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zl79
1593 3

[生活交流] 放眼千年家国春秋 品味世代壮阔端午 [推广有奖]

  • 5关注
  • 38粉丝

教师

院士

6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181679 个
通用积分
82.9634
学术水平
154 点
热心指数
266 点
信用等级
158 点
经验
8693 点
帖子
3491
精华
1
在线时间
143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9-16
最后登录
2023-12-28

初级热心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马上就到端午节了,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大节”。我们年年吃粽子、过端午,却难得空闲出时间来,去了解端午的源远流长,去品味其中的文化内涵。今天,让我们顺着端午节的源、人、事、景,来了解这华丽的、浓烈的、悲怆的、壮阔的端午节,放眼千年家国春秋,与万古先贤做心灵的沟通,感受祖先留在我们血脉中文化基因的脉动。

    让我们先由端午节起源说起,长期以来对于端午节起源众说纷纭,说法不一,至今仍争论不休。就目前来看,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一是流行久远的传统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二是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三是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四是说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 >>>

  

    一般认为端午起源于先秦,夏至节令是它最初发生的时间依据,它最终脱离节令形成独立节日是在汉魏时期,真正成为民俗大节是在六朝以后。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由此可见,虽然民间最常说的端午起源自纪念屈原投江,或者伍子胥自刎以及孝女曹娥等等都是这众多说法中的一支而已。从这众多的端午节名中,我们可感受到端午文化的五彩斑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文化内涵 争论不休 传统节日 图腾崇拜 历史教育 端午节起源 中国 流行 脉动

沙发
mzl79 发表于 2014-5-31 21:22:2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在这众多节日名称所蕴含的意义中,屈原,一直是一个撇不走、抹不掉的名字,而屈原投江所激发的家国情怀更是时时激荡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放眼望去,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他的身影孑然挺立,成中华脊梁。>>>

屈原(来自网络)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是这样记载屈原的,“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可见屈原少壮入仕途,最初是很得楚怀王信任的。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后来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郁闷中写成的千古之文《离骚》,司马迁评价“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同时,司马迁对屈原之志可与日月争光、鼎力天地之间。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从此文可见,屈原远离政治中枢后,楚国国境大不如前,陷入了秦魏夹击的境地,翻阅历史可见,不久后曾经强大的楚国国君和他的国一起逐渐走向了灭亡。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最终,楚怀王还是因为没有采纳屈原的劝解而丢失姓名,屈原忠心所事的怀王死了,他的命运又将走向何方?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历史的进程,楚国已呈灭国之势,一切的发展,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去的。即使已经不在楚国政治核心的屈原,作为一个闲人,也不能逃脱命运的安排。
  “屈原至於江滨,被髪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屈原不愿与命运妥协,却又回天无术,他不愿看到生灵涂炭,他发出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呐喊,选择了以死明志。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沈〕汨罗以死。”
  以上是《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传的全文,讲诉了屈原跌宕的一生与国家命运的牵绊纠葛,编者反复斟酌不能去其一言。后人推崇屈原,便是源于对他这种家国情怀敬仰。传说屈原投江于五月初五,于是人们便在这天凭借自己的想象,创建了不同形式的活动用来纪念屈原。
  唐代有人曾赋诗慨叹:“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使用道具

藤椅
mzl79 发表于 2014-5-31 21:23:1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说道人们自发这些节日活动,是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的典礼和仪式。延续了数千年的民俗中,有着众多历史遗存的痕迹,我们探访的便是这样的蛛丝马迹,更试图能努力破译这一串串端午节特有的文明“密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愿更多的传统节日能成为群众心目中的爱国节、文化节、情感节。今天到可以让我去到屈原故里,看一看屈子后人们,怎样过端午。
  “冤骨销寒渚,忠魂归故乡。惟遗楚辞在,犹与日争光。”司马光诗句中所指的屈原故乡当是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秭归。在秭归这座有着“屈原故里”誉称的小县城里,屈原情结完整地贯穿了2000多年,代代相传,成为秭归人血脉中化不开的一部分。三峡工程建设时,秭归县城整体向东迁移了37公里。与秭归人一起迁徙的,还有秭归人割舍不下的屈原情怀。 >>>

“屈原故里”秭归的屈原祠
    秭归人每年要过三个端午节
  “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国,这一天是屈原的忌日,秭归人要祭祀屈原。五月初五也是秭归人的‘头端午’。而五月十五是秭归人的‘大端午’,为什么要过呢?因为当年屈原在汨罗投江后,五月十五消息传到了秭归。当秭归人祭祀屈原、龙舟竞渡结束后,他们会聚在一起休整,也就有了谷场娱乐活动,五月二十五这一天,也被当地人称为‘末端午’。”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副研究馆员、中国屈原学会常务副理事谭家斌接受采访时说,每年的五月,秭归人都要过三次原汁原味的端午节,品味传统文化的底蕴,寄托对屈原的无限情思。
  “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
  在秭归有这样的一个说法,据《水经注•江水注》引袁山松说,屈原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水经注》解释说,“秭”与“姊”同音可通用,秭归也就由此得名,也由此有了“姑娘回娘家”这一习俗。在端午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接女儿回娘家。传说“姑娘回娘家”就是要姑娘向屈原的贤姊学习,回家尽孝。田伟红说,直到现在,在端午节这一天,民间还有不少“姑娘回娘家”呢。

