合乎佛法的修炼。如果没有开悟的话,他的修炼就是瞎搞,弄不好还要走火入魔。
        那么,开悟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复杂,说来话长。简单打个比方,假如说,佛法是最大的智慧,开悟就是找到接触这个智慧的道路。开悟不是成佛,成佛就是已经拥有这些最大的智慧。
        怎样才能开悟呢?开悟的修炼办法有很多种,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顿悟法门”,另一个是“渐悟法门”,顿悟可以理解为“一下子全明白了”,渐悟也可以理解为“逐渐明白了”。
        可以看出,一来,观音菩萨帮助孙大圣“开悟”,使他以后的修炼步入正轨,不再是“旁门左道”。二来,观音菩萨传授了“顿悟法门”,这是禅宗南派六祖惠能所倡导的,使行者懂得了修炼成佛的技巧和方法,是第一次学艺后真正的升华,武功的境界上了一个新台阶。
        由于孙大圣这个“顿悟”,使其在以后的经历中,始终没有偏离佛家的航向,最终胜利到达灵山的彼岸。
        不管是顿悟法门,还是渐悟法门,都是要有极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掌握正确的修炼方法,矢志坚持,百折不挠,哪怕是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就算是泰山压顶,也是宁不弯腰。
        如果孙大圣没有漂洋过海吃尽人间苦头的经历,没有被压在五行山下不堪回首的往事等,就不可能有“顿悟”灵光的一瞬,就不会有生命火花的闪亮,就不会有明净心灵的感应。
        16、妖怪爱斗孙大圣
        在取经途中,每遇到妖怪,孙大圣都会用经典的语言“推销”自己:一是自称是妖怪的“老外公”,二是喜欢卖弄大闹天宫的辉煌历史,看看妖怪会不会被吓跑。
        妖怪很怕他的“名头”吗?都被吓跑了吗?很给他面子吗?
        恰恰相反,几乎没有一个妖怪怕他,更没有一个被吓跑的。更伤感情的是,这些妖怪听到“孙悟空”的名号,“疲沓的细胞”反被激活了,将与孙猴子“手谈一下”作为乐事,平添了西游的很多困难。根据猪八戒的总结报告,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初闻心惊,却不当回事。孙大圣的名头,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但是这个“力”,没能转化为胜利果实。例如,有个叫南山大王的豹子精,听到老孙的名头,“又惊又恨,咬着牙,跳近前来,使铁杵望行者就打。”虽惊却恨,名头赚来的是“一阵棒打”。
        第二,百闻一见,现轻蔑情绪。孙大圣在天上地下,挣得些名头,但美丽的“公猴”形象却推广得不好,很少妖怪见过他的真容。在黄风岭遇到黄毛貂鼠精,妖怪听完老孙的自吹自擂后,笑着说,原来你就是弼马温呀?揭到老孙的伤疤,他最恨人家叫弼马温。妖怪仔细一看,哈哈大笑,“可怜,可怜!我只道是怎么样扳翻不倒的好汉,原来是这般一个骷髅的病鬼!”
        第三,顺手牵羊,也不过如此。金角大王听说老孙被“三座大山”压住,高兴地说,干脆做个法,“拿他来凑蒸才好哩。”最牛的红孩儿,一听孙猴子与他套交情,一点面子也不给,咄的一声喝道,“那泼猴头!我与你有甚亲情?”、“泼猢狲,不达时务!看枪!”孙猴子四处挨打,真的可怜。
        第四,来得正好,正想要会他。最典型的是金兜山金兜洞的青牛怪,一听说是孙悟空,“满心欢喜”,“正要他来哩!我自离了本宫,下降尘世,更不曾试试武艺。今日他来,必是个对手。”两个一交手,本领差不多,还惺惺相惜,一位说,“好猴儿,好猴儿!真个是那闹天宫的本事!”一位说,“好妖精,好妖精!果然是一个偷丹的魔头!”
        第五,恃才傲物,做人间游戏。观音菩萨的坐骑金毛犼说,你原来是大闹天宫的那厮,你去取经便罢,还多管闲事,“替那朱紫国为奴,却到我这里寻死!”毒敌山女妖怪更牛,“孙悟空,你好不识进退!我便认得你,你是不认得我。你那雷音寺里佛如来,也还怕我哩,量你这两个毛人,到得哪里!”老孙可能不知道,这就是有名的“佛见愁”,佛祖见了她,心里都发毛。
        弄了半天,孙大圣的名头没有吓坏什么妖怪。是不是妖怪真的不怕他,倒也不完全是。一些妖怪还是给他面子的,就如最牛的九头狮子精,也批评孙子黄狮精,你怎么去惹这只猴子?这只猴子是好惹的吗?天竺国的女妖玉兔精也说,“我知道你的大名,本来应该让你”,可恨的是,你拆散人家的姻缘,此恨难消,便对打了起来。
        总的来说,妖怪一闻到弼马温的大名,大多显得非常兴奋,纷纷想跟他比划一下,看看谁的本领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妖怪要吃“唐僧肉”,就必须战胜孙大圣,别无选择。这就叫若无本事,休上门来。上得了门,必见分晓。不打败孙大圣,那吃得唐僧肉?这是局势使然。
        另一方面,我看金兜洞的青牛精最有代表性。早就听说你的大名,“原来你就是那个弼马温”,你能上闹天宫,下闹地府,中闹龙宫。那好,你的本事怎样,我与你比一比,比赢了,说明我老人家也有“大闹天宫”的本事。因此,这些妖怪就像吃了激素一样,特别来劲。见到老孙,非但不怕他,还往死里打。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妖怪来说,他们找到了一个强大的“参照物”,在孙大圣的身上,看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标准。没有比较,就没有发展。给自己、给家庭、给国家找一个更好的参照物,是非常必要的。强大的参照物,是成长的动力。
        这些妖怪以孙大圣为“参照物”,也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像西游中的妖怪一样,敢于挑战自我,敢于挑战高端。标准提高了,起点、视野、境界就不同。人生好比是一艘大海中的航船,如果没有航标灯作为参照物,那么永远就到达不了彼岸。

