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nxl
2412 5

[其他] 经济全球化与深化改革开放 [推广有奖]

贵宾

学术权威

6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7
论坛币
1446067 个
通用积分
75.2059
学术水平
788 点
热心指数
1039 点
信用等级
689 点
经验
251904 点
帖子
4392
精华
8
在线时间
31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18
最后登录
2023-10-31

三级伯乐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楼主
snxl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12-29 16:25:1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倒序 |AI写论文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经济全球化与深化改革开放

【原文出处】经济研究参考

【原刊期号】201231

【原刊页号】3~14

【英文标题】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作 者】国资委研究中心课题组

【作者简介】国资委研究中心课题组,课题组组长:李保民;课题组副组长:卢永真;课题组成员:程伟、李怡群、张金城、黄吉海、胡迟、憨宁怡;执笔人:胡迟、憨宁怡。

【内容提要】本文全面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抓住全球化机遇,推行开放型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程及存在的问题。本文特别提炼出全球经济的五大最新特征:世界经济大变化、国际市场大动荡、全球产业大调整、跨国公司大扩张、资源要素大流动。本文指出,当前对于中国来说,仍然是一个机遇大于挑战的历史时期。最后,本文提出了新时期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六大对策: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部署;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全力强化自主创新;以跨国企业为载体,打造现代商业模式;以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转为关键,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扩大和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

