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pupil
4966 21

[创新发展] 再谈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古典在分析框架上的优劣--感谢zhengshangzhi的提问 [推广有奖]

11
zhengshangzhi 发表于 2008-5-12 21:4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分析得好

使用道具

12
pupil 发表于 2008-5-12 21:5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接上楼,从动态上解释可能更容易让人理解:

每一个行业生产的产品最终都要跟其他行业进行交换,如果其他行业的产品生产的总量多了,而这个行业生产的总量少得多,那么,这个行业的产品价格会高一些,相应的这个行业的劳动者,以较少的劳动,从整个社会的财富中获得了更多的收益。

这种“好事儿”会吸引其他行业的劳动者向这一个行业流动,这种动态的流动会使得各行业之间形成这一样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不管在哪个行业里,付出相同的劳动,从整个社会总财富中劳动得收益,都是一样的。这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讲的“等劳动量”相交换,“等价值量”相交换的基本原理。

然而,这一原理的背后,还有另一层思想,任何个行业,其产品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一旦既定,就会形成这样的行业内竞争:如果,哪些劳动者能够在“同行”技术都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自己的技术,那么,他们能以较少的劳动量,生产出比其他劳动时较多劳动量才能生产出的产品,这样一来又出现了以“较少”劳动量,获得“较多”社会财富的状况,然而,这种状况有其特殊性:这种差异,是通过较多的商品产量体现的,“商品是天然的公平派”,虽然消耗的劳动量少了一些,但是,这些产品可以和“同行”的其他产品一样,获得同样的交换比率,拥有同样多的“价值”,当然,从逻辑上讲,这些产品的出现,本身也会增加这一行业的产品总量,从而使得这一产品的交换比率,多少要低一些--总量供给多多少少还是增加了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商品“平均”了,这一行业的劳动消耗。

因此,一个行业到底消耗了多少劳动,在行业间体现为劳动力流动的结果,而在行业内则只能体现为,现阶段同行业内被商品所“平均”的这一行业商品的劳动消耗,这种”平均“既要考虑一个部门的各类企业的技术水平的差异,又要考虑不同行业间劳动力流动的现状,以及行业间产品总量所体现的行业间买卖市场上的竞争状态。

呼唤中国经济学大家的出现!

使用道具

13
wysh01 发表于 2008-5-16 15:2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pupil在2008-5-12 21:39:00的发言: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价值,是在交换中,通过交换比率体现出来的。而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从使用价值上说是异质的,而从相互交换的角度讲又是有“同质”的一面,为了揭示这一面,人们才进一步讨论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

这种价值,在古典经济学中,被认为是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这一点,从哲学上讲,其实是“劳动本源”的一个延伸和体现,仅从经济学的逻辑上讲,可以理解为,商品中能够共同存在,且影响人们交换比率的共同的“客观”因素,也只能是其“劳动消耗”的属性。

而劳动消耗,既有客观的一面,也有其主观的一面,从主观上讲,一件商品,不同的人生产,所消耗的劳动量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来,同样的商品,不同的人生产,就会具有不同的“价值”量,这显然会违反古典经济学所赋予“价值”这个概念的使命--甚至会“适得其反”。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其实,正是对上述客观性与主观性矛盾的一个理论上的解释,也是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深入探究:虽然,商品都是劳动的消耗,但是,一件商品到底消耗了多少劳动,不能由劳动者主观的劳动消耗量来判断,其客观数量,是要通过社会和市场来做出最终的判断。