17、猪八戒的爱情观

八戒说,爱情是柴米油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饿着肚皮谈恋爱,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哪谈得上“书画琴棋诗酒花”?八戒为妖后,过着“吃人度生”的日子,这是在“大饥荒”的环境中生存的。给卵二姐当“倒插门”,也不丢脸,谁叫他的自立能力那么差呢?

八戒说,爱情是解决下半身问题。问世间情为何物?这对八戒来说太高深,爱情不是“何”物,爱情是个“俗”物,对他来讲无非是满足个人欲望而已。

八戒说,只要是异性,都可以成为结婚对象。当然,社会上也存在“拉拉”、“gay”、“玻璃”、“兔子”等。不过幸运的是,八戒追求的是异性。有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或者是如醉如痴的情感,都见鬼去吧。八戒比较实在,不需要谈恋爱,马上直奔“主题”,岂不快哉!

八戒说,爱情不需要讲伦理。八戒想,当朝那些皇帝老儿,不是父纳子媳,就是子娶父妾吗?八戒在“四圣试禅心”中,想一起将母女四人娶下来,也不为过吧。

八戒说,老婆可以多多益善。八戒有一句经典语言,“哪个没有三房四妾?就再多几个,你女婿也笑纳了。我幼年间,也曾学得个鏖战之法,管情一个个服侍得他欢喜。”

这就是八戒的嘴脸,可能个别女孩子喜欢找这样的对象,绝大部分则深恶痛绝。

从客观上看,八戒就不具备成家的条件,这是他的命运注定的。从离开天庭的一刻开始,命运就跟取经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是“组织”的安排,也是“制度”的安排。“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体现了佛家的因缘关系。

从主观上看,猪八戒是性格悲剧。他身上存在很多毛病,都是“爱情”的拦路虎

首先,他对爱情的态度,不够纯真专一。朝三暮四,停妻娶妻,是他的爱情婚姻家庭的主要特点,他不被“妻子”、“岳父”休了才怪呢。

其次是自私自利。爱情意味着付出,双方共同的付出,才构成一个和谐的“太极图”。八戒想到的总是自己,将高妹妹锁在幽暗的屋子里,与外界隔绝,可能连吃饭都成问题,精神受折磨的程度可想而知。这个婚姻能持久真的见鬼了。

