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学校的选择,就一定要问你自己考研的目的,根据自己考研的目的,合理选择学校。归纳金融考研目的,一般有三个: 一、出国留学、二、找份好工作、三、做学术研究
这里主要讨论前两个:
一、出国留学 说到金融硕士出国留学,那么最佳选择就是清华、北大了,这两所学校占了大部分名额。名校毕业的学生容易得到国外高校的认可并分派到更多公派出国留学名额,这是一般的学校无法比的,不信你可以查查自己所在学校每年分派的出国名额(即使是一些985工程学校)?而自费出国,动辄四、五十万人民币总费用,是大部分学生无法承受的。申请海外读博,即使是金融专业学生也往往只能申请到经济学博士,而非金融学博士,主要是国外金融专业招生少,而经济专业招生多。即使你已经拥有中国某个名牌大学硕士学位,去外国读博士,照样要读5年才能毕业哦!
二、读个硕士,找份好工作 我相信这是绝大多数考生考研的目的,这里要重点分析,归纳总结分为四个档次:
1、投资银行 说到金融考研,就不能不说到投资银行,这是令所有金融专业学生为之疯狂的地方,“百万年薪”的光环(其实也就四、五十万,根本不可能全球统一薪酬,无非是想降低企业成本,不然来中国招聘干什么?),让无数考研人去搏“北大、清华、复旦、上交”这四根“独木桥”(实际上某些学校的金融硕士实验班也是可以的),即使是令人抓狂的“1:50”的录取比例,也要踩着前人尸首,勇往直前,直至倒下为之!(我就是其中一个,后悔啊!)金融危机还没一个月,贝尔斯登被收购、雷曼兄弟的倒下、美林被出售、摩根斯坦利与高盛向商业银行的转型,美国五大“纯”投行无一幸存,使得无数人的“投行梦”破碎。作为过来人,衷心的劝各位学弟学妹们一句:别一时冲动,为了这个去考研!原因有以下几点:1、进了北清复交并不等于就一定可以进投行。这几个学校每年也就是那最“牛”的几个毕业生可以被录取,更多的人是根本无缘面试的!(录取的大多是名校本科背景、保送生等)2、投资银行并不只招收金融专业学生。经济专业、会计专业甚至是MBA毕业生都是有资格去投行的。3、投资银行有限的招聘名额是对名校本科、硕士都开放的,并不是只招收硕士生(可以参考北大光华的本科就业统计,人大、上财的本科生也是可以的!)。有兴趣同学还可以参考以下连接:http://forum.cnwallstreet.com/thread-4097-1-1.html
2、咨询公司 把咨询排在第二位,并不是说咨询就比投行差。名校毕业生每年也就是最“牛”的几个人可以被录取,也是属于那种“僧多粥少”。
3、基金、证券公司 这是所有考金融的人都必须重点关注的!绝大部分金融硕士都是去这里,即使是北大光华、复旦、人大这种名校!(可以参考复旦大学的就业统计,多数还是基金、证券公司)相信很多人眼中的金融机构也就是基金、证券这两种。所以,与其挤破头去考那种1:50录取率的学校,幸运的被录取后也照样被投行、咨询鄙视的一塌糊涂,不如考个容易点的学校,切忌,切忌、切忌!
4、商业银行 其实金融硕士毕业后进入商业银行有点“大财小用”的感觉。按照外国的标准,金融应该属于投资、证券、公司理财这种东西,在中国应该叫做“微观金融学”。国外商业银行普遍从事投资、理财、衍生品等业务,而中国的银行往往还是处在储蓄、放贷这种层次上,说白了就是还处于“货币银行学”这个东西上。如果一个金融硕士没有被上面三个招收,那么一般都会选择各种商业银行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金融硕士进入商业银行工作占有很大的比例(具体可以参考复旦、上交、上海财经的就业统计),所以商业银行方面的工作信息也是各位要关注的地方。
金融硕士一般拿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垫底”,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多说几句:可能很多人都看到过那种“批判”中国金融专业的帖子,说“外国人的眼中,金融专业是研究投资、理财、金融衍生品等,在中国俗称“微观金融”,而目前中国的金融专业还属于宏观经济学范围(国际金融、货币银行),没几个真正从事微观金融研究的人”。这是事实,这是由中国经济现状所决定的。长期以来中国金融行业不发达,当然大学教授、研究人员主要关注点会放在诸如人民币汇率、国际贸易状况这种宏观经济学范围,即使是股票市场,在中国也不过才20余年的历史,而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发展都超过了百年历史,中国当然不能与他们相比。除了看到中国金融专业落后的一面,我们还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一大批金融专业人才,巨大的需求必然提升金融专业人才的价值,而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