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ancunhui
1063 0

[范存会] 农经专题3(土地经济,1996) [推广有奖]

  • 1关注
  • 11粉丝

贵宾

教授级学者

学科带头人

69%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经济学经典文库

威望
0
论坛币
13280 个
通用积分
4263.1148
学术水平
77 点
热心指数
72 点
信用等级
45 点
经验
62560 点
帖子
2371
精华
0
在线时间
17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8
最后登录
2024-5-7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三、土地经济专题(张月蓉)
(一)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实质、内容
2000年,全球人口预期达到63.5亿,2025年达到150亿,人均GDP将大幅度增加,贫富差距更大。1970-2000年食物产量增长90%,人均增长不到15%,落后地区改善很少。可耕地增加4%,食物增长来自单产提高为主。未来资源紧缺已被各国公认。七十年代前,我国对资源环境重视不够。谷物、粮食生产面临瓶颈。

五大资源、环境问题:一是耕地面积减少。90700万亩。91870万亩,921100万亩。二是基本建设大量占地。三是农村土地非法经营市场导致耕地减少。四是草地资源继续退化。13亿亩被沙化、退化、盐碱化,产草量平均下降30-50%。五是渔业资源超载开发,水域污染严重(82%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研究内容: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怎样利用土地的原理,如何合理配置资源,使得土地得到有效利用。由于土地利用引起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
土地经济学中土地的概念: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被。它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目前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土地的特征:地球面积5.1亿平方公里,陆地不到1/3,仅有50%可以利用。我国耕地面积(1995年数据)20.6亿亩。明朝时人均占有量最多。
合理永续利用土地的条件,性能差异较大。土地开发利用的三个阶段:新石器时代以前,人类依赖自然界;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初级阶段;较大规模(欧洲工业化前铁制农具以后)、大规模开发利用(欧洲工业化以后)阶段。

第一本《土地经济学》,美国伊利著1924年出版。

(二)影响土地经营者利用土地的经济原理
1.土地供求原理
自然供给:一定区域、范围自然界能够提供的土地数量
布局
我国具体情况:960万平方公里,1.2%寒温带,26.7%青藏高寒气候,25.9%温带,18.5%暖温带,26.1%亚热带,1.6%热带。湿润地区占32.2%,半湿润地区占17.8%。年降水400-2000mm以上,东南地区适合农业发展。
山地占33%,高原26%,丘陵10%,盆地19%,平原12%,盆地+平原占31%。山地多,平原少。总面积中,20%的土地是荒漠、戈壁、或者常年积雪,难以利用。
非农用地约占7%,农林牧副渔可利用、已利用的占70%
草地2.86亿公顷。43亿亩,已经退化的有13亿亩,仅有33亿亩可以利用。
林地面积13.3亿亩,疏林2.3亿亩,灌木林4.4亿亩。宜林地11.7亿亩。
土地供给:扩大面积,提高利用率。农牧交界地多,后备资源不大;节约利用土地;经济利用土地,包括沙化地、盐碱地。有1/3的中低产田(如黄淮海地区);调节消费;发展新型产业;保持土地质量不下降。
土地需求和制约因素:人口;质量因素;利用土地的知识因素(人口因素);生活水平因素。

土地区位原理:空间经济学、生产力布局学

2. 土地区位理论及原理
西方:空间经济学
最早是德国屠农的理论。他是一名农场主,著作《孤立国》(1826)。德国向英法出口农产品。核心是要降低成本(减少运输费用),增加收入。假设:土地肥力一致;运输工具一致为马拉车;城市向周围提供工业产品。城市周围地租水平不同,考虑燃料和薪材。






屠能圈:上图中,最中心的圆圈是城市,从内向外依次距离城市越来越远。第一圈种植蔬菜,第二圈种植林业,第三圈是谷物(第七圈也是谷物),第四圈是谷物与畜牧业轮作,第五圈是放牧业,第六圈是荒野。
现在不仅考虑运输费用这一个因素,而是同时考虑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