也就是说,一件商品,到底需要付出多少劳动,是由整个社会的客观选择来决定的,这种决定机制,马克思把它称之为“社会必要”,这里的“必要”其实非常有意思: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花这么多的时间,也并不是每个人只要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就必然会得到这么多的价值--如果非要对这种“必要”进行一个直接的解释,最为直接的可能是:获得社会认可的劳动量就是“必要的劳动量”--在商品的购买过程中,通过买卖双方的竞争,通过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最终各界普遍认同的,这样的一件商品从社会的“平均”意义上,相当于多少劳动力消耗,其社会必要的劳动消耗就是多少。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平均”并不是市场上的加权平均,而是通过市场上商品竞争而形成的平均,是通过整个市场各商品生产部门间不断调整商品生产数量,劳动在同不行业间不断流动,从社会的整体而言,这一种商品生产所需要消耗的劳动力数量是多少。这里作为“平均”机制的,是社会上不同部门间的竞争,是不同行业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是同一个行业的技术竞争,是卖买双方之间的讨价还价,从总体而言,则体现为行业间生产的各类产品之间的总量比例关系,即总量供求状态,这个平均过程的“载体”,并不是计算上的“加权”比例,而是作为“天然的公平派”的“商品”--也就是说,不同行业部门,同一个行业之间围绕着商品交换比率所进行的竞争,通过“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换比率的确定,被确定在了一个状态上,在这个状态上,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交换比率,全社会参差不齐的劳动量消耗,从这个意义上讲被“平均”地确定了下来。


茅塞顿开!

是不是可以说,马克思描绘的是自由竞争市场达到均衡时的状态?

使用道具

14
pupil 发表于 2008-5-16 16:4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wysh01在2008-5-16 15:22:00的发言:

茅塞顿开!

是不是可以说,马克思描绘的是自由竞争市场达到均衡时的状态?

描述了达到均衡过程中的一种趋势。

在马克思那里,均衡,只是作为规律的一个趋势而具有意义。

价值概念,并不仅仅是达到均衡状态时才存在,才有意义;反过来,正是要用价值这个概念来解释向均衡状态演变的这种趋势和过程。

从动态上理解,可能会更准确一些:价值,即使在没有达到均衡的时候,也有其意义,或者说,可以用来解释均衡实现过程中的现实的趋势--这些解释,可以看第12楼。

呼唤中国经济学大家的出现!

使用道具

15
枫之华舞 发表于 2008-11-29 16:5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实际上是人人尽知的东西,就是他的哲学:唯物辩证法。至于什么是唯物辩证法,这是比较难理解的东西,从马恩的著作中很容易看到对非德国人乱用黑格尔辩证法的指责。

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有比较“自发”的辩证法,这似乎可以追溯到老子或者易经。个人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比较容易被中国人接受的原因之一。当然,作为同样非德国人的中国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运用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这一点出发,讨论马克思的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之间的分析框架,pupil先生您思考了比较多,谈的比较多,但我依然疑问重重。

所谓均衡,总是要涉及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说是同一个范畴内的两个事物。当把两个不同事物放在一起讨论的时候,首先就是认为两个事物具有某一方面的共同之处,哲学的语言叫做“统一”。事物在这个统一的范畴之内的相对静止就是一种均衡。科学的研究本质上就是这个样子的。自然科学的特殊性质能够使得自然科学家们不自觉的保持这种状态,而涉及到人的社会科学家回答就多方面了。

新古典主义中确实有科学的成分,但我个人认为不外乎两点:第一,均衡价格的确定;第二,资本——劳动的生产公式中的最优点的确定。其中的科学性恰是争取使用辩证法得来的:前者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供给——需求这个框架下的对立统一,后者是资本与劳动在生产力要求下的对立统一。

可以说,新古典主义都是供给——需求这个框架下展开,从而寻找生产力点的尝试,但他们欠缺对矛盾的本质讨论,从而不得不求助于所谓的心理(杜撰出来的“经济人”心理,比如消费者的效用),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效用”相等了,经济就“均衡”了。所以,无怪乎他们的经济政策就是“恢复信心”、“恢复信心”…………(无限循环)。当经济体生病的时候,他们只能作为牧师出现在病房里,或者祷告,或者负责埋葬。

以上是我个人的疑问和理解,有不正确的地方,欢迎批判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9 17:02:06编辑过]

使用道具

16
sophixiagxz 发表于 2008-11-29 18:1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熊彼特要是林副主席,楼主恐怕就是红卫兵了.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使用道具

17
pupil 发表于 2008-11-29 18:4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枫之华舞在2008-11-29 16:53:00的发言:

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实际上是人人尽知的东西,就是他的哲学:唯物辩证法。至于什么是唯物辩证法,这是比较难理解的东西,从马恩的著作中很容易看到对非德国人乱用黑格尔辩证法的指责。