最后是自立能力极差。八戒不仅是“月光族”,还是“精光族”,没有任何财产,没有任何积蓄,加上不会谋生,只有几斤夯力气。所以,他只能去当“倒插门”女婿,他“嫁”给卵二姐,“嫁”给高老庄,还准备“嫁”给几位菩萨。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没有自立能力的男士,始终不会得到现实的爱情。

通过这些原因,大致从外在上可以看出八戒的爱情悲剧,既有因果的问题、现实的问题,也有自身的问题。

从其本质上分析,八戒的所作所为,都是与命运抗争。贯穿对命运的抗争历程,他依然没有“悟色”,由于“空色不二”,悟空悟色道理是一致的。师兄孙大圣真正“悟空”了,最终成了佛;八戒没能悟色,只做到了“悟能”,最终成为净坛使者。

为什么才是“悟能”呢?不管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都是体现心中有“色”,一个是食欲,一个是色欲。这两方面,恰恰是八戒的“优点”,也是成佛的大忌。为了“悟色”,在他的身上,处处体现“征服”两字,对爱情去征服,对物质去征服。归根到底,是对心魔去征服。不是脚踏实地去修炼,征服往往适得其反。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以征服为手段,不想付出,只想收获,并且熊掌鱼翅兼得的思维方式,我称为“八戒式爱情”。现实中,这样的情况很多。



