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颠覆
13898 11

[学科前沿] 国务院报告酝酿中国区域新划分 东中西说法过时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本科生

1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844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681 点
帖子
142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3-3
最后登录
2016-8-9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发表报告指出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发表报告指出,中国所沿袭的东、中、西区域划分方法已经不合时宜。为此,报告提出“十一五”期间内地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并可将四个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具体构想,其中,毗邻港澳台的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应建设成三个基地和一个中心。

这份由国务院智囊机构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对“十一五”期间内地区域划分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报告还指出,由福建、广东、海南等三省组成的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紧邻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

  八大综合经济区具体构想

  1.东北综合经济区

  辽宁、吉林、黑龙江:重型装备和设备制造业基地;保持能源原材料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全国性的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2.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最有实力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中心之一;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

  3.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上海、江苏、浙江:最具影响力的多功能的制造业中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之一

  4.南部沿海经济区

  福建、广东、海南: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地;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高档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中心

  5.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

  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最大的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气和水能开发基地、钢铁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奶业基地

  6.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水稻和棉花为主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基地及相关深加工工业;以钢铁和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料基地;武汉“光谷”和汽车生产基地

  7.大西南综合经济区

  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以重庆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和以成都为中心的轻纺工业两大组团;以旅游开发为龙头的“旅游业-务业-旅游用品生产”基地

  8.大西北综合经济区

  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重要的能源战略接替基地;最大的综合性优质棉、果、粮、畜产品深加工基地;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中亚地区经济基地和特色旅游基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国区域 中国区 国务院 东中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区域 国务院 东中西

沙发
willyin 发表于 2005-6-14 09:1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请问能不能提供这份《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的全文,谢谢

使用道具

藤椅
sdyhfao 发表于 2005-6-14 10:2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实现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

内容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思路应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和谐社会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适当发挥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作用,促进地区之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以及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地区经济的普遍繁荣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为全面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构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十一五”规划 地区协调发展 战略 政策

一、制定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要把握好的三大关系

地区协调发展的实现受多种因素制约,制定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至少需要考虑如下五点:

第一,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过渡期也将在“十一五”时期结束。在全球化不断发展和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迅速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依然是最紧迫的任务。因此,(1)鼓励(至少不是遏制)资源和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以形成若干在国际上具有较强或很强竞争力的区域,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现实选择;(2)在“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的时期内,由于中国仍将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上,还不可能有太多的资源用以解决地区差距问题。

第二,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内外竞争压力的增大,地区之间的合作将不断增添新的动力。如果说历史上的区域合作多以保障资源供给为目的,那么,未来的区域合作将日益以开拓市场、进行产业分工、寻求双赢或多赢局面为主要内容。

第三,地区发展不协调的诸多现象产生于体制转轨时期,与特殊的体制背景有关,但体制并不是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惟一因素。在某些方面,历史的和自然的因素甚至是不协调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

第四,消除地区发展不协调现象,实现地区协调发展,既要推动以市场化为方向的改革,在新的制度基础上,寻求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又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市场;既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又不能不顾客观条件制约,提出超越现实可能的目标,采取激进的然而会带来新的扭曲的政策。

第五,在逐步融入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地区产业分工将呈现日益复杂的格局,一个地区既可以与国内其他地区产生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也可以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产生贸易和投资关系。

鉴于以上诸点,制定和实施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应把握好如下三大关系:

(一)抑制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与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关系

由于地区差距业已引起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影响和谐社会发展的新三大差距之一。无论如何,从现在开始,必须高度重视地区差距及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并采取必要措施,抑制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

但是,应该看到,地区发展的差距形成虽然与政策的倾向性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天然因素有关,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目标。事实上,在一个区域和人口大国,地区发展差距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当今最发达的大国经济中,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地区发展差距。

还应该看到,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相比,发达地区的竞争力不强,因而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能力不足。

因此,在“十一五”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必须妥善处理抑制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与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关系。

