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草源狼
1133 0

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影响力不容误读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海河居士

教授

6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55209 个
通用积分
6.0009
学术水平
-4 点
热心指数
9 点
信用等级
-8 点
经验
1497 点
帖子
655
精华
8
在线时间
18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3-2
最后登录
2022-1-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与中国积极拥抱全球化形成反差的是,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对全球化持保留态度。 

  一方面,在中国,打开国门参与国际分工已冲破藩篱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在西方,“发达国家可能会从自由贸易中受损”的论点一再被主流经济学家证明。一方面,在中国,除了一些国家战略性的产业,几乎所有的产业都有跨国巨头的身影;另一方面,在西方,即便在奢华的“中国溢价”背景下,中国对国外优质资产仍只能望洋兴叹。 

  是的,世界不是平的,全球化也远非对称性的。最近的一个明证是,“中国输出通胀论”又风生水起。韩国媒体日前报道称中国从“稳定世界物价的一等功臣”变为“破坏物价稳定的主犯”、中国向全世界提供廉价商品“已成过去”之后,加拿大央行刚发布的秋季报告称,中国对石油和矿产的需求将在未来几年持续推升世界商品价格。前一阶段,国际舆论曾出现称“中国输出通胀”的苗头,但没有炒作起来,此番又现新的动向。 

  首先应该看到,出现这种议论有一定的必然性,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升温的可能不小。强调国际市场上的“中国因素”表征了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提升。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不仅影响着国内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也影响着国外居民的生活起居;不仅是国内政策决策部门关注的对象,也是国外政府头疼的来源。作为崛起中的开放型大国,中国物价的风吹草动日益受到关注不足为奇。 

  进一步看,中国输出通胀论有所抬头的背景是中国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高企,既然这一压力在未来不会明显缓解,有关“热议”就不会轻易消弭。中国的CPI已连续三个月在超过6%的高位通道运行,权威部门预测,同比涨幅在6%左右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今年全年CPI涨幅将达4.5%-4.6%。并且,2008年的CPI将增长4.0%。这意味着,即便宏观调控紧缩加力,奥运年的物价压力仍不会逆转。可以想像,明年中国将受到更多关注,而中国物价上涨对世界价格的影响也将随之引来更多诟病。 

  其次,这些议论通常是在转移国内矛盾,并没有多少坚实的依据。考虑到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低端产业中的比重,国内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出口价格上升看似是顺理成章的解释,然而,这样的逻辑经不起推敲。从别国的角度看,中国商品价格会否导致其国内价格的上涨并不取决于中国商品价格本身的变化,而取决于中国商品价格相对于其他产地商品价格的变化。中国商品能够抑制世界通货膨胀,不是因为中国商品的价格一直在走低,而是与其他替代国的商品相比,中国商品的价格更低,并且市场份额也在增加。 

  这样看,即便中国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开始上升,只要绝对价格仍低于世界同类商品的平均价格,同时中国商品市场份额仍保持上升,那么,进口中国商品就能够压制世界的通胀率。 

  国外相关利益主体应该明白,本国通胀的真正威胁并不是来自中国商品价格的微弱上升,而是那些威胁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短视行为。这些行为的结果将导致本国无法购买到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这意味着国内民众生活水平的下降,以及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这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上升的真正原因在于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近年来,美元步入疲软周期,与此相连,至少自去年开始,美国从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从欧洲进口商品的价格都在持续增加。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近11%,对于那些利润单薄的服装玩具等出口产业,中国企业不得不抬高以美元标示的价格。雷曼兄弟公司最近公布的研究显示,2007年上半年中国服装出口的美元价格同比上涨了4%,这与同期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大体相当。实际上,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和出口价格扣除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后,总体上仍然是下降的。也就是说,以人民币计算的中国出口商品价格实际上并没有上涨,以美元计算的价格之所以上升完全是因为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迄今为止,中国CPI的走高主要是因为食物价格高企,而食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微乎其微,这是中国物价上涨不会传导到国际市场的原因。国外为何如此关注中国的物价变化?答案恐怕还是在其本身。比如,最近一两年,韩国经济增速并不高,但交通、水电、房价等直接影响人们生活的物价不断上涨,老百姓对此怨声载道,韩国急需为此找个借口。然而,这些非贸易部门价格的上涨到底与中国有多少联系呢?很明显,中国肉价翻倍不会影响到韩国公共部门的价格,就像中国理发费的上升不会影响到国外一样。 

  最后,国外对中国的指责缺乏逻辑性。国外普遍认为人民币被低估,并声称这是对出口商品的补贴,从而提高了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制造巨额顺差,因此人民币应大幅升值。然而,与此同时,低估的人民币实际上相当于对国外消费者的补贴,因为生活用品的价格更低。在谈论人民币汇率问题时,人们通常又会忘记这一点。可以推断,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即便是中国国内物价不变,劳动力等成本优势不变,那么出口商品的价格也会顺势调高。显然,无论中国作何种调整,对国外有关利益主体来说,这两种诉求难以两全其美。 

  另外一个矛盾之处在于中国的竞争力优势也曾被认为是全球通货紧缩的根源。格林斯潘在其回忆录《动荡岁月:一个新世界里的历险记》中声称早已预见了今天金融市场的动荡结局。“我们是想排除出现破坏性通货紧缩的可能性。”格林斯潘写道,“即便我们可能因通过降低利率而催生我们最终必须承担的某种通胀泡沫,不过我们愿意这样做。那是正确的决策。” 

  那么,在格林斯潘的眼中,骂名应该由谁来背负呢?显然,问题的关键在于解释低利率的成因,因为,低利率对泡沫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答案是上世纪后期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动荡和剧变。20年前,中国扬弃计划体制,转而放开管制,发展市场经济。由此而来的影响是,在全球劳工市场上,释放出数以亿计的低成本劳动力,将工资和物价拉下,并将长期利率拉低。剩下的故事当然就顺理成章了。低利率刺激了股市、房地产等资产部门的泡沫,是泡沫当然会破灭,金融危机当然也就会随之而来。
 
  综上所述,中国应习惯在各种指责和议论下从容应对,以我为主,从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正如笔者在文首所指出的,游戏规则的制订者并没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单方面宣布停止美元和黄金的兑换,迫使其他主要货币提高对美元的汇率,那时外国持有的美元不能从美国购买黄金,而现在,同样是面对疲软的美元,中国令人生畏的外汇储备和国民储蓄连像样的美国资产都不能购买。 

  国学大师胡适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如果我们的贸易伙伴一再误读中国经济崛起对全球化的影响的话,那就是在曲解现实了。 

(本文作者为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供职于央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研究处。本文为其个人观点。) (傅勇/证券时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全球化 影响力 主流经济学家 中国商品市场 贸易保护主义 中国 误读 全球化 进程 影响力

慎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1 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