【摘 要 题】对外开放

【关 键 词】改革开放/开放型经济/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 全球化 deepening 经济全球化 改革开放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aclyang + 2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荣枯本是无常数 何必当风使尽帆  东海犹有扬尘日  白衣苍狗刹那间
沙发
snxl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12-29 16:25: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正 文】
    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总体形势
    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巨大变革之中,其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并呈现出一系列新情况、新特点,尤其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不断加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基本趋势没有发生改变,对世界经济、国际市场、全球产业、跨国公司和资源要素配置仍然发挥着导向性的基础作用。以战略的眼光研判经济全球化的总体形势,把握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我们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基本任务。
    (一)世界经济大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持续处于动荡和不确定状态,复苏步伐依然缓慢和沉重,在短中期内继续呈低迷状态,面临的变化和风险也在不断增多。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依然不足。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严重制约。欧债危机近期难见解决前景。2011年以来,主权债务危机已不限于欧洲,美、日等国家也同样面临主权债务的风险。这是过去20年来从未出现如此大规模的主权信用危机现象。受债务危机及内外部市场环境不景气的影响,欧元区经济呈现“温和衰退”,总体萎缩;日本经济也无法摆脱“无增长陷阱”风险,表现出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美国经济相对表现最好,也不超过2%。发达经济体的动向显然拖累了全球经济走势。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依然存在。全球物价走势也不容乐观,多数商品实际仍处于脆弱的紧平衡状态,供需矛盾尚未有效缓解,加上发达国家持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胀水平持续攀升,失业率居高难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消费投资需求疲弱,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新增长点尚未形成,财政金融政策调整空间有限。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胀上升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
    二是世界经济出现严重失衡。全球化推动虚拟经济的发展高于实体经济。在过去30年间,全球货币、股票、债券等金融基础资产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张,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并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全球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导致了南北之间的贸易失衡。据统计,中国的顺差占GDP比重在2006年就达到67%,而且美国的财政赤字2005年占GDP的比重则为66.4%,并越来越严重。世界经济由此呈现了“双循环”。世界经济失衡滋生了发展中国家用劳动和资源供养发达国家的不合理机制。
    三是全球治理格局出现新变化。新兴经济体抓住全球化的机遇,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近20年来,新兴经济体的增长率一直超过发达经济体。按照购买力平价测算,2011年,新兴经济体占全球GDP的份额由2008年的48%升至51.87%,首次超越发达经济体。在这种背景下,全球经济治理由此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成为全球经济治理出现新变革的重要契机。自匹兹堡峰会以后,二十国集团已经取代八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和协调的首要平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开始增加,未来势必发挥更大影响力,并成为引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的重要力量。
    四是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各国经济依存度不断加深,依赖性增强。区域集团化加速发展。现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35个区域性经济集团。区域经济集团不仅内部的商品和资本流动加快,共同大市场正在形成,而且外部的开放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资源要素跨界流动的障碍大大消除。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日益扩大,管理和技术广泛传播。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影响了相关国家社会稳定,一些国家通胀、失业、社保和两极分化加剧等问题相互叠加,可能导致政局不稳,社会矛盾冲突加剧,各种风险的触发点增多,都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难以预料的冲击。
    (二)国际市场大动荡
    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市场的一体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融合不断加速,经贸活动异常复杂与活跃,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重构。
    一是全球贸易总量扩张与贸易自由化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量的平均增长率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贸易的品种与种类不断增加,从传统的商品领域扩大到服务贸易领域。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高于贸易总量的扩张速度。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总量增速从高位有所回落,欧美等传统进口大国的进口增速开始减缓。未来五年,国际贸易年均增速将逐步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将恢复到5%~7%的水平。
    二是国际分工更加精细明确。国际市场中,各国基于比较优势所进行的全球分工协作体系正在形成。资源要素分工逐步居主导地位。发达国家拥有的资本、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稀缺性,在国际分工中掌握着主动,具有控制地位。发展中国家拥有的自然资源、劳动等要素对外来的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有着强烈的依附性,在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处于被动地位。