我的座右铭是:只求成功因我,不管收获谁多。如果你觉得阅读内容有价值,请广为宣介,让更多人早日从中获益。

使用道具

7
laoxian2011 发表于 2011-10-16 15:52:1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7、猪八戒的爱情观
        八戒说,爱情是柴米油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饿着肚皮谈恋爱,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哪谈得上“书画琴棋诗酒花”?八戒为妖后,过着“吃人度生”的日子,这是在“大饥荒”的环境中生存的。给卵二姐当“倒插门”,也不丢脸,谁叫他的自立能力那么差呢?
        八戒说,爱情是解决下半身问题。问世间情为何物?这对八戒来说太高深,爱情不是“何”物,爱情是个“俗”物,对他来讲无非是满足个人欲望而已。
        八戒说,只要是异性,都可以成为结婚对象。当然,社会上也存在“拉拉”、“gay”、“玻璃”、“兔子”等。不过幸运的是,八戒追求的是异性。有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或者是如醉如痴的情感,都见鬼去吧。八戒比较实在,不需要谈恋爱,马上直奔“主题”,岂不快哉!
        八戒说,爱情不需要讲伦理。八戒想,当朝那些皇帝老儿,不是父纳子媳,就是子娶父妾吗?八戒在“四圣试禅心”中,想一起将母女四人娶下来,也不为过吧。
        八戒说,老婆可以多多益善。八戒有一句经典语言,“哪个没有三房四妾?就再多几个,你女婿也笑纳了。我幼年间,也曾学得个鏖战之法,管情一个个服侍得他欢喜。”
        这就是八戒的嘴脸,可能个别女孩子喜欢找这样的对象,绝大部分则深恶痛绝。
        从客观上看,八戒就不具备成家的条件,这是他的命运注定的。从离开天庭的一刻开始,命运就跟取经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是“组织”的安排,也是“制度”的安排。“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体现了佛家的因缘关系。
        从主观上看,猪八戒是性格悲剧。他身上存在很多毛病,都是“爱情”的拦路虎。
        首先,他对爱情的态度,不够纯真专一。朝三暮四,停妻娶妻,是他的爱情婚姻家庭的主要特点,他不被“妻子”、“岳父”休了才怪呢。
        其次是自私自利。爱情意味着付出,双方共同的付出,才构成一个和谐的“太极图”。八戒想到的总是自己,将高妹妹锁在幽暗的屋子里,与外界隔绝,可能连吃饭都成问题,精神受折磨的程度可想而知。这个婚姻能持久真的见鬼了。
        最后是自立能力极差。八戒不仅是“月光族”,还是“精光族”,没有任何财产,没有任何积蓄,加上不会谋生,只有几斤夯力气。所以,他只能去当“倒插门”女婿,他“嫁”给卵二姐,“嫁”给高老庄,还准备“嫁”给几位菩萨。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没有自立能力的男士,始终不会得到现实的爱情。
        通过这些原因,大致从外在上可以看出八戒的爱情悲剧,既有因果的问题、现实的问题,也有自身的问题。
        从其本质上分析,八戒的所作所为,都是与命运抗争。贯穿对命运的抗争历程,他依然没有“悟色”,由于“空色不二”,悟空悟色道理是一致的。师兄孙大圣真正“悟空”了,最终成了佛;八戒没能悟色,只做到了“悟能”,最终成为净坛使者。
        为什么才是“悟能”呢?不管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都是体现心中有“色”,一个是食欲,一个是色欲。这两方面,恰恰是八戒的“优点”,也是成佛的大忌。为了“悟色”,在他的身上,处处体现“征服”两字,对爱情去征服,对物质去征服。归根到底,是对心魔去征服。不是脚踏实地去修炼,征服往往适得其反。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以征服为手段,不想付出,只想收获,并且熊掌鱼翅兼得的思维方式,我称为“八戒式爱情”。现实中,这样的情况很多。
        18、猪八戒的优缺点
        猪八戒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现实纯粹的人。除了师父唐僧肉眼凡胎外,师兄弟四人(连同白龙马)只有猪八戒投了胎,是有出身的,经历了生命的孕育,使他性格与人类十分接近,大家都感到猪八戒最有人情味。本身他就是“人”嘛,至少是人养的。不像有的是狗养的,有的是石头蹦出来的,从海里被赶出来的,从水里钻出来的,不食人间烟火。孙悟空纵有万般好处,最缺的一条就是没有人情味。
        八戒很实在,他敢说真话、实话。他肩挑重担,跋山涉水,经常吃不饱,忍饥挨饿。不过,吃不饱就说吃不饱,不像孙猴子一样石头肠胃,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可以不吃饭、不喝水。老孙还经常以此讥笑他,说他不是肚子饿,是想家。既不实事求是,又乱扣帽子。想家又有什么错,十万八千里长征,不想家才是不对的。如果个个与八戒一样想家,一样对长辈对朋友对爱人坦率真诚,这个社会、家庭不就和谐了吗?离婚率马上减少一半。
