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44 9

谁知道现在的民养官比例是多少? [推广有奖]

  • 2关注
  • 1粉丝

失去十年的97_07

教授

4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3774 个
通用积分
11.3500
学术水平
21 点
热心指数
21 点
信用等级
15 点
经验
14497 点
帖子
1764
精华
0
在线时间
28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2-10
最后登录
2024-2-23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谁知道现在的民养官比例是多少?到了多少才是极限?这不是政治问题吧?本人才是小学生,请教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官比例 是多少 小学生 官比例

被抛弃的不是我,而是整个世界。
再看看中国历史上民养官的比例:据1987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公布的中国历代官民的比例:西汉,7945:1;东汉,7464:1;唐朝,2927:1;元朝,2613:1;明朝,2299:1;清朝,911:1;现代:67:1。1998年财政部部长助理刘长琨透露:汉朝八千人养一个官员,唐朝三千人养一个官员,清朝一千人养一个官员,现在四十个人养一个公务员。仅仅过了十一年,官民比例竟从“67:1”升到了“40:1”。不怪农民说:“几十个大盖帽管着一顶破草帽”。
被抛弃的不是我,而是整个世界。

使用道具

藤椅
zhimibuwu 发表于 2007-2-11 17:3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好象传说中宋代官民比例是中国例朝例代最高的,但也比现在的比例低得多。生产力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老百姓养活的官员就越多。

使用道具

板凳
jianggenghua 发表于 2007-2-11 20:3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如果不私有化,就不会有各级的地方自治,如果没有地方自治,要想靠人大来限制政府支出,这是很难的,而如果不限制政府支出,这个比例就还会增加。

使用道具

报纸
liusha19940901 发表于 2007-2-11 22:2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个比例有意义吗?有意义吗?有意义吗?

是有的,也是没有的.因为没有意义是从经济学来讲的,因为比例越大越可以促进消费,有意义是从政治学来讲的,就不好讲了

使用道具

从此可以得知楼上的经济学从不把政治成本纳入其中,现实的经济难道就是纯经济学吗?可笑可悲.
被抛弃的不是我,而是整个世界。

使用道具

7
coretech 发表于 2007-2-12 11:3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不知道外国的数据是多少啊,中国排多少名.
for professional lighting products, go www.everdaylighting.com ...

使用道具

8
coretech 发表于 2007-2-12 11:3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比例越大越有利消费?应该有个限度吧?

假设80%的人是公务员,消费什么呢?到时该有个"政府职位价格指数"吧??

for professional lighting products, go www.everdaylighting.com ...