    三是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自保,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反倾销、反补贴等外贸摩擦呈现出不断蔓延和升级的态势,从贸易领域向投资、金融、汇率、环境和劳工等领域延伸,非关税贸易保护手段不断翻新。
    (三)全球产业大调整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产业布局。过度的产业转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风险。产业空心化是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国在着手恢复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快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重新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加紧在新兴科技领域前瞻布局,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全球产业的大调整孕育着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新突破。
    一是实体经济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强。发达国家产业再趋向实业化,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都在反思发展模式,纷纷回归实体经济,不约而同地重振制造业,通过产业升级化解高成本压力,实体经济再次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美国2010年国情咨文提出,美国经济必须实现向实体经济的回归,从而增强美国的竞争力。为此,美国已经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欧盟国家也明确提出了“未来工厂计划”,其主要内容是调整产业结构,防止产业空心化,大力发展制造业。
    二是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加快推进下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的发展,并加速其成长。例如,即使在金融危机重灾之年的2009年,全球风机装机容量、光伏总装机容量、太阳能电池总产量较上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1.7%、44%和49%。预计到2012年年底将有约20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车上路。采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和一体化电力驱动系统技术的纯电动汽车性价比得到提高,在全球推广规模已达20000辆左右。新兴产业已日益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成为各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战略发展制高点。
    三是产业转移的形式越来越多。伴随着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新兴产业的崛起,产业在国际间的转移也将再现新高潮,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升。国际产业转移进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研究能力转移并存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的应用使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向集工业化、信息化于一体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化,加速了各国产业升级的步伐,明显缩短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周期。
    (四)跨国公司大扩张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和推动力,凭借着全球化实现了空前的大扩张,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主导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大扩张推动着商业模式的新变革。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进行生产,形成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网络化体系,向全世界提供商品。如美国、日本、欧洲的跨国公司都相继在中国建厂,向全世界市场出口提供商品。
    二是投资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富可敌国”。美国标准普尔指数所涵盖的500家公司所拥有的现金已超过1.1万亿美元。强大的资金实力是导致近年来全球投资并购活动强劲的关键因素。全世界7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跨国公司进行的。
    三是研发的全球化。在全球战略的总体框架下,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也逐渐趋于全球化。跨国公司不仅把更多的研发工作转移到国外,而且把一部分核心创新工作放到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主要表现是跨国公司海外研发的比重逐渐上升;跨国公司海外研发在东道国研发体系中的作用日渐上升;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的东道国。
    四是公司治理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逐渐扩展为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公司战略、组织架构、商业模式、风险管控和人力资源等治理方面的全球化。
    五是影响的全球化。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对各国的经济政策施加影响,甚至将触角伸及文化、社会和政治领域,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五)资源要素大流动
    经济全球化归根结底是资源要素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资源要素范围迅速拓展,流动不断加速,呈现出结构性偏向,集聚效应愈加明显。资源要素大流动预示着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一是要素范围拓宽。从传统的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要素拓展到信息、人才、技术、专利、经营、管理和品牌等各种形式的资源要素,要素的内涵和外延都呈现拓展之势。
    二是要素流动加速。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化支持了各种要素在全球呈现高流动性和开放性,要素快速跨界流动的结果表现为高度的渗透性和互补性。物流、人才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的时空约束减少、成本降低及资源互补。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文化等迅速向发展中国家渗透,使世界经济呈现出一体化特征。
    三是要素流动呈现结构性偏向。要素的国际流动存在着结构性的偏向,主要表现为资本、技术、专利、管理和人才类要素极易流动,而一般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类要素的流动不充分甚至基本不能流动,由此导致要素流动主要表现为高级要素拥有国家的要素向某些低级要素拥有国家流动。
    四是集聚效应明显。要素集聚是要素在全球范围实现优化配置的具体体现。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要求,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和开放的市场成为要素国际流动和集聚的有效载体。
荣枯本是无常数 何必当风使尽帆  东海犹有扬尘日  白衣苍狗刹那间