抑制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必然要求中央政府向欠发达地区投入更多的政策和资金资源。这种投入规模必须适当,力度必须适宜。适当的投入,有助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和需求能力的增强,因而,也有助于发达地区竞争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中央政府协调地区发展能力的提高。过度的投入,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收到缩小地区差距之效,但从长远来看,则会影响发达地区竞争能力和财富创造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到中央政府协调地区发展的能力,最终不利于地区差距的缩小。简言之,“十一五”时期的区域政策既要考虑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又要考虑发达地区的发展;既要鼓励要素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又要增强发达地区的竞争力。

在这种背景下,从中长期趋势来看,我国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不仅会继续存在,而且有可能继续扩大。中央政府在此期间应该做的,是向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采取适当措施,促进其社会事业的发展,使这些地区居民所享受到的福利水平逐步与发达地区接近。

(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与适当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要遵循利益导向,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不考虑要素的回报要求,运用行政手段,强迫要素按人们的主观意志而不是按经济规律在空间流动。

但是,国际经验和国内历史经验均表明,在市场经济中,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有着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包括提供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引导地区合理分工、促进地区开展合作、支持落后地区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鼓励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等。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或运用经济的或法律的手段,引导要素向区域政策的目标区域转移;也可以运用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支持区域政策目标区域的社会事业发展。

(三)支持地区之间展开合作与鼓励各地区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和参与不同层次的跨国区域合作的关系

区域合作在范围上的不断扩大和内容上的不断深化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通过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协作范围的扩大以扩大市场、提高生产和组织效率,是毗邻地区加强合作的内在要求。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还是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都在展开着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区域合作。

现在,我国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如珠江三角洲、泛珠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泛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合作等)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和舆论层面上鼓励地区之间开展合作。

然而,应该注意到,国内地区之间的合作应当是开放的,而不应当是排他的,不仅不同的经济板块之间要相互开放,而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板块都要在依托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向境外开放。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将依赖于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实现的产业结构调整效益。因此,各地区一方面要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之中;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跨国区域合作。东北地区可以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西北地区可以参与中亚经济合作,西南地区可以参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等。

二、战略思路

总体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战略经历了由非均衡向协调发展的转变,由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到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

进入新世纪,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以及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还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纲领。

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和区域发展总纲领,在新的历史时期,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容应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和谐社会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适当发挥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作用,促进地区之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以及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地区经济的普遍繁荣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为全面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构造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为落实上述战略,针对区域发展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我们认为,“十一五”时期或更长时期内,要实施如下两项综合性战略:

(一)“壮大龙头”或增长极培育战略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形成了许多规模不等、层次不同的发展较快、优势较为突出的区域,不仅发达地区有这样的区域,欠发达地区也有这样的区域;有些区域对于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些区域对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前者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后者如关中地区。进一步鼓励这些区域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也有利于通过扩散效应,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

“壮大龙头”或增长极培育战略的具体内容是:着眼于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进一步鼓励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提高优势区域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增强优势区域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能力。从全国范围来看,继续构建和壮大沿海经济增长核心区域,如珠江三角洲、闽东南、长江三角洲、山东半岛、京津唐和辽东半岛地区。从不同的地区来看,则发展在本地区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如在中西部地区,可重点培养武汉城市圈、皖江经济带、中原城市群、关中地区、成渝地区、南贵昆等增长极。

(二)“地区互动”或扩大和深化地区合作战略

如果政策得当,在今后10到20年内,全国将形成范围不等、内容和形式各异的经济带或经济区,尤其是有望形成横贯东西的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京津—呼包银经济带。这些经济带或经济区的形成,有利于构筑地区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有利于抑制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十一五”乃至更长的时期内,必须实施“地区互动”或扩大和深化地区合作战略,以推动各类经济带或经济区的形成。

“地区互动”扩大和深化地区合作战略的核心内容应当是:着眼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东、中、西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积极推进四条协作型经济带的形成;沿海三大核心区(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要依托地缘优势,中西部地区要依托能源矿产资源、劳动力和潜在市场优势,展开区域之间的合作。

当然,扩大和深化地区合作战略还包括其他内容:如东北地区的经济合作,京九沿线地区的经济合作,南贵昆的经济合作,以及国内不同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等。