使用道具

-- 中国的官民比到底是多少?
最近,一位权威学者发表观点认为,中国的官民比不是2005年两会时代表们议论的1∶26,而是他经过认真研究的1∶198。据此,他认为,与国外相比,中国官还不多,政府规模还不够大,政府供养的事业规模也还小。此分析和结论实在是令人惊奇,值得商榷的地方很多。按此推论,我国岂不是还要增官、扩大党政机构和增加国民经济对事业的供养负担?!  一、官民比真是1∶198吗?  嫌中国官还少的学者研究,2003年我国公务员人数是653.67万人,全国总人口是129227万人。依此计算,则我国的“官民比”为1??198。这是非常简单粗糙从而导致错误结论的一种分析方法。中国实际由国民经济供养的公务员和准公务员性质的人员不是653万,而是超过7000万人(对此,笔者有个详细的研究报告,限于篇幅,只在下面简略论述)。官民比不是1∶198,也不是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口下留情的1∶26,而是1∶18!  嫌中国公务员还少的学者认为,美国2003年的政府公务员人数为310万,“官民比”为1??94。同美国相比,我国的比例显然是比较低的。这是一种口径不对的错误比较。笔者2004年秋去美国用了21天考察其财政体制,了解到,美国公务员不仅包括联邦和地方政府中的所有公职人员,还包括公共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及国营企业的管理人员。由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工作范围很广,涵盖科研、农业、外交、情报等与国家和民众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因此为其工作的法官、警察、医生、工程师、清洁员、保管员,甚至是国家森林公园的看门人都属于公务员的范畴,工种达数百种之多。如果按照美国的公务员范围界定,我国的公务员队伍不可能只是653万人。  简略分析,中国官民比太高,有这样七个方面的事实。一是国家、党政和社会团体机关中有大量的准公务员。2003年我国公务员人数虽然是653万人,但是在党政社团机关中工作的总人数为1050万左右,其正式公务员之外的近400万人虽然名义上是事业或者工人编制,实际上还是由财政供养,并且机关中的园林、清扫、炊事,包括一部分等体力劳动绝大部分由临时雇佣的农民工或者应聘人员从事,他们大多从事的是公务员职能的管理性工作。  二是有的事业单位是为了应付机构改革从政府机构中剥离出来的,实际上还行使着行政管理职能。如许多行业协会,过去是政府某机构的一部分,改为事业单位后,财政还要供养,并且还赋予他们收费的权力。他们不是官吗?  三是事业单位中实际上有大量的官员。我国党政职能内化在事业单位之中。国外学校、医院和科研单位中非业务人员非常少,其大学院系办公室就一个行政人员工作;而我国这些单位与业务无关的机构和管理人员很多,如大学的系里除了其他的无关机构外,仅就办公室,有主任、办事员等五六个。这些人不是官吗?  四是我国还有财政不给够经费,甚至不列入预算,由自己收费补充和全额收费供养的大量的政府机构和执法人员。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如地方的派出所、城管等等。其中有的整建制没有列入公务员系列,有的部分协管员没有列入公务员系列,但这些机构既有执法权,又有收费权,难道不是官吗?  五是中国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公务员性质的官员。中国经济组织的一个很大特点是,政权的一些功能和组织内化在企业之中,企业和银行办政府。一些部级、副部级、正厅级、副厅级等集团的总部,实际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性质的行政管理部门;一些基层企业和银行中,与经营业务无关的管理人员占一定的比例。  六是县乡村中由收费和罚款等供养的非编制管理人员约为2000万人。其中730万村干部,1270万县乡各类非编制聘用人员。  七是许多机关和事业干部退休之后,没有进入社保体系,没有社会化供养,没有平民化,而还是财政出钱,享受着机关离退休干部的待遇,仍然是国民经济供养的不工作了的公务员。  二、政权机构规模还不够大吗?  嫌我国政权规模还小的学者认为,由于现代政府职能的扩张,二战后各国政府规模迅速扩大,并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同美国相比,我国的官民比例显然是比较低的。这也是非常错误的看法。目前我国的政权机构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家财力相比,规模已经很大,国民经济已经不堪重负。  首先,政权层次太多。已经形成中央、省、副省、地、副地、县、副县(一些县的开发区)、乡、城镇居委会(财政发放工资)等层次。这与美国等许多国家的中央、州、市县三级政权相比,多了6个层次。即使按照中央、省、地、县、乡来算,也多了两个层次。乡和地这两级政权,所需要的经费在2000亿以上,传达审批等公文运行程序增加两个月以上,导致政权效率下降20%。  其次,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党政机构不多,但是各类行政性的办公室、委员会太多。来一个问题,搞一项工作,有一项任务,便提出要加强管理和组织落实;组织落实,便要成立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和各类委员会。于是党委讨论、组织考察、编办给编、财政拨款;如果财政经费不足,便给予收费和罚款补充经费的政策。许多机构设立后,级别已定,不好再撤销,最后成为常设机构。而上面政权层次又要下面政权层次机构对口。否则,拨款不拨,开会不通知,项目不列,检查不达标。  于是,上面有什么机构,到了乡一级,都可以找到什么机构。说是上次机构改革后机构和人员都大大减少,其实,财政供养费用一分没少,乱收费和乱罚款反而快速增加,许多行政机构成了事业机构,许多常设机构变成了“临时”的常设机构,许多政权机构成了政府的“特殊”管理机构,许多公务员变成了事业单位人员,许多被精简的人员又被借调到机关中来,甚至许多地方用各种变通和虚假的办法,应付上面的机构改革。  再次,嫌中国政权规模还小的学者与美国这样的国家比较,且不说比较的口径不对,连国情都有天地之别。美国98.5%的人口是非农业人口,几乎没有农村;美国政府60%以上的税收来自于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而中国13亿人口中有8亿是农村人口,8亿农村人口税改后将基本上不交税,税收90%以上来自于企业。试想,美国社会对政府供养的能力多大,而中国社会,特别是8亿人口的农村对政府的供养能力有多大?用不着太复杂的论证。美国用于行政公务费用的比例只占总财政支出的14%,而我国已经占到37.58%。再增加公务员和政权机构,难道财政收入和国力的大部分都要用来供养政权机构和公务员不成?我国改革开放初,一个乡,机构不到五个,现在多达几十个;人员超不过十几个干部,现在变成了二三百个。为什么农民负担太重,就是因为农村供养的吃“皇粮”和吃“准皇粮”的太多,压得农村经济喘不过气来。  第四,政权和事业对财力和国民经济的消耗,已经使国民经济不堪负重。笔者在一研究国家的实际财政支出结构时,计算有一表,列在此处,用以反映行政公务开支占总国家开支的比重。??见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3年由国家财政、预算外资金、企业和村民交费和列支成本支出的行政事业供养费用高达14266亿元,加上公安和武装警察的1500亿,达15766亿元。