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xujingjun
1191 1

[财经时事] 从“舌尖”到《传家》 [推广有奖]

  • 7关注
  • 66粉丝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2
论坛币
18311 个
通用积分
4085.8030
学术水平
299 点
热心指数
390 点
信用等级
264 点
经验
710799 点
帖子
23162
精华
0
在线时间
1155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
最后登录
2024-5-26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从“舌尖”到《传家》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小芭

所谓“民以食为天”,长期挣扎在饥饿边缘的中国老百姓,从来都对吃食有特别炙热的关注,也因此在历史中形成了各个民族、各个地域不同的菜系,美食传统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媲美。最近,一部名为《舌尖上的中1国》的纪录片异军突起,走红荧屏和网络,受到众多“吃货”的追捧,它聚焦的就是中1国的饮食文化。

有人说,深夜观看《舌尖上的中1国》,既是享受,又是受罪,各种美食挑动着味蕾,却看得到,吃不到。当然,这部片子的精华并非这些精美菜式,它从《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七个部分来交叉分述中国的美食传统。
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转化的灵感”里面的各种豆腐,包括安徽特产毛豆腐,长满白色茸毛,却异常鲜美。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中国的广阔大地上都吃食豆腐这种西方人无法理解的豆制品,但是它在每一处却有不同的形态,比如江浙一带比较流行的臭豆腐、腐乳……在以前缺乏储藏设备的情况下,中国老百姓想出了很多“保鲜”食物的方法,包括腌腊、风干、烟熏、糟醉等等,到如今这些制作方式已经超越了“保鲜”功能,而成为烹制食物的特别手段,获得不同寻常的美味。这些制作食物的方式,很多都是外国人无法想象的,包括咸蛋、皮蛋,特别是皮蛋,会令一些初到中国的老外望而却步。
《舌尖上的中1国》是用一种他者的视角来阐述中1国的饮食文化,比较接近西方纪录片的叙述方式和拍摄调子,某种程度上编导也是在完成中1国的一种文化输出。我们知道著名的法国大餐、意大利美食,而中国菜绝对不会输于他们,它的走红也映照着人们对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另外,这个片子从大量不起眼的草根人物入手来拍摄食物的采集和烹饪,比如为了挖到新鲜大颗的食材松茸的卓玛,还有天天拉着车去卖黄馍馍的朴实的陕北农民……可以看到中国底层老百姓辛苦劳作、又享受劳动的快乐的简单生活原则,这些让生活在城市焦虑中的人们欣喜而感动。

于是,有人守在深夜等候观看纪录片,有人立马将片中讲到的食材搜罗来,放在网站上出售,还有人寻找片中采访过的顶级厨师,高价只求一桌美味饕餮……当然,这些都是编导们没有料想到的副产品——或者说产品附加值,在最初他们或许只是因为“热爱美食,热爱生活”而创作,后来他们变成文化寻根,现在居然还多了商业效应。
说到文化寻根和文化传承,最近另外还有一部畅销书——《传家》,在追寻文化传统方面与《舌尖上的中2国》异曲同工。《传家》由台湾名门淑女任祥编著,从岁时节气、食物、手工艺等多方面来铺陈传统中2国的文化之美,分春、夏、秋、冬四部,并配以美轮美奂的图片,令人赏心悦目。如果说《舌尖》更注重中华大地之地域宽广,那么《传家》则更多在历史纵深上做文章;前者寻访了不少草根百姓,后者则渗入了作者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童年记忆。
任祥说,这部书的缘起是她想给自己长年在国外的孩子讲讲老祖宗的一些规矩和传承,让孩子们领略中2国传统文化之美,也让老外看看中2国的精致和美丽。
精致和美丽,确是本书的特色。书中介绍的服装不但有精美配图,而且尺寸裁剪图样一应俱全,至于一些手工艺品如布包、串珠,也是如此,还有发饰、眉型,不一而足。作者的童年回忆也很能引起共鸣,比如元宵花灯,我记得小时候拉的兔子灯,提着的莲花灯,用纸和竹篾制成,任祥也对此详细描写,但是现在市面上“满街只见俗不可耐用电池点亮灯泡的塑料灯笼”,原来台湾、内地都是一样的情况。
当然,最让人垂涎欲滴的也是美食章节,每个季节分册都有大量介绍饮食的部分。比如说到米,引申出不同的制作方法,从蛋炒饭、腊味饭,到糯米饭、卤肉饭,还有粽子、粢饭、酒酿、米糕等不同变种,然后还有用米制作的零食,比如米果、米粩、爆米花……说到面类,又从馄饨、水饺、白面条到意面、锅贴、烧卖,从包子、馒头到大饼、烧饼、油条,一一细细讲解,包括材料和混合比例、制作方法,叙述得十分精细,比之《舌尖》更显条理脉络。它或许没有纪录片里面的底层烟火气,却把每一个元素都尽量描述穷尽。比如竹笋,《舌尖》里面,看到的是挖笋的人,冬笋怎么挖,春笋怎么获取,再介绍江浙一带流行的油焖笋和“伊笃鲜”;而《传家》里面,将扁尖、方竹笋、竹筒笋、玉兰笋、象牙笋、针笋等笋干一一列举,细细介绍怎么配料怎么烧,然后再引到竹编手工艺品上面。再比如泡菜啊,腌制啊,两部作品里面也都有涉及,相比之下,《传家》把制作方法介绍得更详尽,以文字留下工艺,作者用心良苦。
据说《传家》耗费作者五年时间,才得以成书,全篇洋溢着舒缓的温暖的幸福感,如流水在生命中淡淡流淌而过,让人觉得须静下心来慢慢品咂。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序言中说:“生活在现今的世界里,想要抵抗即刻的满足感是很困难的。我们想要快速完成事情的强烈需求,导致了对各种细节的缺乏耐心。我们正处在一个变迁的边缘,即将失去传统与仪式的传承智慧。我们似乎认为规规矩矩泡壶茶是浪费时间,却不理解珍惜这个过程才能让生命充实而从容。”
《舌尖》和《传家》都是关注传统和细节的作品,让我们可以放慢脚步,去体会生命的从容。
(责编:薛莉 shirley.xue@ftchinese.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Chinese Shirley 制作方法 饮食文化 传统文化 纪录片 金融时报 老百姓 中国 中文

沙发
mysocrpioman 发表于 2012-7-13 15:53:3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both of them are good for us to see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6 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