秭归三峡大坝上游的龙舟竞渡区域
  龙舟竞渡是秭归端午的重头戏
  千百年来,划龙舟一直是屈乡秭归最大的群众性集会。乡亲们非常看重龙舟比赛,素有“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之说。秭归县委党校研究员、民俗文化专家郑承志说,秭归划龙舟除场面壮观、竞争激烈外,特别之处是竞渡前还要举行游江招魂。颜色各异的龙舟均竖起“魂兮归来”的招魂幡,以白龙为首的龙舟在江中缓行环游,峡谷中则回响起荡气回肠的《招魂曲》:我哥哟,回哟嗬,听我说哟,嘿嗬哟╱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地不可下啊,下有九关八极╱东不可往啊,东有旋流无底╱南不可去啊,南有豺狼狐狸╱西不可向啊,西有流沙千里╱北不可游啊,北有冰雪盖地╱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衣食勿须问,楚国好天地……两岸的人们都随着游江龙舟的鼓点节奏,深情地唱和着“我哥回哟”,并满怀崇敬之心把预先备好的粽子纷纷投入江中。
  “时维五月兮,节届端阳/蒲艾高悬兮,驱邪迎祥/楚天默哀兮,素冠素裳/竞渡龙舟兮,吊古忠良/争投角黍兮,遍撒江湘/饫餐水簇兮,圣体勿伤/年年此日兮,大地茫茫/骚人墨客兮,萃聚一堂/笔呼墨号兮,洒洒篇章/追溯高节兮,爱国之光/孤忠夙愿兮,美政兴邦/今世今朝兮,祈公鉴赏。”这首骚体诗不是屈原的作品,也不是出于古代文人骚客之手,它的作者是秭归县乐平里屈原庙义务守庙人徐正端老人。
  “三忙老人”的故事
  在诗乡秭归的九里八乡,八旬老人徐正端无人不晓。老人一生做得最有意义的事,就是从1990年起,为屈原义务守庙二十多年,至今不辍。说来挺有意思的是,最近十年,他更是度过了人生最忙碌的时期:他自己掏钱将屈原的25篇作品全部刻进石碑,嵌于屈原庙中。十年中,他还写了数百首诗,撰联八百副。由此,徐正端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忙老人”:为屈原忙、为诗忙、为端午节忙。“秭归是屈原的出生地,将屈原精神和端午习俗传承下去是我们最大的责任。”也许这也正是徐正端这位“三忙老人”最大的精神支柱。
  屈原的《离骚》等22篇诗歌是屈乡人最大的财富,在端午节办诗会也是屈原乡人欢度端午的独特形式。秭归县文联主席周凌云告诉记者,在屈原诞生地——秭归县屈原镇的乐平里,读书风气始终盛行,从古至今,活跃着一支农民诗社,名为骚坛。乡亲们爱读屈原的诗篇,自己也忙里偷闲地吟诗作赋。每年在艾粽飘香的五月端午,乐平里总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骚坛诗会,农民诗人们就不约而同地相聚在屈原庙。他们用乐平里的土腔土调吟唱着自己的诗作,以正宗的骚体诗凭吊屈原。这种文化习俗代代沿袭,成为乐平里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景观。
  在骚坛诗社的影响下,近年来,有着“中国诗歌之乡”称号的秭归不断成立诗社,并且这些诗社大多都是以屈原元素命名,如兰蕙、楚风、树蕙、天问等。周凌云说,目前,秭归有诗社近20家,这些诗社在农村晒场、在城镇社区、在中小学校等地。浓厚的诗歌创作氛围,让秭归草根诗人层出不穷。在这里,活跃的诗人就有300多名,他们每年端午都要集会唱诗。
  在屈原故里,有着一手锄头一手诗的文化奇观。在屈原故里,诗歌,没有远去。在屈原故里,端午更具文化气息。