使用道具

藤椅
snxl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12-29 16:26:0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对我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总体上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国都受到冲击,中国也不例外,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机遇大于挑战的历史时期。中国应该牢牢抓住世界经济格局变革的难得机遇,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和大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各种国际机制和规则,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又要重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风险与挑战。
    (一)世界经济震荡下行的趋势,影响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动荡下行的世界经济使中国经济面临重大挑战。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不容乐观,国际贸易增长的幅度十分有限,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所下降。
    二是外资减少。我国已成为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居发展中国家之首。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资的依赖程度也高于以往时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国吸引外资900.3亿美元,虽然跃居世界第二,但同比下降2.6%。预计国际投资的流入未来仍将缓慢。这对我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形成巨大压力。
    三是我国消费需求近期不大可能有大幅度增长,启动投资需求受制于有回报的投资机会减少。以及近几年我国各类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升会使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更低成本国家转移等问题,今后5年保持我国经济的适度增长会面临极大的压力。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会使我国体制机制、收入分配、就业、生产能力过剩等一些深层次矛盾显性化。
    四是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加速进入工业化阶段,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会快速增加,未来全球对资源能源的争夺会白热化。我国人多资源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对境外资源能源的依赖会进一步提升。在内外需求双重增加的压力下,如何更好地保障境外资源能源供给安全是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挑战。
    五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情况,诸如大国责任、能源消耗、粮食安全、双边贸易平衡、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气候变化等问题,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未来5年是中国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世界经济增速下降也会使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面临更大的困难,这会为我国企业收购国外企业,从而获得技术、资源和品牌创造出机遇和条件。
    二是我国仍兼具大市场低成本的优势。在与发达国家有竞争的产业领域,中国企业在成本上仍有比较优势。同时,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有助于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解决好各类国际贸易摩擦。
    三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治理出现新变革,对我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道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进一步提升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增加经济往来中的话语权,使经济决策权更加平等和均衡,共同改善全球治理格局,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四是新兴经济体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发展方式脱离了原来受制于发达经济体的传统方式,进入了快速推进工业化的阶段,对工业设备、基础设施产生了巨大需求,为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设备的出口提供了重要市场,对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国际市场动荡加剧,影响着我国融入国际市场
    国际市场的动荡变革对我国拓展国际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从项目承包、国际贸易、劳务输出和加工装配到资源开发、网络物流、科研合作,我国对外投资领域不断拓宽,金融危机更是为我国企业收购国外优质企业和知名品牌、开展能源资源领域的合作开发、加快拓展国际市场、推进国际化经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中国企业投资设立的境外企业超过1.5万家,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的动荡变化加剧了我国经济外需空间的严重萎缩,突出了国内产能过剩的矛盾。当前,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据不完全统计,金融危机以来有20多个WTO成员提高了关税。一些发达国家采取限制出口、阻止入境投资等办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摩擦,已从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和特殊措施、劳工标准、环境标准等,转入针对国内产业政策、本币汇率、贸易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国有经济部门等国内政策方面的交锋和较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美欧借用“竞争中立性”等政策,极力推动“碳交易”、“碳关税”等全球贸易规则和技术标准,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我国国有企业进行遏制,并加紧将这些遏制手段上升为国际规则,这给我们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开拓国际市场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更加严峻。
    (三)全球产业调整加速,影响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未来5年我国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面临的重大挑战和任务。一是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我国产业前沿与世界产业前沿已大步接近。通过购买先进技术实现国内产业升级已经出现困难。发达国家通过加高技术壁垒和技术垄断来控制市场,遏制我国企业在高端产品上的自主创新,这使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来源和引进出现重大困难和挑战。
    二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发育成熟,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由于国内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而受到很大削弱,进一步拓展的余地已十分有限。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规模很大,但总体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主要依靠低生产成本优势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生产能力存在严重过剩,也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基本处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先进企业跟随者的状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应用开发尚可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还不具备引领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未来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挑战。
    实体经济的回归和新兴产业的兴起,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一直是我国的坚实基础,有完整的配套体系,有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这是未来参与全球分工和全球竞争的新的比较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分工尚未完全明朗,技术路线不成熟使得行业创新模式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行业主导企业的能力和地位并不稳定。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上的差距相对较小,站在相近的起跑线上,给我国的新兴产业带来了赶超的机遇。
    (四)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影响着我国企业变革创新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推动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我国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必须拥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依托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有效配置资源,打破国外跨国公司对相关市场的控制,并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与之抗衡。培育我国自己的世界一流跨国公司,应当成为一项重要国策。
    跨国公司的进一步扩张会对我国相关产业和企业产生挤压效应。跨国公司迅速扩张并大规模进入中国,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既成事实。但客观上也会对我国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产生挤压效应。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让跨国公司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面临极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风险。国际金融危机在重创了一些跨国公司的同时,也为一些优秀跨国公司的扩张提供了机会,使之在危机后变得更为强大,这对我国企业形成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外资企业的各种政策需要及时的调整和完善。这对于我国运用外资政策,包括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比较优势的变化,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战略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为我国的企业做强做优一批跨国公司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企业与大多数跨国公司存在互补性,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广阔空间,可以给我国带来投资、技术、公司治理、现代商业模式等生产要素和先进理念,促进我国企业变革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五)资源要素流动加快,影响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创新
    经济全球化下要素的加快流动,价格传导机制在全球范围内更为流畅,使得资源的稀缺性更为突出,企业间的争夺更加激烈,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更为直接,促使企业技术创新与治理变革,这有助于我国在更高水平与层次上继续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与管理知识,加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处于全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战略机遇期,在引进资金和产品的同时,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优秀人才和企业文化,站在全球的高度对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我国一些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出现的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症值得重视,否则会严重影响我国迈向自主创新国家的步伐。经济全球化使要素的创造机制和分配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以资本要素为中心转向以知识要素为主。我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和影响力,要更多地拥有知识性要素,不断提高优化配置和应用水平。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我们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面临的问题依然不少,制约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比较多,解决的办法只能是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荣枯本是无常数 何必当风使尽帆  东海犹有扬尘日  白衣苍狗刹那间

