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倚天照
1588 4

[影视音乐] 张艺谋《归来》影评:有限反思的佳作 [推广有奖]

  • 1关注
  • 1粉丝

博士生

6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27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1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10538 点
帖子
174
精华
0
在线时间
9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20
最后登录
2015-3-1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导语:张艺谋的《归来》于近期上映。尽管影片已经把最近几天的电影院变成抹眼泪场所,但仍招来不少非议。批评的声音指影片“苍白”、“廉价”、“顺从”。然而即便影片确有遗憾,但拍到这份上,《归来》已经难能可贵



  一、不管出于什么背景,能拿起这样的题材就不容易

  《归来》开头对文革时期的政治生活有细致的描写,这样的内容在近十几年的影视作品中罕有出现。可以说《归来》已经越过了对文革题材“能不能谈”的层面,进入了“能谈什么”、“谈到何种程度”的层面。这就是突破。


  能有这样的突破,或与近年高层“文革的错误并没有完全消除”、“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的定性、以及“不走老路”的表态有关。亦即《归来》的主题获得官方认可。这一点从央视和《人民日报》迅速介入影片报道可见一斑。


  不管如何,能去表现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语)”的事情,总是好事。至于批评者所言导演将“原著中一切敏感内容尽数‘自我阉割’”,按张艺谋的回应就是你们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与勇气没关系”。


  二、说张艺谋“名为国师,实为顺民”更无从谈起

  《归来》中有个情节——在文革中迫害“右派”陆焉识家庭的方师傅,后来被抓走关了起来,于是陆焉识寻仇而不得,松开了准备打方师傅的饭勺。这个情节为张艺谋招来了“名为国师,实为顺民”的批评。《电影世界》策划人称“张艺谋在《英雄》里宽容了暴君……;张艺谋在《归来》里宽容了君主的手下,因为‘这狗东西也被当反革命抓了’。我认为这是廉价的宽容。……以前好歹是谄媚统治阶级的最高首领,这次变成了谄媚统治阶级的中层干部。谄媚的级别越来越低,张艺谋这是怎么了?唉!”


  实际上按影片的描述,方师傅应该属于来自底层的造反派。而造反派首先称不上“中层干部”,因为即便造反派中混得最好的那一批,也仅仅是暂时性的进入了当时的权力机构革委会,他们在革委会的三种人员构成——军方、老干部、造反派中属于最不稳固的,在文革中就没有真正掌过几天实权,在文革后更成为被“清查”的对象。其次,大部分造反派同样面临了“被整”的命运,在文革中很多造反派就被整得很惨,文革后几次“清查”中,被捕、被审、被判的造反派更是有一大批。因为当时的“清查”也是运动式的,所以很多造反派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


  比如湖北工人造反派领袖胡厚民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时说:“我认为,既然文化大革命全错了,那就不是你是我非。更不能一派的受害者得到了公正合理的评价,而且得到了各种优厚的照顾;而另一派的受害者至今不仅得不到公正合理的评价,而且仍然背着各种罪名(包括其子女及亲友仍然遭到歧视和排斥)……不是说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我想在这里也应该是平等的。造反派这边伤害了那边的问题,我愿承担一切责任,那么百万雄师那边伤害了这边的人,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呢?”


  因此影片描述方师傅的下场不好,恰是此片的亮点所在,即难得的反映了造反派的“另一面”遭遇,这比那种“文革追责只清算了大头目”的流行谬误已经强了不少。而把这种反映看作“谄媚统治阶级的中层干部”,则无从谈起。


  回归“文艺范”的张艺谋还是没有逃掉批评


  三、影片的艺术表现力能勾起人们对悲剧的记忆

  1、对人伦的重建,折射破坏人伦之恶


  《归来》的主题就是重建,重建被拆散的家庭、重建被破坏的人伦。影片越把重建演绎的生动,观者就越能感受到破坏之恶。



  这种破坏之恶,用司马南的话讲就是“把人变成鬼”,更准确的说,是把人逼成鬼,把仁义道德逼成男盗女娼。所以“归来”就是要回到“人”,重建夫妻、父女之间的“人之常情”。


  这样的主题并不新鲜,但影片优秀的艺术表现力能让主题更深入人心。这样的效果在今天是珍贵的,因为如果没有有力的重申,那么文革是错误的、文革是历史悲剧这样的常识也会被遗忘。


  2、破镜难重圆,使《归来》比《芙蓉镇》更刺痛人心


  同样是“右派”平反,《芙蓉镇》以“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团聚结尾,有种“俱往矣”的感觉,留下“还看将来”的美好遐想。所以《芙蓉镇》过程看得压抑,结尾让人放松。而《归来》的压抑贯穿始终,因为没有“大团圆”。撕裂的伤疤不能完全愈合、砸碎的镜子无法重圆,这才是生活更真实也更残酷的一面。因而《归来》实际上让人更惧怕政治运动的悲剧,这是《归来》的巧妙之处。


  当然影片依然从另一个维度留下“光明的尾巴”,达成了重建——那就是以女主人公矢志不渝的爱情支撑了希望。这让影片压抑但不“灰色”,而“灰色”正是在中国拍电影的大忌。


  四、不能更深入的遗憾

  1、仅抓住几个“符号”会表面化


  知识分子受迫害、家人互相告密,这都是人所共知的文革符号。《归来》抓住了这些符号,却也停留在了“符号化”的层面。如此可以敲打人们的忘性,但对于反思文革的意义不能期望太多,因为反思文革最缺乏的是基本史实的到位、历史细节的深入。


  老实说文革是知识分子相对好过的一个时期,除了文革初期干部们不了解毛泽东的真实意图而沿袭了一段时间“反右”之外,知识分子再没有受到大的冲击。而普通百姓才是文革受害者的主体,他们的数量要远远多于知识分子。只不过因为他们没有机会发声,而让掌握话语权的知识分子“抢去”了“文革受害者”的“角色”。《归来》这样的影片客观上会强化这种错觉。而这样的弊端是,普通人会继续认为精英才是文革的受害者,丧失了反思文革的动力。


  2、“希望”影响了作品的厚度


  前面提到,在中国拍这类电影可能必须注入“希望”,以便让电影的调子不要太“灰色”。《归来》的“希望”是女主人公矢志不渝的爱情。但是如果细究的话,这样的爱情缺乏基础——凭什么它就那样矢志不渝、能历经几十年而不褪色呢?答案或许只能是“故事需要”。


  如此,影片就多了戏剧性的感染力而少了真实性的冲击力。前者会让你抹泪唏嘘,后者才会让你回味无穷。转自:微创业时代:张艺谋归来影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张艺谋 文化大革命 知识分子 统治阶级 矢志不渝 张艺谋

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
沙发
无情兽 发表于 2014-5-21 14:08:2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陆犯焉识》要拍成一部电影,不管如何都是很有难度的
能从《归来》的角度去阐述,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地方

使用道具

藤椅
王教授卐 学生认证  发表于 2014-5-21 14:18:4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留个名
你最好全神贯注,因为我会全力以赴
https://bbs.pinggu.org/thread-4505387-1-1.html

使用道具

板凳
陌阡 发表于 2014-5-21 17:21: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还未观赏,不过先进行初步认知。
路很长,我在走

使用道具

报纸
王教授卐 学生认证  发表于 2014-5-22 22:05:5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靠,我居然来过一次,这次是真真正正的读了
你最好全神贯注,因为我会全力以赴
https://bbs.pinggu.org/thread-4505387-1-1.html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6 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