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352897834
1295 0

最后的大师(姜永燚) [推广有奖]

副教授

35%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区域经济学论文

威望
0
论坛币
42572 个
通用积分
49.9434
学术水平
61 点
热心指数
53 点
信用等级
49 点
经验
21832 点
帖子
331
精华
2
在线时间
5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6-5
最后登录
2022-11-2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引言】1999年9月18日,国家隆重表彰研制“两弹一星”的功臣,23位科学家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而熟悉这些科学家经历的人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一个人,因为这23位科学家中有一半以上(准确来说是13位)是他的学生,与他有直接或间接的师承关系。他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并培养出50多位院士。说他是中国科技的基石,一点也不为过,这个人就是叶企孙。

叶企孙先生,名鸿眷,以字行(wiki),生于1898年7月16日上海县唐家弄一书香家庭。祖父在朝仕官,曾至五品,父亲曾任敬业学堂校长、清华学堂国文教员、上海教育会会长等职务,在如此家庭氛围下,先生从小就习得一身儒雅之气。并且,先生聪慧过人,得益于父亲的开明思想,少时即修得儒家经书,同时也开始接触西方科学文化。

1911年初,先生报考清华学堂获得录取,成为了清华学堂的第一批学生。可随后由于武昌起义,学校暂停,不得已,直到两年后先生才又重新步入清华学堂得以学习知识。

入学后不久,先生就在日记中写道:“惜光阴、习勤劳、节嗜欲、慎交友、戒烟酒”。清华五年间,叶企孙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思想。1915年7月31日,他在给清华同学刘树墉的一封信中提出“清华科学会章程”。章程内容包括研究种类: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会员守则:不谈宗教、不谈政治、宗旨忌远、议论忌高、切求实学、切实做事。可是那个时代的中国,想安安分分把书读好读完是件多么奢侈的事啊!

1918年的夏天,先生从清华学校毕业。他认为“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于是他远赴重洋,选择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学,唯有科技方能救国是他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1920年先生取得芝大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于同年9月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实验物理大师后来的诺奖得主P.W.布里奇曼。

当时,先生的工作是研究液体静压力下金属磁导率的影响,他得到磁感应强度变化百分比与压强、磁场强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他还发现前人所述“反常效应”实际上是退磁不完全造成的,而他们之所以得不到正确的结果,正是因为没能使样品彻底退磁。这项工作是先生独立进行的开创性研究,对高压磁学产生了很大的催进作用。布里奇曼教授在其所著《高压物理学》一书中,对先生这一部分的工作给予了详尽介绍和极高的肯定。而且不知不觉间,先生的这份工作也为开创我国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23年6月,先生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0月到欧洲旅游,1924年3月回到中国。回国伊始,先生即面临两个选择:做科学家还是做教育家。尽管执鞭从教不是他的梦想,但他还是选择了讲台,他深知,只有培育出更多的人才,才谈得上科技救国。

1925年5月,清华学校大学部正式成立,开始招生。8月,叶先生应聘清华大学大学物理科副教授,并把刚刚从东南大学毕业的赵忠尧、施汝为带到清华做助教。1926年,清华学校大学部调整,开设国文系、历史系、物理系、生物系和数学系等。物理系成立之初,由梅贻琦任系主任,学生有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和钟间。随后,梅贻琦接任清华教务长,物理系主任一职便由已升为正教授的叶企孙担任。从此,叶先生就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他不仅着眼于教书育人,还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谋划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自1925年到清华后,先生一直住在原为外国教授住宅的清华北园7号。据叶企孙先生的侄子叶铭汉回忆说:“这是一套三室一厅的平房……实际上,叔父只用一半的房子,另外空出的两间房成为临时招待所,钱学森回国探亲在清华参观时,就在叔父那里住了一个礼拜,钱三强1948年在清华教书时,因家在城里,周一至周五也住在叔父家里,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1927年,陈岱孙回清华任教,也应先生之邀,住北园7号,两人均是单身,同住时间长达5年。

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29年,清华大学成立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经教授会选举、校长聘任,叶企孙任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

叶先生1929年出任清华理学院院长时,在校刊上发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指出:“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合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科学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

今天,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招生介绍中写道:“1929到1938年这十年间的清华物理系,是中国高教史上一个不朽的传说。”“早在创系之初,叶企孙先生便千方百计为新生的清华物理系延揽良师,在他和梅贻琦校长的努力下,当时的清华物理系大师云集、盛极一时,短短几年就成为全国物理学科研和教学的中心,那时位于清华大礼堂旁边的科学馆是全国有志于科学报国的优秀青年心目中的圣殿,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就是1932年在清华科学馆召开的。”

一代大师,像是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二十世纪中国科教事业的顶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美国芝加哥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 芝加哥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学堂 清华大学 武昌起义 清华学堂 两弹一星 科学家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8 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