        八戒一点也不粗心。他知寒知暖,知道世道艰难,平时要有一些积蓄,闲时物当紧时用,有备无患。他当过家,做过主要劳动力,知道柴米贵。唐僧几个就没有这点危机感,吃到哪算到哪,还老搞透支。一旦到了哪个不开化的地方,不化斋给你,一切要收费,过桥过路也要收费,不认可你东土大唐的护照或文凭,岂不喝西北风去。什么叫次贷危机,居民变“负翁”,银行多烂账,就是“次贷危机”;什么是生活危机?米缸没有米,仓库没有粮。什么是心理危机,安全没保障,喝奶怕中毒。
        八戒本事强,很勇敢,很聪明,很风趣。例如,他们师徒在平顶山被银角大王抓住,吊在半空中。这时,唐师父六神无主,只会流泪叹气;沙和尚一筹莫展,偏是满脸愁容。八戒一点也不悲观,当他看到孙猴子假扮的老妖婆扭扭捏捏地进洞时,马上看出了破绽。他跟沙和尚说,姓“马”的来了,他的尾巴藏不了,老孙外号“弼马温”嘛。后来,老孙又变成其他小妖,他还是一看就看出来了,指出孙猴子的屁股“两片红”,紧张得老猴子赶快抓起一把黑锅巴,把屁股擦黑了。你看,他不止比沙和尚聪明一百倍,并且在最困难的时候不忘给兄弟们打气,没有放过任何逃生的机会。当银角大王被孙猴子骗进“金葫芦”、金角大王顿足捶胸时,他要金角放他们师徒出来,去准备一席素宴,吃饱了为银角超度,时刻不忘向敌人攻心,做思想瓦解工作。
        我们老批评八戒好色、懒惰、贪财,这是不客观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猪八戒爱美,人家说他好色。试问,哪个男人不爱美,难道通通叫“好色”吗?这样连恋爱也无法谈了。色者,性也,本身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不能因为猪八戒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就给他乱扣帽子。
        虽然,做一个真实的人不容易,我们还是要尽量做,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由于做人太老实、太真实要吃亏。因此,把“老”字去掉,就“做实人、说实话、办实事”吧。
        19、猪八戒成佛的唯一可能路径
        一开始,观音菩萨超度猪八戒说:“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八戒说:“前程前程,若依你,教我嗑风!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去也,去也!还不如捉个行人,肥腻腻的吃他家娘!管什么二罪三罪,千罪万罪!”这种理念一直贯穿在八戒取经的过程中,其实用主义的做法,怎样修炼都没能完全扭转。这就是八戒的遗憾!
        菩萨告诉老猪,你要通过取经的历程,将你这些猪的“能力”忘掉,你就成佛了。戒是什么?唐师父取这个名时,对老猪要求并不高,就是要老猪管好嘴巴,持斋吃素,断了“五荤三厌”。因此,我们对“八戒”都有点误解,以为要戒什么。其实,就是从“吃饭”问题开始戒。可见,佛祖度人,还是讲究循序渐进的。“五荤三厌”,是佛家和道家两教的结合体,“五荤”是五种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蒜,小葱、韭与渠(跟萝卜相似,味道如蒜),属于佛戒;“厌”的意思是不忍食用,“三厌”,指雁、狗、乌龟三种道家规定不能吃的动物。
        猪八戒出身草莽,经过艰苦修炼,得成仙道,被玉皇大帝封为天蓬元帅,统领天河八万水军。不仅有正式的神仙编制,也有不小的官职,比孙大哥还早入真流,成为神仙。由于老猪调戏了嫦娥妹妹,犯了天条,被开除仙籍,发放到人间劳改。不慎投错了胎,变成一头贪吃的肥猪。没有东西可吃时,连人也吃,更加犯了佛家的大戒。
        唐师父收他为徒后发现,这个宝贝徒弟要重新修行,接受佛法的熏陶。如果一开始,就给他讲高深的佛法,无异于对“猪”弹琴,不仅劳而无功,还打击了老猪修炼的积极性。给他取名“八戒”,就是告诉他,你的修炼不要急,慢慢来,先从“戒口”开始,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谈得上学习别的东西。
        因此,在取经路上,唐师父时刻管住老猪的嘴巴,对他贪财好色等问题,一般不予严厉计较。我们可能觉得奇怪。当你发现,老猪将“嘴巴”管好之后,也将“贪色”、“贪财”等毛病也戒了。可见,唐师父是一个多么有为的导师。用孔子的语言来说,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唐师父的“八戒”,从“五荤三厌”的“小八戒”开始,再逐步深化到“大八戒”,这才是佛家的“八戒”,即“八斋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如果一开始,就让老猪按照这“八戒”来做,可能把他吓跑了。
        当然,佛教戒律还有很多,要求也非常严格。虽然老猪在取经过程中,时有反复,但也都无伤大雅。最终,在高明的导师唐僧的指引下,克服了诸多缺点,顺利到达理想的灵山。
        唐僧的引导方法,更具现实意义,可以归纳为一种成功法则,就是做人做事,要从自己最容易上手的事情入手。这样目标明确,方法简单,运用自如,事半功倍。
我的座右铭是:只求成功因我,不管收获谁多。如果你觉得阅读内容有价值,请广为宣介,让更多人早日从中获益。