上述两大战略相互依存,互为前提。龙头型经济增长极只有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和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才能获得长期发展的动力,才能带动周边地区或关联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增长核心区的形成和壮大也必须依托于和周边地区或关联地区的分工与合作,只有这样,增长核心区的发展才会有更可靠的要素和资源保障,才会有更广大的市场依托。

三、政策措施

(一)增加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建立新型的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支持体系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更为落后。社会事业发展的落后,不仅会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而且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缩小经济发展差距还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国家要采取措施缩小社会发展差距。“十一五”时期,国家要进一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等的资金投入,并逐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支持体系,为逐步缩小地区社会发展差距创造制度条件。

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关注所辖区域内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并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加大对辖区内的贫困地区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在长期建设国债停发之后,寻求新的资金来源,或采取其他政策措施,支持西部地区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债资金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随着宏观经济运行形势的变化,长期建设国债将不可避免地淡出。在长期建设国债停发之后,必须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包括:增加中央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向西部地区的投入;为西部地区安排更多的用于更新改造的国家预算内资金;设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基金,用于西部生态脆弱区发展替代产业;为西部地区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条件,降低其融资成本。

(三)按照中央的既定部署,继续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进行国有企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为推动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转型创造宽松的社会条件

同时要通过制定恰当的产业政策,鼓励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装备工业的发展;也要通过鼓励金融、贸易、物流、信息等服务业的发展,为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提供成本更低、质量更高的服务。

(四)制定和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促进中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中部地区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历来是关系到中国发展和稳定的关键区域。在沿海地区业已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正在加紧实施的格局之下,促进中部崛起必须提到议事日程。另一方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强国内资源和市场的整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日趋迫切;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面临着要素成本上升、环境制约强化等方面的压力,正在寻求产业转移的空间;从区域发展的态势来看,中部地区的崛起正面临难得的机遇。当务之急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明确中部崛起战略的具体内容,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部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农业开发比较早的地区,是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地区。中部问题的实质是在农业人口规模异常庞大的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关键是推进这一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促进中部崛起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建立全国统一、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的时代需要,着重用功能性政策(如扶持特定产业发展、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鼓励区域合作等政策),促进中部地区发展。

(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为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和产品及要素的空间转移创造前提和条件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倾斜性的投入,改变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状况,但是,我国基础设施条件的空间分布仍不平衡。“十一五”时期,国家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体系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包括骨干交通网、电力输送网建设等),以降低产品和要素空间转移的成本,奠定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物质基础。

(六)合理划分中央地方权限,减弱地方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动机,规范各地优惠政策的出台,实现资源要素价格的真正市场化

包括: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加快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切实做到税政统一,确保中央对中央税、共享税的集中管理权,及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大的主要地方税税种的立法权、税种开征停征权、税目税率调整权、减免税权等不受侵犯;明晰资源要素的产权归属,褫夺地方政府对于国有资源要素的定价权,规范国有资源要素价格的形成过程。

(七)重新审视业已制定的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在地区间合理分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发布的一些产业政策,多是一些鼓励或限制发展的产品目录,而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其结果往往是被鼓励的产品盲目发展,被限制的产业“生机依旧盎然”。重新审视已有的产业政策,主要是进一步明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政策的功能及实现其功能的手段。国内外经验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政策的功能在于通过促进有序、有效的竞争,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及其不断升级,其手段主要是制定和实施行业准入标准、行业技术质量标准、环境标准和安全生产标准等。重新审视已有的产业政策,还需要将产业政策的制定与空间规划的制定结合起来。

(八)注意发挥大企业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当前,在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正在根据其全球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空间布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我国也会出现许多在新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基础上形成的跨地区乃至跨国的企业集团。这些集团应当亦能够成为推动地区间资源配置的重要主体。