使用道具

板凳
mzl79 发表于 2014-5-31 21:23: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屈原故乡人不吃粽子吃粑粑
  在秭归,无论是平时,还是过端午,只有城里人吃粽子,乡下人却很少吃。
  在秭归县茅坪镇平湖五路与建平路的交叉口,来自水田坝村的乔春荣阿姨摆了个小摊。乔春荣说,平时除了卖卖沙琪玛、炒米糖外,在端午前后还要卖粽子。不过,这卖粽子的摊位在茅坪镇还真不多,仅茅坪小区菜市场有两个摊位在卖粽子,其中一个就是乔春荣的摊位。
  “茅坪人很少吃粽子,乐平里人很少吃粽子,香溪人也很少吃粽子。在农村,粽子几乎没人吃,只有城里人才吃粽子。”今年53岁的乔春荣告诉记者,她包粽子已经18年了,由于农村里没人吃粽子,因此,她最初在宜昌市包粽子、卖粽子。后来随着秭归新城的建成,她又搬回秭归县城的茅坪小区菜市场卖小吃,兼卖粽子。
  粽子几乎是跟端午划等号的,但屈原故乡的人为何不吃粽子呢?秭归县民俗文化专家郑承志告诉记者,秭归人不吃粽子的因素至少有两个。
  一是相传屈原早年读书,读书地与住的地方有一段距离,中午不能回来。妈妈就给他准备了粑粑(即馒头)给他带着。屈原去世后,家乡人就用屈原最喜欢吃的粑粑来祭祀他,家家户户都是把粑粑直接摆在餐桌上,再“请”屈原“上坐”,与家人一起“共享”。另外,秭归人拥有一颗平常心。因为粽子在科举时期代表着“中”,但不少秭归人对当官看得非常淡,所以并不钟情于“中”。
  尽管屈原家乡人很少吃粽子,但是他们却给粽子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在秭归,包粽子一般要放一颗红枣,象征着粽子有着屈原的一颗爱国红心。在秭归,还流传着一首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煎熬。”郑承志说,秭归人用粽子来喻屈原的一生:屈原有个性、忠于祖国、九死未悔、一辈子都在煎熬,但还保持着本性的东西,让人敬佩。在秭归,一颗小小的粽子也寄托着秭归人对屈原的清白做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深深敬意。
  
  说完端午纪念屈原,还有另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也可以在此时登场,她就是孝女曹娥。 >>>欢迎关注中国文明网各联盟网站微信,站长带你探寻散落山水间的端午印记;let's go!

孝女曹娥画像(来自网络)

  在浙江绍兴上虞区百官镇曹娥江西岸,有着号称江南第一庙的“孝女曹娥庙”,是为纪念曹娥投江救父的故事而建。相传东汉年间,曹娥的父亲打渔溺水而亡,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寻找父亲。过了十七天后,在五月五日曹娥也纵深投江,旋即不见踪影。五天后江面风平浪静,江水清澈明亮,人们却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人在游动。人们满怀希望赶过去,果见一男一女,背贴着背,女的反剪双手紧负着男的,原来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父亲的尸首,把他负到江堤边,人们都说这是她的孝心感动天。

  曹娥庙始建于公元151年,发展到今天,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有近六百年历史的江东庙。《后汉书.曹娥传》: 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为立碑。 这一阶段庙宇虽也几度兴废,但囿于 铁面曹江 作祟,规模上没有大的发展。二是北宋元祐间庙西迁现址。据清光绪《上虞县志》载: 曹娥庙在十都曹娥江西岸,旧在江东,属上虞,后以风潮啮坏,移置今处,隶会稽。 庙宇西迁后规模有所扩大,但也仅建正殿五间。三是南宋嘉定年间,郡守汪纲扩建了曹府君祠及朱娥祠五间,另在正殿北首建双桧亭。四是民国18年庙遭大火后,乡绅任凤奎募民资重建。这次修建不但进一步扩大了正殿范围,而且还添建了饮酒亭、戏台等,奠定了现有庙宇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气势恢宏的基调。鉴于年久失修,加之 文革 人为破坏,庙宇濒临坍塌,1984年浙江省、上虞市人民ZF拨款,在文物部门主持下,鸠工庀材,历时三载修葺庙宇,使这处古老的建筑重新焕发出青春。
  曹娥庙除很有气魄的建筑外,庙中的雕刻和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雕刻与书法艺术,加上曹娥庙的建筑浑然一体,曹娥庙犹如一座艺术陈列馆,艺术品位相当高,如雕刻、壁画、楹联和书法 四绝 饮誉海内外。

  曹娥庙的雕刻以质地分,有木雕、石雕、砖雕,以技法分,有圆雕、透雕、浮雕,雕刻技艺精湛,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曹娥庙的壁画以置之连环画的形式叙述了曹娥生前及死后传说的全过程,线条圆润流畅,构图简括,极具表现力,对研究民国绘画史极具价值。
  曹娥庙的楹联数量之多,为其它庙宇所罕见。并且,楹联作者层次颇高,于右任、居正、刘春霖、熊希龄、王震、李生翁、马一浮、邓散木等都属民国文坛盛名人物。从这个意义而言,称曹娥庙楹联近集民国文坛大成不算为过。
  曹娥庙的第四绝是蔡卞书的宋碑,碑书为行楷体,笔法灵动,神采飞扬,被誉为宋代行楷的典范。此碑历经千年,堪称镇庙之宝,历代书坛名流视作瑰宝。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3 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