使用道具

8
laoxian2011 发表于 2011-10-17 08:49:4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8、猪八戒的优缺点

猪八戒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现实纯粹的人。除了师父唐僧肉眼凡胎外,师兄弟四人(连同白龙马)只有猪八戒投了胎,是有出身的,经历了生命的孕育,使他性格与人类十分接近,大家都感到猪八戒最有人情味。本身他就是“人”嘛,至少是人养的。不像有的是狗养的,有的是石头蹦出来的,从海里被赶出来的,从水里钻出来的,不食人间烟火。孙悟空纵有万般好处,最缺的一条就是没有人情味。

八戒很实在,他敢说真话、实话。他肩挑重担,跋山涉水,经常吃不饱,忍饥挨饿。不过,吃不饱就说吃不饱,不像孙猴子一样石头肠胃,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可以不吃饭、不喝水。老孙还经常以此讥笑他,说他不是肚子饿,是想家。既不实事求是,又乱扣帽子。想家又有什么错,十万八千里长征,不想家才是不对的。如果个个与八戒一样想家,一样对长辈对朋友对爱人坦率真诚,这个社会、家庭不就和谐了吗?离婚率马上减少一半。

八戒一点也不粗心。他知寒知暖,知道世道艰难,平时要有一些积蓄,闲时物当紧时用,有备无患。他当过家,做过主要劳动力,知道柴米贵。唐僧几个就没有这点危机感,吃到哪算到哪,还老搞透支。一旦到了哪个不开化的地方,不化斋给你,一切要收费,过桥过路也要收费,不认可你东土大唐的护照或文凭,岂不喝西北风去。什么叫次贷危机,居民变“负翁”,银行多烂账,就是“次贷危机”;什么是生活危机?米缸没有米,仓库没有粮。什么是心理危机,安全没保障,喝奶怕中毒。

八戒本事强,很勇敢,很聪明,很风趣。例如,他们师徒在平顶山被银角大王抓住,吊在半空中。这时,唐师父六神无主,只会流泪叹气;沙和尚一筹莫展,偏是满脸愁容。八戒一点也不悲观,当他看到孙猴子假扮的老妖婆扭扭捏捏地进洞时,马上看出了破绽。他跟沙和尚说,姓“马”的来了,他的尾巴藏不了,老孙外号“弼马温”嘛。后来,老孙又变成其他小妖,他还是一看就看出来了,指出孙猴子的屁股“两片红”,紧张得老猴子赶快抓起一把黑锅巴,把屁股擦黑了。你看,他不止比沙和尚聪明一百倍,并且在最困难的时候不忘给兄弟们打气,没有放过任何逃生的机会。当银角大王被孙猴子骗进“金葫芦”、金角大王顿足捶胸时,他要金角放他们师徒出来,去准备一席素宴,吃饱了为银角超度,时刻不忘向敌人攻心,做思想瓦解工作。

我们老批评八戒好色、懒惰、贪财,这是不客观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猪八戒爱美,人家说他好色。试问,哪个男人不爱美,难道通通叫“好色”吗?这样连恋爱也无法谈了。色者,性也,本身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不能因为猪八戒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就给他乱扣帽子。

虽然,做一个真实的人不容易,我们还是要尽量做,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由于做人太老实、太真实要吃亏。因此,把“老”字去掉,就“做实人、说实话、办实事”吧。

19、猪八戒成佛的唯一可能路径

一开始,观音菩萨超度猪八戒说:“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八戒说:“前程前程,若依你,教我嗑风!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去也,去也!还不如捉个行人,肥腻腻的吃他家娘!管什么二罪三罪,千罪万罪!”这种理念一直贯穿在八戒取经的过程中,其实用主义的做法,怎样修炼都没能完全扭转。这就是八戒的遗憾!

菩萨告诉老猪,你要通过取经的历程,将你这些猪的“能力”忘掉,你就成佛了。戒是什么?唐师父取这个名时,对老猪要求并不高,就是要老猪管好嘴巴,持斋吃素,断了“五荤三厌”。因此,我们对“八戒”都有点误解,以为要戒什么。其实,就是从“吃饭”问题开始戒。可见,佛祖度人,还是讲究循序渐进的。“五荤三厌”,是佛家和道家两教的结合体,“五荤”是五种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蒜,小葱、韭与渠(跟萝卜相似,味道如蒜),属于佛戒;“厌”的意思是不忍食用,“三厌”,指雁、狗、乌龟三种道家规定不能吃的动物。