占2003年GDP的13.52%,由这些被供养的公务人员(包括公安和武装警察)所消耗;国家预算收入、有统计的预算外5000亿收入、没有被统计的3000亿预算外收入,整个国家总计支出37960亿中的37.58%,由被供养的行政公务人员所消耗。国民经济GDP的实际税负已经高达32.55%。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18—25%的税负相比,已经是太高。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村民的负担已经很沉重。而高达37960亿的国家实际支出中,只有21.33%用于公民最需要的社会保障、抚恤救济、教育、医疗卫生四类项目。  嫌政权规模还小、官民比还低的学者需要注意的是,1、2004年中央财政赤字年3000多亿,国债余额已经高达22300亿,省地县乡村政权和组织的各种显性和隐性债务保守估计已经达到28000亿元。2、60%的县级财政收不抵支,其预算的80%,甚至90%以上用于养人,财政状况非常困难,有许多县的财政实际已经破产;而乡财政则在农村税费改革后,由于不能相应地减少供养机构和人员,几乎90%发生运行困难。3、目前财政预算不能满足许多机关和事业的经费需要,派出所、城管、交通、城建、消防、交警、义务教育、人防、土地、民政、计生、林业、环保、规划、劳动、人事、物价等部门都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收费,不收费和不罚款的政府部门没有几个。甚至还有像工商管理这样的财政不拨经费,由自己收费供养的政府执法部门。许多个体、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在乱收费和乱罚款的环境中,生存非常困难,直接影响到创业和就业的扩大。这种局面下,还要增加公务员,还要扩大政权的规模,合适吗?  三、如不改革,还能给有些事业单位再增加投资吗?  嫌官民比还小的学者认为,事业单位就业的不能算官,而且只要查一下世界各国政府对社会事业的财政支持水平就可以发现,我们国家的投资比例明显偏低。前面已说,就是与美国相比,不将政府公益事业供职人员看作是公务员,口径上是错误的。从目前中国事业单位的体制和效率看,只能精简改革,除了保留和扩大应当由国家供养的纯公益性事业外,其大部分应当企业化、市场化。在改革之前国家不能再枉投更多的财力。  2003年,我国事业单位125万个,供养人员近3000万,消耗财政事业经费6469亿元,还消耗自己收支的预算外资金估计在3500亿以上,或者更多。从科研及其推广事业看,国家对其投了大量的经费,但是科研事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极低。许多单位没有创新人才,拿不出象样的科研选题;许多单位拿了国家的钱,消耗完以后没有成果;许多单位出了成果不能用于生产和产业化,只是用于评奖、评职称,尔后锁在柜子里成为一堆废纸;许多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几个到十几个,行政后勤等人员几十个到上百个。  从协会、报社、杂志等事业单位看,一些是从党政部门分出来的,仍然依靠财政拨款、行政性收费罚款权力、发征订文件和打招呼等方式维持自身的运转。许多单位没有真正为会员服务,没有社会化,也没有市场化。从教育、卫生等事业看,单位中与业务无关的人员比重很高,公益部分(义务教育等)投入不足,乱收费、欺诈病人、吃回扣、以药养医等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目前群众意见最为强烈的就是教育和卫生等事业部门的人多、收费高、效率低、服务和质量差。这样体制和机制的事业,如果不尽快改革重组,还要国家加大投入,有多少投入都会消耗和浪费掉。  四、几点看法和政策建议  党中央和国务院科学和民主执政的意识越来越强,也越来越重视学者对国民经济各种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这样,学者们的责任更加重大,应当用心、务实和认真地去研究问题。而研究问题不用心、不认真和不务实,就会得出一系列错误的结论和政策建议,误导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将会误国误民。  中国学界和一些部门的研究机构类似误导性的研究很多。比如,有的部门曾经研究并发布报告,中国在2000年时,就有近4000万个中小企业。70%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如果按此说法,按照世界平均水平每个中小企业10个人就业,就有4亿人在中小企业,中央也就不必为全国人民的就业发愁了。实际情况是,截止2003年6月底,中国只有1100多万个中小企业,加上规模够中小企业的个体工商户,也只有53%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中就业!还比如,有的学者和部门只研究城镇登记失业率,而不分析城镇人口从业率,虽然我国的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并没有多大的上升,并且比美国的情况还要好。但是,城镇人口从业率却从1990年的56.44%下降到了2004年的48.40%。如果按照1990年城镇失业为零,以8个点没有从业的城镇人口推算,有4000多万城镇劳动力没有能够工作。看劳动部门和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就业形势大好。  而分析城镇人口从业率,则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中央和国务院如果仅相信城镇登记失业率,以此做决策,岂不会形成重大失误!再比如,有的部门公布大学生毕业就业率,说如何如何高。但是,实际情况中,许多大学只有学生拿到签订的用人协议,才能办理有关的毕业手续,于是许多大学生与某个单位假签协议,假签约普遍存在;而大学则以大量的假签约为据,一是说自己的学生如何如何好就业,二是上报教育主管部门表明自己的办学成绩。中央和国务院如果听信这些假数据,不在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做正确决策和政策,岂不使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如此等等,误导中央和国务院视听和决策的研究结论和数据实在是不少。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与嫌中国官民比还低、政权规模还小和事业投资还要增加学者的观点相反,提出以下五点政策建议。  1、中国政权机构林立,规模已经太大,吃“皇粮”和吃“准皇粮”的人员比例太高,供养的事业效率很低、人员太多,已经使国民经济不堪负重。因此,存量方面要精简机构和人员,并总体上退休不增人;增量方面,五年内,总体上,不再增加公务员编制,也不再增加事业编制,不再设立新的机构。对吃“皇帝”和吃“准皇粮”的机构和人员,要严防死守,不能再给纳税人和国民经济形成新的负担。  2、乱收费和乱罚款实际是政府机构和人员膨胀重要的资金条件。政府收费,是从居民手中收取其财产,需要获得居民的同意,形式上各种收费应当由社会各界听证和人大审批来制约。因此,清理全国政府各部门和行政性事业单位税外各种收费项目,不合理的坚决取消,合理的通过听证和人大审批,并归为税收。