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有比较“自发”的辩证法,这似乎可以追溯到老子或者易经。个人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比较容易被中国人接受的原因之一。当然,作为同样非德国人的中国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运用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这一点出发,讨论马克思的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之间的分析框架,pupil先生您思考了比较多,谈的比较多,但我依然疑问重重。

所谓均衡,总是要涉及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说是同一个范畴内的两个事物。当把两个不同事物放在一起讨论的时候,首先就是认为两个事物具有某一方面的共同之处,哲学的语言叫做“统一”。事物在这个统一的范畴之内的相对静止就是一种均衡。科学的研究本质上就是这个样子的。自然科学的特殊性质能够使得自然科学家们不自觉的保持这种状态,而涉及到人的社会科学家回答就多方面了。

新古典主义中确实有科学的成分,但我个人认为不外乎两点:第一,均衡价格的确定;第二,资本——劳动的生产公式中的最优点的确定。其中的科学性恰是争取使用辩证法得来的:前者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供给——需求这个框架下的对立统一,后者是资本与劳动在生产力要求下的对立统一。

可以说,新古典主义都是供给——需求这个框架下展开,从而寻找生产力点的尝试,但他们欠缺对矛盾的本质讨论,从而不得不求助于所谓的心理(杜撰出来的“经济人”心理,比如消费者的效用),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效用”相等了,经济就“均衡”了。所以,无怪乎他们的经济政策就是“恢复信心”、“恢复信心”…………(无限循环)。当经济体生病的时候,他们只能作为牧师出现在病房里,或者祷告,或者负责埋葬。

以上是我个人的疑问和理解,有不正确的地方,欢迎批判指正。


不好意思,没有看懂你的疑问。
呼唤中国经济学大家的出现!

使用道具

18
枫之华舞 发表于 2008-11-29 22:3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简单的说,我对你的疑问有两个:

第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不同的,因而双方即便都论述生产均衡,但理论上依然不存在共通之处;

第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均衡来源于直接的现实均衡,因而是科学的,但把均衡归结为人的心理,进而用这种心理因素推演新的均衡。我个人认为这种理论把现实的经济均衡神秘化了(或者直接称之为唯心主义),显然马克思是不会愿意把他的理论与新古典主义的均衡相提并论的。

使用道具

19
pupil 发表于 2008-11-30 09:0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枫之华舞在2008-11-29 22:33:00的发言:

简单的说,我对你的疑问有两个:

第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不同的,因而双方即便都论述生产均衡,但理论上依然不存在共通之处;

第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均衡来源于直接的现实均衡,因而是科学的,但把均衡归结为人的心理,进而用这种心理因素推演新的均衡。我个人认为这种理论把现实的经济均衡神秘化了(或者直接称之为唯心主义),显然马克思是不会愿意把他的理论与新古典主义的均衡相提并论的。

集中到一点,可能对“均衡”的共同之处,我没有说清楚。

这里的均衡,不简单的市场上的供求均衡,更不是均衡的分析方法,尤其不是得出这个均衡的行为分析--不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均衡分析”

这里指的相同之处:

第一,是“一般均衡”分析,准确而言是各局部市场,各行业的综合、统一而成的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综合平衡”,西方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与马克思的“再生产、两部类综合平衡”,被认为是最早的,也几乎是同时提出“一般均衡分析”思想的。

第二,市场上的供求均衡来自于竞争,对于竞争导致均衡,这个基本的规律,两者的认识有互通之处,而且,也都曾将完全竞争下的均衡作为其基本理论的起点--当然,双方也都试图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关于垄断的基本理论。

呼唤中国经济学大家的出现!

使用道具

20
枫之华舞 发表于 2008-11-30 19:5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提到“竞争”就已经涉及到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了,已经超出讨论范围了,我就在这里简单的说两点我的看法:第一,自李嘉图之后兴起的数理分析虽然对学科的快速发展有推动,但偏离本质太多;第二,凯恩斯的通论,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本质,但似乎只有凯恩斯的朋友罗宾逊夫人沿着他的道路走下去了,而罗宾逊夫人被主流经济学简单的归结为“异类”——因为她不用数学。

如果有时间,我把我的想法梳理一下,希望不吝赐教。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6 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