猪八戒出身草莽,经过艰苦修炼,得成仙道,被玉皇大帝封为天蓬元帅,统领天河八万水军。不仅有正式的神仙编制,也有不小的官职,比孙大哥还早入真流,成为神仙。由于老猪调戏了嫦娥妹妹,犯了天条,被开除仙籍,发放到人间劳改。不慎投错了胎,变成一头贪吃的肥猪。没有东西可吃时,连人也吃,更加犯了佛家的大戒。

唐师父收他为徒后发现,这个宝贝徒弟要重新修行,接受佛法的熏陶。如果一开始,就给他讲高深的佛法,无异于对“猪”弹琴,不仅劳而无功,还打击了老猪修炼的积极性。给他取名“八戒”,就是告诉他,你的修炼不要急,慢慢来,先从“戒口”开始,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谈得上学习别的东西。

因此,在取经路上,唐师父时刻管住老猪的嘴巴,对他贪财好色等问题,一般不予严厉计较。我们可能觉得奇怪。当你发现,老猪将“嘴巴”管好之后,也将“贪色”、“贪财”等毛病也戒了。可见,唐师父是一个多么有为的导师。用孔子的语言来说,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唐师父的“八戒”,从“五荤三厌”的“小八戒”开始,再逐步深化到“大八戒”,这才是佛家的“八戒”,即“八斋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如果一开始,就让老猪按照这“八戒”来做,可能把他吓跑了。

当然,佛教戒律还有很多,要求也非常严格。虽然老猪在取经过程中,时有反复,但也都无伤大雅。最终,在高明的导师唐僧的指引下,克服了诸多缺点,顺利到达理想的灵山。

唐僧的引导方法,更具现实意义,可以归纳为一种成功法则,就是做人做事,要从自己最容易上手的事情入手。这样目标明确,方法简单,运用自如,事半功倍。



我的座右铭是:只求成功因我,不管收获谁多。如果你觉得阅读内容有价值,请广为宣介,让更多人早日从中获益。

使用道具

9
laoxian2011 发表于 2011-10-17 09:20:2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8、猪八戒的优缺点

猪八戒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现实纯粹的人。除了师父唐僧肉眼凡胎外,师兄弟四人(连同白龙马)只有猪八戒投了胎,是有出身的,经历了生命的孕育,使他性格与人类十分接近,大家都感到猪八戒最有人情味。本身他就是“人”嘛,至少是人养的。不像有的是狗养的,有的是石头蹦出来的,从海里被赶出来的,从水里钻出来的,不食人间烟火。孙悟空纵有万般好处,最缺的一条就是没有人情味。

八戒很实在,他敢说真话、实话。他肩挑重担,跋山涉水,经常吃不饱,忍饥挨饿。不过,吃不饱就说吃不饱,不像孙猴子一样石头肠胃,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可以不吃饭、不喝水。老孙还经常以此讥笑他,说他不是肚子饿,是想家。既不实事求是,又乱扣帽子。想家又有什么错,十万八千里长征,不想家才是不对的。如果个个与八戒一样想家,一样对长辈对朋友对爱人坦率真诚,这个社会、家庭不就和谐了吗?离婚率马上减少一半。

八戒一点也不粗心。他知寒知暖,知道世道艰难,平时要有一些积蓄,闲时物当紧时用,有备无患。他当过家,做过主要劳动力,知道柴米贵。唐僧几个就没有这点危机感,吃到哪算到哪,还老搞透支。一旦到了哪个不开化的地方,不化斋给你,一切要收费,过桥过路也要收费,不认可你东土大唐的护照或文凭,岂不喝西北风去。什么叫次贷危机,居民变“负翁”,银行多烂账,就是“次贷危机”;什么是生活危机?米缸没有米,仓库没有粮。什么是心理危机,安全没保障,喝奶怕中毒。

