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fhsky
2103 2

面对“抽查证件”,北大和学生都应该反思 [推广有奖]

楼主
sfhsky 发表于 2007-11-8 04:5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旁听生是北大的财富和骄傲

5日开始,北大将对进入教学楼的人员抽查学生证件。北大负责人表示,查验证件不是针对本校同学,而是为了堵住那些挤占北大教学资源的个别社会闲散人员。但这位负责人也表示,这不是一个刚性措施,不是绝对禁止校外人员到北大旁听。(《法制晚报》11月4日)

  大学是社会的良心,一所大学如果能将其教育资源与社会共享,将是大学造福社会、社会成就大学的双赢之举。旁听生会不会挤占北大的教育资源,绝不能用简单的减法或以分蛋糕的模型来审视。从蔡元培时代开始,北大就打开校门,广纳旁听生,那时的北大甚至允许旁听生免费领取讲义,借阅图书。从历史的经验看,北大的这种开放性办学从未导致教育资源枯竭,更没有因为旁听生的众多,而挤占了“正规军”应享受的“教育蛋糕”。反而是让北大在正规录取学生桃李满天下,又多了一批对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有用之才,著名的旁听生就有毛泽东、沈从文等人。

  旁听生是北大美丽而意外的收获,是北大的财富和骄傲,对旁听生的态度,是检验北大精神的一面镜子。不可否认,不是所有的旁听生都很规矩,自然也有一些对北大的教育秩序造成影响的人,但正如北大的负责人所说的,这些属于“个别社会闲散人员”,既是个别,属个案,又何必针对于所有旁听人群而查学生证件呢?北大负责人举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的一名精神不正常的旁听生扰乱教学秩序的例子,但这样的例子显然没有代表性,当然不能因为这样一个特例而因噎废食。

  笔者也相信,北大并非完全禁止旁听生,但即便部分禁止,也是对蔡元培开创的打开校门、广纳旁听生的开门办学路子的一种伤害。

  想维护好教学秩序,完全有更好的办法,而没有必要出台伤害北大精神的举措。其一,可以加强对北大旁听生的管理和培训,让他们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其二,领导层应多和旁听生们沟通,知道他们的想法,当年蔡元培校长就经常和旁听生们沟通思想,可成今日之表率。其三,还应该对师生进行思想教育,防止产生旁听生是“不交钱,来蹭课的,吃白食的混混”的想法,以及产生的心理不平衡感和不公平感。实际上,大学必须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容纳旁听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北大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施舍,总之,北大要把“旁听生是北大的财富和骄傲”当作一种共识,否则,旁听生越来越少,还是真正的北大吗?

离开了真实的生活,就只剩下黑板上的方程和曲线。但如诗的数学要与如画的现实结合,经济学才是既活又美的。

使用道具

贵宾

冷月箫声

大师

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9
论坛币
1319254 个
通用积分
17587.0576
学术水平
381 点
热心指数
430 点
信用等级
314 点
经验
132684 点
帖子
4229
精华
18
在线时间
38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2-6
最后登录
2024-4-25

从11月5日开始,北大将对进入教学楼的人员抽查学生证件。北大负责人11月3日表示,查验证件不是针对本校同学,而是为了堵住那些挤占北大教学资源的个别社会闲散人员。但这位负责人也表示,这不是一个刚性措施,不是绝对禁止校外人员到北大旁听。(《新京报》11月4日)

  虽然北大解释得很清楚,这不是“刚性措施”,“学生工作部门要在8时到8时20分查证,你早于这个时间进入教学楼听课就不受影响。”但质疑之声依然存在,认为“不是绝对禁止”也是“一种禁止”,认为查证违背了北大“开放办学”的一贯传统,认为违背了“有教无类”、“大学公益”的本质……对此,笔者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虽然不是北大的工作者,但我的态度依然鲜明,查证本身没有问题,但北大和学生都应该反思。

  大学课堂绝不是菜园门,何时想进就进,何时想出就出。开放性总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必须有课堂的规矩,“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是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的道理,早上第一节课八点钟开始后,可是我们许多学生(包括旁听生)还在慌忙往教室跑,有的还拿着早餐……迟到的学生,有的礼貌性地喊一声“报告”,有的则昂首扩胸地直冲而入……不仅影响早来课堂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影响老师上课的发挥,所以,北大在8时到8时20分查证是很有必要的。其实,检查课堂这项工作,基本是任何一所高校辅导员的职责之一。

  那么,北大有没有需要反思的地方呢?答案是肯定的,有。北大解释说,这项工作“与即将开始的本科评估有关,至少会延续到明年四五月份”,问题就在这里,该项措施是功利性的措施,是运动式的措施,而不是长远之计。到时候,本科教学评估一结束,也就不再检查证件了。那个时候,迟到早退现象又会多起来,这在本质上是属于弄虚作假的。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得到的数据和结果,也仅仅是一个阶段的数据和结果,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本科教学评估的要害所在。因此,北大应该反思,怎样把这这项措施长期化,或者,多在平时的教育引导上面下功夫,教育学生遵守最起码的教学规章制度。