(九)以合理区划为基础,制定空间开发规划

关于区域划分,目前,学术界虽然提出了十多种设想,但是,由于这些设想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官方依然基本沿袭“七五”计划提出的东、中、西的划分方法,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东、中、西的划分方法是在中央实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提出的,现在,地区发展战略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强调沿海地区优先发展转变到强调地区协调发展,中央还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也呼之欲出。在这种背景下,沿袭东、中、西的划分方法,显然已不合时宜,如:原来属于东部的广西和属于中部的内蒙已被视为可以享受西部开发政策的地区,原来属于中部的吉林和黑龙江现在已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所覆盖。另外,东、中、西只是对中国大陆进行的轮廓性划分,每个部分覆盖的区域范围过大、人口过多,不利于区域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具体化。现在,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对区域划分进行新的思考。

原则上,可以考虑在原有的东、中、西划分的基础上,对东、中、西内部再进行细分;也可以按照功能区的划分方法,将我国划分成鼓励发展区、限制发展区、禁止发展区等。

在合理划分的基础上,可考虑制定全国范围内和特定区域(跨行政区的)的空间规划,以协调相关地区的发展规划和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本报告为“‘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和2020年远景目标研究”系列报告之八)(刘锋、何建武参与了研究)

“‘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和2020年远景目标研究”课题组李善同 侯永志 冯杰执笔

心灰意冷,退出江湖。

使用道具

板凳
sdyhfao 发表于 2005-6-14 10:3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本人发布的帖子 [注意]《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已出版。中有,该书已经出版,书中论述比帖子的内容全面,原书中将刘锋的具体的划方案附在了后面。本版块的资源中应该也有这个区划方案,

关于十一五规划区域划分的思考

作者: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刘锋

内容摘要: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十一五”期间,配合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其中第一层级,可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第二层级,将这四大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即东部板块可划分为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三个综合经济区;中部板块可划分为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两个综合经济区;西部板块可划分为大西南和大西北两个综合经济区;东北板块即东北综合经济区。

关键词:区域划分 四大板块 八大区

区域划分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基石,是深入探讨区域发展的前提。国家区域政策制定和实施,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区划体系作为支撑。中国幅员广阔,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巨大差异。因此,区域划分是我国这样一个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调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形势下“十一五”规划中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现有区域划分的演进脉络及存在不足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区划的基本框架发生了多次变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六大区,这既是行政区又是经济区;与此同时,又大致地把全国分为沿海和内地两大地带;1958年,国家计划部门将全国划分为七大经济协作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1961年调整为六大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0年)起,又根据当时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布局的形势,将全国按一线、二线、三线调整了地区布局,其中“大三线”地区主要是云、贵、川、陕、甘、晋(西)、豫(西)、湘(西)等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东部包括了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共12个省市区,中部包括黑、吉、内蒙、晋、豫、皖、鄂、赣、湘,共9个省区,其余,陕、甘、宁、云、贵、川、渝、青、藏、疆,共10个省市区属西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将原属东部的广西和原属中部的内蒙古划入西部。在三大地带区际或各区域内部还正式或非正式地产生了一系列二级甚至三级经济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务院特设三个规划办公室,并为建立上海经济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五省市)、东北经济区(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东部地区)、环渤海经济区(包括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等城市圈)开展了多年的规划、组织工作;“九五”时期提出七大经济区;“十五”时期又恢复了三大地带的提法;在2004年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出来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提法。

总体而论,国家对宏观区域经济格局的划分有过4次大的变动,即沿海和内地→“一、二、三线地区” →沿海和内地→东、中、西三大地带→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基本是在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之间的变化。

迄今为止,就区域划分而言,政府部门和学者提出了不下几十种的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除了延续了“七五”计划时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以外,其他区域划分方法或者不再使用,或者没有进一步的研究。这是因为,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划分方案,各种方案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框架体系不系统,缺乏分层次的区域划分体系;区划目的不明确,缺少可供区域管理利用的区域划分;管理机构不权威,缺乏相应的管理认定机构和制订、调整机制;也有的区块过大,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和制定区域政策,难免政策上的“大而统”和“一刀切”;有的没有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不便于搜集整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数据;有的没有考虑历史延续性,提出的概念与常识不符;有的覆盖的区域不全,不是完整的经济区划。

二、区域划分的目的、原则、依据和大致构想

(一)目的

1.指导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繁荣,推动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构建新的经济区划体系,合理界定经济区域定位、功能及其发展方向,便于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生产力合理布局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提升区域竞争力。

