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in96
2922 1

[休闲其它] 《E.B.怀特随笔》 美E.B.怀特著 孙仲旭译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硕士生

3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247 个
通用积分
0.0014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7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217 点
帖子
258
精华
0
在线时间
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1-8
最后登录
2022-9-13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E.B.怀特随笔》 美E.B.怀特/著 孙仲旭译 译文出版社出版

“我喜爱这世界”

  《这就是纽约》和《重游缅湖》之原书,即为怀特本人编定的《E.B.怀特随笔》。这个自选集出版于1977年,集中了怀特随笔的精华,翻阅之下,可谓琳琅满目,精彩纷呈,其中既有怀特献给纽约的颂歌《这就是纽约》,又有关于成长和人生的佳构《非凡岁月》、《重游缅湖》,还有像《一个美国男孩的下午》这样对童年的深情追忆,就是几篇没那么出名的,静下心来阅读一遍,也能让读者的心灵受到清风般的抚慰,并且有所启迪。

  这些文章在一起,全面反映了怀特的价值观、世界观。他在58岁时写道:“我生活的主题就是,面对复杂,保持欢喜。”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怀特在生活和写作中正是践行了这一信条。他追求的是简单生活,却仍对万物都保持好奇和敏感,怀了一颗悲天悯人的心。一头自家所养的猪的死,一次飓风的来袭,门前的浣熊,鸡蛋壳的颜色,陪伴自己多年的狗,行将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福特T型车等等,都可以成为怀特随笔的主题。在读这些篇章时,我常常想到英国作家奥威尔说过的:“只要我活着,就会继续追求文字上的风格,继续热爱大自然,继续乐于欣赏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以及星星点点的无用信息。”这段话放在怀特身上也完全合适,奥威尔自己也是随笔名家,写过关于蟾、男孩周刊、低俗明信片之类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两位作家身上不无相通之处。怀特的这些作品,又可以用他的一句话来做注释:“我在书中要说的一切就是,我喜爱这世界。各位如果能深入些浏览,或许能发现这一点。”

  通过这些文章,怀特和我们分享的,正是他对这个世界的喜爱之情,并要我们去尽情欣赏和保护这个世界。
  
  梭罗精神的传人

  怀特漫长的写作生涯跟扎根都市的《纽约客》杂志密切相关,但他更向往的是远离尘嚣,跟大自然更接近一些,过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1937年开始,他就交替居住在纽约和农村,并在1957年把家搬到了纽约北边很远的缅因州,经营农场和撰文并重,以怀特的性格,也许前者更令他自豪。从怀特的生活规迹和《E.B.怀特随笔》中的一些文章来看,似乎有理由把怀特归入“隐逸派”,实则不然,从收入自选集的一些文章看来,怀特绝对是个强烈关注现实并不时发表意见的作家,正是这一点更令人钦佩。例如,在温情回忆童年的《一个美国男孩的下午》中,他在篇末顺手对麦卡锡主义刺了一笔;在像是篇游记的《佛罗里达珊瑚岛》中,对美国南方的种族问题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我想,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心目中人人享有的自由与正义,不过是为他本人和他的朋友所设”),此文写于1941年,早在轰轰烈烈的美国民权运动开始前十几年;在《床上伙伴》中回忆以前养的一条狗时,又自然转而讨论起美国的宗教自由问题,深入浅出地普及了一番民主教育(“如果美国只有五六位非信徒,他们的福祉将是对我们民主的考验,他们的安宁将成为民主的见证”),他也会对环境污染、世界和平、核问题等等发表看法(《煤烟沉降量和放射性坠尘》,《统一》)。

  再举个例子,就是1976年,已经封笔的怀特读到《老爷》杂志刊登了著名作家哈里森·E·索尔兹伯里写的游记文章,但杂志上又注明作者的行程由一家复印机公司赞助。怀特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商业做法会破坏新闻自由,著文批评,从而引发了一场笔战,并以怀特胜利而结束。可以这么说,在公共问题上,他不曾放弃自己的发言权。在同时代人哈尔·黑格眼里,怀特“终其一生,不断仗义执言,维护个人良知、新闻自由、少数人权利的世界大同。正如布鲁斯·阿伦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所云:‘他似乎感到恪守低调不足成事,必须挺身而出,大声疾呼。’”

  要想理解这一面的怀特,小说家、幽默作家彼得·德弗里斯的话也许可以作个参考:“梭罗是他的神,或诸神之一。”《E.B.怀特随笔》里收入的《夜之细声》便是怀特献给梭罗及《瓦尔登湖》的礼赞。美国历史上的梭罗既是生活能力极强的隐世者,又坚持原则,是民主思想的传播者,在怀特身上,体现的是梭罗有所持、知行合一的知识分子精神。
  