清理之后,需要保留的机构,由财政全额拨款;无资金来源的机构和人员,应当坚决改革和精简。特别是一些执法部门,不能又执法,又收费。不能通过执法收费和罚款来供养自己。  3、改变目前领导讨论、组织发文、编办给编、财政给钱、允许收费罚款的机构设置和人员增加方式。对于政权和事业增加供养机构和人员,要形成有关部门和政府动议—公民—人大—预算等环节的制约。公民不同意,人大不批准的,不能随便增加机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及人员。主要领导不能想设什么机构,就设什么机构;想增加多少人,就增加多少人。  4、鉴于目前就业压力非常巨大,国民经济政权和事业供养负担特别沉重的局面,整个国家的意识要从官本位转向民本位和商本位,限制从官和吃“皇粮”,鼓励创业和自我就业,对此特别在注册登记、减少审批、清理和取消各种收费、放宽准入和经营条件及范围、税收优惠、融资担保等各方面创造宽松的条件,让更多的劳动者去创造财富,而不是消耗财富,最终使国民经济步入良性循环。  5、难度再大,也要积极和坚定不移地推进这样一些改革:政权机构人员精简,公益性事业单位核定人员和支出,其他事业单位坚决推向市场并企业化经营,机关后勤加快企业化和市场化,公务消费货币化。从而使政权和事业机构和人员消肿,改变其体制和机制,转变其职能,切实降低国民经济政权和事业各方面的供养负担。(作者单位: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  “官民比”的争论说明了什么中国的“官民比”到底是多少?这始终是一个说不清又相当敏感的问题。前些时间,又有一场争论就此展开,最后结果却可能还是不了了之。 多少民养一官 众说不一 最早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对中国吃皇粮的人数迅速增多表示了担心。他说,据权威人士估计,中国仅县和县以下由农民养活的党政干部就高达1300多万人;当今吃“财政饭”的总人数已高达4572万人;另外还有500万人仰赖于政府赐予的权力实行自收自支。“官民比已达到1:26,比西汉时高出了306倍,比清末高出了35倍。即使是同改革开放初和十年前相比,吃皇粮者所占总人口的比重攀升之快,也是史无前例的,令人堪忧!”针对这一说法,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王通讯提出了新的数字。他认为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根据管理部门提供的权威数据,2003年中国公务员人数是650多万人,全国总人口近13亿,依此计算,则“官民比”为1:198。而教师、医护人员、研究人员等财政供养人员是不能算“官”的。 话音未落,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却提出,中国实际由国家财政供养的公务员和准公务员性质的人员超过7000万人,官民比例高达1:18。其理由是:国家、党政和社会团体机关中有近400万准公务员,名义上是事业或工人编制,实际仍由财政供养;有些从政府机构中剥离出来的事业单位如行业协会实际上还行使着行政管理职能,在事业单位中还有大量非业务人员如党政官员;再加上那些需要由自己收费补充和全额收费供养的政府机构和执法人员、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中大量公务员性质的官员、县乡村中由收费和罚款等供养的非编制管理人员、需要财政供养的离退休干部,都应算在内。 而上述几种计算方法,分母选择的都是全国人口总数,实际上最合理的官民之比应该是被纳税人供养的官员与纳税人口之比。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3年中国就业人员合计约7.4亿人,其中包括“官”们,如此计算,结果又不同了。 经济何堪重负 需寻出路 尽管数字如此扑朔迷离,但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怀疑中国现在靠国家财政供养的“官”是太多了。我们不需要过多从理论和数据上去分析,光从一些现象就感觉得到,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情况有多严重。比方说,政权层次太多,从中央到靠财政供养的乡和城镇居委会,可谓层层叠叠,造成运作程序增加、行政效率下降。每个层次又都五脏俱全,即便到了乡里,为应付上级各种检查验收,除外交部等少数部门无对口单位外,其余都是应有尽有,加在一起,人根本就减不下来。 在吃财政饭的人中,有官级的又占相当数量,往往形成了机关里“多数人指挥少数人干活”的现象。有的地方一个科五个人,除去一正三副四个头,只剩下了一个兵。某省国土资源系统严重超编,有的乡镇所就有50多人,大家只好轮流上班。宁夏一个仅有三座墓碑的烈士陵园,竟有二十名在册人员,真正来上班的则是一位离休后返聘的管理所长。奇怪的是,越是落后的地区,官员比例却越高。在山西连基本工资都发不出的几个县中,居然平均十来个农民就养着一个官。那些穷地方的人看到官员活得既轻松又威风还有钱拿,一心想弄顶官帽戴戴,官就更难精简了。 于是国民经济的很大一块必须拿去支付行政公务的开支。据统计,2003年由国家财政、预算外资金、企业和村民交费和列支成本支出的行政事业供养费用高达14000多亿元人民币,加上公安和武警的1500亿元,这样就消耗了当年GDP的13%还多。很多地方的财政成了“吃饭财政”,有60%的县级财政收不抵支,其预算的八成甚至更多用于养人。随着农业税被取消,供养机构和人员并没相应减少,县乡财政就更困难。而许多财政预算不能满足其需要的单位都挖空心思立项收费,使乱收费和乱罚款成了公害。 与民相比,官的胃口也大得惊人。据报道,仅机关的车费、招待费和出国培训考察费,一年就分别耗去3000亿、2000亿和2000多亿元,主要消费者当然是各级干部。近来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报上又披露,中国政府机构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某些地区公务人员一天的耗电量够普通百姓用19天。听起来有些玄,细想有时在政府事务中技入的费用的确是不计成本的。 如何破解难题 尚待时日 应当承认,现在待解决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确实较多,需要大量人手去处理;一些突发的群体性事件又需要足够力量去紧急处置,以保社会平安。因此,机构设置复杂,人员编制多在某种情况下也好理解。但问题都是两方面的,机构臃肿会造成办事推诿、效率低下,人员膨胀又使得人浮于事,一些志在速富的官员会挖空心思欺上压下拼命敛财,而那些需要自己从土里刨食吃的准官员更是不会放过任何找钱的机会,这些恰恰都易加重民众负担、影响官民关系、激化社会矛盾。 再说,几次声势浩大的机构改革的结果也值得深思,精简了又膨胀的原因,还是由于目前对政府机构设立和人员编制没有法律约束,各种统计资料没有公开也使人民无从监督。 目前国家正大力倡导建设和谐社会,2006年又要正式实施公务员法,吃“皇粮”的人到底多少算合适,国家财政收入至少应有多大比例用于公共福利,是到了必须认真考虑且用法律予以规范的时候了。古今中外的“官民比”当然不可能有一固定数字,然而量民力而行则是具普世意义的。如果“官”的多少到了能由民来决定时,那个数字也许就是适当的,而类似争论也真正可以偃旗息鼓了。
以上是转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2 12:40:28编辑过]

