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星博士
865 1

[考研外校] 考研人与导师沟通应注意的几点忌讳 [推广有奖]

大师

6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3
论坛币
1337803 个
通用积分
10.5327
学术水平
169 点
热心指数
275 点
信用等级
145 点
经验
91896 点
帖子
6033
精华
1
在线时间
135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3-28
最后登录
2018-8-13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考研结束后,很多同学开始关心联系导师的问题,如何与导师取到联系,在联系导师和巩固联系的过程中如何将自己恰如其分地展示出来(这种展示更多地表现为思想和精神形象),以顺利获得导师的肯定?毋庸置疑,获得导师的相关信息,是学生与导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但信息并非越多越好,要寻觅那些对考研真正有帮助的信息;同时不要过于迷信这些信息,由于获得渠道的不同,信息本身可能不够准确甚至有误。

  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了解哪些一般性的信息呢?粗略地说,主要包括4个方面:导师的经历、当下的工作状况、学术研究情况、师生相处情况。导师的经历主要是指导师的籍贯、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当下工作状况主要是指职称、是否兼有行政职务;学术研究情况是指导师出版的著作、发表的文章、在其研究领域的学术立场、学术研究风格;师生相处情况指导师对学生的态度、原则、要求以及日常交往情况,甚至导师生活中的某些个人喜好等等,这些情况主要从日常教学和师生交往(尤其是节庆日公共活动)中了解。在这4个方面中,“经历和当下工作状况”是基本性的信息,而核心信息是“学术研究情况和师生相处情况”――前者关乎你的备考(尤其是复试)乃至将来读研后的学习,也是打开我们与导师沟通或关系之门的钥匙;后者则直接关乎导师处理与学生关系的原则与方式,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辩证的思想,也是为人的艺术。考生主动与导师接触、沟通,要注意不可太过,杜绝触犯沟通中的一些忌讳,以免事与愿违。跨考教育复试调剂指导老师张老师认为,有以下几点:

  忌讳一:把隐私当信息。了解导师的信息,决不是要探寻导师的隐私,而是在导师的学习经历、当下的工作状况、学术研究情况、师生相处情况这4个方面对导师有所知晓。

  忌讳二:过于迷恋自我形象尤其是外在形象在交往中的价值。自我形象的构建是在自身原有基础上,通过自我激励等方式,使自己表现出更完满的精神气质与状态,这才是自我形象的关键。

  忌讳三:第一次接触不太成功后的消极自我暗示。有些考生在第一次与导师接触后,感觉导师不够热情,或者觉得自己表现不好,给导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便消极悲观,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导师第一次和陌生学生接触时,不会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倾向,因此不必过于在意导师的热情程度。切记,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即使第一次接触不顺利,在进一步的联系中还可修复第一次的不足表现。

  忌讳四:频繁地与导师联系。过于频繁的联系既影响导师的正常生活,也会让导师觉得反感,影响对你的判断。与导师的联系不在于次数的多少,而在于每次联系的质量。适宜的、恰如其分的联系才是最佳巩固联系的方式。

  忌讳五:过于看重与导师接触的重要性。大家需要与导师接触与沟通,这并不意味着联系不上导师就无法在考研中占据主动。考研的关键仍然在于自身的学习备考情况,在条件允许且精力有余的情况下,加强与导师的沟通是明智的,但这并不是绝对必要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管是在入学考试的主战场,还是在与导师接触的第二战场,大家都需要先充实自己,自信而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注意的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学术研究 联系导师 考研

来自人大经济论坛经管教学案例库的惊喜:

收录 10000 多条经管教学案例,最丰富、最全面的经管案例库!

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相联系,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学生的理解;

使用本案例库,实现由传统教学向案例式教学的转变,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跨越!

联系电话:13661292478
沙发
jjxjiang 发表于 2012-2-9 14:38: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怎么和导师联系啊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8 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