  怀特的意义

  在《E.B.怀特随笔》的前言里,怀特谦逊地写道:“随笔作者是些自我放纵的人,天真地以为,他想的一切,围绕他发生的一切,都会引起大家的兴趣……我一向清楚,我天生关注自我,以自我为中心;满纸都是写自己,显然是过于看重自己的生活,忽略了其他人。”然而读者及专家不会这么看,怀特在世时就获得许多荣誉,包括1971年获得国家文学奖章,1973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50名永久院士之一,1978年获得普利策特别文艺奖。怀特辞世后,《纽约时报》的讣闻称他为“美国最宝贵的文学资源之一”。

  怀特的名字也与著名的高雅杂志《纽约客》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在杂志初创时期即加入,他和詹姆斯·瑟伯、S.J.佩雷尔曼等人一起奠定了杂志的风格,单是怀特,就总共为《纽约客》贡献了1800篇文章,故怀特被称为“《纽约客》的同名词”。模仿《纽约客》风格的杂志多矣,但勿宁说,它们企图模仿的是怀特。

  读怀特随笔,感觉文字清丽可喜,叙事自然直接,伤感时一语动人心,幽默时不露声色,讽刺时绵里藏针。怀特的这些随笔读来有种浑然天成的感觉,其实是他为文千锤百炼的结果。怀特对记者说过:“我主要想做的,就是写得尽可能明晰。因为我对读者怀有极高的敬意,要是他不嫌费事看我写的东西——我读东西读得慢,我想多数人都是——那我至少可以写得尽可能容易让他发现我想说什么,想阐明什么。我会改动很多遍,以使含义明晰。”是对读者的尊重、对文字的爱惜才造就了怀特的风格。

  品位也是怀特散文耐读的关键因素,《纽约时报》称他为“一个坚守品位的人”,怀特自己说的是:“我从来不觉得有意识努力提高一个人的思想水平有坏处……我是个自我主义者,倾向于把自身置于我所写的几乎全部作品中,这通常需要好的品位……我支持在写作中要有好的品位,不管这在现在有多么不流行。”说起来,随笔好写也不好写,品位如何,往往决定的是文字高下,怀特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为人或为文上都是。十几年前,美国文学专家董鼎山先生就呼吁过“中国喜爱浓艳妍丽的散文的作家不妨学学他(怀特)的清新文风”,对照我们如今的视野所见,可以说这个呼吁仍未过时。

  也许怀特随笔这次译介后流行之日,就是我们能读到更多原创优秀随笔之时。
  
  读译文,还是读原文?

  读怀特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去读原文。但对于译者而言,怀特至美的文字却是个不小的挑战,笔者4年多前读过《E.B.怀特随笔》后斗胆译过几篇,对此深有体会。国内以前对怀特随笔之所以只有零星的介绍,应该与“难译”有莫大关系。因此这次我在阅读怀特时,特别也留意了译笔方面。在通读了贾辉丰先生的译文之后,我觉得对那些一时未有条件欣赏怀特随笔原文的读者,读贾先生的译文也可领略怀特随笔的风采。贾先生对怀特式长句的处理颇见技巧,用词上也较为雅驯,显示了译者的深厚素养,读起来跟我读怀特的感觉是一致的。当然也许有读者会觉得贾先生把原文长句拆得过碎,失去了原文百转千回、意蕴悠长之妙,而认为“这不是怀特”,另外我也觉得有些儿化音用得与文气稍有不合,这些都是在可以讨论之列,但总体而言,我感觉贾先生的译文还是合格的,值得向读者推荐。而我今天能在冬日阳光下读到怀特随笔的中文译本,重温几年前初读怀特随笔时的欣喜,这正像怀特说他自己阅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时一样,“我发现这是快事一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孙仲旭 纽约时报 新闻自由 瓦尔登湖 轰轰烈烈 随笔 怀特 孙仲旭

沙发
sin96 发表于 2007-2-11 13:0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作为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的网》、《精灵鼠小弟》的作者,E.B.怀特在中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故事滋养过不止一代人的心灵;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随笔作家”,80年代由毕朔望翻译但未出版的《白一碧散文选》就透露了中国知识界了解他的愿望。《这就是纽约》和《重游缅湖》是E.B.怀特首次在中国翻译出版的随笔集,也是怀特生前自己编订的版本。阅读之前,我们不妨了解一下这位伟大文体家的形成,他与《纽约客》杂志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对后者的深远影响,他对战后美国社会公共话题的发言所折射的道德勇气,以及诸多方面的私人生活剪影。一句话,怀特突破了我们对一名随笔作家惯常的定义。      ——编者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