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垃圾围城的想象日趋严重,垃圾回收在公共事业中的地位不断得以提升,我国垃圾回收长期处在“放羊式”发展模式中,几乎不成产业。近年来,在不断探索垃圾的集约化处理的过程中,静脉产业园式发展对解决这一问题产生了不错的成效。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指出,静脉产业园建设能使地方政府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因此成为未来城市废物处理集约式发展的主要模式。未来每年的静脉或类静脉产业园的规模达到560亿,相当于新建30个左右的静脉园。主营固废回收处理的企业通过进驻静脉产业园可获得稳定的原料来源、节约资源成本,益处多多。
此外,侯宇轩还认为,虽然静脉产业园发展前景广阔,但园区在近几年的经营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各地方应引以重视,提前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才不至于积小成大。
盈利模式欠缺,产业化规模拓展速度缓慢。当前,国内静脉产业园建设除了在地域差距上有所减少之外,基本上是几家企业的简单综合,并未实现企业间相互合作,相互融合。内因是园区内产业链条不完善这块“通病”,其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趋利心切,置前期规划和后期发展于不顾,导致其在园区盈利模式规划主导地位缺失。
欠缺合理高效的静脉产业园区污染防控体系。静脉产业园区通俗的说法是废弃物“集中营”,由于堆积效应放大了污染的波及范围,园区内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污染防控体系建设相当必要。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污水处理和大气污染治理等问题不容忽视,完善的污水处理管道建设和锅炉废气回收设备安装属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商和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静脉产业尚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尚未建立起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信息咨询服务的规模和技术手段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各种咨询公司和中介机构服务网络,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产业园区在前期规划中定位上应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扩大产业园区的效益影响。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合理规划和科学运营才有利于静脉产业污染防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产业链、降低环境风险、集约利用土地和行政管理部门监管。各类试点及示范基地在回收体系建设、产业链条构建、资源利用规模等方面经验丰富,建设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
本文来源:http://www.ocn.com.cn/info/201212/huanbao2800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