使用道具

板凳
snxl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12-29 16:26:2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三、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只有开放兼容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推进自身改革,才能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福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开放程度,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世界经济发展形成了有力的推动。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革了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和进出口管理制度,建立了适应世界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充分运用汇率、税收和信贷等经济方式调控对外经济活动,改善投资环境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打破垄断,放宽准入,创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全方位开放环境。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企业改革发展,积极培育了一批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跨国公司,以坚实的实体经济为基础,有效地抵御了世界经济的震荡和金融危机的冲击。
    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国建立和完善了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保持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不断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的程度,不断扩大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市场准入,不断降低进口产品关税税率,大幅降低外资准入门槛,积极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目前服务贸易开放部门已达到100个,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大规模开展法律法规清理修订工作,中央ZF共清理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2300多件,地方ZF共清理地方性政策和法规19万多件。我国对外开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稳定性、透明度、可预见性不断提高。
    2.不断提高开放程度,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一是贸易投资开放度显著提高。我国平均关税从2001年的15.3%降到2010年的9.8%,关税总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最低。开放领域从制造业进一步向服务业扩展,开放区域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再到内地开放,形成了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开放格局。二是利用外资快速增加。我国逐步放宽了对外资企业的股权、市场、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外商投资快速增长。2001~2010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468亿美元增加到1057亿美元,已连续1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我国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投资战略布局的重要区域,在华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480家。三是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我国不断拓展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经贸合作日益成为双边关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已与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建立了双边经贸关系,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并没有对外转移矛盾,转嫁危机,输出战争,而是立足于国内化解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难题。
    3.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一是货物贸易实现高速增长。2001~2010年,我国出口规模增长4.9倍,进口规模增长4.7倍。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从4.3%提高到10%,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二是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出口产品从来料加工到组装加工,从低档消费品到制造业产品,结构得到调整与优化。2001~2010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了近8倍;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我国全部出口产品总额的31.2%。三是服务贸易竞争力逐步提高。2001~2010年,服务贸易总额从719亿美元增加到3624亿美元,增加了4倍多,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3%提高到4.6%,成为世界第三大服务贸易进口国和第四大服务贸易出口国。
    4.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世界经济发展形成了有力的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增长动力。一是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长。2001~2010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超过40%,从不足10亿美元增加到590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二是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我国企业由单一的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扩展,目前投资设立的境外企业超过1.5万家,对外投资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我国有54家企业进入世界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在世界工程建设领域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三是境外资源开发取得积极进展。2011年年底,我国海外铁矿石权益产能达1.5亿吨,权益铜资源储量超过8000万吨,权益铅锌储量超过3000万吨。我国企业在海外已拥有多个油气产区,预计2015年将达1.5亿吨以上,2020年左右将有望超过国内石油产量。海外资源开发权益进一步提高。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效,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有些和发展阶段有关,也有不少是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改革不到位、政策不落实造成的。发展阶段和体制原因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在市场和资源两方面对外依存度过高,我国产业在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层次偏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缺乏内生的技术来源,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化经营能力不足,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乏健全的体制机制保障,开放型经济没有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我国的经济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发展基数已比较高,经济发展在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要求的体制机制尚待建立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政策法规体系尚待理顺完善,缺乏国际化经营整体合力和有效的协调机制。由于ZF部门的分割管理,缺少一个高层次机构,从国家战略和开放型经济发展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统一协调各部门关系,形成协调配套机制。ZF行政部门审批依旧过多,仍然沿用传统的行政审批办法,行政管理和立法的透明度不高,缺少公开透明的程序。在引进外资的投向和利用上缺乏战略规划,对外资外商的限制约束与现实发展脱节,对外资并购监管和产业安全审查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我国利用外资的产业政策虽然是在中央ZF层面统一制定的,但缺乏土地、税收、金融及汇率等政策的协调配套机制。各地ZF为了招商引资竞相实施了大量不规范的优惠政策,使得相当一部分外资企业事实上仍享有“超国民待遇”,在审批程序、宏观指导、税收政策、金融支持等方面都存在不适应不完善的地方,对企业境外经营的服务和协调更是远远不够。
    2.经济对外依存度偏高,经济发展和产业安全面临很大挑战。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连续几年超过5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国际经济形势、国际市场波动都会对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造成很大影响。一些重要能源和资源产品进口依存度很高,2011年我国天然橡胶对外依存度超过70%,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为68.1%,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6.5%。许多重要能源和资源产品的供应和定价受制于人,严重影响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甚至影响我国独立决策能力和国家经济安全。能源、资源和环境三个因素的约束和叠加,对我国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构成了巨大挑战。
    3.我国产业在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层次偏低,产业结构升级缺乏内生的技术来源。我国大部分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中低端,缺乏自有技术、自主品牌。我国发展已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尚未从以价取胜转到以质取胜、以品牌取胜的基础上来,仍主要以劳动力要素参与国际分工。我国产业升级主要靠引进技术实现,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尤其是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一些领域的关键技术、大型成套设备、核心元器件、重要基础件、关键新材料等主要依靠引进,产业发展严重受制于人,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对国外技术的依赖,造成巨大的财富流失,更使我国产业升级失去了主动权和主导权。近年来,外资企业独资控股的倾向明显,大力收购我国行业的龙头企业;外资企业凭借规模、资金和技术优势,再加上优惠政策,对我国一些行业已形成产业控制,这种态势对我国相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压力和紧迫感。
    4.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国际化经营水平不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经济规模和整体实力明显提升,已有57家进入了世界500强,其中中央企业38家。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同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大而不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全球化的战略思维和视野,立足全球配置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各类资源的能力不足;国际化经营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组织框架、营销模式、管理模式不适应,缺乏国际化人才;研发设计能力弱,研发投入偏低,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跨越。
荣枯本是无常数 何必当风使尽帆  东海犹有扬尘日  白衣苍狗刹那间

