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ukedoctor
6327 38

关于“董事长为什么怀念毛主席”的另一个视角--那个时代是光明的,自由的 [推广有奖]

31
思想常青 发表于 2014-6-17 08:41: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赫赫铭儿0 语言不文明或人身攻击 2014-6-17 11:58

使用道具

32
洪木林 发表于 2014-6-21 19:49:4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ukedoctor 发表于 2014-6-17 22:17
A:“很多渠道让农民实现这个梦想”的“很多渠道”是哪里来的。
B: 从社会现实来的。改开前,普通百姓可以通 ...
改开前,普通百姓可以通过当兵、上学、临时工转正式工、当民办教师、当公社干部、当生产大队会计等途径改变自己的身份。
你说的是理论上的“可以”,却不是事实上的可能。否则就不需要户籍制度了,也不会三令五申说要把农民赶回农村了。
B: 在改开前的社会现实背景下,粮票布票等票证促进了公平,而不是扩大了贫富差距。
想想看,票证制度保证了农村饿死了几千万人,而(可以记录饥荒情况的)城镇人口却很少有饿死的情况。就知道票证制度是如何扩大城乡差异的了。
当然,特供制度是在票证制度之外的更加高级的歧视待遇,是官僚阶层对城镇人口的特殊待遇。
国外也闹饥荒,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比如三十年代的乌克兰和六十年代的中国)才会饿死几千万人,足以说明票证制度的“伟大作用”
B: 毛主席的确不需要粮票,他有特供,他有行宫,这些都是事实,但是,这些行宫是他个人的财产吗?毛主席除了自己享受作为一个“皇帝”应当享受的特供外,他扩大享受特供的范围了吗?
总有人用“他那些是个人财产吗?”来为毛舔菊
是的,明确告诉你:那些就是个人财产。因为只有他能动用,直到他死。
他可以想杀谁就杀谁,视法制如无物,他想玩谁就玩谁,他饿死了几千万农民却毫无良知毫无自责,他把中国搞到崩溃的边缘,还不够“特供”的?

使用道具

33
洪木林 发表于 2014-6-21 19:56: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ukedoctor 发表于 2014-6-17 22:17
A:“很多渠道让农民实现这个梦想”的“很多渠道”是哪里来的。
B: 从社会现实来的。改开前,普通百姓可以通 ...
B: 实践证明,在有票证的情况下,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的人数大约是三百万,而不是三千万。……当然,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巨大悲剧,经验教训应当汲取,这和全盘否定大跃进是两码事。
连官方文件都承认“非正常死亡”了一千万(惯例要缩小死亡人数的),你还好意思舔菊说只有几百万人?
如果不是因为票证制度,中国当时的粮食出口怎么会屡创历史新高?当时茅台(耗粮大户)的产量怎么会屡创新高?中国粮食的库存怎么会那么多?
在票证制度下,毛时代确保了有粮食出口!有粮食酿酒!有粮食库存!就是没有粮食给老百姓吃!
居然还好意思厚着脸皮说“正是票证,才保证了中国老百姓在粮食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绝对匮乏的情况下渡过了难关”???
要脸不?

使用道具

34
洪木林 发表于 2014-6-21 20:00:3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ukedoctor 发表于 2014-6-17 22:17
A:“很多渠道让农民实现这个梦想”的“很多渠道”是哪里来的。
B: 从社会现实来的。改开前,普通百姓可以通 ...
B: “盲流”是随着赵本山小品才流行起来的词汇,在改开前是没有这个词的。
1953年4月,国务院发出了 《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 ,首次提出了“盲流”的概念。
1956年秋后,农村人口外流到大城市和工业建设重点区域的现象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国务院于年底再次发出《 防止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 》 , 并于1957年初对该指示作了补充再次下发。
——你总是用天真的幻想来代替你贫乏的历史常识吗?
B: 关于张志新的问题,有学者专门做过考证,包括“割断喉管”等绝大部分事实都是谎言,宣扬张志新的事迹,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如果楼主感兴趣,可以做一些考证。即使在改开初期大力宣传张志新的那段时间,“割断喉管”这件事也是被有意无意回避的,瞎话说大发了,出现漏洞是自然而然的。张志新的问题,的确是一个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做一些研究考证,武断的认为这是“尊毛“造成的,或许可以招致很多关注,但终究会被严谨的思考者摒弃的。
我已经知道你的心虚了,你直说就行了——“张志新这事儿别再提了,否则有损毛主席的形象”。
呵,割断喉管这种人尽皆知的惨剧,还在替你家主子遮遮掩掩?

