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uaweiyu
2453 1

冲动的理性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小学生

1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318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64 点
帖子
3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7
最后登录
2009-4-7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冲动的理性

“大多数时候,我们往往凭借着冲动去做一件事情,在喜欢思考的经济学家眼中很可能根本不符合我们自己的根本利益”[1]。这是刊登在全国最有名的文摘杂志上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而在该文中,作者还引用了一个神经科学家所描述的一个丧失冲动的病人,基于理性计算而没有办法做出决定,给人所带来的恐怖感。而作为一个以经济学为专业的人,本人的个性也非常冲动,常被人称为冲动大于理性的人,这好像也与我的专业素养相违背。如何看待冲动的理性?在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的《法与经济学》课程中,巨侠熊秉元教授引领着我思考冲动背后的经济理性。

人会面对刺激做出反应,这使人具有理性的一个重要特征。表现在冲动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环境下,冲动存在着程度的差别,这就是冲动背后的理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购物中的“血拼”是不少人认为自己不理性的原因。看到好的东西即使不需要也想买,结果一次上街下来,手上的东西多的拿不动,但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只好天天吃窝窝头,忍受冲动的惩罚。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与冲动时的快感相比,天天吃窝窝头是可以忍受的结果,这也就意味着在“血拼”的那一刻,消费者的偏好是尽情而为,享受购物所带来的快感加上未来一段时间的“苦日子”而不是平稳消费。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使是最冲动型的消费者,在购买日常用品的时候也许会非常地冲动,但随着所购买商品的价格的上升,谨慎的态度也在增加。一个冲动购物型的女生可以一拍脑袋就购买一只“黑眼睛”的布袋,但她不会一拍脑袋就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购买房子更要多方打听,慎重决策。原因是作为消费者的女士可以承担购买一只黑眼睛布袋的后果,最多就是吃几天的窝窝头;如果一拍脑袋就购买了笔记本,她就不得不吃几年的窝窝头,这当然非常难以忍受;如果一拍脑袋就购买了房子,一辈子吃窝窝头也弥补不了决策错误所造成的损失,所以她就会非常的小心。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行为方式非常的冲动,非常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动不动就发火,那么,这类冲动还是理性行为吗?其实,在这类冲动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理性的影子,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在冲动之时,对待不同的人在冲动的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你可以向自己的父母大喊大叫,但在面对爱人的父母时,你只能强忍脾气;你可以向你的同学发火,但在面对导师时,你只能忍声吞气;你会可以向“县官”表达你的愤怒,但你不会向“现管”做出同样程度的表示,除非你已经做好了离职的准备。

因此,冲动的背后“隐含着这已经经历过自己的过滤,自己知道可以承担这个偶然事件的后果”[2]。而且,随着承担后果的难易不同,人会选择不同的冲动程度,这不就体现了人的理性吗?

尽管冲动的程度差别体现着人的理性,冲动这个行为的本身是不是合乎理性的呢?经济学也给予了肯定的回答,理性的人考虑边际,我们就从冲动的边际成本和收益讲起。

冲动购物的成本是决策的失误,即买了不该买的东西,但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概率问题,如在10次购买的冲动中,有1次买了不该买的东西,则每一次冲动的成本就是购买不该买东西所造成的损失的1/10。冲动的收益则是节约了思考和权衡的时间,因为“计算一个行动所产生的成本和收益总是需要时间的”。时间是有价值的,衡量的方法就是在经济学中最常见的概念----机会成本,即从冲动中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创造的最高价值的财富。一个丧失冲动病人的“理性计算行为”并不是真正的理性,因为他并没有考虑理性计算时所必须要花费的时间成本。因此,当我们将时间成本加入约束条件时,冲动也就不成为冲动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所购买物品价值的上升也就意味着冲动的成本的上升,理性的消费者就会减少冲动,以促使冲动的边际成本重新等于边际收益。

由于自然禀赋的不同,个性之间存在着差异,每个人控制情绪的能力有强有弱,但控制情绪需要付出成本,如心情压抑乃至造成心理疾病等,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与此相对应的是,冲动的收益就是控制情绪的成本,冲动的成本则是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损失。尽管不少人感觉是“自己在冲动时脑子一热,什么事情都干出来了”,其实,理性的影子还是深深的埋在冲动之中,每一次冲动的形式、程度等均与冲动的成本收益密切相连。当你觉得“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时,控制情绪的成本变得无限高,冲动的收益也同样处于无限高的水平,权衡的结果当然是任由情绪当众发出。当然,随着情绪的回落,冲动的人往往常出现后悔懊恼等情绪,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情绪爆发之时,当事人是不理性的,毕竟事后诸葛亮是比较容易的。不同的人对自己有不同的联系,人际关系出现裂痕时的损失也就不一样,这意味着冲动在面对不同人时存在着成本差别,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冲动程度也就体现出了这种差别。

因此,在考虑冲动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后,我们可以发现冲动本身是一种理性行为,具有工具性内涵。它节约了人的思考成本(时间),缓解了人的心理压力。

我们日常在评论一个人会“做人”时,常用的一句话是:这个人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在时间资源、情绪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小事上的冲动换来大事上的清醒,何乐而不为呢?

(俞炜华、冲动的理性,经济学家茶座,第26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1] 凯峰:《抓住那个偷公文包的贼》,青年文摘,200610月(红刊)。

[2] 熊秉元:《熊秉元漫步法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金禾经济研究中心 经济学家茶座 西安交通大学 笔记本电脑 价格的上升 理性

沙发
birdle 发表于 2007-5-21 21:0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9 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