被抛弃的不是我,而是整个世界。

使用道具


官民比例的历史坐标(二)

  1. &lt;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admin/banner/ads.asp?place=0"&gt;<br><br>&lt;/script&gt;
复制代码

官民比例的历史坐标(二)

 

编者按:一直以来,有关“官民比”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媒体上也刊发了一些相关文章。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官民比”已经达到1∶26,存在“官民比”过高、公共财政负荷过大的问题。针对这种观点,人事部副部长、公务员法起草领导小组侯建良2005年4月27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专门辟谣,指出这个数据很不准确,容易造成误导。事实上,我国“官民比”只有1∶198,这个比例与国外相比并不高。以下为正反各方观点(二)。

 河南报业网讯 过去有资料显示内地的官民比126,让人很惊讶。如今人事部有关官员辟谣说,中国目前所谓的官民比应该是1198(见428《大河报》)。但仔细想来,数据并不能回避一个事实,由百姓供养的吃财政饭的人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记得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的人大记者见面会上说过:现在一个县十二三万人口,吃财政饭的多达5700人,如果不减少人员,农民的负担就不能得到彻底解决。笔者算了一下,这样的县的财政供养人口占人口比例达4.38%官民比123
  其实,百姓理解的所谓正是温总理所说吃财政饭的人,除了教师以外,大多是各级政府、机构里的事业或临时编制人员,他们往往都在行使行政职能,而并非在提供公共服务,在百姓眼里与没有什么区别。
  内地机构改革工作虽已推行多次,但减员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个别地区出现了越改越多、农民负担不断反弹现象,往往是强调某领域的管理就设置相应的机构,有了机构就要配置执法权力,有了权力即使财政不拨款它可通过收费、摊派取得收入,有了不合理或非法收入就可以继续养活超编人员。
  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减少行政审批,控制公务员和端财政饭碗人员的数量。一定要根治经济越欠发达,财政供养人口越多的沉疴,严格核定人员编制,杜绝基层政府和执法机关借行政权力搭车收费现象,让超编人员失去口粮
  笔者以为,组织人事部门不应在官民比数据上做太多文章,而必须正视机构臃肿、人员超编带来的民众实际负担问题。顾一冰

针对有关我国目前官民比是126的报道,人事部副部长侯建良日前辟谣说,我国目前官员所占比例根本达不到这么大,所谓的官民比应该是1197.69。侯建良说,126的报道,可能是概念弄错了,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以及机关工勤人员都算作了公务员。他表示,事业单位职位如教师、医生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不能算到里面去。

  “1197而不是126”教师、医生不是’”,人事部的上述辟谣、澄清当然 是有道理的,但是,两个不同官民比之间之所以产生如此悬殊差别,仅仅在于一个对的概念的不同解读吗?或者说,官民比背后究竟争议的是什么?——笔者以为值得进一步玩味。

  回顾全国政协委员任玉岭此前提出官民比”126时所做的描述,其实不难发现,“126”中所称的,实际上指的并不是行使国家权力意义上的官,而是吃财政饭或者所谓吃皇粮意义上的官。——当然,依据传统或者单纯政府组织人事上的官念,说后者并不都是官是合乎逻辑的。

  但根据现代公共管理理念——凡以纳税人的纳税为主要收入来源、从国库领薪水的职业,都是负有公共责任的公务职业,说吃财政饭者都是官,同样也是合乎逻辑,而且这种逻辑显然更充分体现了现代法治社会的一般治理逻辑:那就是,公共管理者实际上就是靠公共资金养活,并依法必须向公众提供服务的服务者。

  显然,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许多国家,不仅政府官员,而且公立学校、医院的教师、医生均被纳入到公务员体系中。因此,说教师、医生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不能算到里面去,其实并不妥当——政府官员的根本使命难道不同样是提供公共服务

  经过以上梳理,1197或者126“官民比,争议的究竟是什么其实已经不难明了。那就是,多少个国民中有一个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有更多的服务者为大家提供服务有什么不好呢。关键是,老百姓花钱供养公务人员,他们的服务质量究竟如何?或者说,在公共服务这一领域内,投入与收益之间产生的效益如何?——一方面是人员机构臃肿,不该管的乱管,一方面又是相互推委,该管的没人管,全国公职人员职务消费居高不下——仅机关的车费、招待费和出国培训考察费,就分别达到3000亿、2000亿和2500亿元。显而易见,服务者数量大,服务质量却不高,才是公众面对126“官民比真正的不满所在。

  因此,以1197126辟谣,虽然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不能认清这一数字之争背后的真正民意诉求,其最终意义仍是十分有限的——即使官民比1197更低,如果的为官为政质量不高,老百姓还是会有意见。那除了是个数字游戏外,又有什么讨论价值呢?

  【来源:人民网;作者:张贵峰】

质疑权威王通讯的官民比解读

官民比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人民日报》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王通讯,请他回答官民比问题。王院长认为,1:26这个数据很不准确,容易造成误导。事实上,我国官民比只有1198,这个比例与国外相比并不高。此言一出,立即遭到无数网民怒斥。

两者反差为何如此之大呢?虽然政府前几年就公布了《依法行政实施规划》,但时至今日,但老百姓所关心的政府情况大都属于机密,老百姓只能凭感觉作出判断。王通讯院长当然掌握全面情况,但身为御用文人,只能冒着千夫所指的风险,卷起舌头说话--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嘛。

中国公务员编制有多少猫腻,笔者了解的情况有限,但足以证明王通讯先生的表态意在混淆视听。

混淆术之一:中国的公务员并不多。

从编制上看的确不多。但是,别看编制看办公楼。如今一栋栋打着建设干部培训中心的豪华办公楼如雨后蘑菇,成为城市最耀眼的风景。楼高必然人多,可公务员并不多,这也是事实。原来政府早对职能进行了重新划分,纯粹的政府职能划为公务员,他们由财政全额开支;权力不大,但能够创收的人员列为差额事业单位。有较大权力,有较强执法力度的单位被划为自收自支单位。

其中政府部门中能借权力创收的事业单位人员大都成了二老板,再由他们雇佣大量临时工。不少政府部门公务员、事业人员、临时工的比例为334,有的甚至达到235

政府公务员享受全额财政,他们把执法创收权力转让到事业单位,就可从事业单位分一杯羹。事业单位借此谋生,便会把权力最大化地转变成利益。制造各种借口扩大罚款权限,然后交给雇佣临时工出面执法,把权力变成金钱。这就是政府收费高、罚款多屡禁难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前一段披露的公安队伍执法犯法案件,其中不少是联防队员所为。联防队工资全靠罚款,如果依法办事,个个都得喝西北风。

现在直接收税的税务员,直接收费的工商人员,直接检查路政的交通管理人员具有公务员身份的极少。我们的公务员坐在豪华的办公室,净享清福,哪个肯干具体工作。

公务员的数字固然下降了,但依附于公务员的食利者却增加了不少。对于企业和老百姓来说,负担不但一点没减,反而日益沉重。王权威缄口不谈这个国人皆知的事实,单单举出公务员数字说事,如何让人信服?