八戒本事强,很勇敢,很聪明,很风趣。例如,他们师徒在平顶山被银角大王抓住,吊在半空中。这时,唐师父六神无主,只会流泪叹气;沙和尚一筹莫展,偏是满脸愁容。八戒一点也不悲观,当他看到孙猴子假扮的老妖婆扭扭捏捏地进洞时,马上看出了破绽。他跟沙和尚说,姓“马”的来了,他的尾巴藏不了,老孙外号“弼马温”嘛。后来,老孙又变成其他小妖,他还是一看就看出来了,指出孙猴子的屁股“两片红”,紧张得老猴子赶快抓起一把黑锅巴,把屁股擦黑了。你看,他不止比沙和尚聪明一百倍,并且在最困难的时候不忘给兄弟们打气,没有放过任何逃生的机会。当银角大王被孙猴子骗进“金葫芦”、金角大王顿足捶胸时,他要金角放他们师徒出来,去准备一席素宴,吃饱了为银角超度,时刻不忘向敌人攻心,做思想瓦解工作。

我们老批评八戒好色、懒惰、贪财,这是不客观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猪八戒爱美,人家说他好色。试问,哪个男人不爱美,难道通通叫“好色”吗?这样连恋爱也无法谈了。色者,性也,本身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不能因为猪八戒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就给他乱扣帽子。

虽然,做一个真实的人不容易,我们还是要尽量做,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由于做人太老实、太真实要吃亏。因此,把“老”字去掉,就“做实人、说实话、办实事”吧。

19、猪八戒成佛的唯一可能路径

一开始,观音菩萨超度猪八戒说:“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八戒说:“前程前程,若依你,教我嗑风!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去也,去也!还不如捉个行人,肥腻腻的吃他家娘!管什么二罪三罪,千罪万罪!”这种理念一直贯穿在八戒取经的过程中,其实用主义的做法,怎样修炼都没能完全扭转。这就是八戒的遗憾!

菩萨告诉老猪,你要通过取经的历程,将你这些猪的“能力”忘掉,你就成佛了。戒是什么?唐师父取这个名时,对老猪要求并不高,就是要老猪管好嘴巴,持斋吃素,断了“五荤三厌”。因此,我们对“八戒”都有点误解,以为要戒什么。其实,就是从“吃饭”问题开始戒。可见,佛祖度人,还是讲究循序渐进的。“五荤三厌”,是佛家和道家两教的结合体,“五荤”是五种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蒜,小葱、韭与渠(跟萝卜相似,味道如蒜),属于佛戒;“厌”的意思是不忍食用,“三厌”,指雁、狗、乌龟三种道家规定不能吃的动物。

猪八戒出身草莽,经过艰苦修炼,得成仙道,被玉皇大帝封为天蓬元帅,统领天河八万水军。不仅有正式的神仙编制,也有不小的官职,比孙大哥还早入真流,成为神仙。由于老猪调戏了嫦娥妹妹,犯了天条,被开除仙籍,发放到人间劳改。不慎投错了胎,变成一头贪吃的肥猪。没有东西可吃时,连人也吃,更加犯了佛家的大戒。

唐师父收他为徒后发现,这个宝贝徒弟要重新修行,接受佛法的熏陶。如果一开始,就给他讲高深的佛法,无异于对“猪”弹琴,不仅劳而无功,还打击了老猪修炼的积极性。给他取名“八戒”,就是告诉他,你的修炼不要急,慢慢来,先从“戒口”开始,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谈得上学习别的东西。

因此,在取经路上,唐师父时刻管住老猪的嘴巴,对他贪财好色等问题,一般不予严厉计较。我们可能觉得奇怪。当你发现,老猪将“嘴巴”管好之后,也将“贪色”、“贪财”等毛病也戒了。可见,唐师父是一个多么有为的导师。用孔子的语言来说,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唐师父的“八戒”,从“五荤三厌”的“小八戒”开始,再逐步深化到“大八戒”,这才是佛家的“八戒”,即“八斋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如果一开始,就让老猪按照这“八戒”来做,可能把他吓跑了。

当然,佛教戒律还有很多,要求也非常严格。虽然老猪在取经过程中,时有反复,但也都无伤大雅。最终,在高明的导师唐僧的指引下,克服了诸多缺点,顺利到达理想的灵山。

唐僧的引导方法,更具现实意义,可以归纳为一种成功法则,就是做人做事,要从自己最容易上手的事情入手。这样目标明确,方法简单,运用自如,事半功倍。



我的座右铭是:只求成功因我,不管收获谁多。如果你觉得阅读内容有价值,请广为宣介,让更多人早日从中获益。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9 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