使用道具

报纸
snxl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12-29 16:27:5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四、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不仅仅是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开放领域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政策法规更加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规则的经济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以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全力强化自主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推动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型。
    1.以体制机制为保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部署,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做好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顶层设计和规划部署。根据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从维护和发展国家根本利益的战略高度出发,统筹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政策,做好开放型经济的顶层设计。明确具有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模式和实现路径,明确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中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根据各地区、各行业和各领域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制订分地区、分行业、分领域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规划,有针对性地加强政策引导,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通过外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在全面实施国民待遇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完善对外开放的机制保障,提高驾驭对外开放的能力。进一步改善进出口管理、通关便利化、外汇管理等贸易环境,加强对重点出口市场的跟踪监测,及时发布进出口数据和监测预警信息。不断丰富和发展外汇市场产品,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供更多市场工具。完善对外资的管理和规制,建立严格完整和公开透明的审批程序。完善产业损害预警体系,建立产业安全保护机制。积极稳妥地运用贸易救济措施,提高贸易救济措施立案及采取措施的时效性和灵活性。理顺出口退税环节的政策,将出口退税落实到位。改革“走出去”审批体制,建立统一的海外投资审批管理体系,进一步简化海外投资的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赋予企业更灵活的投资决策权。完善金融和外汇监管制度,放宽对企业海外投资的额度限制和外汇管制,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增强境外投资金融支持。利用外汇储备支持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控制国外资源能源。建立境外资源能源开发专项风险基金,支持企业境外资源能源勘探和可行性研究,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政治风险和非商业性风险保障。建立和完善企业“走出去”信息服务平台,健全海外经营联动协调机制,加强对国际化经营的咨询、评估、法律援助等服务。
    2.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一是提升重点产业的集中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企业之间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联合和整合,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将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打造成为可以控制价值链高端的“系统集成者”,发挥战略协同效应,形成行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增强在一些重要领域的话语权。二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通过自主创新和二次创新,提升核心技术控制能力,尽快摆脱对引进技术的依赖,实现从“成本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加强国家和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瞄准引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引领和带动行业发展。三是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使现有劳动密集型产业链条向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自主品牌,实现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优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质量和结构,把研发基地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高技术外包服务等作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和建设一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鼓励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四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突破并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生产,逐步实现产业化并尽快使其发展成为主导型、支柱型产业,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五是提升利用外资水平。立足提升技术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适当提高成熟产业开放度,引导外资进入亟须发展的薄弱环节。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发挥外资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作用,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六是提升对外投资效率。对外投资要从追求短期盈利向长期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转变。鼓励国内企业投资收购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获取核心技术、营销网络、品牌等资源。支持国内技术成熟、国际市场需求大的行业向境外转移部分生产能力,推动国内中小企业集群式“走出去”。鼓励实力强、资本雄厚的大型企业开展成套工程项目承包、跨国并购、绿地投资和知识产权国际申请注册,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和区域营销中心。通过对外投资,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整合和价值链整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3.以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全力强化自主创新,加快实施赶超战略。现阶段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着重处理好各种关系,切实做好相关工作:一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关系,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贡献大,吸纳就业多,要从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实际出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绝不能脱离现有工业基础,另搞一套新的产业体系,必须要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相结合。