混淆术之二:政府自收自支单位已成为社会公害

有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名词,叫做:事业单位,公务员管理,属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王权威恐怕没将此类部门计算到公务员比例。如今的工商局、技术监督局等就是这样的单位。

工商局以前花费精力建了不少市场,并以此为名收取了不低的市场管理费。后来国家强令工商局把市场划出去。工商局不再建设市场,也不从事具体管理,却在别人建成的市场里坐收管理费。个体门市从来得不到工商部门任何服务,可工商局收的费比地税还高,令商户苦不堪言。年检营业执照是工商局重要收入之一,工商部门靠企业养活,提前通知企业年检本是应尽职责。可他们为了创收恨不得企业个个超期,只要超了就往死里罚。

国家设置技术监督局本来是为企业服务,使之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它们成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后,便成了企业克星,工作人员不辞劳苦地拿着放大镜到企业找毛病,找到一点差错就狮子大开口罚款。

公安局的车管所也属于这类机构。新车也要年年参加车检、不让每年审驾照了,他们又发明了年年对驾驶员体检,加上高价兜售汽车牌照,发财的确很容易。

混淆术之三:中美官民比应当比什么?

王权威说我国官民比只有1198,美国官民比194。同美国相比,我国的比例显然是比较低的。

王权威却只字未谈另一个现实:美国一个城市只有一个市长,一个州只有一个州长。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组织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各厅、局、委员会、科分别设厅长、局长、主任、科长,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设副职。就字面理解:应以不设为原则,设立为例外。而现在政府的普遍做法是没有例外,有官位就有副职,一正五副、六副,乃至八副、九副也不希罕。

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一年GDP比我们国家都多,该州只有施瓦辛格一个州长,一个副州长。据说美国不少城市根本没有副市长编制,顶多有个市长助理。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广东省,GDP只有加州的几十分之一,可省级高官不会少于一个连。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县级官员大都超过千人。

设了副职就要有相应待遇,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办公条件、小汽车、住房、医疗及各种福利补贴,要有办公经费、差旅费、招待费,还要有秘书班子为之服务。且不论副省长的花费,一个副市长直接间接费用加起来,哪年不得开销上百万元?

王权威对此讳莫如深,如果想澄清事实,为什么不把中美同样级别的官员有多少做个对比,那才能说明问题。

混淆术之四:中美政府的职能差异

美国政府工作人员占比重较高的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部门。政府雇员不仅有联邦政府雇员、州政府雇员、地方政府雇员,还有教师、环境卫生人员、灌区管理人员、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公园管理人员、公共安全人员如警察、消防人员、证券管理人员以及公共交通人员、公共服务人员等。
这些人员在平常的工作中都是处于社会的最基层,起到一个公共服务的目的。(以上转自:新华网的《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美国政府财政支出的大部分,主要是用于为纳税人服务的公共安全、医疗保障、社会保险、教育项目、贫困救济等领域,政府雇员自身的支出和日常的管理费用支出比例却较低。而在中国,政府部门不仅自身运转的支出占到了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出现了许多乡镇、县级财政实质上已经破产的情况下,仍然不改大手大脚花钱的毛病。寅支卯粮,有钱养兵,无钱打仗,成为普遍现象。政府部门不仅花钱多,而且常常大量截留公共服务支出,甚至挪用救灾扶贫款。(以上转自:新华网的《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王权威拿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比。可美国公职人员绝对要看纳税人的脸色,如果徇私舞弊、滥用权力被投诉就会丢饭碗。我们这里的谁敢批评政府?媒体与政府沆瀣一气,企业知道自己迟早得过政府的门坎,从来都是打掉牙往肚里咽,绝对不敢造次。

于是不少地方政府有恃无恐地把负担尽可能转嫁给社会,又把属于公众的资源据为已有。河北省1996年闹了一场水灾,那时省人大通过了收取河道维修费,直到现在,省财政收入早已翻了几番,可收费分文不减。残疾人就业明明是政府起码的职责,可人大通过了一纸文件,就交给了社会。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义务教育经费完全由政府承担,我国除了收税还有教育费附加,但学校收费依然有增无减。

中国市场经济搞了十几年,民众盼望已久的反垄断法却迟迟不能出台,原因就是政府不肯放权。政府部门其实就是本系统的利益代表,所制定的政策大都以本部门利益为出发点。教育部门护着学校乱收费,卫生部门护着医院卖高价药,出版和图书发行部门垄断课本大发横财,
城建部门护着热力、煤气乱集资,民政部门垄断殡葬收高价,消防队与消防器材经销商向来伙穿一条裤子。交警部门靠着考试驾照、收取公共场所停车费、随意限制车速、滥设车辆禁行线大发不义之财。而交通部门只要设了收费站,不赚得盆满钵满别想让他们撤下来……令人不齿的是相当一些政府机关公然把临街办公室用于出租或商业经营,坐收渔翁之利。

最可恨的是卫生局下属的官方献血中心。他们号召民众无偿献血,可他们买给医院的基本上是高价血。其借口是给献血者发了献血卡,他的亲属可以无偿用血。试想,如果全社会都无偿献血,领献血卡有什么意义?事实上,有几个献血者的亲人使用了无偿献血卡?患者如果不能无偿使用血液,搞义务献血还有什么意义?查查血站收到的义务献血数量和高价卖血数量,再看看各地献血中心的办公条件,工资福利、职工住房,大家就不难明白什么叫现代吸血鬼。