在此基础上,德国韦伯1909年创立工业区位论。
影响布局的区位因素包括:一般因素(对所有项目有影响作用,如运费、劳务费、劳动费用、地租),特殊因素(对特殊项目产生影响),地方因素(形成框架)与聚集分散因素,自然技术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
区位依存关系,如美国西部开发。
工业项目选址公式:原料指数=工业生产耗用原料重量/工业制成品的重量,如>1,说明接近原料产地;=1两者皆可,<1是销售地或者消费地)。
劳动费用也要低,主要看能否抵消运输费用。参考土地经济学和生产力布局学,人民大学教材。
3. 稀缺性原理
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草地、森林、生物)和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需要节约利用)。
土地如果能够合理科学运用,可以持续利用,如果使用不合理,不能持续利用。
4. 集约利用原理
农业用地扩大面积可能性很小,只能集约利用。
5. 生态原理:环境保护与三废
生态效益影响经济效益。往往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者不能兼得。

6. 土地报酬原理:该原理指的是实物量在一定的科技水平条件下,存在着边际递减的规律。

处理

尿素
(jini/mu)

产量1

产量2

产量3

平均

亩增产
Jin/mu

每斤尿素增长jin/mu

1

25

578.2

696.8

640

638.3

-

-

2

40

784

728.7

737

750

111.7

7.4

3

55

699.6

757.1

741.9

732.9

94.6

6.3

4

70

701

745.1

724

723.6

85.3

5.7

5

90

731.6

728.2

667

709

70.7

3.5


N P肥经济用量试验

N肥产量

产量

每斤N产量

0

228.4

-

4.5

256.6

6.3

9

270.4

3.1

13.5

314.8

9.9

18

322.4

1.7


氧化磷用量试验

2.25

9

18

产量

斤产量

产量

斤产量

产量

斤产量

273.2

-

350.9

-

410.1

-

348.2

16.7

467.7

25.9

471.1

13.5

399.9

11.5

552.8

18.9

634.7

36.3

442.2

9.4

558.9

1.4

657.7

5

442.8

0.1

598.6

8.8

632.3

-5.3


7. 比例原理
                     肥力等级
化肥         极低                                                                丰富

N       <0.06              0.06-0.1        0.1-0.2             0.2-0.3               >0.3

P2O5    0.02-0.04          0.04-0.07       0.07-0.1            0.1-0.25            >0.25

KO      <0.1               0.1-0.2         0.2-0.4             0.4-0.5               >0.5


按资源等级配合。
8. 替代原理:降低成本

9. 限制因素最高报酬原理
增加投入,弥补资源不足。
美国土地经济学家提出。

10. 预期原理:如三峡水库

(三) 土地制度+所属权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演变
计划经济:只将土地作为资源,不重视作为资产的特点。应该重视土地的资源资产(财产)管理。

l  国家和全民所有。共同拥有,国家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分配、处置权。

l  国家与中央ZF所有(日本、新西兰)

l  国家与各级ZF共有(台湾)

l  国家、各级ZF分别所有(美国)

l  国王和国家所有(英国、加拿大)

l  合作组织集体所有

l  公共事业部门或集体所有

l  部落、氏族、村庄、宗族所有


我国农地制度变迁


——土地改革法:1950.6.28
没收地主土地,征收其他所有者土地
清真寺征求回民意见。工商经营的土地予以保留。富农自耕农的土地予以保留。
土地分配:国有的除外,由农协接收,统一合理分配给贫困农民所有,进行抽补调整。
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农民为土地所有者,可以经营、买卖,出租。
——1955年出台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土地报酬固定,数量、成数在生产显著降低之前不能减少,也不能随生产增加而提高。
——1956615日,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通过《关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市示范章程(草案)说明》。社员土地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取消土地报酬初级社,只是集体统一经营,仍是农民所有。
——1954年宪法第68910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荒地归全民所有。国家依法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鼓励参加合作社,保护资本家所有权。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为了公益需要,可以依法律规定条件对城乡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进行征、购、征用或者收归国有。
——1958年公有化程度最高
——1959-1962三年困难时期,兴起浮夸风,有自然灾害,公有化速度太快。
形成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系。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城市变化较大)
科技日报,10.29日,71
农村:使用权归农户、各承包户所有,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两极分离。
国有土地由无偿、无限期、无流动向有偿、有限期、可流动转变。转变为城市和非农用地。
土地经济学基本理论: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地上地下的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和处分权(包括出售、赠予、出租、抵押、继承、地役权等)。
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受到许多限制。
土地二级市场,其中国家(所有者)出让土地是一级市场,使用者出让土地是二级市场(隐性市场)。
土地地租收入流入使用者。
学校、机关等抵押权逐步完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土地经济 土地经济学 土地所有权 空间经济学 工业区位论 农产品 土地经济 可耕地 地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2 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