3.增进行政区之间的合作,促进分工协作,发挥区域协同效应,形成互补优势,破除地方行政封锁,促使行政区经济走向区域经济。

4.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二)原则

1.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与充分发挥地区经济优势相结合,正确处理国家与地方的关系是区域划分的首要原则。全国的经济发展要照顾到各个地区的经济利益;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服从国家的需要,在全国一盘棋的精神指导下,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经济优势,实现协调发展。 2.有利于区域政策的制定。就指导区域发展而论,区域划分是否有效,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看能否对应的制定出针对性的相应配套政策。

3.地区经济的现状与远景发展相结合。区域划分要从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然而经济区划是面向未来的,是为促进更好的发展,一个经济区划分方案总是和10-20年、或更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因此,区域划分必须以未来发展为导向。

4.依托城市与发展区域经济相结合。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经济的基础,二者之间有着相依存的关系。结合交通运输条件,正确估计城市对外的经济辐射范围是划分经济区的重要依据。

5.积极促进区域合作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的经济原先是典型的行政区经济,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必然会要求突破原先的狭小区域概念,向更大的市场空间发展,寻求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因此,新时期的区域划分要能积极促进区域合作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6.区域划分的目的在于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产业的合理分工和布局以及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缩小地区差距和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保证整个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实现。

(三)依据和大致构想

“十一五”期间我国应实行区域全面协调发展战略。总体上,考虑到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地区差异性大,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级多类型的体系和框架,既有一级的经济区划,还有层次分明的次级区域,这将有利于政府统筹安排,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从“十一五”规划的需要出发,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为适应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之需,进行区域划分应考虑以下因素(见李善同、侯永志:“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2年第193号。):(1)空间上相互毗邻;(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3)经济发展水平接近;(4)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5)社会结构相仿;(6)区块规模适度;(7)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8)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型;(9)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根据以上目的、原则和依据,可把全国划分为四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按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延续性,将全国区划分为四大板块,即东部、中部、西部、东北板块;第二个层级,将这四大板块划分为若干跨省区的经济综合区,即八大区;第三层级,以地市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将跨省区的经济综合区划分为若干标准区域;第四级: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将跨地市的标准区域划分为若干基本空间单位。

三、“十一五”我国(大陆)区域划分的具体设想

鉴于科学划分经济区域需要做深入系统的综合性研究,本报告只对第一个层级和第二个层级的区域划分作稍微具体一些的设想,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一)第一层级(四大板块)

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可以三大自然区和地势的三大阶梯来概括。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主要是气候和地貌),可以划分为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原高寒区三大自然区,这三大自然区决定了我国经济区格局的基本框架。同时这三大自然区内部也同样存在自然和人文环境要素的差异,在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不同社会产业的地域分工,这种产业分工和差异便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区。青藏高原是中国最高一级地形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和伏牛山以东是中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是中国的主要平原和低山丘陵分布地区。中间为第二级阶梯。三大自然区和地势的三大阶梯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框架,是影响中国区域政策目标的关键性因素。

同时需注意到东北自然地理单元完整、多民族深度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的缘故,客观上已形成为一特殊的区域经济板块。

考虑到以上国情和历史的延续性,第一层次的划分可基本延续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从有利于国家区域政策实施和宏观经济调控的角度出发,将中国大陆确定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的具体范围如下:东部板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0个省市;中部板块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内蒙古等8省、区(将原划入西部地带的陕西和内蒙古划入中部板块);西部板块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广西、新疆等10个省、市、自治区;东北板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3个省。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这四大经济板块属于高层次的经济类型区,对确定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布置和制定区域性的经济政策将是重要的依据。

(二)第二层级(八大综合经济区)

总体上,在第二个层级上,可将四大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同7页注①。):东部板块可划分为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三个综合经济区;中部板块可划分为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两个综合经济区;西部板块可划分为大西南和大西北两个综合经济区;东北板块即东北综合经济区。