中国与美国官民比仅仅是个数量比。其实为官数量多少并不是问题的要害,能满足公众需要,努力为公众服务,官越多越不嫌多。如果为官总是坑民害民,即使数量不多老百姓也受不了。谁都知道有权者都想滥用权力,关键在于对政府部门如何进行有效监督,保证其恪守职责为公众好好服务。

中国面临的问题是,民众没有直接选举官员的权力,媒体及人大不能(或无法)代表民众进行有效监督。许多摆在桌面上的问题如买官卖官、两千亿公款大吃大喝、三千亿公车消费、两千亿出国考察等只会越来越严重。不解决这些问题,官民关系就不可能改善,上访还会与日俱增,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

屁股决定脑袋。王院长由于吃的是官饭,在这个问题上的发言权威性必然大打折扣,起码在法律上没有采信价值。今非昔比,如此混淆视听也糊弄不了多少人,只能令自己丢人现眼。作为研究院长,您毕竟比其它人了解的情况更全面更深刻。如果您还有知识分子的良知,最好把官场真相公诸于众。中国的病根找准了,解决起来就有希望了。(田奇庄)

由官民比争论而想到的

最近官民比的争论好像又开始热门起来,中国人事部副部长、公务员法起草领导小组侯建良今天下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针对中国官民比是126的报道辟谣说,中国目前所谓的官民比应该是1197.69。双方各执一词,好像都很有道理,这个争论使我突然想起一个事情来,缘由是这样的:我家里又五口人,父母、老婆、小孩和我,但是只有我一个人上班赚钱,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是我引以为荣的事情,但是最近突然冒出来中央人事部的一把手对我说:你们家并不是靠你一个人供养,他们四个人都是自食其力,因为他们都付出了劳动——爸爸买菜弄饭、妈妈做家务、老婆照顾小孩、小孩子做作业,所以得出结论你们家有五口人赚钱。这个算法果然看上去很“高明”,看来我们家里的工作人口和被赡养人口的比例是50,可是我怎么觉得我的负担还是那么重,真他X的。

中国的官民比到底是126或者是1197,这让我想起某地某个机关改革的几件事情——时间大约是九十年代中后期,本来这个机关有150个正式编制(公务员编制),但是上级要求将编制分几步压缩在25人左右,改革的力度看似很大而且很艰难,当时大家都人心慌慌,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皆大欢喜,在这里真的不得不佩服领导人的魄力,只用了下面几个手段就解决了全部问题,现在想起来还真是妙得很:1、将领导岗位上多余的人从领导岗位上换下来,不过待遇却保持不变甚至还有所提高,从局级和副局级等领导岗位换下来的干部统称为巡视员,从处级领导岗位换下来的则冠以副巡视员的称谓,这样一来就多了10多位巡视员称谓的官民(因为他们既非官也非民,所以姑且以官民代替),这些被换下来的领导干部当然就不在官员的编制,不过还是要民脂民膏来供养的;2、男干部50岁的、女干部40岁的只要愿意退休都可以,只要提出退休申请的工资一律提高三级并且发放5万元补助金,当然这些成本还是由国家财政来买单,这样又少了大约30位官员;3、改变编制的性质,司机班8个司机、门房3个门卫、档案室3个人员、医务室2人、收费处5人、质检站8人、打字员后勤等4人、食堂4人、材料站(库房)5人等等不下50余人由国家公务员的编制转变为事业编制,这一转变一下子就扩大的民的基数减少了官的基数,好象有一个典故叫“掩耳盗铃”不知道用在此处是否恰当?4、分流一批,做法如下:花国家财政的钱成立几家企业,一方面可以分流一批机关干部,另一方面也可以照顾一下领导干部的子女、亲属什么的,虽然成立企业初期投入了几千万的资金但是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不要紧——该局每年都有上亿的工程,让这些企业转转手就可以养活百来个人了。这4个举措实施的就形成了这样的结果:不仅解决了编制的问题,而且扩大了民的比例减少了官的基数,更难能可贵的是表面文章可以做得冠冕堂皇——这些人可都是自食其力:事业机关则美其名曰为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务;办企业则更加光彩,每年的销售额过亿,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

我们在这里分析一下老百姓到底要不要这些人服务,有没有享受到他们所付出的劳动给我们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①所谓巡视员就是整天游手好闲,没事瞎溜达,到处“吃拿卡要”,这样的服务咱老百姓可承受不起;②司机班的8个司机,确实是付出了劳动,不过那是为机关领导服务的,整天乱开车制造交通堵塞,出了事故由老百姓买单,这样的服务老百姓避尤不及;③门房、后勤、食堂、档案室就不用说了,医务室是为机关干部服务的,老百姓连门都进不了,更别谈服务了;④上级虽然有拨款可是不够领导干部挥霍的,于是成立了收费处,收费处的服务是做到家了,上计委报收费项目下基层收费,巧立名目收刮民脂民膏,这样的服务老百姓能欢迎吗?⑤质检站确实是有存在的必要,要不豆腐渣工程怎能防止,但是所有工程都给了自己成立的企业实体,这样的质检能防止什么?蛇鼠一窝罢了;⑥材料站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不就是一个库房吗?地主家的粮仓也只养一条看门狗而已;⑦那些不到年纪就退休拿高薪的“老人”确实是有所贡献的,现在不是总在谈“夕阳产业”吗,不过这些人是拿民脂民膏来做贡献,老百姓能答应吗?⑧机关办企业果然厉害,表面上一点把柄也抓不住,可是百来个人就要动用几千万的民脂民膏作为原始积累投入也太露骨了,这也就算了,更可气的是机关每年拿出上亿元的工程让企业转手牟利,这其中的黑幕姑且不论,既然是政府的工程为什么不自己发包,要企业转手干吗?这样的中介服务老百姓能认可吗?⑨还有一些地震局、节水办、残联、妇联、总工会除了一些领导干部属于国家编制外,大多数在职人员都属于事业编制,这就奇怪了,一个地区几十万年都没有发生过一次地震竟然会有地震局的编制,还有那些节水办不知道为老百姓节约了几滴水,那些所谓残联、妇联、总工会只怕一般老百姓一辈子都不会去一次,这样的服务还是少一些更好;⑩还有那些被政府官员包养的二奶、打手等自然不在公务员的编制,虽然她们也间接靠财政的钱来供养,不过她们提供的服务只是针对那些领导干部,老百姓可无福消受,所以老百姓更加不认可这种服务。