  面对学校的查证,最应该反思的还是我们的学生。当然,这里的学生是一个含义的广阔的词语,不仅包括正规录取的大学生,还包括一切想到大学求知的人。作为学生,最起码的规矩就是要懂得谦虚,懂得尊重。如果你的求知欲强烈,你为何不能在八点之前到教室坐好呢?下课时为什么不等老师离开教室之后再离开呢?为什么不能在教学楼里保持安静呢?……不是你们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是你们损害大学课堂的形象,学校需要自己给自己找事做吗?蔡元培时代的那些学生、那些旁听生是今天这个样吗?亲爱的同学们,质疑别人很容易,但你们往往缺乏反省自己的眼光。

  北大抽查证件,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措施,本身没有错。面对质疑之声,包括教育部、大学、学生、社会各方都应该反思,都应该多换位思考,让大学真正成为崇高的纯洁的象牙塔,那个时候,是不需要抽查证件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弄虚作假 没有规矩 换位思考 规章制度 北大 学生 证件
离开了真实的生活,就只剩下黑板上的方程和曲线。但如诗的数学要与如画的现实结合,经济学才是既活又美的。
藤椅
sfhsky 发表于 2007-11-8 04:5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为北大清理游学者感到不值

最近从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谓北大将将安排老师对教学楼内的学生抽查证件,对没有学生证或旁听证人员予以劝离。作为一名在十几年里一直拥有北大学生证的人员,我对母校此一举动深不以为然。

  允许非本校人员旁听,是自蔡元培校长以来北大的一项惯例,也是北大人引以为豪的“兼容并包”校统的一个例证。且不说历史上那些由旁听引发的许多令人神驰的趣闻逸事,就说说本人上学时对旁听生的见闻,也为北大的清理举措感到不值。

  我在北大上本科的时候,旁听生就已经不少了。单是我们三十九个人的班上,就有两个“外来户”。他们分别来自山东和陕西,因为各自有老乡和同学在我们班,而恰好我们班寝室里又空了两张床铺,他们俩就自然而然地在我们班扎下寨来。这两位仁兄各有特点。山东的那位是个农村的“万元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万元户”可不一般哦),有了钱更觉知识学问少,下决心要补上这一课,而且这一补就必须进到中国的最高学府里。他可比我们正规的学生用功多了,那时十分乏味的法理课我们没几个人去听,他倒是一节课不拉;除了听课,其他时间就是去教室或者图书馆上自习。在我的印象里,他长年都是一身深蓝色的中山装,封领扣都扣得严严实实的,背个黄军挎,拎着毛巾缝成的饭兜(这两样可是当年北大学生的“基础配置”),每天早七晚十地奔波在宿舍楼、教学楼、食堂之间,光是那勤奋严谨的劲头,就让我们折服。这位老兄跟我们班共同学习生活了整整三年,可惜他“肄业”之后失散了,至今全无消息,我们同学聚会时还经常会提起他,或许他早已成为他们家乡让人景仰的儒商吧。

  另一位老兄学习没前面的认真,但对班集体的各类事务参与得更勤。班会、郊游、舞会、撮饭,以及侃山吵嘴,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和声音。尽管在不爱学习这一条上与我们正规生相似,但有一方面他显示出异于我们的禀赋:他很早就表现出经商的天份,整天跟班上的志同道合者合计捣鼓做生意。我们还没毕业,他就在校园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我们班上甚至别的系的同学都成了他的打工仔。他显然有点“任人唯亲”,聘的多是陕西老乡。这位老兄现在还在北京发展,经营着自己的不大不小的高科技公司,当然与班上同学的联系也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前些时候我们班搞入校二十年的聚会,他自然是主人之一,并且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同学们感动自然不在话下,就连应邀出席的北大、清华两大高校的法学院院长都觉得印象新鲜而深刻。

  我在北大的十多年里,经历过的旁听生又何止上面这两位!从我们入校开始就有那么几位,直到我博士毕业走人,他们还一直活跃在北大校园里。这些旁听者都有几个共同的特征:年龄偏大,行动规律(你在某个时间准能在食堂或者图书馆看见他们),学习态度认真。我当时并未感觉到他们影响我们学习什么的,倒是现在回想起来,大学生活特别是本科四年,几乎是在半学半混当中度过的,浪费了许多光阴,要是当初以这些旁听生为榜样,拿出甚至他们几分之一的勤奋认真劲儿来学习,现在或许就不会常常泛起“书到用时少恨少”之悔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北大急剧膨胀起来,无论是学校建设还是学生人数都远非当年可比,旁听生们也水涨船高地增多了。前些时候我看到北京电视台作的一期关于北大旁听生的专题节目,知道他们还有一个高雅而专业的称呼:“北大游学者”,很少看电视的我饶有兴趣地看完了节目,一方面为游学者的执着和艰辛所感动,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母校给这些心中仍保持一份理想的人们一个身心的家园而感到自豪,心想“这毕竟是北大啊”。可如今听说北大也要“清理门户”,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失落之情,为这些游学者即将失去的根,也为母校渐行渐远的传统。

离开了真实的生活,就只剩下黑板上的方程和曲线。但如诗的数学要与如画的现实结合,经济学才是既活又美的。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