(1)东北综合经济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这一综合经济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构相近,历史上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多,如资源枯竭问题、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问题等。该经济区的重点是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成为全国重型装备和设备制造业基地,以机械,汽车和电力设备为主,振兴装备工业,强化长春汽车工业基地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的建设,强化哈尔滨全国电力设备制造基地的建设;继续发挥资源优势,保持能源原材料制造业基地的地位。注意发展后续产业,加快以吉林石化为主,包括大庆石化在内的石化工业的发展;农业以玉米、大豆和甜菜为主,建设成为全国性的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2)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二市两省。这一综合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著。该经济区是我国首都所在区,经济、文化和信息发达,人才高度聚集。今后,要充分发挥人才、知识密集以及信息中心的优势地位,建设成为全国最有实力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中心之一;加强区内的交往与合作,以京津大都市圈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依托,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

(3)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这一综合经济区现代化起步早,历史上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在改革开放的许多领域先行一步,人力资本丰富,发展优势明显。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轻重工业基础优势,建设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多功能的制造业中心;加快金融、信息等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区域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港口建设的衔接与合作,建设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之一。

(4)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三省。这一综合经济区紧邻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保持我国最大的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地区的地位,建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地,成为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建成我国最大最重要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生产基地建设具有全国意义的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中心。

(5)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三省一区。这一综合经济区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地处内陆,战略地位重要,对外开放不足,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继续发挥能源原材料的优势,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气和水能开发基地、钢铁工业基地、有色工业基地、奶业基地。进一步加大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提高本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6)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这一综合经济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良,人口稠密,对外开放程度低,产业转型压力大。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建设以水稻和棉花为主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基地,以及建立在农产品基础上的深加工工业;建设以钢铁和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料基地(包括武钢、马钢和萍乡钢铁厂等,有色金属产业主要包括湖北和江西的铜业、湖南的铅锌业和合金业和江西的钨业等)。加大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积极建设武汉“光谷”和汽车生产基地。

(7)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三省一市一区。这一综合经济区资源丰富,贫困人口多,对东南亚和南亚开放有着较好的条件。重点建设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建设以重庆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和以成都为中心的轻纺工业两大组团,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在汽车与装备工业机械电子、生物制药、生态农业与食品加工、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实现新的跨越;重点建设南贵昆经济区,建立以三个基地为支撑的特色经济区。即亚热带特色农业与生态型日用轻纺工业生产基地、能源-磷化工-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基地、旅游基地。

(8)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两省三区。这一综合经济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是主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市场狭小,向西开放有着一定的条件。这一区域是我国人口和城镇最为稀疏的地区,首要任务应该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地区开发上,要强调人口重点开发地区的集中,要选择优势资源(如天然气、盐湖资源、有色金属开采等)开发,并采取保护式的开发方式和开发模式。例如,新疆可以建设成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接替基地,最大的综合性优质棉、果、粮、畜产品深加工基地,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中亚地区经济高地和特色旅游基地。

(图表省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0 15:55:28编辑过]

心灰意冷,退出江湖。

使用道具

报纸
willyin 发表于 2005-6-14 11:1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

使用道具

地板
Dbaby 发表于 2005-6-14 20:1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1984年4月,经我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原则上批准后,于随后公布的“七五计划”中正式把我国经济区划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

1996年3月,在全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又通过了新的经济区划改革,由原来的三大经济地带变革为七大经济区域: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南与华南部分省区和西北地区。

而我们国家也由最初的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到西部大开发、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到现在的中部崛起,所以才有了楼主所说的由“三大地区”到“四方格局”的转变。

相比过去七大经济区域,八大经济综合区是的对过去划分的一次扬弃,有他科学的依据。但无论怎么划分我国的经济区划,最重要的还是立足于自身的科学定位和可持续发展。

在约束中走向有序,在懒散中在走向无为 狼行天涯......

使用道具

7
honghaier 发表于 2005-10-27 02:2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新瓶装旧酒,没有新意。

使用道具

8
千言忘忧 发表于 2005-11-1 09:5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试问有没有区域政策对区域发展影响方面的内容或文章阿?

使用道具

9
honghaier 发表于 2005-11-10 00:0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欧盟网站上到处都是

使用道具

10
Joscar 发表于 2005-11-10 10:5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学习一下!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