要在不脱离现有工业基础的前提下,重视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二是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关系,要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催生和发展新兴产业。既要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又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共同创造和分享国际创新成果。三是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的关系,要合理规划、统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同时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形成新的增长点,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四是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是制造业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要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性制造。做大做强航空装备和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轨道交通装备水平,加快培育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五是企业最应注意的是技术风险。目前的新兴产业均处于产业的形成期,各种技术路线都在探索当中,许多领域最大的特点是技术的不确定性与不够成熟,因此,企业应尽量规避新兴产业的成长中的巨大风险。六是企业投资要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技术路径适宜沿着相关多元化的方向延伸,而千万再不能盲目“跟风”投资上项目,走高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避免在风电、光伏产业领域投资过剩的现象再度发生。
    4.以跨国企业为载体,优化国际国内市场资源配置,打造现代商业模式,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加大培育大型跨国企业的政策支持,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一是支持行业优势企业跨国、跨地区联合重组,对企业之间以及集团内部的资产或产权无偿划转事项豁免缴纳所得税。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产融结合,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对企业集团实施合并纳税政策,提高集团整体控制力和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在融资服务、专项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鼓励合作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壮大自主品牌。二是提高整合全球资源能力。树立立足全球配置各类资源的理念,创新国际化经营方式方法,实现在资源最廉价处开采资源、在制造成本最低处加工生产、在融资成本最低处融资、在市场需求最大处出售产品、在研发能力最强处开展研发,在全球最适合的地方开展运营。三是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引导和支持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建立以企业中央研究院为核心的研发体系。加强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或通过跨国并购取得技术,实现企业在全球利用和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四是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董事会建设,创新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组织构架、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完善重大决策、投资、购并、财务、购销、金融衍生业务等高风险领域的内控制度,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管控体系和长效机制,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充分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开展国际化人才的全球配置。引进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建立与国际化经营相适应、符合所在国文化特点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六是鼓励跨国公司在华增加研发投入,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发展国内配套企业,推动我国从全球加工制造基地向研发、制造和服务基地转变。
    5.以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转为关键,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进一步健全市场经济体系来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转。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基础。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技术、资本、劳动力、土地、资源价格的市场化。要特别注意推进碳排放、信息等新型要素市场的建设。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形成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统一的财税政策。建立并规范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要以国内外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宗旨,尽快抓紧建立全国性的人才交流市场,培育形成全国统一的多层次人才市场。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竞争秩序。建立海外销售网络,将出口产品价值链向境外批发和零售环节延伸,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扩大通信、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技术和管理咨询等服务业出口,建设服务外包基地,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6.扩大和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要以二十国集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与中国“10+1”、多哈回合谈判等平台为基础和依托,推动建立全球与区域合作的新机制,积极开展多边、双边ZF间对话及行业交流活动,加强与贸易相关方的沟通理解,减少贸易摩擦。加快推动承认我国市场化经济地位的多边谈判,尽快推动我国市场化经济地位的确立。特别要注意防范美欧等发达国家借用国际贸易规则、双边多边机制以及国内立法对我国国有企业发难,组织力量研究相关应对措施,形成统一的对外口径和策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标准互认、社会责任等方面,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机构的合作,推动我国行业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加大采用国际标准的力度,扩大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推动对外贸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荣枯本是无常数 何必当风使尽帆  东海犹有扬尘日  白衣苍狗刹那间

使用道具

地板
luojscd 发表于 2012-12-30 19:39: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学习学习!!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