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现实经济活动中,资本与资产是频繁出现且容易被混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资本与资产,明确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对于理解经济运行规律、进行企业财务管理、制定经济政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这里阐述新概念资本理论体系中的资本和资产有关问题。
一、资本的定义与本质特征
(一)资本的定义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或者说体现生产资料价值的货币就是资本。这一定义表明,资本并非单纯的货币,而是与生产资料价值紧密相连的货币形式。当货币被用于购置生产资料,以实现价值增殖时,它就转化为了资本。例如,企业用货币购买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这些货币就成为了资本,其目的是通过生产过程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资本的本质特征
1.价值增值的目的性:资本的本质在于追求价值增值,这是资本区别于一般货币的根本特征。资本通过投入生产过程,与劳动力相结合,通过劳动力的自身生产增殖创造出超过资本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价值的增加。
2.运动性:资本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价值。它从货币形态出发,经过购买生产资料、招募工人、进行生产、销售商品等阶段,又回到货币形态,不断循环往复,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
3.社会性:不同性质的资本(私产资本,共产资本)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资本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资本则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手段。
二、资产的定义与本质特征
(一)资产的定义
作为资本的生产资料称为资产。这意味着资产是资本的物质形态,是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当生产资料被作为资本投入使用时,它们就成为了资产。例如,企业的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都是企业的资产,它们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资产的本质特征
1.物质性:资产具有明确的物质形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资料。它们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载体,离开了资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无法进行。知识资产也可以认为是广义物质形式。
2.有用性:资产必须具有使用价值,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种有用性体现在资产可以用于生产商品、提供服务等,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
3.归属性:资产归属于特定的主体,如企业、个人、国家等。资产的所有权或控制权属于某一主体,这是资产能够为该主体带来经济利益的前提。
三、资本与资产的相互关系
(一)资本与资产的联系
1.资本是资产的价值形态,资产是资本的物质载体:资本和资产是同一经济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资本以货币形式存在时,是资产的价值表现;当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料时,就成为了具体的资产。例如,企业拥有的货币资本是资产的价值形态,而用这些货币资本购买的机器设备等则是资产的物质形态。
2.资本的运动决定了资产的形态变化:资本的循环运动使得资产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在资本的循环过程中,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即资产),生产资本经过生产过程转化为商品资本,商品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这种形态的变化反映了资本的运动过程,也体现了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3.二者共同服务于价值增殖的目的:资本和资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价值增值。资本通过投入生产过程,借助资产的物质形态,与劳动力相结合,创造出剩余价值;资产作为生产资料,是价值增殖的物质条件,没有资产,资本就无法实现价值增值。
(二)资本与资产的区别
1.概念范畴不同:资本是一种价值范畴,它强调的是价值的增值和运动;资产是一种物质范畴,它强调的是生产资料的物质形态和有用性。
2.表现形式不同:资本表现为货币;资产则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的物质形态,如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
3.运动方式不同:资本的运动是一种价值的运动,它通过循环和周转实现价值增值;资产的运动则是一种物质的运动,它随着生产过程的进行而被消耗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