写了这么多也不知道写了些什么,说不定明天的官民比就变成1:10000了,俗话不是说官字两只口吗,咱平民老百姓怎敢与官斗法,算了,还是去睡觉好了!

2005年的一段时间里,舆论一度对我国时下的官民比予以了足够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国家高层的关注。舆论认为,我国目前的官民比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值:为126。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26个老百姓养活一个吃皇粮的。
舆论在关注此事时,列举了从西汉至今的官民比作为佐证。称西汉时期的官民比17945,唐高宗时期的官民比13927,元宗时期的官民比12613,清康熙时期是1911,到1991年,我国吃官粮的人数达到了3400万人,按当时的12亿人计算,官民比130,到2004年,官民比已达到了126。同时,他们还列举了国外一些国家的官民比情况:印尼是198;日本是1150;法国是1164;印度是1100;而“9.11”后的美国,官民比达到了115

国家人事部副部长侯建良则认为,舆论所称的我国目前的官民比不准确。他说,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637万人。其中,中央为47.5万人,省级53.55万人,地市级144.6万人,县(市)级有285.2万人,乡镇级有106.1万人——“官民比1197.69

如果舆论说的是准确数字,我国的官民比就算比较大了,但与美国比还算少;如果国家人事部官员说的是实情,我们的官民比就不算突出。但我想说的是,不管这两个数字谁的更准确,并非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待时下出现的官民比还是要用历史的、发展的态度进行分析和认识,而不能就数字说数字。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是个纯农业国家。西汉时期只有冶金和纺织等手工业;即使是到了清朝末年,我国也没有什么象样的、提得上筷子的工业。现在世界已经发展到了信息经济时代,而我国的工业经济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就处在了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共存状态之中。如果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讲,单纯的农业国家的管理工作肯定要比工业国家和信息经济国家要简单得多得多,从事管理工作的部门和人员自然也就可以少得多得多。并且,我们的不少部门和行业的出现,职能的设置,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或者说是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产生的——也有随着国际形势的需要建立的机构。如司法机关,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就不存在检察机关和法院,也没有司法行政机关。在现今,从完善司法制度,巩固和加强政权建设角度出发,世界各国都在加强司法机关建设,中国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还可以看个小小的例子:时下的恐怖活动成为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共同问题,我国也是如此。美国在“9.11”之后,还专门成立了国土安全局。再如息信产业,这是新兴的产业门类,原来它只不过是依附于其它产业而存在和发展的,而现在,它不仅独立了出来,而且还同其它产业平起平座,成为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了——这就是说,从整个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而言,随着分工的越来越细,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和多样性,管理工作需要的人员就会随之增加。

但是,上述的分析并不能说明官民比的合理性——究竟多大个比例为合理、有效。只能从分析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能用历史上的官民比与时下的官民比做简单的数字上的比较,而应该用发展的、进步的、适应社会需要的眼光来看待官民比的增长。这就是说,脱离了历史发展、社会现实,简单地把西汉、唐、元、清等历史上的官民比与当下的官民比来作对照,既没有说服力,也没有可比性,更会混淆视听,造成不必要的误导,对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政权稳定都是不利的。我以为,最近几年的党政机关的机构改革,或多或少受到了官民比的影响。现在一些地方进行了乡镇合并,党政一把手一肩挑(其实是三个一把手一肩挑——还有人大主任一职)。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减庙减和尚。如果单纯从经济意义上讲,这无疑可以减小财政支出。但从社会稳定和巩固政权、防止腐败的角度讲,又有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十分复杂和突出,基层的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压力也很大。机构改革后,这方面的问题也已慢慢显现出来。

当然,我国现在的管理体制的确存在许多问题:机构重叠,,职能重复,人员臃肿,权力没有监督等等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我认为,目前我国在官民比方面的突出问题在于上层机构过大,人员过多。如果用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和作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在《官场病——帕金森定律》中批评英国行政机构充满矛盾,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官场病时的话说,就是各部门用的人越来越多的秘密在于,当官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宁可找两个(以便相互制约)比自己水平低的助手,也不肯找一个与自己势均力敌的下级。人多不要紧,相互之间总会制造出工作来的,这就是为什么会陷入机构越来越大,扯皮越来越多的恶性行环的病因。帕金森说得是有道理的。的确在人多少之后,就会制造一些工作来。这些工作很多不仅要相互之间做,更多的是要下级做——这大约是帕金森先生没有深说的问题吧?!就我国而言,从中央到省、地市,有着过大的指挥、管理机构,由于这些上级机构多而大,各机构都要显示自己的权力和重要,就会争相制造一些工作来让下级部门完成。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下级为了完成上级制造出来的工作,就不得不辛苦工作,除此之外,还得增加人员。随着上面机构和人员的增多,下面也得随之增多——这应该是时下官民比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简单地说,我们国家要解决官民比,关键还在上层,而决非基层。上层不减人减事,基层怎么减都是不实际的。我认为,基层作为基石,在现阶段来说,不是减弱,而是应该加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学术交流。
尊重作者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本站首发的文章转载请经中国和谐社会网授权。

 

被抛弃的不是我,而是整个世界。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