使用道具

35
洪木林 发表于 2014-6-21 20:00:5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ukedoctor 发表于 2014-6-17 22:17
A:“很多渠道让农民实现这个梦想”的“很多渠道”是哪里来的。
B: 从社会现实来的。改开前,普通百姓可以通 ...
B: “盲流”是随着赵本山小品才流行起来的词汇,在改开前是没有这个词的。
1953年4月,国务院发出了 《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 ,首次提出了“盲流”的概念。
1956年秋后,农村人口外流到大城市和工业建设重点区域的现象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国务院于年底再次发出《 防止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 》 , 并于1957年初对该指示作了补充再次下发。
——你总是用天真的幻想来代替你贫乏的历史常识吗?
B: 关于张志新的问题,有学者专门做过考证,……。
我已经知道你的心虚了,你直说就行了——“张志新这事儿别再提了,否则有损毛主席的形象”。
呵,割喉管这种人尽皆知的惨剧,还在替你家主子遮遮掩掩?

使用道具

36
洪木林 发表于 2014-6-21 20:01:3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ukedoctor 发表于 2014-6-17 22:17
A:“很多渠道让农民实现这个梦想”的“很多渠道”是哪里来的。
B: 从社会现实来的。改开前,普通百姓可以通 ...
B: “盲 流”是随着赵本山小品才流行起来的词汇,在改开前是没有这个词的。
1953年4月,国务院发出了 《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 ,首次提出了“盲 流”的概念。
1956年秋后,农村人口外流到大城市和工业建设重点区域的现象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国务院于年底再次发出《 防止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并于1957年初对该指示作了补充再次下发。
——你总是用天真的幻想来代替你贫乏的历史常识吗?

使用道具

37
洪木林 发表于 2014-6-21 20:05:1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ukedoctor 发表于 2014-6-17 22:17
A:“很多渠道让农民实现这个梦想”的“很多渠道”是哪里来的。
B: 从社会现实来的。改开前,普通百姓可以通 ...
B: “盲流”是随着赵本山小品才流行起来的词汇,在改开前是没有这个词的。
1953年4月,国W院发出了 《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 ,首次提出了“盲流”的概念。
1956年秋后,农村人口外流到大城市和工业建设重点区域的现象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国W院于年底再次发出《 防止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 》 , 并于1957年初对该指示作了补充再次下发。
——你总是用天真的幻想来代替你贫乏的历史常识吗?
B: 关于张志新的问题,有学者专门做过考证,……。
我已经知道你的心虚了,你直说就行了——“张志新这事儿别再提了,否则有损毛主席的形象”。
呵,割喉管这种人尽皆知的惨剧,还在替你家主子遮遮掩掩?

使用道具

38
洪木林 发表于 2014-6-21 20:19:0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ukedoctor 发表于 2014-6-17 22:17
A:“很多渠道让农民实现这个梦想”的“很多渠道”是哪里来的。
B: 从社会现实来的。改开前,普通百姓可以通 ...
B: 如果你是预设立场来讨论改开前的诸多社会现象,那就免谈吧,因为你希望达到你预设的目的;如果你是一个六零后,也免谈吧,因为你在知晓那时的社会现实或者忽视现实的情况下预设了立场。
到底是谁在预设立场了?
到底是谁在无原则地吹捧毛时代了?
长达30年的毛时代结束的时候,“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政治一片混乱,文化只剩下8个样板戏,科学被西方国家远远甩开,——请问,这是不是社会现实?你对毛时代的无原则吹捧是不是在罔视这些现实?
如果这样破烂的局面都被你大加颂扬,那么请问:预设立场的到底是谁?
B: 如果政治一片混乱,怎么那个年代犯罪率那么低呢?这是每一个老百姓都能感受到的。
一个随时都可能被当成地富反坏右被拉出去批斗到死的年代,表面上的犯罪率当然会很低,因为人人都在犯罪
你说那是政治狂热,老百姓感觉到的犯罪有吗?有!多的是:
@拉黑中国史第2季:说文革夜不闭户纯粹扯逼蛋。毛在天安门上接见红卫兵,红卫兵走后扫出一堆金戒指。仅以拉叔记忆为准,一邻居大婶炖了锅肉,一转眼连锅没了。一邻居姐姐学农带了块新香皂,用了一次就没了,回来哭了几天。75年拉叔所在街区装煤气,家家户户从单位偷钢材木料水泥做灶台。文革就是个人人为贼的时代
——老是揭穿你的无知,我都有点不太好意思了
B: 个人体会而已,一个过来人的体会而已,是一个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希望告诉七零后之后的人,一个真实的社会现实而已。如果七零后之后的年轻人,他们认真地思考那一段社会现实,他们会知道,改开前的社会现实与时下主流媒体宣传的景象是大相径庭的,仅此而已。
你的个人体会只能说明一点:你在文革里混得很好
但你过得好不等于老百姓过得好
如同毛活得健康就代表老百姓过得很惨

使用道具

39
lukedoctor 发表于 2014-6-30 00:15:5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否定改开前三十年的论据,很多是似是而非的,或者是虚拟臆断的。比如张志新问题、八个样板戏问题、经济到了崩溃边缘问题,饿死三千万人,不胜枚举。臆断过了头,就出笑话了。“文革就是个人人为贼的时代”,不知楼主是哪年从国外移民回来的?

    不过也有一个好处,炒热了社会公众对文革的关注。迟早,普罗众生特别是八零后们会突然发现,原来改开前三十年和主流媒体宣传的完全不一样啊。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8 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